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用墨技巧 - 云游老道 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05:44
临摹对于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什么是“临”,什么是“摹”,如何正确地进行临和摹未必是每个人都能够说清楚的。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无数位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就临摹而发表过高论,或许是他们的语言过于精炼和深邃,使得现代人很难读得透彻。临摹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摹写;二是临帖。临帖包括读帖和临写两个步骤,又分为对临和背临两种方法。
古人云:“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牖,景而摹之,又谓之向拓焉。”
“临者对临,摹者影写。临书能得其神,摹书得其点画位置。然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舍规矩以为方圆;摹而不临,犹食糠秕而弃精凿,均之非善学也。”
“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
摹写是学习书法基础中的基础,就是把薄纸覆盖在范帖上,描写帖上范字的影迹。摹写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方法,如勾廓填墨、描红等。摹写适用于书法的初学者,这种方法有助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起始走向,能够增加初学者学习书法的信心。
书法评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作为初学者应临、摹并用,这样既得古人笔意,又不失古人位置。临帖分为两步,先是读帖后是临写。这里所说的读并非指阅读范帖上的文字内容,而是仔细的观察分析、研究范帖上的书体的用笔笔法、结构(结体)和整个篇章中的布局及意态、气势、情趣等。读帖是临写的前提,只有在读帖阶段认真仔细,功夫下到位,在临写的时候方能得心应手。临帖是一个漫长而又艰巨的过程,即使是成了名的书法家,如果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要坚持不懈的临帖。只有在不断学习先人的基础之上,方可不断地丰富、充实自己的书艺。
很多人认为临帖就是照着字帖写字,往往忽略了读帖这一重要环节。读帖是临写的基础,也是习字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读帖这一环节中,习字者要仔细、认真地分析、揣摩字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以及笔画与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读帖时我们不用动笔,可以用手指摹写书帖上的范字,仿佛在推敲书写,这一过程叫做“书空”。在习字整个环节中,我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三步走”这样一条规律,即“背”、“核”、“用”。我们在读帖时关键是分析笔画中笔锋的变化、走向和字的间架结构,争取把要临写的范字用心“背”下来。这种背不象背书那样,而是把范字的笔画中笔锋的变化、走向、间架结构深深地印在脑海里,要精细到一个字中每一笔画之间的搭配关系,为临写作好充分的准备。在正式临写的过程中力争不看原帖,就按照读帖时记在脑海中的印象书写。当写完一个字或几个字之后不能放在一边临写新的内容,而是将背写的字与原帖上的字仔细进行核对,看有否差错,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具体原因,接下来继续书写这些字,立即改正现存缺点。再次书写时依然不要看原帖,就按照刚刚分析完的优缺点进行书写。这样每一个字在写完之后都进行仔细的核对,分析出不足,然后继续书写。每个字多写上几遍,你写的字肯定会比以前有收获。因为你是在用心书写,而不是在一味地重复只动手不动脑的机械运动。这就是第二步所说的“核”。第三步就是学以致“用”,把学会了的字用到日常书写中去,在实践中不断的巩固和提高所学的内容。
此时有人会质疑:临帖有对临与背临两种方法,对临不就是对着字帖临习吗?为什么不允许看帖?这就是临帖的误区所在,对临并不是要让你对着写,依然是要先读帖,分析点画形态、笔画走向、间架结构(结体)等,然后方可下笔。对临只不过是在你写完一个字之后可以看帖进行核对,切记不可看一笔写一笔。如果你临写的是行草书作品,中途一停顿执笔看帖,就会在纸上形成墨结,这样你写出来的字会结够松散,气韵不连贯;当你一旦脱离字帖之后,你依然写不好,因为你缺少了一个记忆的过程。背临更是如此,它是在对临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要求你在读帖的过程中下的功夫更大,记忆的内容更多。背临是把一幅作品分成几部分或者就是一部分来读帖,分析记忆,然后按照一部分或者一个整体不看字帖背着进行临写。这样有助于书写者体会原帖的章法布局以及原作者书写时的气势、意趣等。写完一个部分或者一个整体之后仍要认真和原帖进行核对,寻找不足,接下来再写时及时改正不足。
对于临写一个字我们按照上述要求去做,如果临写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我们不仅仅只考虑笔画与比画之间的搭配,还要考虑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连带、正文与落款的呼应、搭配以及通篇的气势和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趣等等。总之我们在读帖的过程中分析的越仔细,你在书写时就越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