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为谁改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4 16:39:14
你在为谁改变:11条建议送给初出茅庐的你类别:心理·励志 | 关键字:自我实现 励志生活很酷,也很残酷。如何在不公平的社会中争取属于自己的公平,在不能存盘的人生游戏中一路通关,在不仅仅是填空题的人生试卷中成绩优异?世界超级富豪比尔·盖茨的卓越人生理念,知名畅销书作家砍柴人的全新演绎,11条建议送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进入职场的绿色通道,攀向成功的11级台阶。接受现实才能改变现实。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从此,你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将彻底改变。
作者:砍柴人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作者简介砍柴人,享誉港台地区、韩国的知名图书策划人、畅销书作家,曾用笔名老巴。大学毕业闯荡北京,作品畅销中国、韩国及东南亚。其著作《二十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畅销20余万册,被中国图书发行协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优秀畅销书。 著作:《...
1第一条建议
过去可以推导出未来,但过去不等于未来!生而为人,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一、 谁是自己的父母;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家庭在哪一个国家。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我们跨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彻底宽恕自己的过去     过去可以推导出未来,但过去不等于未来!  生而为人,有三点我们没有选择权。  一、 谁是自己的父母;二、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三、家庭在哪一个国家。  这三点,对我们的一生很重要,甚至决定着今生的前途和命运。遗憾的是,这么重要的三点,我们却没有选择的权利。从我们跨越生命之门的那一刻起,这一切就已经成为只能接受的现实,不需要我们同意。  我们的父母,有可能是富可敌国的超级富豪,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受世人仰慕,决定着很多人的命运;也可能是食不果腹的难民,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受世人冷待,连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如何度过。  30岁之前看父敬子,30岁之后看子敬父。这句话的意思是,30岁之前,父亲在世人眼里如何,我们便如何;30岁之后,我们在世人眼里如何,父亲在世人眼里就如何。  不要埋怨世人势利,这与势利无关,而且埋怨也没用。  也许父母能力大,会给我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环境,给我们提供庞大的人脉资源、巨大的资本支援,使我们从很高的起点出发。同龄人奋斗10年、20年,也很难达到我们起点的高度。  如果有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我们应该倍加珍惜。以虔诚的感恩之心,接过父母手中的火炬,把他们的事业做大做强,把他们的爱心发扬光大,向世界更远的地方传递。  如果父母只能带来贫穷、饥饿、卑微,我们因而遭到歧视、冷待和伤害,想发展,没钱没机会没资源;找工作,没门路没关系,不得不在社会的最底层,为了简单的衣食住行苦恼、奔波。我们会感觉,自己就像荒原上的野草,自生自灭,没人在乎。  假如真的是这样,也不要埋怨自己会有这样的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公平可言。这不是我们所做的选择,不能证明什么。父母的成就或平庸代表不了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过去代表不了今天,更代表不了将来。  作为年轻人,只要是健康地站在今天的码头,就没有必要抱怨自己过去乘坐的船有多破,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从现在开始,无论我们出身寒门还是豪门,起点都是一样的。明天对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未知的,一切都在于我们如何把握。  对于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的人来说,要想明天能有所作为,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宽恕自己的过去。如果我们现在还对自己说“如果我的爸爸是富翁,如果我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或者有更强硬的关系就好了”,“如果我上大学时选别的专业就好了”等类似这样的话,只能徒增悔恨和伤痛,结果只能使自己感到前途渺茫,于事无补。  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过去,停止那些自残的想法,立即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否则,就会像一个背着过重行李的人,步履艰难。  如果不能宽恕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一切不如意就会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所以,最好把那些用来抱怨、哀叹的精力和时间,用在能改变过去的地方,用在能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事情上面。一位著名的教练曾经说过:“上帝让你的眼睛长在头的前边,就是为了让你向前看,向前走,而不是老盯着过去。”  有位诗人这样描写自己的过去:我相信有一天,我流过的泪将变成花朵和花环,我遭受过千百次的遍体鳞伤,将使我一身灿烂……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贫穷还是卑贱,失败还是失意,都应该把这些从心头卸去,彻底地宽恕自己和自己的不幸,还世界一个真实的自己,真正的自己。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赖斯,10岁时随全家到华盛顿旅游。她非常想进入向往已久的白宫参观,却仅仅因为她的皮肤是黑色的,无法像白人那样进入白宫。小赖斯并没有因为自己无法选择的肤色而向父亲抱怨,她凝神远望白宫良久,然后回头告诉父亲:“总有一天,我会住在这里!”  年幼的赖斯就明白再计较自己是黑人还是白人,再抱怨为什么白人和黑人不能平等,对她,对整体黑人而言,毫无用处。她能做的,就是宽恕、接受,然后去改变。  果然,25年后,以优异成绩从丹佛大学毕业,已成为俄罗斯问题专家的赖斯,以无可争议的优势昂首阔步进入白宫,担任总统首席俄罗斯事务顾问,后又升为国务卿,成为著名外交家。白宫那条歧视黑人的规定,也早就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作古。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的画那么值钱,他应该是百万富翁才对啊!”父亲笑道:“凡·高生前穷得连妻子都没娶上。”  第二年,这位父亲带儿子去丹麦,在安徒生的故居前,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父亲笑道:“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栋破旧的阁楼里。”  这位父亲的职业是水手,常年在大西洋各个港口忙碌,因为是黑人收入少得可怜。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20年后,在回忆童年时,伊东·布拉格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出卖苦力养家糊口。看到和父母一样的黑人,只能从事又脏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我习惯地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好在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告诉我,上帝没有看轻卑微。成功是没有任何既定人选的,它只属于能为它奋斗的人。它不属于一个人的过去,只属于一个人的将来。”  一个人怎样对待自己的过去,就会有怎样的将来。我们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就会有一个光明的将来。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贫穷、卑微不努力改变,就别指望别人能大发慈悲高看自己一眼。任何同情和悲悯,也无法挽救已经把自己看低的人。  