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强教授对采访及《建议书》的澄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2:20:36
2005/11/11 经济学俱乐部
<< 回 首 页
《第一财经日报》11月10日发表了题为“上海教授公开万言书:中国经济学教育为何失败”的文章。该文为取得新闻效应,以“经济学教育失败”来否定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并有误导读者之嫌,将教风不好的原因归结为教师水平低下。
该文最后的定稿没有征得田国强教授的同意,有违田教授万言书的良苦用心及其真实意图。现将田教授对采访报道的看法,采访原稿及田教授和记者的来往信件刊登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任绍敏记者:
谢谢你告知我采访稿在你们报纸刊登出来。说老实话,看了刊登的采访报道后,我对你们报社的诚信、对待新闻的严肃性感到相当的失望。你们为什么没有按照许诺将最后稿给我过目,就将采访的标题改变,内容进行了大幅删减,曲解我的原意呢?你们将采访的标题改为“中国经济学教育为何失败”这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严肃吗,合乎事实吗?学生由此产出厌学情绪,对上抱怨,从而误导学生和社会,对你们报社又有什么好处?!我在采访中什么地方提到过中国经济学教育失败?我在采访中首先提到了中国经济学教育过去10多年在不断重视和加强现代经济学的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培养了大量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实际应用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你们报社把这些话删掉了。经济学教育中存在问题,需要改进教风、学风,但这并不等于失败。做任何事情,人们总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在试错中不断前进,取得进步,逐步取得成功,我们不能就这么简单地否认现有广大教师和众多学校在推进现代经济学做作出的努力和奉献。
在报道的最后,你们将教风问题引导到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极大地误导读者。我在以往的信件中,曾要求过你删除这一部分的内容,而你们已答应,并在第二稿中取消了,结果见报稿中又放进去了,这样做有诚信吗?正如我在信件中提到的,我在建议书中所谈的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不管一个教师的水平如何,都应该对学生负责,可以通过我所建议的那些措施让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根本上,我不同意“高校缺乏经济学教育的人才”是教风不好的原因。
你们报社为造成采访的轰动新闻效果这么去做,只会让严肃的学者远离你们的采访,我也是首次碰到这样的采访。当你给出要问的问题后,我认为这个采用可能让学生重视学习有好处,所以我非常认真对待这些问题,花了许多时间写了5000字左右的回答,就是怕写简单了被读者,特别是学子误解。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要求,采访稿发之前需要我过目,尽量少删减,你也答应了,但你们报社却没有这么做。我知道你有你的难处,你也尽力了,我对你的第一稿和采访的标题还是基本满意的,但你可能左右不了最后的定稿。你告知我,你们报社的秦朔总编很看重这篇稿件,他就是这么重视的吗?
我决定将此信,修改意见,以及采访初稿公开,以正视听。
祝编安!
