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乡牛干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4:45:27
养殖公水牛带来的巨额财富传奇:牛干巴年产值3000万

凶悍难驯,却是当地的一大宝;咬起来有点硬,却是越嚼越带劲。清一色的公水牛,做出独具特色的牛干巴,云南德宏的廖世明,起步在地摊,发家靠水牛。

在云南的德宏州,水牛曾经是当地农家干活非常重要的帮手,尤其是公水牛,一身横肉,拉起犁耙那是噌噌的,但是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水牛逐渐淡出田野,养水牛的人也少了。可这几年,德宏的水牛生意是风生水起,价格一天一个样。提起这个变化,就必然要提到一个30多岁的小伙子:廖世明。
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洲最大的水牛养殖场(芒市镇),养着500多头膘肥体壮的水牛,奇特的是,这里养的是清一色的公水牛,每隔两三天,养殖场主人廖世明就会把公水牛牵出来训练,一场激烈的斗牛大赛即将拉开序幕。
“我是有意识地在培养斗牛,隔三差五就拉出来斗一斗。一是训练它的胆量,其次训练它的肌肉,第三是训练它斗的技巧。”廖世明说。
普通水牛一头价值8000元左右,但要是被收购斗牛的人选中,一头就能卖到2万元,从去年开始,廖世明发现了这条新的财路,对于强壮善斗的公水牛也开始格外关注。公水牛凶狠彪悍,人见人怕,但廖世明却把它们当成赚钱的宝贝,牛越凶猛,身上的肌肉越发达,带来的收入也越高。其实,卖斗牛只是销路之一,廖世明靠加工公水牛,现在一年收入就有3000多万元,然而就在十年前,他还在四处摆地摊,穷得连一包零食也舍不得买。
廖世明少年丧父,贫寒的家境逼迫他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刚上小学他就开始在学校里做生意,下课以后卖糖给同学们赚取学费。
1996年廖世明从昆明一所大学毕业后,做出了让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选择。放弃国有单位的工作,在昆明摆起了地摊。一次进货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转机。这里是云南地区的边防检查站,98年9月廖世明到中缅边境的瑞丽去进货,当地的老百姓向他推荐一种傣家特产“干巴”。“那天心血来潮买了一袋吃,吃完以后感觉口味非常好。”廖世明从来不舍得买零食,但尝了牛干巴后他一下子买了三十多包回昆明,给朋友品尝之后,大家都赞不绝口。当时这种傣家特产在昆明还没有人销售,他决定立即动身到德宏去进货。
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洲,距离昆明600多公里,在当地,傣家老百姓都会做牛干巴。傣族牛干巴用瘦肉多,脂肪少的公水牛做原料,牛的年龄要在5-8岁,而且只能用牛腿肉来做。把牛腿肉割成长条,用炭火均匀烘烤,再用特制的小木锤手工敲软,吃起来筋道可口,越嚼越香。他叫乔加亮,当时在德宏开了一家牛干巴加工厂,99年初廖世明找到他提出要一次买下2万元的货。
廖世明和乔加亮达成了长期合作供货协议,当时牛干巴的进货价是60元一公斤,经过成本核算,他把销售价定在了每公斤80元。廖世明在昆明市最繁华的武华区租下了一个店面,可是出乎他的意料,专卖店开张后一直门庭冷落,“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一是大家不认识,二是觉得这个价格有点高,没有尝过这个产品,是一个新鲜的产品,销售不是很理想。”廖世明。
第一批2万元牛干巴廖世明足足卖了三个月。除去房租等各项开支,不赚反亏,到底要用什么方式去吸引顾客,让他们了解傣族的牛干巴呢?