一个人最难跨越的,就是他的过去;人生最大的障碍,也是一个人的从前。我们不应该让过去迷惑自己、束缚自己、沉溺自己,把自己的将来和过去画上等号。  宽恕让自己尴尬、耻辱甚至是愤懑的过去,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放下即是快乐,彻底宽恕过去的人和事,会让我们身心健康,精力充沛,心里坦然。  想想看,如果总是死盯着别人在过去带给我们的伤害不放,就会浪费我们很多宝贵的精力和时间——这些精力和时间,本来可以直接用于实现梦想和目标的。我们需要向前看,并积极行动,而不是停在过去或者原地踏步。我们需要放下包袱,把自己从别人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以便轻装出发。  从过去的痛苦记忆中解脱出来,立即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采取积极的行动,这是一个人成长并走向成功的关键。  要记住,没有人能够决定我们,过去可以,但是现在和将来却不可以,除非我们允许他这么做!没有人拥有那种凌驾于我们之上、为我们选择未来的权力,除非我们赋予他们这种权利。  大量的伤感来自于自怜。当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获得成功之后,以前非常渴望的同情和怜悯,对此时的我们来说,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联系
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联系     在探讨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人的经历:  1.6岁时,因为他是黑人,没有一个同龄的白人孩子愿意和他玩耍。   2.8岁那年,他喜欢问父亲的朋友有多少财产,但没有人愿意直接告诉他。   3.上小学时,他经常偷看姐姐的情书。   4.他天生哮喘,夜里咳嗽,白天疲惫,那时的医院根本无法治疗。他非常懦弱,对很多东西都恐惧。   5.他做什么都没有耐心,就连年轻人非常渴望的牛津大学,说放弃就放弃了。   6.老师问他拿破仑是哪国人,他怀疑老师故意作弄他,自作聪明地回答是荷兰人。   7.别人都认为他傻,他便去测自己的智商,结果是96,和普通人无异。   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我们会怎样评价他呢?天生就不是优良种族,生来就被社会剥夺很多机会,除了干苦力别无选择;小时候就对谈情说爱感兴趣,简直就是小流氓;连个好身体都没有,还能指望他做什么?对什么都恐惧,就是胆小鬼;对什么都没耐心,肯定一事无成;谁的话都不信,自作聪明,不吃亏才怪;智商和常人一样,只能过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的人,优点不多缺点不少,庸庸碌碌。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出人头地,除非火星撞地球。  我们再来看一位伟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1.他从大学退学,做过厨师,卖过家具,种过地,几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2.二战期间,31岁的他服务于英国情报局,做了几年间谍。  3.他一生建立庞大、过硬、复杂的人脉,通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与美国国防部部长称兄道弟,与纽约的著名律师、名报总编经常把酒言欢。   4.38岁时,一无文凭二无经验的他,以6000美元起家,创办了全球最大的广告公司,年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  5.虽然没进修过广告专业和广告心理学,他却设计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至今仍在使用。   6.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被医生断定活不过40岁的他,88岁才去世。  7.最后他送人一句话:“永远不要把财富和头脑混为一谈,一个人赚多少钱和他的头脑没有多大关系。”  这位风云人物,他的人生的确具有传奇意味。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他看成非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天才吧?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大学没毕业,混迹于社会各个阶层,38岁才真正做点儿事,靠6000美元起家,把公司经营成同行业全球最大的公司的人,是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现在可以负责地说,前面提到的那个黑皮肤的所谓不良少年,和后面手眼通天的亿万富翁是同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做大卫·奥格威,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  如果把38岁之前的大卫·奥格威和38岁之后的奥美广告公司创始人的所有事迹一一对照,我们找不到一点必然性,也无法解释没有耐心的人如何缔造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公司,更解释不了患有先天性哮喘病的人怎么能活到88岁,同样解释不了一个对什么都充满恐惧的人如何能做几年间谍,智商不高的人为什么会有惊人的能力。  我们解释不了的事,大卫·奥格威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也许有人说大卫·奥格威的成功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意义,他的成功不可复制。那么,我们看看他的以前,是个例吗?如果仅凭他的前半生,有谁敢断言这个人会成功吗?恐怕连一点成功人士的影子都找不到。  他后半生取得的成就与他前半生的行为有必然的联系吗?恐怕不存在。在他的前半生找不到决定后半生的因素。  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唯独我们的人生却充满变数。一位哲人说:“人生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改变。”有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说:“任何人的命运都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的人生大约只有两万多天,每一天的我们却因选择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今天也许是一个乞丐,明天却可能成为富翁;今天是不可一世的权贵,明天却可能是阶下囚。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不可预测,也不能预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尽在把握。  所以说,不论我们过去做错了什么,今天遇到了什么不幸,都不要在那上面倾注过多的注意力。不妨把它们看做是为我们而发生的,是用来让我们改变的。  在一次各国权贵、富翁、明星云集的聚会上,世界著名汽车商约翰·艾顿遇到他的朋友、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两个人无所不谈,最后艾顿向丘吉尔说起他不堪回首的往事。  艾顿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父母早逝,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靠给别人做浆洗工、当保姆赚钱度日,两个人过着吃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姐姐出嫁后,姐夫容不下他,把他轰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他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修剪草坪。上班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  丘吉尔没想到这位大富翁有着悲惨的过去,疑惑地问:“我们认识已经好几年了,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呵呵一笑说:“有什么好说的呢?努力把它改变就是了。昨天和明天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一定将它们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看你今天做了什么,是把昨天糟糕的状况延续,还是让今天与昨天不同。”  我们昨天是谁不要紧,今天是谁也不要紧,关键是明天自己是谁。如果明天的自己依然是今天的自己,那么我们在今天就已经被时代埋葬了。别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
