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董姓人的网上家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9:22:51
创建“董姓人的网上家园” 董炎星       通过“万家姓维客-董姓留言”网的建立,大家体会到互联网开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精神,汇万众之信息和智慧,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协同写作,打造出一个为各地董姓人上网和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
     从几年来,“万家姓维客-董姓留言”网的上网内容概括为:1. 探讨董氏的渊源; 2.各地董氏支系族谱的疑惑;3. 各地董氏支系的寻根; 4. 要求成立“董氏宗亲联谊会”的探讨;5.要求编纂《华夏董氏通谱》。最终离不开八个字:“寻根认祖,族谱统一”。
     我们要“寻根认祖,族谱统一”。必须建立内容丰富的、自己真正的独立董姓网站,这是大势所趋。
     1. 姓氏是血缘关系的标志。姓表示血亲集团,姓不同血亲集团也不同。血亲集团随着氏族人口的繁衍而不断分出支派,迁居各地,每个支派有自己的标志,这标志即为氏,氏为姓的分支。后来,随着血亲集团的不断繁衍和发展,姓和氏也逐渐混而为一,统称为姓或姓氏。姓氏是家庭的徽,是识别社会成员的一个标志,也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民俗的特定窗口。
     血缘认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行为,是代代相承的优良传统。原因之一,首先是中国姓氏的历史稳定性。因为姓氏如同个人基因一样,世代相袭,延续数千年。每个人都珍视自己的姓氏,许多人都渴望知道自己姓氏的来源与传承过程。
     原因之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悌观念。孝以事亲,忠以事君(以君主代表国家)。各家族普遍通过修谱以“收宗睦族”、“敦亲叙伦”;修祠堂以奉祀祖先,尊祖敬宗;宣传“人孝出悌”,以教育后人,把仁爱精神发扬光大。
     原因之三,是中国人光宗耀祖、彰显家声的希冀。即所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江流万里,滴水寻源”。在个人事业的发展、家庭的兴旺、家族的壮大、社会声望的提高的情况下,人们都不忘显亲扬名。为此,功成名就者有“荣归故里”之行,“崇德报功”之举。中国几千年盛行褒奖制度或旌表风尚,因而出现名目繁多的诏、诰、封、赐与牌、匾、碑、坊,还有各式各样的祀典科仪、繁文缛节,其缘由都出于此.
     中国人寻根谒祖、血缘认同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渊源有自。其根由还在于血缘情感与尊老敬贤的美德、忠孝仁爱的教诫深入骨髓,浸透血液,世代相传,深固难拔。
     我们董姓对寻根认祖的执著的人大有人在,可以从二个人来看:
     (1)寿光董姓族人寻根问祖的发起者董长福,这几年一直乐此不疲,不遗余力,想在当年先祖奋斗过的羊口择地立碑。“研究历史就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目前的《羊口镇志》中并无清代以前的记录,我们的家谱记载正好为这一段历史填补了空白,如果能够在羊口塘头营旧址为此事树立纪念碑,或许既可弥补羊口的这段历史文化空白,还可让先祖的功德为更多人知悉。”
     董长福坚定地说:“修家谱也好,树碑也罢,我觉得无论是对族群还是地方文化研究,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2)除了耳背,很难看出董孝忠今年已76岁高龄,典型的东北人身材,说话带着膛音,让人看起来矍铄、有力。年轻时,董孝忠是一名抗美援朝战士。尽管现在已经离休多年,他仍然“转战”全国各处,战斗目标很明确——让董姓人都能认祖归宗。
    这看起来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董孝忠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他的计划,“我们姓董的在全国一共有736万,目前大约有七分之一我已经联系上了,我现在着急的就是要把董姓的家谱搞一搞”。
  全国董氏736万人,要搞通谱,必须借助互联网。互联网对姓氏寻根活动起了推波助澜,专门的姓氏网站或网页正不断出现。据不完全统计,这类网站中仅中文网站就有近200个,一些大姓还有多个网站,其中天下第一王、中华张姓网、陈氏宗亲网、林姓宗亲网、黄氏全球网和世界郑氏网等都是较有影响的单姓寻根网站。因此,我们要拥有自己董姓人的网站。