第二次到乔加亮的加工厂进货的时候,廖世明看着敲牛干巴的木棰,突然有了主意。“因为我们火烧干巴最关键的一个工序就是用棰敲,我们在店里敲的话,很远就能闻到我们这个香味,顾客就会寻香而来。”廖世明把木棰木墩挪到了昆明的专卖店,现场加工棰制,一直到现在他都沿用这种销售方式,在昆明还没有象他这样卖牛干巴的。顾客路过专卖店都会觉得很好奇,有的人还要亲自棰两下,听过店员介绍,再闻香品味之后,顾客也愿意购买了。
改变销售方法后,专卖店一个月就卖出了1.5万元的牛干巴,这给了廖世明很大的启发,他这才发现滞销的原因不在产品本身,展示傣族特色才是销售的关键所在。他想更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傣族牛干巴占领整个昆明市场。他反复思考,傣族还有什么特色可以利用呢?
这里是昆明的春城路,每到周末,这里都会有傣族歌舞表演,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随后观众还能参与竞猜,赢得奖品——牛干巴。这样的活动正是廖世明想出的策略,通过宣传,更多的昆明人了解了傣族牛干巴,廖世明趁势出击,他采用多点布局的方法,在昆明及周边城市相继开出了26家专卖店。每家专卖店虽然面积都很小,但是都选择在繁华地段,人气很旺。到2007年,廖世明的牛干巴一年销售收入达到2千万元,他在德宏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还增加了酸角糕等傣族特产和牛干巴一同销售,就在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的时候,一个巨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2008年2月的一天,廖世明突然接到电话,一个员工去收牛的时候被人打了,而且对方扬言,不让他们再去收牛。这里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洲最大的活牛交易市场,接到员工打来的电话,廖世明立即赶到了事发现场。廖世明很奇怪,员工来收牛,为什么会莫明其妙被人打了,打人的又是谁?敢口出狂言不让他们收牛呢?
随着农业生产中,机械化的提高,德宏当地养殖水牛的农户越来越少,廖世明经常收不到足够的牛,濒临停产。但是又不能找别的牛肉代替。德宏公水牛脂肪少,膻味小,制作地道的傣族牛干巴必须用它。在当地,每吨水牛肉的价格比黄牛肉高出2000元左右。无奈之下,廖世明投资700万元建立公水牛养殖基地,收购架子牛育肥,可是没想到,刚开始就又有人从中阻挠。被打的员工现在已经不在养殖基地工作,记者找到了当时打人的水牛收购商马龙型。马:“他们的收购量比较大,有点互相争斗的意思,打到脸上了。”
原来廖世明的养殖基地建起后大量收购公水牛,这让靠贩牛生活的马龙型几乎没有生意可做,他早就对廖世明不满,这才出手打人。马龙型在交易市场收牛多年,很有影响力。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当,收购落空,投资700万建起的水牛基地就成了摆设。怎么办呢?后来廖世明想到了一个化敌为友的办法。廖世明:“我们应该借助他们的力量,他们的牛收过来后,再卖给我们养殖基地,这样双方都互利互惠。
廖世明和马龙型互相扶持成了合作伙伴,在他们的影响下,市场上的其他收购商也开始和廖世明合作,给他收购架子牛赚取差价。
某水牛收购商:“提高了我们的经济收入,我们一个月卖给他100多头,200头。”
有收购商帮自己收牛,廖世明也省事多了,材料紧缺的问题解决后,年加工公水牛1万多头,年产牛干巴200多吨,产值3000多万元。
08年,廖世明的养殖场突然来了两个陌生人,要花2万元买一头公水牛。一打听,原来人家是收去当斗牛用的。廖:“这斗牛也是我们的无意之财,原来我们只当做肉牛卖,后来知道市场上人家在找这个斗牛,我们就在这些牛当中挑选。“
虽然现在刚开始,廖世明只卖出了6头斗牛,但是以后发展起来,它的产值能提高3倍左右,这个当年连五元钱牛干巴都舍不得买的人,要靠着公水牛向更宽的财富之路迈进。
 