别放弃对未来的选择权2003年,美国加州有一个青年大学刚毕业,就接到去军中服兵役的通知。这个青年非常厌恶军队的生活,但是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适龄并符合军队要求的青年,都得无条件服从征调。  既然服兵役是无法逃避的,于是他便祈祷,千万不要让自己到管理最严格、要求最苛刻、生活最艰苦、环境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服役。他的虔诚祈祷并没有起作用,征调他的正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对此他只有服从。  接到入伍通知后,这个年轻人非常沮丧、害怕,整天失魂落魄,忧心忡忡,仿佛即将走上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他担心被派往战场,不是去杀人,就是被人杀。  年轻人的爷爷是加州大学的教授,看到孙子对未来充满恐惧的眼神,便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年轻人,当兵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谁都不能逃避。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大学生同时被征调,他们都很乐观,你为什么这么恐惧呢?”  “爷爷,你不知道,我要去海军陆战队。您一定知道进入海军陆战队意味着什么,那是时刻走在生死边缘的军队!”  教授微笑着说:“即使进入海军陆战队,你也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可以避免上战场嘛!”   青年反问:“那我还是有50%的可能被分配到外勤部门啊!”   教授说:“那同样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在美国本土服役,另一个是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留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青年反问:“万一被分配到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同样还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你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是不是比在熟悉的美国更好?”   青年反问:“假如我不幸被分配到充满战乱的地区呢?”   教授说:“那同样有两个结果,一个是立功后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人生多了战场的经历,是不是值得庆幸?”   青年反问:“我不会那么幸运吧?万一负伤了呢?”   教授呵呵一笑说:“你依然会有两个结果,一个是伤后康复,另一个是光荣牺牲。如果伤后能康复,还有担心的必要吗?大不了身上多一个疤而已,也是件很光荣的事。”   年轻人再问:“那我不幸牺牲了呢?”   教授听完呵呵大笑:“你都牺牲了,一切都跟你没关系了,更用不着担心了!”  教授对孙子说:“年轻人,我跟你说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你,不论你置身何处,做什么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你有权利争取任何一个你想要的结果。即使在绝对服从的军队,你还是有选择权的,除非你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被动地听从命运的安排。”  这个故事里的青年,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呢?他犯了习惯被别人安排,习惯被选择的错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目标,为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个发展方向,每一个方向的终端都有一个结果。因方向的不同,结果自然也就相反——一个是我们梦想的,一个是我们厌恶的。  我们常说,人之命,天注定。这句话如果这样理解,可能就是成立的。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轨迹,就注定有什么样的人生。一种选择,注定有其相对应的结果。  人生,就是我们各种选择的总和。  在中学,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方式对待学习,就基本上决定了能考取什么样的大学;在大学,用这四年时间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又决定我们走向社会有什么样的开始;在社会上,我们选择哪个行业、什么圈子,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经营自己、经营工作、经营事业,我们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高贵还是卑贱,都有权利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选择的方式就是自己的思路和行动;选择的范围很大,做什么都可以,只要我们想做,愿意做;至于结果,当然正确的选择就有正确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就会有错误的结果,而且无法推卸,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放弃了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他们更习惯或者是喜欢被别人安排,小到如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到在什么地方发展,进入哪一个行业,做什么工作。  别人可以为我们选择人生的方向,却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结果负责。不是他们不愿意负责,而是谁都无法为另一个人的人生埋单,包括我们的父母。  既然没有人能为我们的人生负责,那么为什么我们习惯让别人来决策自己的人生方向呢?这是因为我们从小时候开始到现在,一直被灌输这样的思维方式,一旦遇到一个选择,要先问问父母或者老师,自己这样做对不对。他们说对我们就做,他们说不对,我们就不去做。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惯性,一遇到选择,不经过自己的思考,马上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看法。别人认可的就是正确的,别人反对的就是错误的,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选择对自己来说,是不是正确的。  父母和老师喜欢我们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并非常愿意利用他们的经验为我们作出各种选择。他们认为这样做是为我们负责,怕我们走错方向。但其实他们这样做也有负面影响,换个角度说,这是一种剥夺,剥夺了我们的自我责任感,不利于我们成长和成熟。  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监督权、建议权,但不应该有决定权。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真正决策者。当然,我们做任何一个关于自己未来的选择,都必须参考许多人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盲目地服从社会、服从别人的安排,与盲目地反对他们一样,都会造成毁灭性的后果,也都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  把人生之车的方向盘交给别人,我们就难逃扮演乘客的角色。  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理想、幸福、成功的生活,基本上是由他本人的选择和行动决定的。当我们真正认识并使用自己对未来的选择权时,就再也不会任由环境主宰自己,再也不会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违背自己的意愿,无条件地接受摆布。  当我们决定自己的未来方向时,便能清楚地知道,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机会和有责任去作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决定。自己为自己作出的选择,成功了有权利庆祝,失败了有勇气承担。  是自己的选择,就再没有理由让别人为我们的失败埋单。一个选择的成功更会激发我们作更重大的决定,也就不会因为一点成功而变得骄傲自满。我们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一直会很清楚自己在失败和成功之间所扮演的角色,从而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方向。
2第二条建议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这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023 可以感觉良好,但先要竖一个自己能跳过去的高度
