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明浅释《行气玉珮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16:03:08
行气玉佩铭(见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 据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的释读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作者:庞明 类别:气功小史  日期:2003.01.08 14:13  今日/总浏览: 1/599
出土文物——《行气玉珮铭》,是战国初期的关于练气功的作品,铭文言简意赅,寥寥数语,把练气功,运行真气的“第一回合”的全过程表达的清清楚楚。这表明当时的气功水平达到了相当的境界,兹将铭文浅释如下。
铭文: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浅释:练气功是改善、促进、增强真气在体内运行的状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各种特异功能也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锻炼而产生的)。练气功的入门方法很多,其中比较稳妥的方法之一,是从中宫入手。《行气玉珮铭》所载方法(行气),开始意念集中于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气血生发之所,通过细而深长的呼吸运动,可以激发中焦的功能,如是气血的生发必然旺盛,中焦产生了热感,说明真气已温煦充沛于中焦,这就为练气功奠定了气血的基础。尔后,呼吸运动逐渐加深,热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气发生之所,不仅供给、调剂真气的运行,而且对真气有翕摄作用(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此段时间,意念集中于丹田、气海处。该处是“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难经)。神定于此则精不摇而固,精固则化生真气使之日充,于是小腹部热感逐渐形成热气团,气团日益增大,内压亦日趋增长(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气团增长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脉下行,冲开阴蹻库——会阴穴,而后退行督脉,撞开三关,上达于脑(长则退.退则天)。如是则精化气,气化神,神位于上元脑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则“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存于下焦而为生身之本,这一规律顺之可以长生,逆之则中寿而死(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按:《行气玉珮铭》记载的“行气”功法,与《性命圭旨》所述练功的“第一回合”颇相近似。
出处:http://www.znlt.org/show.php?type=qghistory&id=1042006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