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 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9 01:55:01

地方台民生新闻发展误区分析

www.chinaqking.com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7-2来源:《魅力中国 》2009年第8期供稿文/魏国宾[导读]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五,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自律规范和有效的规范执行机制。尽管从1991年起全国记协就通过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此后又经过两次修订,但该准则内容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更缺乏执行和监督的机制,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我国新闻业行业协会的影响力有限,难以发挥切实的指导、约束和惩戒作用。
  三、解决之道
  为了杜绝“人情稿”的出现和防止舆论监督的偏颇,使民生新闻报道始终围绕“民”“生”的主体,不但媒介要加强自律,社会也要积极参与监督媒介自律。自律是一种有序的关系,构成自律的各种关系要素,只要能够有机协调起来,同样能够起到媒介批评的作用,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具体的新闻职业规范和奖惩制度。中国目前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是一种抽象的政治化的道德要求或党建规定,缺乏可操作的具体职业规范的细致约定,因而要进行细分,以制定具体的、可感知和可执行的规范条文。对于新闻活动中出现的“人情稿”现象坚决制止,对当事人给予适当的惩罚,以儆效尤。
  第二,要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民生新闻记者要做一个优秀的“把关人”,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职责所在,把那些充分反映民情、民意、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有效的新闻选择,并把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予以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态势。同时,记者要将政治“权力”意识转变为职业“权利”意识,防止在新闻实践中的错位。
  第三,媒介要坚持客观、真实、公正的职业操守,加强自律。杜绝“人情稿”,防止采访越位。追求客观真实是媒介新闻报道的最高目标,新闻之所以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关键在于它是客观真实的,在于它在人们心目中是可信的。
  第四,社会要积极参与监督媒介自律。观众对媒介活动的监督是不能受到忽视的。他们可以以来信、来电和来访等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建议、批评或抗议;还可以对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侵权行为诉诸于法律;对那些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还可以通过拒买、拒看、拒听等行动影响媒介销售市场以达到制约媒介活动。
  四、结论
  “民生新闻”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体的倡导与记者队伍的素质之间存在差距,记者新闻理念的转变滞后于媒体的新闻定位。记者从业门槛逐渐降低和不少从业人员忽视自身业务提高、知识结构与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其中原因。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正确解读和把握党的政策,正确引导舆论,使电视民生新闻走出误区、步入正轨。
  关注民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说,“民生新闻热”必将通过不断“纠误”、深化,使更多种类的新闻在报道内容的选择和执行中,完成媒体对自身社会功能的再发现。同时,新闻从业者也将在自身职业行为的不断规范中,见证电视民生新闻在这股浪潮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斌 项国雄.《采访越权:警惕记者的导演倾向》[J].《传媒观察》,2006.07
  [2]陈先元.《大众传媒素养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