竖一个自己能跳过去的高度美国某家人才网站,针对现在大学生的择业态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主题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值得欣慰的是,现在的美国年轻人都很现实,80%的毕业新生都认为,“首先是要有工作可做”,“找工作就是找自己现在能干的,并且能干得好的”。  美国年轻人这样做,不是他们没追求,而是务实。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公司在只接受高端人才的同时,对普通员工纷纷裁员。中小公司因为成本关系,没有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不愿接受一无经验、二无人脉、上班后不能立即给公司带来效益的大学毕业新生。  在残酷的就业形势下,以往对就业十分挑剔的美国大学生,不得不采取这种非常现实的态度:先就业,后择业。他们这样做,不等于这一代年轻人向社会妥协,放弃了自己的追求,甘心在社会底层随波逐流,而是正确地认为,理想应该有,但得从现实做起。成功的路,要靠心去想,靠脚去丈量。  作为一无所有的毕业生,职场新人,只有不放弃任何一个使自己成长、成熟的机会,才能慢慢地丰富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因此,只要是和自己目标行业有关的公司,无论公司规模大小,薪水多少,即使在偏远的城市也要去。这毕竟能使自己空白的简历多一笔,为以后进入心仪的跨国公司多一个筹码。  21岁的摩根·布希,2007年毕业于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法学专业,并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法学学士学位。按理说,他毕业后应该找一份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去法院、律师事务所。可是,2007年,美国法律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10%,而像律师事务所、法院这样的单位,人员趋于饱和,即使招人也更倾向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摩根·布希在网上发出数十封简历,均如泥牛入海。在人才市场投了很多简历,很少有单位约他去面试。即使有,也是不超过10分钟就委婉地拒绝了他。数次求职失利之后,摩根·布希翻然醒悟,之所以自己处处失败,是因为自己给自己竖立了一个现在无法跨过去的高度——凭他现在的资历,根本就不可能跨过在法律界就业这个高度。  他现在要做的,不是找一份心仪的工作,而是要解决生计问题。至于兴趣和理想、心仪的工作和公司,暂时搁置一边,只要不放弃就可以了。只要自己时刻准备着,总有一天会把理想实现的。  于是,摩根·布希坦然地接受了到法国一家学校教英语的工作,月薪1000美元。他利用工作之余,学习法国法律,义务地给当地人提供法律援助,到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临时工……几年之后,他回到美国,依靠对法国法律、法院、律师界的熟悉,进入了一家涉外律师事务所,负责美国人在法国的法律服务。  这有点像奥运会田径比赛中的跳高。假如在奥运会上夺得冠军的高度为2.5米,而我们现在能跳过的高度只有2米,在训练中,我们是先跳过2.01米的高度,还是直接把高度定在2.5米?肯定应该是前者。  一个人,20岁能做什么,25岁能做什么,30岁能做什么,40岁能做什么,只要他不放弃学习,不断地追求,这20年变化应该是非常大的。20岁时,也许只能做一家小公司的小职员,月薪只有2000美元;等他到了40岁,他也许是一家跨国公司的CEO,年薪2000万美元。  20岁的人,不可能跨过他40岁的事业高度,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他跨不过20岁、25岁、30岁的高度,同样也不可能有40岁的高度。  跨过一次自己从未跨过的高度,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高度。他会得到技巧、经验、自信、认识和境界。这些成功的经历,是我们跨越事业新高度的铺垫。  如果给自己竖立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希望自己侥幸跨过去,这不但不可能跨过去,而且对自信心是一个极大的损害,对自己的选择也会产生怀疑。没有自信心、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的人,是不能指望他有什么突破的。  任何人、团队的大成功,都是由一个个小成功汇聚而成的。可以负责地说,没有小的成功,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  小的进步,小的成功,并不是微不足道可有可无的。如果把大成功比作是金字塔尖的那块石头,那些小成功就是从金字塔地基开始到塔尖的每一块石头。没有这些石头的扎实堆积,塔尖的那块石头就无法存在。  微软也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才成为拥有8万多名全职员工,产品和业务遍布全球,年收入达400亿美元,信息业界内影响力和领导力达第一位,品牌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居第二位,现金存款和股票价值世界第一的跨国大企业。  对于微软来说,这三十多年,每一年都有自己的正确高度。只要在这一年中跨过自己确定的高度,就算完美,就算成功。假如微软刚开始就要拥有8万多名全职员工,不是开发MS-DOS ,而是直接开发Windows Vista,它一天都活不下去,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微软。  做企业和做人是一样的,谁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坐到他人生中最理想的位置。一个人心目中的位置和脚下的位置一定是有距离的。脚下的位置是现实的,心目中的位置是未来的,我们要确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多大的距离,跨过这个距离还需要什么条件,我们如何做才能一一满足这些条件,然后一步步作准备。  每个人的能力是一点一点形成的,经验也是通过解决了很多问题得到的,人脉也是通过与人多次交往、合作建立的,资金也是一美元一美元赚来的。这些成功的要素,没有一个能一夜形成、一蹴而就。在我们不具备这些成功要素之前,冷静、耐心、坚持、奋斗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成功是一个高度。但是,我们能跨过去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我们现在能跨过多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每天能让自己跨越的高度提高1毫米。
珍惜每一次机会
珍惜每一次机会哲人说:机会在于发现,在于创造。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得看在什么时候。能发现和创造机会是需要条件和实力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  机会于否,对一个人来说是,对另一个人来说也许就不是。即使对有同一目标同一梦想的人,也存在能不能把握住的问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07年全球股市火暴,火暴到傻子买股票都能赚钱的程度,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假如一个人手里没钱,也借不到钱,就无法买股票,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就不能成为机会,即使他发现了。  年轻人没有机会是不可能成功的。每个人、每个公司的成功,都离不开机会,微软也一样。如果没有IT业的迅猛发展,个人电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就不会有微软今天的辉煌。看来,机会这东西,首先要看把握。把握住了就是机会,把握不住就不是机会。  只要研究全美所有成功人士的发展轨迹就会看出,这些人在开始时,都是很好地把握住别人提供的机会,使自己在某一个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再确立在那个行业里的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做积极、充分的准备,积累经验和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快速、准确地把握住机会,便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由此来看,年轻人在走向社会开始、在自己实力弱小时,就不得不靠别人提供机会。奥运会百米冠军是最能跑、最会跑的一个人,但在他蹒跚学步时,同样需要父母的教导与帮助。  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在事业上就像蹒跚学步的孩子,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行业人脉都是零。他们需要别人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这个平台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机会。