田国强
2005年11月10日
--------------------------------------------------------------------
任记者:
下面是财大金融学院xxx教授对张军采访言论的评论,供你参考。不过,我也不同意“高校缺乏经济学教育的人才”是教风不好的原因,……。我在建议书中所谈的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不管一个教师的水平如何,都应该对学生负责,可以通过我所建议的那些措施让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谢谢采访!田国强
2005年10月25日
>>尽量减少张军的评论,比如“在中国高校当教师确实比较容易”,“任课教师看
>>在不菲的教课费用面上,自然也尽职尽责”,教师尽责是其教书育人的职责所
>>在,学校应该加强要求,难道教课费低,就该不负责吗?这是一种歪风。还
>>有张教授将“高水平教师力量薄弱”作为教风不好的原因,不是很恰当,这主
>>要是一个态度的问题,态度解决了,也有利于教师提高水平,强烈建议对张
>>军的言行要删节。以免误导。
*************************************************
经济学教育“形同放羊” 田国强一“书”激起千重浪
田国强认为,当前浮躁的心理,是过去一个时代的历史遗留,人们终归会回到脚踏实地。
本报记者 任绍敏 发自上海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十多年来,经济学也成为一种显学,中国经济学家成为社会各界的宠儿,经济学教育亦迅猛发展。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日前对媒体表示,该中心每年招收的经济学双学位学生大约占北大本科生的19%,如果加上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的话,这个比例超过北大每年招收新生的1/3。经济学教育的热门可见一斑。但是,在经济学光芒的背后,一些经济学家也在冷静思考经济学教育的种种问题。
今年9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终身教授田国强提交给校方一份《关于改善上海财经大学学风、教风的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这份洋洋洒洒长达万言的《建议书》随即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日前,身在美国的田国强教授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的越洋专访。
经济学教育繁荣背后的隐忧
在田国强教授看来,中国经济学教育过去10多年在不断重视和加强现代经济学的学习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为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培养了大量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实际应用性人才和理论性人才。现在大多高校在继续保持开设一些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同时,不断引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研究方法及其理论。现代经济学教育方面,武汉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率先在中国经济学教育体系中系统地开设现代西方经济学课程,对推行现代经济学的教育起到了带头作用。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则要求学生既学习《资本论》等经典著作,又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现代经济学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为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参考与研究工具,推动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回国参与中国经济学教育的田国强教授逐渐发现热热闹闹的经济学教育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他开始思考问题本身以及改革的思路。通过10多年来的思考,以及与学界同仁的交流,逐渐形成一些看法。2004年到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就职以后,田教授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发现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与他1970年代末读大学时的学风和教风有了较大的差别,因此结合北美规范性教学方法与中国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构思了《建议书》。“正式起草是建立在与上海财大教学部门以及教学一线更深入的了解之上,征求同仁们意见之后写成的,应该说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田教授说。
在《建议书》中,田教授所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当前高校经济学教育中缺乏好的教风与学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与岗位规范尚未全面形成,教师教学投入不高,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较为粗糙、教学内容滞后,更重要的是,一些教师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这种“放羊式”教学直接导致学风低下。现在经济学课程考试一般都是期末考试“一锤子买卖”,而考试又是背一背即可通过;平时基本不布置作业习题,没有课堂测验、期中考试;除了期末考试前一周,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基本处于“放羊” 状态。
田教授认为,这种教学方式难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学习,而且对学风与教风产生恶劣的影响。以前学生的那种“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 的在校生活节奏在一些地方已被“网吧、歌厅、咖啡厅” 的快乐学生生活所取代。所以他在《建议书》中强调平时作业、论文报告的训练,以及把期末考试分解为随堂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既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期末考试内容与期中考试内容基本不重叠),同时又督促学生及时复习,牢牢掌握所学内容,不至于考完就还给老师。
教学管理急需“改良”