贫穷好比一本人生的教科书,让廖世明更早地理解到奋斗的本质和财富的意义,所以他似乎比同龄的孩子早熟,比别人多了一只发现商机的眼睛。所以看到别人的成功,经常有人扪心自问,我创业会不会成功?但往往都是刹那间的兴奋,而没有下文。廖世明于贫困中勃发,于忧患中生存,给了我们每个对创业动于心而止于行的人一个最好的答案。
寻甸牛干巴  2006-2-8
 

寻甸县位于滇东北。面积3966乎方千米。人口47.54万(1997年),其中回、彝、苗少数民族占21.44%,回族占总人口的11.7%,彝族占8.6%。辖仁德、羊街、柯渡、塘子、倘甸、功山6镇及11乡。县政府驻仁德镇。唐南沼置寻甸部,始有寻甸之名。元置仁德府。明时为寻甸军民府。清时为寻甸州。1913年设县。1956年建寻甸回族自治县。为云南省最大菜牛集散地。它是曲靖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清真牛干巴”的产地,也是云南省山绵羊生产基地,寻甸是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革命传统教育、民族风情文化 融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寻甸古称“莫靡”,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寻甸回族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寻甸回族群众长期饲养牛羊,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要腌制色佳味美的牛干巴,必先喂养壮牛。每年农历正二月间,回族群众开始购买老牛,或将自家即要淘汰的牛关起来喂养。先以嫩草催膘,同时根据牛的牙口和体质,适当采用中草药进行打痨除疾,以健脾胃,增强食欲。这样,牛的体质渐渐好起来了,再增加蚕豆面、蚕豆秸粉制的糠等精细饲料喂养。有经验的回族老人,还经常给牛梳皮毛,用干草垫厩,让牛睡得舒适,他们常告诉年轻人说:“厩干食饱牛长膘”。经过精心喂养,再瘦弱的老牛,在他们手中,也会逐渐变得毛光水滑,膘肥体壮。进入寒露节令时,便开始宰牛、腌制牛干巴。
按照传统习惯宰牛都由阿訇下刀,经放血、剥皮、开膛、分前、后两半截上挂,然后顺着肉逢,剖成24块“骨施特”(即净肉),并将割下的肉铺在通风处凉透。之后,再进行腌制。一般按6%至8%的比例,将盐撒在肉上搓揉,再放入陶制的大瓮缸内腌,缸口须用硬纸或麻布盖紧扎好,腌20天至30天便可以出缸晾晒,直至肉面干硬,呈板栗色。
每条牛宰后可腌24块牛干巴即12对,每对都有名称:饭盒、里裆、镰刀、火扇、外白、碓嘴、抢口、胸子、骨梆梆心,瓜子以及两对肋条。肋条又分头道肋和二道肋。其中“饭盒”、“里裆”为上品,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煎干巴片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腻,实为酒席上的佳肴。其余次之,如助条,油多筋多,炖吃鲜美。
----------------------------------------------------------------------------------------------------------------------
首届中国安顺·平坝清真饮食文化节隆重开幕
 
本站讯:“回味满平坝,风味独清真”。9月29日,2008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系列活动之一,首届中国安顺·平坝清真饮食文化节在平坝县城隆重开幕。
下午5:30,在长达1公里的清真全牛宴上座无虚席,凉拌牛肉、牛干巴、烩牛肠、牛脑汤、红烧牛尾等十几种牛肉餐,让在场数百名群众着实地体验了清真饮食文化内涵。期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心对“参与人数最多的清真全牛宴”进行了现场认证,并颁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当晚7:30,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导演阿朵策划,“平坝欢歌”大型文艺演出隆重登场。中国烹饪协会正式授牌平坝“中国清真美食之乡”的称号。国内知名歌手汤灿、满文军、沙宝亮等现场演唱平坝本土歌曲《山水留痕》、《石头谣》、《珍珠泉》,和变化多姿的烟火一次又一次的将现场气氛点燃到了最高潮。
据了解,此次活动将于10月6日结束,在此期间还将举行“光影平坝、水墨屯堡”书画摄影展,名、特、优产品展示等活动。游人将欣赏到精美的平坝特色工艺品,品尝到美味的平坝特色小吃,感受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风情。
牛干巴http://bbs.lingyi.org.cn/thread-53990-1-1.html
瓦乡美食牛干巴(2008.07.18)(组图) ── 编导:张洁 摄像:叶京冬
 
世界佤乡,魅力临沧 ,古老的佤族传统小吃,赚钱的地方黄牛品种。
云飞:牛牛牛!这次我们来到的是临沧的佤族自治县,这里可是世界佤乡啊。来到这呢我们发现,各处地方法呢都会有牛的标志。包括我穿的衣服上都会有牛的图案。到底牛和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的魅力农产品会不会也跟这牛有关系呢?
字幕:佤族是中国最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的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阿佤山中心地区的西盟及沧源部分佤族,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社会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历史的变迁中,佤族人民对于牛的崇拜和热爱,却丝毫未减。
临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距昆明600多公里。西部的部分地区与缅甸接壤,是我国通向缅甸仰光的重要通商门户之一。临沧也是佤族聚居的地方,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是著名的“世界佤乡”,也是中国佤文化的荟萃之地。佤族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牛、喜爱牛的传统习俗。在村寨里,处可见牛的身影。经常是谁家门前挂的牛头越多,谁家的地位就越高,越有威望、也越富裕。佤家人认为,牛不仅是家里干活、犁地的好帮手,也是能让家里致富的好伙伴。
 
