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ot串聯關鍵購物流程,未竟的長尾夢 (Mr. 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1 10:50:56
在美國發展得最成功的台灣創業家之一王耀庭曾告訴我,一間初創公司在幾位創辦人以外,第一個該找的員工不是會計,不是人事經理,也不是業務副總,而是「總機小姐」。創業維艱,大家在多破舊的公寓辦公沒人知道,只要總機小姐聲音夠甜美,陌生客戶來電,都會留下美好的印象,因此她的角色舉足輕重。同樣的道理,對一個「購物網站」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購物」端,無論前面做了什麼,最重要的還是把客戶帶到購物車,然後checkout,這一段可說是每個購物網站的命脈所在。
奇怪的是,這,也是尤其常被小型購物網站給忽略的一塊。美國曾經有一間公司叫「Comot」,試著將所有小網站的checkout系統連在一起,讓小店可以一同做資料設計、一同做upsell、自動做成bundle、一同做點數卡,一同研究任何有趣的pattern。筆者寫其他人公司這麼久,從來沒寫過自己,現在是時候了;自己開過幾個網站,但「Comot」是我在美國唯一真的註冊的公司,那是四年前的事,卯盡了全力搞這個,當時還沒聽過長尾理論,也仍未有所謂Web 2.0,我的想法也很簡單,集小眾之力,來與大網站抗衡。我認為,由於這一塊直接影響到每個購物網站的買賣動作,抓住這段,幫小店做出成績,不愁無法抽成。然而後來因故關站。
購物網站從1994年就出現了,是互聯網世界最元老的始祖子產業之一,但它的checkout系統,卻是此類網站所有部份之中變化最少的,今天或許它長得不太一樣,炫了一點,多了PayPal和Google Checkout,但在基本後台方面與執行模式卻從來沒變過,當中尤其以合作與串聯最為缺乏。我們看到各式各樣的「開店計畫」如網勁科技、SohoMall提供了容易操作的開店平台,另外再加上多種「夥伴計畫」(affiliate program)在拉人來網站買東西,並提供Web service的各種API,但等到消費者真的開始輸入資料、準備出錢購買的那一段過程中,卻沒有任何的串聯計畫。這段checkout的過程,小購物網站根本不注重,大部份隨便採用免費或低價的購物車軟體osCommerce、BakeSale、CRE Loaded、Zen Cart、Startershop等,這裡有一整串的清單,總共170個不同的購物車與checkout流程供君任選,而PayPal唯一的好處只是使用同一帳號,介面醜得要死,省了成本,卻沒幫這些購物網站帶來規模訂單。大家各自努力的結果,據這裡提到的數據,目前購物車的「平均轉換率」(Conversion Rate,即每百人拜訪者之中有多少人真的完成購買)大約只有在40%左右而已,換而言之有高達六成的使用者明明開始加東西到購物車了,卻從未完成購買動作(這叫shopping cart abandonment)。以整個網站而言,這篇文章更引述了Fireclick數字,除了原本就做郵購的廠商還有6.1%的轉換率、禮品店有3.9%轉換率,剩下其他種類的購物網站平均轉換率只有2.3%。往好處想,這表示小型購物網站可以進步的空間還很多,將轉換率增加一倍並非不可能的事,一旦做到,馬上成為新寵。而這些小網站也是有老師可以學功夫的,據這邊Clickz資料顯示,2005年Amazon的轉換率為12.8%,其他大站如ProFlowers為11.8%,有的如QVC更高達16.3%,比較一下,這些大站的轉換率竟都是小站平均的3~5倍以上。這些大型購物網站這麼厲害,是因為它們擅於log所有資料並做資料挖礦(data mining),對每一個按鈕的位置都很注意、每多出一公分的滑鼠動線都要檢驗,只要能提升百分之一的轉換率,它們就會樂不可支。小網站若資源不足無法單獨努力,中間有沒有串聯的機會?
ElasticPath列出幾個購物者半途而廢的原因,包括「送貨日期交待不清」、「總金額沒有顯示」、「太貴」、「太慢」、「太多資訊要填」、「要先申請會員」、「有的停在頁面不動」、「覺得這個頁面要輸入信用卡資訊有點怪怪的」,所以ElasticPath提供了一套Ajax shopping cart,幾乎在一頁就完成了填表,試圖藉提升刷卡的流程而升高轉換率。事實上早2005年紐約時報就已經刊出了服裝品牌GAP.com新製作的Ajax購物頁面,據說GAP為了安裝這個頁面還索性將整個網站整個關站三個星期,美國的青少年購物網站TJ-MAXX則是用另一派技術Flash來製作同樣道理的「一頁checkout」,這個case還被當年的Macromedia拿來四處當宣傳看板。這些AJAX、Flash的購物車或許點亮了大站GAP的未來前途,但仍然無法改變小網站必須單打獨鬥的問題。而現在台灣最賺錢的、專攻女性產品的購物網站Payeasy據說更有妙招,索性把整個「購物車」的概念都刻意沖淡,因為Payeasy發現,女性購物皆為衝動型,看到就買,所以要讓她們盡量衝著那些299、399元的東西作單筆消費,如果還讓她們選到購物車,慢慢逛,慢慢算,等到加起來一看總金額,說不定就不買了。
最近看到一本數位人出版的《超想仿傚的網店50間》,裡面有蠻多中大型購物網站案例,我自己分別去看,發現這些有一定規模的購物網站果然對checkout流程各有各的特色處理,比如Worth1000賣的是虛擬商品,所以它鼓勵會員先買一批點數,再從點數扣除;MetroPhoto則在門市部買卡片,一張100元;專賣鑽石的Blue Nile不會有衝動性購買,購物車的設計也就大不同;另外美國還有Anthropologie、MyStrands、eLuxury,日本還有Felissimo、Rakuten樂天,法國還有Colette.fr,台灣這邊也有寵物主義、辛西亞小舖、潔西卡部屋、諸似繪社JoyWay、Herpa等。當然大陸方面的當當、卓越的特殊金物流做法也沒能錯過。我們可看到,除了YesAsia.com需要經過12個頁面才能checkout是明顯的沒做好功課之外,其他幾十個各國專業的購物網站,在購物車與checkout這段都是非常的投注,這時候,倘若在回去看那些開店賺錢的小商家,長長的尾巴,顯得特別的靜寂與孤單。
做購物車、購物平台的軟體廠,知道購物網站的創業家肯定需要這一塊,因為它是最重要的一環,往往也是離商家自己本業最遠、最照顧不到的一環。但目前這些工具只一套一套的賣,並未將大家的力量整合在一起。當年看到的商機,現在竟依然存在,刻意保留模糊、未說明白,有興趣大家再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