     2.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华大地出现了“寻根热”。姓氏寻根热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人的本性、国际大气候。姓氏文化对形成全民族的心理凝聚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姓氏寻根从根本上看都是在寻找自己的文化源泉和归宿,是一种建立在文化认同上的寻根认祖活动,是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我们董姓寻根,从董姓来源来寻:
    (1)出自己姓。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他的后代就是董氏。
    (2)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
    (3)出自己姓,以姓为氏。相传颛顼的孙子吴回爱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儿子有叫参胡的,姓董,其后裔就以姓为氏,也称董氏。
    (4)董姓由来新探:
     董姓属炎帝部落联盟(而非黄帝部落联盟)一员——祝融部落,在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红崖丹书’可以证明这点。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羋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禿,史称祝融八姓。董部落当时称惠连部落,是一支继承祝融部落制绳存火传统,擅长用一种叫董的草制绳的部落,以董草为图腾。董姓出于己姓非黄帝部落之己姓。彼己姓是蛇图腾,己又是自己之意,又转为黄帝本姓姬。而董姓属炎帝系,是绳转蛇、蛇转己的己姓,两者源流不同。
     到舜帝时董部落中出了一个叫‘父’的人,善于驯服、管理一种叫‘龙’的动物,为帝舜豢龙有功,帝舜便把惠连部落活动区今山西闻喜一带确认为董部落的封地——董国,父封为豢龙氏,並以封国为姓称为‘董父’。‘董’也从原来一种草之意及部落图腾转为地名、姓氏,並赋予‘管理。督正’之意。
    董姓发祥地也称鬷川,应是原董部落活动区山西闻喜一带,鬷音ZONG实为董DONG一音之转,而山东定陶只发现大量古曹国遗址,实是曹姓发祥地,而董部落的遗址至今还没发现。董姓来源存在许多问题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此事关系祖先源流,不可不慎。继续追寻,要依赖董氏宗亲的共同发掘,只有通过网络进行。
     3.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如果我们仅从家谱来看历史,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有趣结论,历史上的坏人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裔的。这种自抬身价,炫耀祖先的陋习,从汉代起就已存在。魏晋、隋唐以至明清所修家谱,大多如此,姓萧的必为萧何后人,姓范的定是范仲淹之后。同时,在叙述家族籍贯时,大都往本姓最有名的发祥地靠近,徐姓的郡望必是东海,王姓定是琅琊,李姓必称陇西,刘姓则大书彭城,周姓都是汝南等等。至于如何传下来的,则又语焉不详,似乎不如此这般,就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似的。
     由于家谱是私人纂修,有些记述往往华而不实,言过其实,尤其是先人功名、宦迹、婚姻等,有的甚至是捏造的,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使用中要注意鉴别,不可盲从。但是,家谱中的主要部分,如五世内的世系、宗规、家训、祠堂、人曰、艺文等方面的内容,一般还是可信的。
     从历史实际看,家谱资料的确存在着缺点,这是不容否认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一般而言,家谱在追述得姓缘由、先祖事迹等时妄相托附、攀附名人、言过其实的情况较多,而在记载近世,尤其是纂修当时的人物、事迹时这类情形就较少,因而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较强。家谱的主体部分如世系、多数人物资料、族规家法、族产祠堂、艺文著作及碑传志状等,通常是可信的。我们不能因为家族一小部分的不真实而对家谱全盘否定。必须通过网络化和适度的公开化,从而对家谱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弥补和完善。
     4. “数典认祖”。“典”即经典、典籍;“祖”即祖宗、祖先;“数”即点数、数清;“认”即承认、认定。可见,所谓的“数典认祖”,其一是“数典”,即点数清楚民族文化的经典成果;其二是“认祖”,即寻找认定民族文化的祖宗根本。彼此也可合二为一,成为“数认典祖”。两者的关系则是:先数果后寻根,先数典后认祖。数果启发寻根,数典启发认祖。数果引导着寻根,数典引导着认祖。没有数果就不懂寻根,没有数典就不懂认祖。若要寻根必先数果,若要认祖必先数典。