云飞:您猜出来了吗,刚才我和这位佤族大姐共同制作的是什么呢?这可是他们佤乡最富有传统特色的美味啊!叫什么呢?
佤族大姐:叫,尼迈够。
云飞:啊,什么意思?
佤族大姐:尼就是肉,迈就是牛,够就是干的意思。
云飞:哦,那就是肉牛干。
佤族大姐:不是,是牛干巴。
云飞:哦,牛干巴呀,跟我们平时吃的牛肉干看上去很像,不过他们的制作工艺确实很独特而且古老,您看我刚才就是把他们从灶灰里面挖出来的。
牛干巴是佤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小吃。就像到了新疆少不了羊肉串,到了内蒙古少不了烤全羊一样,到了佤家,一定少不了牛干巴!
过去,佤族祭祀牛、崇拜牛,牛是大家心目中的图腾。而今天,古老的牛历史、牛文化也成为当地最大的财富,吸引大批国内外的游客。他们探访原始村落,追寻阿佤山的牛耕文明、观看剽牛比赛,品尝原汁原味的原始部落的牛干巴以及牛肉菜肴。
记者:您几位是从哪来的呀?
游客:我们是从昆明来的我们是来旅游的。
游客:剽牛就是就是表现佤族人很彪悍,很刺激,很勇敢的。
来到了佤寨,特色的牛干巴饭,牛干巴拌菜以及丰盛的牛肉宴让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佤山的牛肉制品的美味和丰盛,让人吃过就再也难忘。
云飞:来到佤乡,这牛肉能做的菜实在太多了,我这精挑细选,让当地朋友给我挑选了几道菜。来,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都是什么部位做成的菜呢?
佤族姑娘:就拿这一道来说吧,它是牛头,牛脚,还有牛肉,牛肠子做成的就叫牛耙麸。
消费者:有很多外地朋友来了,我们都喜欢带他们到这来吃牛肉,口味比较好,叫起来香香的。
消费者:因为佤族是非常崇拜牛的,不管我们哪方面都离不开牛,所以在我们佤族的菜谱里面,牛肉做得菜是相当多的。
消费者:我们这边佤族比较多,他们都喜欢吃牛肉,做成牛干巴也很好吃的。
早在千百年前,佤族的祖先就将吃不完的牛肉加上作料,挂在自家的房梁或是灶前晾晒,等到牛肉,自然风干后,再把牛肉埋在炭火中烤干、烤熟,牛干巴就做成了。再用木槌把牛干巴捣散、撕碎,就可以直接食用了。这样制作出来的干巴风味独特、口感脆香,也便于保存。沿传至今,佤族村民仍然保留着原始古老的制作工艺和牛干巴独特的风味。
 