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只有赚钱的机会才能叫机会,否则就不是。他们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有前途有高薪的争抢着干;有前途没高薪的蒙混着干;有高薪没前途的凑合着干;没高薪没前途的绝对不干。  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如果在学校里没取得突出的成绩,只拿到学士或者硕士学位者,高薪基本无望。因为文凭和学位,解决不了市场和客户的任何问题。更没听说哪家企业因为雇用的全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股票市值就猛涨不止。  年轻人找工作,很多时候是顾及同学、朋友的评论。一旦自己找到社会地位不高、薪水不高的工作,就觉得很伤自尊,在同学、朋友面前没面子。  企业对招聘的员工很挑剔,年轻人对工作也很挑剔,最终吃亏的只能是年轻人。公司再挑剔,也会找到合适的人。年轻人如果一直挑剔下去,一辈子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其实年轻人没有弄明白,任何一个工作都可能是我们成功的机会,就看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我们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之前,最好是珍惜别人提供的任何一个机会。不论这个机会我们喜欢不喜欢,值不值得去做,都应该全力以赴。即使做不好,也要让给我们机会的人看到,我们是一个充满激情、对什么都认真负责、能够善始善终的人。  现在能够给别人提供机会的人,一般都不会有很大的耐心。因为这样的人,一是时间宝贵,二是工作繁忙,三是精力有限,不可能像老师那样,把培养我们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珍惜并把握住他给的机会,他才会再给我们更大的机会,否则他就会把我们看做不可雕凿的朽木。  杰克是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的著名编辑,社科类畅销书作家,他策划了很多销量在100万册以上的图书,也把很多无名的作者培养成畅销书作家。因此,很多想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文学爱好者,都渴望得到杰克的指点。  社科类畅销书与文学类畅销书不同。社科类畅销书对读者群要有准确的定位,提供读者最需要的指导,所以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社科类畅销书的策划是关键。  美国很多梦想成为社科类畅销书作家的年轻人,想尽一切办法接触杰克,哪怕让他提点自己几句,都会对社科类图书有一个新的认识。如果杰克心情好,说不定随手给他们一个选题试着写一写。杰克策划的选题,只要别写得太离谱,保证文字流畅,出版肯定是没问题的。  作为编辑,杰克对年轻有潜力的作者一直很关注,尽管他们的作品还不是很成熟。他本人也是这样过来的。他年轻的时候,写了一部作品,送给一个著名的老编辑看。老编辑看过之后,把他的作品批得一文不值,指出作品中很多不足。他的言辞很犀利,根本不顾及杰克的面子。  杰克回去以后,按照老编辑的意见,把自己的作品修改了三遍,又寄给了老编辑。老编辑在心里一直认为,杰克不适合从事创作。等他再次收到杰克改后的稿子后,他改变了想法,因为他对作品的要求,完全被杰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使他很感动。那天他心情不好,对杰克实在太刻薄了一些。 ?后来,杰克的这部作品在老编辑的悉心指导下,整整修改了15次,最后出版,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正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经历,他对年轻人的作品都非常细心地审读,不想放过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作者。  有一个叫史蒂夫的年轻人,读过杰克的著作,也看过他策划编辑的书,对他非常崇拜,便直接找到杰克,想跟杰克学习社科类图书创作。  那时杰克正在接待一个作家,便拿出一篇文章交给史蒂夫说:“这是一个作者的投稿,请你仔细看一下,把里面的错字挑出来,改成你认为是正确的。”  史蒂夫一听很生气,心想:我的梦想是做一名畅销书作家,不是挑错字的校对员。于是他很草率地把稿子看了一遍。  杰克回来,问史蒂夫稿子看得如何。史蒂夫说,我认真地看过了,里面没有什么错。他认为,只要交给杰克看的稿子,应该都是作者校对过的稿子,不可能有错。再者说,自己是来请教如何写畅销书的,能不能看出错字无关紧要。  其实那是杰克自己写的稿子,写完后还没认真修改和校对过。他坐下来认真地看了一遍稿子,发现里面存在着很多低级书写错误,只要是上过中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而他给史蒂夫一个小时的时间,居然什么都没看出来。这绝对不是史蒂夫的能力问题,而是对待这件事的态度问题。  杰克委婉地对史蒂夫说:“真的很遗憾,我不能帮助你实现你的梦想。因为社科类图书,主要是指导别人做人和做事的。作为社科类图书的优秀作者,前提是自己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人和做事。我想你应该走了。”  史蒂夫听了非常生气,说:“你不也是从无名到有名的吗?连问我写过什么都不问,就这样武断地说我不合适,凭什么?还说我连基本的做人和做事的道理都不懂,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就什么都懂了吗?都说你是文学青年的伯乐,我看你简直就是文学青年的杀手!”  杰克微笑一下说:“你这样说,更证明我的判断没有错!年轻人,我送你一句话。既然自己有梦想,就应该珍惜别人给你提供的每一个机会,否则将一事无成!”  史蒂夫后来做过很多事,没有一件事情做成功。直到现在,他也没弄明白为什么杰克会拒绝他。  杰克之所以拒绝史蒂夫,就是因为他没有把自己交代的很简单的工作做好。杰克随手给他一篇文章修改,并没有要求他把文章改得如何好,而是看他对待简单工作的态度,也是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个不能把小事做好的人,绝对不能寄以厚望,这是他和众多年轻人交往中得到的深刻教训。  我们走入社会,也会遇到很多很小很小却能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机会。一件事不管它多么无足轻重,多么无关紧要,只要我们答应做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到让人敬佩和尊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赢得做大事的机会。  别人把一件小事给我们做,我们珍惜了,也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可以成大事担大任的人,这样我们就会赢得学习、补充、实践的机会。任何能给别人提供机会的人,都会把发展、提升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值得培养的人。  作为年轻人,能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机会,用每一个机会证明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将来能做什么样的事。
成功=把平凡事做得不平凡
成功=把平凡事做得不平凡现在年轻人最迷惑的事,可能就是自己做什么能成功,怎么做才能成功。其实,成功这个词本身就很模糊,没有确切的定义。比如说,巴菲特做一笔生意,赚50万美金,对他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失败,但一个普通人做了同样的生意,对他个人而言可能就算成功。因此,成功应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多元化的,不是一元化的。  对于追求成功的年轻人来说,做什么能成功呢?很简单,做什么都有可能成功,但一定是适合自己并感兴趣的事。这事情无论大小,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事,只要我们能做到同行业第一,做到最好,做得与众不同,就是成功。也就是说,能把平凡的事做到不平凡,就是成功。  烤汉堡是美国家庭主妇都会做的事,这算不算小事、平凡的事?应该算。如果一个人在美国开个十几平方米的汉堡店,月收入只有几千美元,算不算小事、平凡的事?也应该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全世界开了10万家这样的小店,每天能卖出2亿个汉堡,还算小事吗?绝对不算,而且算成功。  由此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有做大事的人才能成功。世界上没有大小事之分,想成功,只看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范围。  在微软公司的员工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发生引起所有微软人反思、震撼。