     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古代家谱,最早的即是甲骨片「库」1506等三片,汉代也只留下一些带有家谱性质的石刻碑文,敦煌遗书中还保留一些唐代家谱的残页。据国家档案局等机构编辑的《中国族谱综合目录》统计,国内所藏各种家谱大的有一万二千余种,其中以北京图书馆收藏为最多,共藏有各类家谱2770种,馆藏中宋人纂修的有三种,元代纂修的三种,明修240多种,清1160种,其余均为民国时所修。其它各大图书馆也多有收藏,不足的是,国内收藏历代家谱虽然数量多,但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
     台湾地区原来收藏的家谱数量较少,但近二十年来,台湾掀起了新修家谱的浪潮,据1987年出版的《台湾区族谱目录》记载,共有一万零六百多种,绝大部分为近年新作,质量参差不齐。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十分注意搜集有关中国的文献资料,家谱是其注意的目标之一,据日本学者多贺秋五郎所著《宗族之研究》著录,日本藏中国家谱以东洋文库为最多,共八百多种;其次为国会图书馆,四百多种;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二百多种,此外还有一些单位仅藏数部,总计一千五百多部。
     美国收藏的中国家谱也达到了相当数量,据了解,哥伦比亚大学收藏有近千种,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也分别藏有数十种或百余种不等。
     由于各姓族谱之多,董氏又广居各地,资料的收集,人员的联系非常不易,但是,互联网的迅速广泛的普及,为我们进行家谱资料的收集,信息的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工具。近年网络为分布世界各地的族人提供了快捷、方便的联络手段。网上的“动态更新”和在网上浏览家谱已成为新时尚。
   5.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的民间修谱开始陆续恢复,最早出现的多为福建、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以福建最为典型。这跟与福建近在咫尺的台湾同胞有关。
     众多的台湾居民本来自大陆,尤其在福建省,同一家族甚至同一家庭分隔海峡两岸比比皆是。在1987年之前,台湾同胞无法回大陆省亲,思乡怀旧的情怀使1949年后的台湾出现一股修谱热。两岸恢复往来后,海外华侨华人寻根的最初目的地是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台湾同胞开始认祖寻亲,以后又逐渐深入到内陆的一些省份。大陆亲族便也受修谱热感染而重修家谱。进入90年代后,随着人们生活渐趋改善,对精神慰藉的渴望愈发强烈,修谱现象也渐趋增多,从东南沿海扩展到内地省份。
     对于现代家谱的续编,应逐步趋向于网络化和适度的公开化,从而给家谱材料的真实性和可利用性创造条件。
     6.联谊会的联宗活动的主要形式有归宗认祖和排行修谱。
归宗认祖最重要的工作是辨认宗枝;排行修谱单凭专业研究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显然,要真正完成这项工作需要新的理念,需要借助网络的技术。
     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宗亲联谊会等寻根服务团体,为寻根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四川、贵州、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姓氏的祖居地或发祥地,这类组织尤为多见,编印刊物,随时发布寻根信息和研究成果。
    海外华侨华人的“姓氏寻根”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那时候,世界各地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华人姓氏宗亲组织纷纷组团,回祖国寻根谒祖。他们寻根时通常是以世代承袭下来的姓氏为徽记,以祖传的家谱、图片等资料为依据而进行。
  由于东南沿海一带历史上赴海外的人很多,他们在国外奋斗艰辛,非常想念祖国,关注自己的姓氏正是寻根和寻找血脉的纽带。他们通过家族姓氏,建立起人际网络。
     网站的建立,凭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能胜任如此庞大的工作,也需要一个团队有组织的工作,我们必须建立“华夏董氏宗亲网”的基础上,建立“华夏董氏宗亲联谊会”,成为一个全球各地董氏可以联系的平台。为了进一步光大董氏,尽快实现全球联宗的伟大理想。为了考证董氏渊源,联宗联络感情,凝聚族众的目的。