然而近几年随着游客的增加,传统的手工制作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临沧周边的地方,精明的商家抓住了这个商机,对牛干巴的传统工艺进行了改进,使其便于进行规模化的生产。
云飞:牛干巴呢现在已经成为佤乡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不过光凭几家农户的加工那肯定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不我现在呢 就来到了在当地比较规范的一个牛干巴的一个加工厂。咱们看看他们的加工工艺是否和传统的工艺有什么不同,还能够保持这种传统的风味吗?
云飞:我看您在这肉里面挑什么呢?
牛干巴加工厂 技术工人:再挑牛肉里面有一些筋嘛,这个牛肉你如果不把上面的一些筋挑出来的话,做出来的牛干巴不美观,而且口感也不好。
云飞:那挑完筋呢?
技术工人:要给它切成大小不同的薄块,就是这个块。
云飞:师傅,这个牛肉切好以后就放在这腌制是吗?
技术工人:是的。
传统的烧制牛干巴往往根据主人家的喜好而定,烧出的牛干巴在口味、硬度上都各不相同。而在工厂里,为了保证统一的口感和风味,首先在选料上就更加讲究,干巴只能用牛的四条腿的腿肉做,腌制工艺也比传统的农家制作更加严格。切成条后的鲜肉加上精盐、味精和特制的调料,再放在腌制缸里腌制24小时后就可以炭烧了。
云飞:您看,我身后就是他们烤制牛干巴的一个大烤箱,我已经能感觉到挺热的,咱们一起来看一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哦,这么多的牛干巴啊!我怎么看着这里烤的牛干巴和农民家里烤的不太一样啊?
牛干巴加工厂 负责人 汤良宏:农户家规模比较小,自然风干就可以,我们现在是量比较大,所以用烤箱加热来烤干,原理是一样的。
农户自家在户外晾晒牛干巴,要30天左右才可以完成晾晒过程。而在烤箱里可就快得多,摄氏50度左右的恒温,鲜牛肉只要四个小时就可以出炉。干巴的水分含量也比以前有了更严格的标准。控制在10%--15%之间。一般情况下,2公斤鲜牛肉能出0.5公斤牛干巴,一炉一次最多可以烤制400公斤牛干巴。有了规范化的制作工艺,牛干巴在数量上、品质上都更有保证。食用起来起来更安全、更卫生、保质期也更长。
牛干巴加工厂 负责人 汤良宏:一年我们在原材料采购上大约有600-700吨,涉及的采购资金约有1000多万元,我们这个产品在保留佤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也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者的口味来开发出了许多新的产品,比较适合上海、广州等内地的一些消费者的口味。
生产商根据不同的消费区域,把牛干巴做出了炭烧口味、麻辣口味、香酥油炸口味等等,产品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花样。让这有着浓郁佤乡特色的干巴真正走出了阿佤山,走进了山外的消费市场。
消费者:吃起来甜甜的,香香的,脆脆的。
消费者:这个牛干巴比较香酥,孩子比较喜欢吃,高蛋白 低脂肪的。
消费者:朋友也很喜欢这个佤山的牛干巴的。
超市负责人:销售量在节日的时候每个月差不多20多箱,我们一个月可以销售差不多3万多块。
云飞:这佤乡的牛干巴确实是特别的香酥美味,传统的工艺加上现代的制作呢,食用起来确实是更加的方便了。不过啊,我有点纳闷啦,这么好吃的牛干巴到底是用什么牛做得呢?唉,您瞧,这上面正好有个牛的照片会不会是这种牛呢?看起来这牛可与众不同啊!
云飞所说的这与众不同的牛叫做高峰黄牛。之所以叫做高峰黄牛,是因为公牛的背上有一个高高的像骆驼驼峰一样凸起的背峰。咱可别小瞧这黄牛的背峰,背峰越大,说明牛的体格越结实,品质也越好。云飞跟着养牛的大哥上了山,倒是想看看长相奇特、卖价高的牛究竟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
养殖户:一到山上,它们就蹦蹦跳跳的跑出去。
云飞:它们都吃什么呀?
养殖户:就是那个山上的草,树上的叶子。
养殖户:很好养啊,见到草它们就马上跑过去吃了。
高峰黄牛性情活泼好动,当地养殖户主要以山上放养为主,临沧地区的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草场植被,让养殖户降低了养殖成本。也让高峰黄牛有了新鲜、营养的美味。日子过得甭提有多舒服啦!吃的饱、吃的好,蹦来跳去运动量足,所以长得个个膘肥体壮、肌肉非常发达,牛肉的纹理也十分细密。高峰黄牛肉自然也成为品质好、卖价高、大家争相抢购的生态牛肉。
养殖户:这个腿肉呢,就卖给干巴厂剩下的肠肠肚肚、骨头 就拿到街上去卖,卖给农贸市场。
牛排24元/公斤,牛肚20元/公斤,牛铲骨10元/公斤,牛肝14元/公斤,牛胸骨14元/公斤,里脊30元/公斤,肋骨肉24/公斤。
养殖户:一天能卖两头。
云飞:能卖多少钱?
养殖户:大的6000-7000,小的最少也能卖3000多。
在当地,只有高峰黄牛的四条腿肉能做牛干巴,牛干巴的俏销也使得高峰黄牛成为当地最好卖、最赚钱的养殖品种。
云飞:养了几年了。
养殖户1:养了3年了,有20多头。
云飞:赚钱吗?
养殖户1:赚钱呀。
养殖户2:我家养了6头。
云飞:像这一整条牛卖多少钱呢?
养殖户:5600元,赚钱,相当赚钱,基本上三个月就可以出栏,三个月基本上可以赚的1500-2000以上。
呵!这一头牛,三个月就能赚1500多元,怪不得他们这么得意呢!
 