它让微软人认识到,即使做同样一件事,只要做到与众不同,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就会成为与众不同的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上海。微软中国公司全球技术支持部的部门经理刘润准备去机场,出了美罗大厦,坐上一辆出租车,还没等他说话,司机就说:“终于守到您了,您去哪里,路程短不了吧?”刘润一愣,自己正是要去机场!“您怎么会知道?我正是要去机场啊!”司机笑了笑,熟练地起步,驱车向机场方向驶去。  因为从美罗大厦到机场的路途很远,车子启动以后,健谈的司机便和刘润聊起来。他说:“其实我一看到您,就知道您要去机场或者火车站,看您这身打扮,拎着这样的箱子,不出远门才怪呢!那些在超市门口、地铁口打车,穿睡衣的人可能去机场吗?机场也不会让他们进去啊……”刘润听他这么说,感觉很有意思,他没想到简单的开出租车还有这么大的学问,不由得兴致大增,请他继续往下说。  司机给刘润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在人民广场看到三个人在前面招手,第一个是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中间是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穿羽绒服的青年男子,手上还提着笔记本电脑。我毫不犹豫地把车开到了穿羽绒服的人面前。那人上了车也觉得奇怪,说你为何放弃前面两个不拉,偏偏开到我面前?我说,第一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中间那对情侣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那青年竖起大拇指说,你说对了,我去宝山。  我做过精确统计,我每天开17个小时的车,算上油费和各种费用,平均每小时的成本为34.5元。如果上来一个10元的起步价,大约要开10分钟,加上每次载客之间的平均空驶时间7分钟,等于我花了17分钟只赚了10元钱,而17分钟的成本价是9.8元,不划算,20元到50元之间的生意性价比最高。”  司机这么一算,让刘润听得瞠目结舌,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今天遇上高人了。没想到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竟然把平凡的工作精算到这种地步,不仅能准确抓住理想的客户,还能把运营成本精确到每分钟,分明就是一个推销专家和成本核算师。  到了机场,司机给刘润留了电话,刘润才知道司机名叫臧勤。刘润事后在他的博客上写道:“臧勤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后来通过接触,刘润得知,臧勤是开了17年出租车的老司机,在上海出租车司机中,也是赫赫有名的能人。在上海出租车司机平均月收入只有3000左右,被上海人一致认为,当出租车司机是又苦又累又不赚钱的职业时,臧勤每个月的收入却高达8000元,远远高于上海普通白领的收入。  一个平凡的出租车司机,一个看上去根本没有知识和技术含量、只要是健康人都能做的开车工作,为什么臧勤能做得如此出色呢?原因就是他从选择做出租车司机那天起,就开始用心做这份工作,用心观察,用心总结,对乘客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准确的判断。对理想的乘客应该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时间出现,了然于心,做到省时省力省成本,保持高载率高收入高效能。  后来,刘润邀请臧勤为微软公司的50名员工讲了一堂课,45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了8次。  臧勤是一个平凡人,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成功吗?也许有人说,他跟上海那些职业经理人、大企业家相比,算什么成功?如果人与人、成功与成功这六比较的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成功的人。  成功,是一个人的现在与从前相比是否进步,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与做出的成绩相比是否悬殊,是一个人与从事同样工作的人相比是否突出。  我们每一个人,出生时代、成长背景、知识、能力、水平、机遇、人脉、运气都不一样。多元化的社会上,谁都是主角,不能说哪一份工作可有可无,更不能说哪一种职业卑微或者高尚。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能服务于别人,都值得尊重。  作为一名平凡的年轻人,刚步入社会,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能做的工作的确不多,那么就从平凡的工作、自己能做的工作做起,无论这份工作有多平凡。  记住,任何平凡的工作,只要我们用心、动脑,就能做得不平凡。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就是我们梦想中期待的成功。人生的游戏不能存盘
人生的游戏不能存盘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一个行走者,在规定的时间内,从起点出发,以不同的角色走出与出发点最大的直线距离。谁离自己的出发点直线距离越大,谁的人生就最辉煌,最成功。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行走者,每天都主动或者被动地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遗憾的是,每个人都在漆黑的夜里摸索着前进,走过的路只能记在心里,要走的路一片茫然。看不见前面是高山还是沟壑,是沼泽还是森林。但是,我们必须要向前行走,只有向前行走才会拥有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  人生不仅仅是路难走,还会遭遇别人挖下的陷阱、虎豹豺狼的袭击、雪雨冰霜的眷顾。不论多么疲劳与厌倦,只要我们还活着,就得面对。活着,就是活在路上。  人生好像一片漫无边际的荒原,每个人只能提一盏微弱的小灯行走于呼啸的寒风之中,最大限度地远离自己的起点,并寻找属于自己的宝藏。手里这盏灯,只能照亮前方一点点路,而抛在身后的路,重又恢复一片黑暗。一阵大风吹来,还会把我们手里的灯吹灭。即使我们不断地向前走,也可能会重新回到起点,让我们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为零,不论我们实际上走了多远。  在这片无垠的荒原之上,有路,但是路上却有着无数的岔路口,以及无数的坎坷。只要一念之差,我们就会走进死路,一失足就会掉到万劫不复的悬崖下面,遇到灭顶之灾。别说我们走了多久,也别说我们走了多远,对不起,已经game over了,再也没有可以翻身的机会。  所有人手里都没有行走地图,也不是每个人手里都有指南针,在数不清的路口,一切都靠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如果走错了路口,便缩短了离起点的距离;如果走对了,前面就会有扩大与出发点距离的平坦大道。  这就像找不到工作的我们,身处陌生的大都市,站在熙熙攘攘的城市大街上,面对匆匆忙忙的来往行人,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归属,有谁需要自己做点什么。我们不知道别人在忙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忙起来。  都市上空的阳光很灿烂,却驱除不去我们心里的黑暗。回首过去,才知道自己一直行走在水面上,没有留下任何脚印;自己在哪里,去哪里,连自己都不确定。现在才明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现在有用的都没有做,对现在没用的却做了很多。潇洒的过去换不来坦然的现在,迷茫无助的现在更看不见清晰的未来。  上大学时,我们应该坐在教室听课的时间里,选择了坐在寝室里的电脑前,玩着各种新鲜刺激的RPG游戏。游戏,就是我们那段生活的全部。  在游戏里,我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是谁,可以扮演各种各样的人,可以让自己从弱小变得无比强大不可战胜,一切都在自己的随意之中。即使我们玩游戏的技巧不熟练,对游戏规则很陌生,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一次次地玩下去就会熟练,一次次地摸索就会熟悉。即使因操作失误让游戏很快结束,也不要紧,从头再来。  我们在玩RPG游戏时,就没有意识到,人生就是游戏,游戏也等同于人生。之所以说它们相似,是因为现实中的我们和在游戏中选择的角色一样,都是从弱到强,都是要离开起点奔向目标,都是在黑暗中寻找正确的路,都是要战胜路上的险阻,都是要过难度递增的一关又一关。  人生和游戏又有着实质性的区别。我们愿意玩游戏而不愿意面对人生,是因为一个完整的游戏,没有规定我们在多长的时间内必须成功,在游戏中我们可以随意挑选扮演强者或者弱者,就算是我们的选择、操作完全失误,代价不过是“胜败乃兵家常事,请大侠重新来过”,我们可以重新点击游戏,接着玩。  游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存盘,每一次都可以从已经正确的地方开始。即使我们在新游戏中选择错误,操作失误,甚至失去了性命,都没关系,还可以在存盘的地方接着玩。