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会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2 17:56:35
sociology of music
以受到社会制约的诸种音乐现象、形态为研究对象,
着重研究社会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统称音乐
社会学。它是在社会学向专科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既
是社会学的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门类。这门科学,目前仍
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其研究方向及重点也各有不同的
理解。论及音乐与社会的文献自古有之。如柏拉图、亚
里士多德、普罗提诺(205~270)、希波的奥古斯丁(354~
430)都有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的论著。在中国古代的
《乐论》、《乐记》等书中,也有关于音乐与社会的论
述。但是专门从音乐学的角度研究两者关系是在19世纪
后半叶以后。C.达尔文(1809~1882)、H.斯宾塞(1820~
1903)、J.孔巴略、K. 比歇尔(1847~1903)等人对音乐
起源、音乐的社会性的论述,为这门学科的建立作了准
备。德国社会学家M.韦贝尔(1864~1920)的遗稿《音乐
的理性的、社会学的基础》(1921)为音乐社会学的发展
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基础。
[编辑本段]
音乐是构成社会的一个要素
韦贝尔认为音乐是构成社会的一个要素,在一定意
义上还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型。他从音乐构造的基本要
素音体系(乐制)着手分析,运用比较音乐学已取得的
成果,从东方和西方的音体系相异的事实出发,结合记
谱法和乐器制作的演变过程,探讨音乐与社会各种条件
的联系。他认为,整个历史发展中,音乐材料有要求越
来越合理的趋势,例如十二平均律的形成及其被广泛运
用,就是一种理性化的结果。这种把焦点放在探讨音体
系理性化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方向,被称为“音体系的社
会学”。承接这种研究方向的有奥地利音乐学家K.布劳
科普夫(1914~ )的《音乐社会学》(1952)。
[编辑本段]
意识形态和音乐的相互关系
德国音乐学家A.西尔伯曼(1909~ )则以政治、
经济、文化等意识形态和音乐的相互关系作为主要研究
对象,著有《音乐社会学入门》(1955)和《音乐依靠什
么生存──音乐社会学的原理》(1957)。他认为音乐是
一种社会活动,音乐社会学的课题在于阐明什么是音乐
活动的本质性的各种形态,围绕这些研究课题便能探明
音乐的各种机能,同时能了解音乐发展过程即音乐的进
化的性质。西尔伯曼提出的具体课题有:①研究影响人
类社会生活的音乐效果。②探讨音乐如何对某个社会集
体的形成起影响,以及音乐在不同集体相互接触,或相
互产生矛盾时所造成的影响。③研究通过音乐所形成的
不同社会制度、社会模式的发展及其多种形态。④研究
在音乐生活中各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消亡。⑤找
出影响音乐的一切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其各种形态,等等。
他的焦点主要放在分析音乐的社会集体(生产者性质的
社会集体和消费者性质的社会集体)的结构和机能方面。
[编辑本段]
社会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西方哲学、社会学有一定影响
的德国学者T.W.阿多诺(1903~1969)著有《音乐社会学
引论》(1962)一书。他直接以音乐作品与音乐体裁作为
研究对象,并借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学的名词,赋
予这些词以音乐方面的含义,据此来阐述音乐社会学的
各种问题。他所指的生产力,包括作曲家的生产(作品),
演奏家的再生产(演出),也包括乐谱、唱片等等。而
生产关系则包括由于听众对音乐的反应、听众对音乐的
兴趣及要求所带来的有关经济方面的意识形态。他提出
的研究课题包括对意识形态的研究和音乐经济基础的研
究,如音乐生活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经济规律及其结构上
变化的制约;又如,当音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适应
于音乐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时所产生的变化等等。此外,
他还研究了室内乐、歌剧、轻音乐等体裁的特点及其形
成、演变与社会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编辑本段]
研究动向
在音乐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多种研究动向。
其中包括从音乐生活的社会结构中探求其社会关系的;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将人类的音乐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
象的;从音乐的象征性特性中探求其社会价值的各种流
派等。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为指导、以历史唯物主义
为基础的科学的音乐社会学,其主要阵地在苏联及东欧
诸国,苏联的Б.В.阿萨菲耶夫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H.
艾斯勒,都曾对音乐社会学作出贡献。中国近年也作了
不少属于音乐社会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如50年代中
叶以来所进行的民歌调查,1958年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
会主持下所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这些工作都
有许多与音乐社会学有关的内容。近年来,对轻音乐的
社会功能、社会形成等等也开始有所调查研究。这些都
预示着中国的音乐社会学已进入有条件建立并发展这门
学科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