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畜牧局  副局长:高峰黄牛是我们本地的优良品种,它的主要特征是肩部有个峰,因为高峰黄牛主要是野外放养,它的肌肉发达,肉质细嫩,在当地存栏62000只左右,是我们当地的主要品种。
由于牛干巴的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当地的养牛业。如今,在沧源县,养殖高峰黄牛的农户不断增多。在信息和交通日趋发达的今天,独具特色的高峰黄牛,让佤乡留住了几分神秘,平添了几多魅力。而这道独具特色的美食——牛干巴,不仅让佤乡保留了古朴的民族特色,也因此敲开今天发展富裕之门。在今天,神秘的阿佤山,独具魅力的阿佤山之牛,走出历史,走进了现代生活。
云飞:这次的沧源之行,让我们感受的是古老而神秘的佤文化,品尝到了非常具有传统特色的牛干巴和特色的牛肉菜肴。我们发现呢,佤族人民和牛的关系确实是密不可分,但我们耳边再次响起《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歌曲的时候,我相信,在我们这里发现的魅力牛产品呢一定能够走出大山 魅力无限。云南临沧沧源:
0883-7126333或13529618888
从一个跟头悟出的销售术
http://www.cctv.com/program/zfj/20070123/102676.s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KuvQUqenHw/
[内容速览]云南省潞西市的芒市镇有个叫孟四的人,说起名字也许有人不知道,但他那副漂亮的胡子,却是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孟四留胡子不仅仅是为了耍帅,而是为了他的生意,那么孟四的胡子和生意怎么扯上瓜葛的呢?

这位一直秀着自己小胡子的人叫孟四,在云南省潞西市芒市镇,孟四原本是一个平常人,可是他的胡子却是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甚至还有人为了孟四的胡子出钱设赌.
孟四的女儿 孟建萍:“有的人还打赌,打赌来看他的胡子,有些人还叫他剃胡子,给他2万元,他没有剃。”
记者:“为什么给他钱剃胡子呢?”
孟四的女儿 孟建萍:“可能是嫉妒他的胡子吧。”
按照傣族人的风俗,父母在世时不能留胡子。前几年,孟四父母去世了, 从那时起孟四留起了胡子。
记者:“觉得自己的胡子很帅?”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胡子当然帅了,但是人就是貌相太差。”
记者:“所以说想靠胡子帅一点?”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靠胡子来抬一点面子。”
记者:“觉得达到这个效果了吗?”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达到了。”
孟四留胡子不仅仅是为了耍帅,而是为了他的生意.那么孟四的胡子和生意怎么扯上瓜葛的呢?

牛干巴是傣族的特产小吃,一头牛身上能做牛干巴的分量只有三四十斤.牛肉切成细条,再用炭火烘烤.
记者:“现在这个肉是新鲜的吗?”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生肉,这个是生肉。”
记者:“上面这些是什么东西?”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这些是佐料,都是我们自己加工的那些,就是先把肉切了,切了腌在一起,拌在一起来晾晒一下,晚上又进炉子去烤。”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宏的边贸,旅游都有了很强的影响力,外地人一来就喜欢上了牛干巴.于是,孟四顺势在家里开起了牛干巴加工厂.由于是土特产品,孟四家作坊似的生产引来了越来越多好奇的消费者.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数量慢慢地做大,做大以后,就想再大一点,只有包装。”
说到包装,孟四是外行,最后他的一个朋友建议要包装就用孟四的头像,因为孟四的胡子最有亮点。朋友的劝说鼓动让低调的孟四动了心思,他把留着胡子的注册成商标并印在了牛干巴包装袋上.
记者:“自己第一次见到这商标啥感觉?”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我自己见着.哎,我这个样子确实是太丑了。”
不自信的孟四眼看着印着自己头像的牛干巴上市了,让他多少感到意外的是,他翘起的小胡子还真撬动了市场.
消费者:“有意思啊,他那个胡子还会翘起来。”