因此,在游戏中,任何失误和失败,都无关紧要,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办法过关,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人生不能让我们选择自己是强者或者是弱者。能有多大多少的支持,从我们出生那一天就已经决定了。出生在豪门权贵家庭是我们的幸运,出生在贫困弱势家庭也只能接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要想改变不如意的自己,就得选择离开自己的起点,用自己的行动取得与起点最大的直线距离。  人生都不是无期限的,从出生那天起,唯一能够定论的就是有一天我们会死亡。从出生到死亡这段时间,就是我们人生的期限。我们也必须在这段时间里,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夜里,选择正确的路,用正确的办法通过所有关口,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完成这些任务不是无限期的。我们可以把错误的过程归零重来,失败后重新来过,但代价远比第一次开始要大,因为人生的失败意味着失去——失去时机、失去支持,但是属于我们的时间,不因为我们做或没做、正确或者错误而停止消逝。  在有限的人生之中,我们还不能像玩游戏一样可以把正确的从前存盘。当学习、工作失败时,就代表着选择的结果已经前功尽弃、一败涂地,能收获的就是经验和教训。那时我们能作的选择,要么从头开始,要么彻底放弃,不可能拿出以前的存档重新开始,使自己省时省力地获得另一个成功的结局。我们的决心能回到从前,但是我们的资金、团队、时机不可能复原。  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我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完不成就会成为一种用更大代价偿还的高利贷。在一定年龄段,就必须要把这一年龄段的任务圆满完成。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也不可能让垂垂老矣、行将就木的人,通过时光隧道回到从前,将一切推翻,重新来过。  成功的人,都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正确的事;失败的人,都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错误的事。假如人生可以存盘的话,无论结果是什么,只要我们不满意,就可以回到我们作出错误选择的地方,选择另外一条路。  很遗憾,人生不能存盘。无论我们有心还是无意,只要做错了,就无法回到发生错误的地方重新开始。我们选择的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可以再来。一旦选错了,后果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  我们可以从游戏中感悟人生,却不能把人生当做游戏。因为游戏能存盘,而人生不能。第三条建议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a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假如父母存有一份养儿账单
柯维在朋友心目中,绝对是够“哥们儿”的人,很仗义,尽管家里不太富裕,但他出手很阔绰,与朋友在一起进行各种消费时,不是实行AA制,而是他大包大揽,全部埋单。柯维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这样“江湖”。男人嘛,就应该豪爽。  柯维花钱如流水,没钱了就向父母要,他认为父母给自己钱是天经地义的,谁让他们要养儿子呢。尽管他知道父母薪水不高,每次给他钱时都很为难,但是他从父母手里接过钱时却很坦然,谁让他们不是百万富翁还生孩子呢!既然生了自己,就有义务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  有一次,他的一个“哥们儿”鲍尔默向柯维借了500美金,并很君子似的给柯维写了一张欠条,保证3个月后一定偿还。虽然柯维手里有500美金,可那是父母在他生日那天,让他买件自己喜欢的礼物的。但柯维没有犹豫,便把钱借给了鲍尔默。  3个月后,鲍尔默似乎把还钱的事忘到了脑后,手里有钱时,不是给自己买名牌衣服,就是带着女朋友看电影、逛游乐场。这让柯维很气愤。  仗义的柯维实在忍无可忍,便拿着借条向鲍尔默要钱。没想到鲍尔默说:“当时我承诺3个月还钱是诚实的,现在对你说我没钱也是诚实的。这500美金我确实很想还,遗憾的是我没钱还给你。你看这样好不好,再给我3年时间,在3年内如果我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还你钱。”  柯维听了鲍尔默近似赖皮的话非常生气:“你没钱,鬼才相信呢!你没钱还买名牌衣服,请女朋友吃喝玩乐?我借你的500美金是不是给你女朋友买礼物了?”  鲍尔默耸耸肩膀,说:“你借我钱就是借我钱,还能干涉我拿这钱干什么吗?提醒你一句,别把我逼急了,否则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两个人说着说着便打了起来。论打架,柯维自然不是鲍尔默的对手,没用一分钟,柯维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趴在地上爬不起来。这让柯维非常气愤,决定回家拿枪干掉这个不讲理的无赖。  柯维狼狈地回到家里,四处乱翻,嘴里还不停地咒骂着。父亲老柯维见到儿子这样,就知道儿子与别人打架了,肯定是在找枪想报复仇家。于是便问柯维:“柯维,是不是在找我的手枪?”  “是的!我一定要枪毙这个社会渣滓,这个无赖!”说着他把鲍尔默写的欠条扔给老柯维,“这是那无赖写的欠条,说3个月还,现在都6个月了,不但不还钱还打人,你说这样的人不该死吗?”  老柯维看了看欠条,说:“他不还你钱肯定是没有钱,当初借钱时也是迫不得已。我相信他有钱时一定会还给你的,或者你讨钱的方式不对,惹恼了他。年轻人都是爱面子的,作为朋友不应该这样。”  “他没钱?鬼才相信呢!尽管他不上班,但日常开销比上班的人还大!女朋友都换了三个了,在女朋友面前,装得和富翁似的!我借他钱是希望他花在该花的地方,而不是让他在女朋友面前伪装自己的丑陋嘴脸!”  “如果借钱一定要还的话,如果借出的钱都要花在该花的地方,那么你看看这是什么?”老柯维回到卧室拿出一个小本子,递给柯维。  柯维打开一看,是一个账本,但不知道是什么账。老柯维看着迷惑的柯维说:“这是你母亲从你出生的第一天起,把花在你身上的钱全都记了账。现在你读大学四年级,我们在你身上的花费已经超过100万美金。你整天抱怨我们无能,没钱,不会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把花在你身上的钱花在我身上,我想我的生活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们给你那么多钱,你都花在该花的地方了吗?恐怕连十分之一都没有。如果我现在要你还钱,你还不起,我得枪毙你几次呢?”  老柯维见柯维不说话,接着说:“我和你母亲虽然没本事,不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世界首富,但是我们勤劳,诚实,尽最大努力让家庭里的每个成员生活得很快乐。如果在美国有一个瞧不起我们的人,那就是我们的儿子。我今生唯一做错的一件事,就是给了一个人生命。我想让他成为美国人或者我个人的骄傲,但是他可能成为我最大的耻辱!你为了500美金就可以成为杀人犯,我为了这100万美金该做点什么呢?”  100万美金,对柯维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他非常渴望有一天能过上百万富翁的生活,可是,自己却不知道,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就已经从一个让自己感到委琐、无能的人手里拿走了100万美金,而自己还给他的只有不满、抱怨甚至是鄙夷。而他一直对自己的无知、傲慢没有一点微词。  “父亲,我会让你过上富裕生活的!”柯维抱着父亲痛哭。老柯维拍拍儿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要想过富裕的生活,早就过上了,不必等你长大以后。父亲把钱花在你身上,从来没想过让你偿还,要说回报,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你能成为父亲的骄傲。因为你不仅仅属于父母,还属于全世界!”  经过那次与父亲的对话,柯维彻底了解了父亲,也彻底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了——他要成为父母的骄傲。放荡无羁的他重新回到课堂上,拿到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最后加入了微软,也成为微软人的骄傲。  父母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几乎是他们的全部,仅仅有一个要求——让儿子成为自己的骄傲。这点要求高吗?可是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对待父母的付出呢?成为他们的骄傲了吗?别总抱怨社会不公平,我们曾经公平地对待过自己的父母吗?  就像老柯维说的那样,我们不仅仅属于父母,还属于全世界。把世界放在一边不说,我们在作选择时,要想想父母的感受,问问自己,父母希望我们作这样的选择吗?我们这样选择,是父母的骄傲还是父母的耻辱?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别人借了我们钱,还不起没关系,只要他努力奋斗,把还钱的事放在心头,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对待,我们会宽容他的。