     如今电脑时代,在网上寻根比较方便,可以节省时间、缩短距离,不受任何时间、地域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到网上查询和联系。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以网络为依托,成立宗亲联谊会,为传承董氏文化,阖力协作,延续不断,接力传递,积极介入董氏宗亲文化活动,现提出如下倡议,供大家参考。
     一. 建立华夏董氏宗亲网站。为广大董氏族人进行交流打造一个平台。网页设立董氏新闻、董氏文化、董氏名人、董氏寻根、董氏族谱、董氏功德、董氏家园、董氏论坛和董氏QQ,这个设想望有能力的族人策划、筹办和运作,把华夏董氏文化推向网络领域。
     成立网站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网站。内容包括日常维护,董氏有关的资料的收集,网站资料的更新。因此,希望有网络经验,有一定的时间支配,富有责任心的董氏,踊跃报名参加。
     华夏董氏宗亲网站可通过设立了董氏族谱(数据庫)、董氏论坛和董氏QQ,进行注册。让董氏宗亲都可以从网上注册成为会员。使华夏董氏宗亲网成为名副其实的“董姓人的网上家园”!为今后<<华夏董氏通谱>>编纂提供优秀人才。
     通过华夏董氏宗亲网,成立“华夏董氏基金”,以自愿捐款为原则。由网站直接方式捐款或汇款方式捐款“华夏董氏基金”,账目定期在宗亲网上的“董氏功德”公布。
     至此,华夏董氏基金成为并附属于华夏董氏宗亲联谊会的运作基金,基金主要任务和用途如下:
  (1)提供“华夏董氏宗亲联谊会”的运作经费。
  (2)提供“华夏董氏宗亲网”发展的经费。
  (3)提供资金定期出版《华夏董氏通讯》和不定期出版《华夏董氏故乡行画册》。
     (4)提供积累资金编纂《华夏董氏通谱》。
     (5)资助全国各地有需要的董氏支系修缮族谱。
     (6)设立华夏董氏奖学金,资助和协助有优异成绩或极为贫困的董氏学子完成学业。
    二.通过网站成立华夏董氏宗亲联谊会。联谊会是尊族爱国的民间团体组织,广泛团结董氏宗亲,倡导互助、互爱;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缅怀董氏先祖,继承和发扬董氏先辈的优良传统,以董氏成功人士为榜样,激励大家共同进步。成立联谊会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代的千秋大业。敦宗睦族,编纂通谱,把家族历史传承记载下去这就是联谊会的最终目的。
联谊会的任务是:收集董姓资料,团结董氏族人,服务董氏宗亲,构建董氏平台,建造董氏家园,宣传董氏功德,促进董氏事业。积极与全国各董氏宗亲组织进行联系、沟通和交流。
  联谊会的构建设想:
     1.凡是年龄满18岁的董氏宗亲,都可成为宗亲联谊会的会员。
     2.为了更好的联络各地董氏,希望能够在全国主要的城市和聚居地,民主推举办事公道,责任心强,工作努力,号召力较强的代表1-5名,在此基础之上成立联谊会的理事会。
     3.理事会成立后,聘请董氏族内部分德高望重的具有号召力的长者或者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担任理事会的会长、名誉会长和顾问,以便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
     4.成立家谱资料和董氏名人资料的收集委员会,负责联络和收集各地的董氏材料。
     5. 成立财务委员会,接受各地董氏的捐款,建立董氏宗亲联谊会的基金。此基金主要用于支付材料收集、联络等费用。
     随着组织的发展,联谊会机构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会议制度、财务开支和审查制度。按期召开理事大会,重要事项交由理事大会讨论决定。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议,定期进行换届选举。
     宗亲联谊会将奉行“敦宗睦族、编纂通谱”的宗旨,积极开展组织董氏宗亲联谊活动和研讨,族谱的收集和数据庫的建立,对加强全国乃至全球董氏宗亲的联络和交流。在未来的五年内,联谊会将广筹资金,并主要用于《华夏董氏通讯》出版,编纂<<华夏董氏通谱>>和建立董氏奖学金等工作。
     三.通过网站对编纂<<华夏董氏通谱>>广泛宣传,深入推广《华夏董氏通讯》,使更多的同族人知祖根、解故源、增族情、睦族谊,提供各地族谱,推动通谱编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几千年董氏家谱形成与记载,目前正处在青黄不接时期,一旦中断,则无法补救。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