“当前教学中的‘放羊’现象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使中国大学拥有一流的生源却培养出众多二流、甚至不入流的毕业生。这是对中国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田教授对本报记者说。
田教授注意到,大学一般是学生努力程度的顶点。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后,学习努力程度就进入了抛物线的后半段,持续下滑,由于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就一路下滑,以往在小学、中学和高中所形成的努力学习的优良传统逐渐消失。这完全违背了学习边际成本( 也就是学习的努力程度 )应该不断上升的客观规律。本来,随着掌握知识的难度不断增加(本科生所学比中学生所学难,硕士生所学比本科生所学难,而博士生所学又比硕士生难), 并且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精力最充沛,记忆力最强,思维最活跃,学习时间最集中,没有工作、家庭、社会负担),学习的努力程度(即学习的边际成本) 应该是不断地增加,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反,这种学习努力程度不断下降说明了高校教学水平的低效率,导致了“放羊”这一怪异现象(但在国内这已是见怪不怪了)。
“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表明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的素质差,它的根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教学要求、教学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则不完全、不合理所造成的”,田教授认为,要规范人的行为,首先就要设立相应科学的行为规范、激励机制。要解决现在经济学教育界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良现有的教学管理考核规章。所谓“改良” 就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大动干戈、除旧立新式的复杂彻底的改革;我们其实只需进行少量简单易行的规则完善,便可以解决问题的大部分,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田教授在“建议书” 中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比如: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引进先进教材、传授前沿知识;规范成绩考核,加入期中考试、课堂测验、课外作业及阅读报告;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等等。这些措施都是北美正规大学基本教学要求,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投入少,容易执行,而且见效快,效果大。即使学校投入不多的资源,在现有师资水平和客观现实条件下,也能大大地改善教风和学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摈弃浮躁,人们终归会脚踏实地”
当记者问田教授,在这个普遍浮躁的时代,他的建议书会否“不合时宜”?田教授回答说,他不认为此建议书“不合时宜”。学风和教风急需改进,对学生负责,让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培养他们自我更新的能力,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当前浮躁的心理,是过去一个时代的历史遗留,我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经济体制转型的完成,人们终归会回到脚踏实地”,田教授坚信这一点。其实市场竞争的压力已经使许多学生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高校学生都比较务实,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普遍意识到今后的市场竞争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真正的能力。只要学校的课堂上能够给他们提供所需的知识和训练,他们是愿意欣然接受的。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下学生考CPA等各种证书的热情就可以感觉到。
中国大学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他们是愿意学习的,而且会努力学习,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教学服务与管理上对他们抓紧。田教授说,他们在经济学院的初步实行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他在《建议书》中提出首要的是要扭转教风,提高教学质量,并实行全面的助教制度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到位,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田教授同时指出,这些措施只是改善学风和教风的一些基本措施,有了这些措施后,就可推行更高层次的措施,以便更进一步地改进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努力学习。
张军:“《建议书》是写给教育部的”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早就读过田国强教授的《建议书》,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建议书》其实不完全针对经济学教育,应该是针对中国整个高等教育,不光是经济学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面临着一样的问题,田教授对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改革意见,是写给上海财大的,更是写给教育部的。
在《建议书》里,田教授建议学校制定出一个统一规范的课程提纲,设计包含许多具体要求,比如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参考书目、阅读材料、预前知识、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课后答疑、课程作业、习题课时、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等,在学生上一门课程之前就给他们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课程教学提纲,同时将这些内容挂到校园网上,并提交给院(系)一份供存档,以便学生和院系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获得这些信息,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院(系)及监管部门(教务处)的信息不对称。
