古老的羌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20:52:23
前往理县途中,顺便参观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桃坪羌寨。陪同我们的王姓老者是本地人,受聘为新羌寨施工顾问,虽然72岁,但精神矍烁,好像60多岁。他自称农民,有专著,普通话相当好,为我们解说与羌族文化相关的历史、建筑、科技知识等等,如数家珍。我说他外表像农民,谈吐像学者。听说他当过村长,老羌寨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离不开他的孜孜求证与不懈努力。
羌寨的一大特点是村头的碉楼,其主要作用是防御,类似于烽火台,桃坪羌寨当然也不例外。老寨在新寨上方,共有100户人家,500多人。这里是杂谷脑河(史称沱水)上的一处重要集镇,过去人们以商贸为主,一直相对富裕,现在,除了当兵读大学离寨,极少有人外出打工。羌寨门票60元,村里人多以旅游为业,还种植樱桃、苹果和花椒等,夏天进山挖虫草。有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左右,仅虫草收入就达3~4万元,总体上日子过得不错。政府发掘文化价值,进一步发展旅游,搭地震援建的顺风车,以6.2万元/亩征收了老寨下方的土地,兴建105套羌族风格的住宅(面积100~500平方米不等)和一些公共设施,村里人每户有一套购房指标,可以转让。
靠近老羌寨,两旁是茂盛的樱桃、苹果、葡萄与花椒树,绿绿葱葱,生机勃勃,有置身世外桃源之感。进入羌寨,但见以石块和泥巴筑成的建筑,历经几千年风霜,仍基本完好。寨子位于河边的两座山峰之间,选址科学,经受了无数次地震与滑坡的考验。去年,国家文物局拨款1亿多,用于老寨的保护与修缮。寨子中部有一处较高的断垣残壁,老者说是上世纪30年代民族战争时纵火所致,特意保留,不予修复。
回头望去,河对岸的小山包上,一处古建筑依稀可见,相传为姜维收复羌藏地区后所建,沿岸还有几处同样的建筑。该建筑在5.12之地震中倒塌,残余高度看上去只有两三米。过去,人们都说那是烽火台,但一直无人考证。90年代,老者登高考察,发现它是两堵间距约30公分的弧形墙体,朝向羌寨,以石头建成,中部约1.2面高处,有5根呈水平设置的圆木,已经腐烂。老者认为圆木是用来挂设大鼓的,弧形结构将鼓声集中反射至远方。后来,老者在这里唱歌,老伴在家中清楚地听到了有些变形的声音,并且录音。故此,老者称该建筑为“回音壁”,得到了外界认可。老者说,站在回音壁上,会有两种错觉,一是觉得自己处在河岸两山主峰的正中,其实偏了很多;二是向前或向后望去,河水从胯下流过。对此,我们无暇验证。
看见一户开门的人家,忍不住想近距离接触。这家人姓贾,7口人,4人在家,女主人很年轻,另有两个孩子和50多岁的母亲,姐姐、姐夫在外工作。小屋不到40m2,值钱的东西很少,拥挤阴暗,姐姐的花轿还在。房子有80多年了,原来是木屋顶,早些年改成了混凝土板。房屋中间有一颗樱桃树直穿屋顶,树干上包了一层塑料布,雨水顺树干流下,再渗入地下,地面不会积水。花轿帷帘由嫁妇手工刺绣,要花很长时间,一座花轿只用一次,结婚坐花轿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也展示新娘的灵巧。女主人说,山下的土地征收后,家里只剩几分自留地了,桌上的樱桃是最后的一次收获(味道极好),以后再想吃就只能买了。以前的住房在地震中倒塌,这里是过去做生意用的,震后刚开始住帐篷,后来旅游中断,无生意可作,就搬到了过来。想在山下买一套100平方的房子,但有点困难。
羌人的房屋都不上锁,靠一个特殊的门闩,在外面可以开,但必须掌握开门的诀窍。羌人说四川话,没有文字,除了服装,你看不出他们和汉人的差别。
羌族建筑是梯形城堡式,以石头和当地的黑泥砌筑,施工时不吊线、不拉线、不搭架,墙体向内倾斜约2~6°。在阴凉、潮湿、通风、避光4个条件下,黑泥与石头连成一体,如同水泥,这样的建筑物能抵抗任何方向的晃动。老寨的所有房屋连成整体,不论天气如何,里面都可以布鞋行走。水从山上引来,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流水声,但你不知道水在哪里。羌人没有宗教,但崇拜山神、地神、水神等等,崇敬自然,因此,人们十分自然地约束自我,保护环境。10多年前,地下的水可直接饮用,现在,游客带来了收入,也破坏了环境,水质大不如前。临走时,在外面的出水口就看到了烂水果、方便面盒等垃圾。
最后到了老者的家,他的家本来就不小,后来又买下了废弃的学校,所以他家房屋很多。老者收集了2000多件羌族文物,开了一个小博物馆,以前生意还好。院内有不少木瓜、苹果等树,后面是潺潺溪流,环境优美,真有些诗情画意。他的家在老寨外围,用的水单独从山上引来,一个龙头是长流水,水质清澈,另一个龙头在我们进来后才打开,几分钟后,水质依然发黑,看来山水含泥量较高。主人还有4亩多地,三个儿女都在成都工作,树上的果实无力采摘,也许因为经济条件较好,果实收不收无所谓。他说要在山下买一套500平房的房子,树上的果实成熟后,请工地上的人来吃,就不用自己采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