记者:“你没问过他吗,为什么翘起来?”
消费者:“他是打扮的,他天天就是这样扭它,经常买,有时候认得他的牌子了。”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以前的数量才一两百斤,注册商标了以后,就可以达到四五百斤。”
孟四的胡子带动了牛干巴销量。眼看着孟四的牛干巴越来越火,有一个人着急了,那个人就是孟四的哥哥孟三.
孟四的哥哥 孟三:“原来生意都是一样,我的销售还比他好。”
孟三总觉得孟四不如他,可是孟四的牛干巴卖火了却是事实.孟三是从弟弟孟四那里学的牛干巴技术,这样的经历让孟三起了疑心,他觉得是孟四藏了心眼,留了几招没教.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没有没有,开始做的时候,怎么放佐料,怎么切肉的,我还上去教他的。”
不管孟四如何喊冤叫屈,孟三就是不信.为了打探内幕,孟三派儿子做卧底去孟四家帮工.
孟四的哥哥 孟三:“看着他做,我们再学回来,我们又做。”
孟三的儿子在孟四家并没发现什么独门绝技,这样的结果让孟三很困惑。孟四家的后院是郗俊的家,郗俊也是牛干巴加工户,同样郗俊也在暗地考察孟四牛干巴的秘密。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怎么说呢,这个市场上的东西也不可能独自霸占着。”
可是同样的原料,同样的技术,牛干巴的销量怎么就和孟四差别那么大呢? 这让郗俊和孟三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个时候,孟四出了一档子事,摔了一跤,这一跤摔露了牛干巴俏销的秘密.

孟四为人豪爽,也爱喝酒,并且还总爱标榜自己的酒量高。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跟朋友在一起吃饭喜欢喝酒,一次喝一两斤吧。”
记者:“喝那么多干吗?”
牛干巴加工厂 总经理 孟四:“食多才好,食少没有味,食多不会醉。”
就是到现在孟四也不承认他那次喝多了,不过摔了一跤却是真事.而且那次摔得还不是地方,嘴被摔破了.
孟四的女儿 孟建萍:“当时不是跌到嘴这里吗,如果不把胡子剃掉,上药的时候不好上。”

真是城门失火,伤及池鱼,给两万元都舍不得剃的胡子却因为一个跟头白白剃掉了.而最让孟四着急的是,由于没了胡子,上门的消费者竟然怀疑起孟四的身份来。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有的朋友过来了,我帮你介绍客人来,你把胡子剃了,真是,哎,不是那个人了。”
记者:“那个时候销量有变化吗?”
牛干巴加工厂总经理 孟四:“销量少一点。”
当时很多人拿孟四没胡子这件事当作笑话一说而过,可孟四后院的郗俊却从此开了窍.她发现孟四牛干巴俏销的秘密只是在于孟四的胡子。很快,郗俊在自家的牛干巴包装上做起了文章.
记者:“这个商标上的这个模特是谁呀?”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这个是我女儿。”
记者:“什么时候拍的?”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这是去年拍的。”
郗俊不仅把女儿的形象用在牛干巴上,还在自家产的干腌菜等土特产品上也用了女儿的照片,很快效果出来了。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人家也比较认这个牌子,只认人的,有人的人家说。”
记者:“认人吗?”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对。”
记者:“有人就觉得是正宗的 ?”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俊:“对。”
把人像印上包装的做法在牛干巴加工户中有了反应.最先缓过昧来的是孟三,他一直以为弟弟的胡子是另类的表现,到头来才发现小胡子里藏着商机.于是孟三也把自己的头像印上了包装袋.
记者:“你弟弟就是大胡子,很多人一看就记住了,我看你的图像我看了半天也没记住,你觉得有他那个有效果吗?”

孟四的哥哥 孟三: “我觉得比他有效果,我名声都比他大,我销售挺好,差不多一样。”
孟四家的胡同里有五六家牛干巴加工户,他们逐渐意识到,头像上包装不止代表产品形象,更代表着诚信.为了留住消费者,他们现在都把个人图像印上了包装袋.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小玉:“开始还是有点害羞的,人家见着就说这个是你,当时害羞,真的。”
现在,芒市镇的牛干巴加工户不再简单的比头像上没上包装袋,现在比的是上图像后的效果,牛干巴加工户郗小玉觉得前一批包装袋做得太仓促,现在她有了新想法。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小玉:“当时是他们已经,等着要换这个袋子,拿这个老相片去整的,也没有好好打扮拍一下,也没有的。”
记者:“现在后悔吗?”

牛干巴加工厂负责人 郗小玉:“还是后悔的,等到这些袋子用完了以后,自己还是想自己好好打扮再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