张军教授赞同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在中国高校当教师确实比较容易,时间上非常自由,上课完毕就离开学校,和学生交流很少,而且连起码的课程提纲都不准备,这点和国外相差甚远。这体现出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学校对教师要求不够。张教授曾经有到韩国、日本授课的经验,课程提纲是必须提供的。
张教授同时指出,教师们给中欧、复旦、上海交大等学校的MBA上课时,学校明确要求提供课程提纲,而且每上一次课,学生会有一次评估,如果学生反映不好,授课教师可能失去续聘资格。这也符合市场需求,MBA学员付很高学费,是买方市场,学校不敢慢怠学生,对任课教师要求就很高,任课教师看在不菲的教课费用面上,自然也尽职尽责。但同样一门课,对非MBA学生,由于管理松弛和教课费用的相对较低,教师付出的精力则要少得多,对于授课的质量就不去深究了。
“还有个问题,田教授在《建议书》中没有提到,就是大多数高校缺乏经济学教育的人才,高水平教师力量薄弱,而要真正提高经济学教育水平,还是人的问题”,张教授认为,很多高校经济学教师没有将大部分心思用于教学和科研,而是利用市场机会经营自己获取收益,可以说,一半以上的教师不合格,所以,目前真正扭转经济学教育还比较困难。
《建议书》不会水土不服
《建议书》多大程度上移植自美国,会不会水土不服?面对记者的疑问,田教授说,《建议书》中所提出的思路与措施在中国不存在移植和水土适应问题。首先,许多措施不属于“移植” 的范畴,他现在所提出的一些措施只是当年他学生时代已经有的,比如有助教,有作业,有期中考试,对学生抓得很紧。这些方法后来逐渐缺位了,尤其自1990年代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经济学教育中“放羊”才成为普遍现象。所以说,《建议书》所提出的东西不是他发明的,也不是他第一个提出要在中国实行的,他所作的只是在这些优良传统被荒废之后重新提出加以倡导,把它们的优点讲清楚,并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推行。
同时,田教授认为,这些措施不会对我们的学生“水土不服” 。他在美国教过和接触了许多中国学生,尽管他们在国内学习松懈,不努力,一旦来到美国后,在学习的压力下,他们都能很快适应这些措施,学习异常刻苦、努力,好于大多数其他学生。他们都普遍感受到,相对于国内“放羊” 的学习模式他们在美国的大学中确实踏实地学到了许多知识,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底。这些方法在美国高校教育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异常刻苦、表现优越的现象使我更坚信它们是合理的、正确的,只要我们去做,是可以成功的。
田教授以他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其实任何一个创造性观点或理论的产生都是建立在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之上。处在大学校园的本科学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与活跃的思维,如果采用科学的措施积极培养,便可以使他们掌握大量的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盲目强调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自由,在给予学生自由的同时,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手段,那么除了一小部分自律性及求知欲望非常强的学生外,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放羊” ,放任自流,白白耽误大好的学习机会与时光。“这正是我们现在高校经济学教育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多方热议《建议书》
田教授的《建议书》首先提交给了上海财大校方,随后在网络上流传。上海财大收到建议书后给予了充分的重视,9月16日专门进行了专题讨论,研究实施方案。上海财大经济学院在2005年秋季学期已经实行《建议书》中的大多措施,该院聘请了60多名助教协助教师推行新的教学计划。新的措施得到大多数教师的支持,目前学生反应良好。
《建议书》在网上流传后,除了极少网友持怀疑态度外,大部分都表示强烈支持。在人大经济论坛上,网友zwh7059说,“我支持田国强的治校思想。治校如同治理公司,想出成果,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没有好的制度作管理依据,没有好的设施为基础和没有好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是不可能的。没有好的校风想培养出一流的现代人才是不可想像的。而要形成好的校风就要靠制度和学校制度的执行力。长抓不懈,长此以往,学校的教风学风就会形成一种特质,这就是校风,这就是学校文化。”网友libingfu则评论说:“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成天只是想着学生能搞出个大的创新和突破,是国内目前高校的通病。是到了改一改的时候了”。网友hkswen说:“抓中间,促进两头,好办法,早就应该这样做了,这可是首届高考生过了近30年再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金玉良言哦。” 网友constant表示要“强烈支持!”网友Freakonomics则称《建议书》“很正确”。
记者看见,只有一个叫汤圆的网友认为“这是教小学的方法”。对此,田教授解释说,他所说的这些措施都是北美正规大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世界上100所最好的大学北美就占了80多个,培养出最多的优秀研究性人才。学习方式可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在本科、硕士甚至博士前期阶段,对学生学习模式的设置主要还是以被动学习方式为主,以学习考核大量的现有知识结构为主,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与考核使得学生牢固掌握各门基础知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与科研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们经常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没有之前的“踏破铁鞋” 、“山穷水尽”的努力学习, 怎么会有以后作出研究成果的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欣喜或今后在工作中处理问题时的那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轻而易举的结果呢?
张军教授说,田教授说的问题,很多大学领导和教师都看到了,只是还没有提到优先考虑的高度,“总得有一些高校领先做,如果上海财大改善了,对其它高校应该具有示范效应”。
田国强教授相信国内的同行都与他有类似的想法,“有些可能已经默默在做了,有的可能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