我们无法容忍别人借我们钱,却花天酒地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因为这是对我们信任的一种亵渎。  在我们出生之前,父母很潇洒,很自由,很会享受生活,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为我们付账单,给我们洗衣服做饭,听我们大谈自己是如何的酷,被我们用谎言骗走他们的血汗钱,满足我们一文不值的虚荣心。  父母抚养我们是应该的,那么我们成为父母的骄傲更是应该的,因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无私。用我们的自私回报父母的无私,是一种犯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人”也包括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希望朋友欺骗自己,那么也要高抬贵手,别再欺骗自己的父母了。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成不了父母的骄傲,也要让父母看到,我们一直在为成为他们的骄傲而努力。生活不是很酷,而是很残酷只要几个企业老板在一起喝酒喝茶,聊得最多的就是什么项目最赚钱,什么人的钱最好赚。结果意见却是惊人的相似——孩子的钱最好赚。根据市场权威部门的调查显示,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消费能力最强的不是上班的年轻人,而是那些还没有上班但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些不赚钱的人消费能力却比上班赚钱的人还强呢?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花的是父母的钱,自然不会心疼。只要父母能给钱,他们便能把钱花出去,而且还花得理直气壮。看看那些拿公款消费的人,不论花多少,花得值不值,谁都没有犹豫过。那气度,连世界首富都比不了。  在年轻人有了这样的生活理念之后,紧随着是不停地制造时尚概念、流行概念、个性化概念,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很high,很炫,很酷,谁见到他们都能被“雷”。在同学聚会上一掷千金是潇洒,换女朋友比换衣服还快叫个性,几天几夜玩游戏叫执著,总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就没错,爱谁谁,只要自己酷。  这样的年轻人,虽然被父母生出来,还活着,但绝对不懂什么叫生活。爱子如命的父母什么都能给孩子,就是忘了把真实的自己、真实的生活给孩子。把他们生出来,抚养长大,却不告诉他们什么叫生活,所以年轻人认为生活应该很酷,却不知道生活其实很残酷。  把不懂生活的年轻人送进管理松散、自由时间多、金钱自己把握的大学,就像把被圈养了十几年的绵羊一下子放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就像把一块织造的白布,放进五颜六色的大染缸里,难免他们一下子就胡来。在他们看来,胡来是一种酷;在接纳正确生活理念时,像油盐不进的生铁块,受一点儿挫折就能断几节的朽木,把这个也当做是一种酷。  其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酷,因为生活是战场,只有全能的战士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才是一种真正的酷。生活在战场上的人只有两个结果,不是成为功勋战士就是战死。这与我们战与不战没关系,生活就是这样残酷。  不想在生活的战场上战死,想成为拥有一个个胜利的战士,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知道生活是战场,而不是免费的娱乐场。  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上校说过:“在战场上牺牲的人,往往都是对战场没有足够的认识,对平时训练没有深刻理解的新兵。”对训练没有深刻理解、走上战场时对战场没有足够认识的新兵都可能会死于战场,那么我们这些只知道如何活得很酷、对生活战场有错误了解的年轻人,走上生活战场的结果又该如何呢?  当然,我们死不了,但会活得比死还难受!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学府之一。新生入学之后,都会接到凝聚了众多在哈佛长期执教的教授智慧的建议。其中有几条是这样的:  走出课堂。你可以在课堂上拿到学位,得到很高的平均分,但仍然没有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大学是四年人生经历,不是几十个学分。  在你的教室里开始做生意。记住,雅虎、Google都会争先恐后地来买你弄出来的网站。  做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你对自己未必了解。所以请给自己一个机会。二十年后你可能生活在自己完全没有设想过的现实中。  好工作要自己去找,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  傲视名校,哈佛大学毕业的人,如果不积极为进入社会做充分准备,也照样找不到工作。  要靠打工读完大学,积极积累工作经验。  把你的目标列成表,因为你没有计划就不可能成功。  在这些建议中,没有一个是谈如何学习的,因为学习只是大学的一小部分。大学之所以给学生们那么多的自由时间,可不是让我们用来睡懒觉、谈恋爱、玩游戏的,而是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是让我们学会如何战斗的。如果我们把这些时间用错了,代价是很大的。只要是混了,一定是要偿还的。  我们在大学里的几年,非常像生活在茧中的帝王蛾。  帝王蛾,是拥有几十厘米翼展的一种蛾子,幼虫期间生活在一个洞口小于它躯体好多倍的茧中。当它发育成熟时,要想从茧里出来,只能通过狭小的茧口,别无选择。  那时帝王蛾的躯体非常娇嫩,体力非常弱。为了钻出茧口,有太多太多的帝王蛾因向外冲挤,力竭而身亡。帝王蛾并没有因为唯一的出口太狭小而放弃,因为飞翔是它们唯一的梦想。  有人对帝王蛾这种执著动了悲悯之心,决定帮它们一把,让它们能轻而易举地穿过飞翔之前的鬼门关,免除它们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历练。在帝王蛾发育成熟后,他用剪刀把茧口剪得非常大,使茧中成熟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就能爬出茧口,见到阳光。  好心人发现,自己的好心并没有办成好事。没有经历死亡考验、狭小茧口挤迫的帝王蛾,在外面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飞翔功能的、已经成为爬行累赘的翅膀吃力地在地面上蠕动着。它们没有成为飞翔的帝王,而是趴在地上死亡了。  经研究人们才发现,对幼虫时期的帝王蛾来说,那个狭小的“死亡之口”,才是锻造帝王蛾幼虫两翼的关键所在。它们发育成熟后穿越茧口时,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只有两翼充血才会获得生命力,才能具有振翅飞翔的能力。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成为一对残翼,丧失了飞翔的功能。帝王蛾即便轻易破茧而出,也只能拖着残翼爬行。  我们的父母,总是以爱我们的名义,拿着自己的剪刀,按照他们心目中设计好的样本对我们进行修剪,直至把我们修剪成他们心目中的盆景。年幼的我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即使我们很不快乐。  父母错了,我们没办法。但是,大学和社会,让我们远离了父母的剪刀。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不是把自己扮得如何酷以吸引别人的关注,而是要找回父母从我们身上砍掉的枝枝蔓蔓,尽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丛林里最高最粗壮的栋梁之材。  如果我们成为社会丛林里最高的树,战场上最能征战的战士,想不被别人关注都难。父母无法安排你的将来有一位记者有幸采访到比尔·盖茨的父亲老盖茨,下面就是那次采访的一段记录。  记者:中国有句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您儿子继承了您哪方面的素质?  老盖茨:首先我想说的是,盖茨有个很好的母亲,所以更为完整地说不仅是有其父必有其子,而且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我不能肯定地说这孩子哪些方面遗传于他妈妈,哪些方面来自于我。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个性很独立的人,他自己决定做什么。自己选择书读,自己随意写些东西。年纪很小时,他就很成熟。我觉得,他的价值观绝大多数都来自于他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记者:您儿子最令您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老盖茨:比尔是个很自信的人。他明白事理,洞察力强,工作很拼命,而且他有很好的判断力。我对他所有的这些都感到很高兴。还有一点是,他很幽默。他喜欢笑,也常逗别人笑,我非常欣赏他这一点。  记者:在您儿子的成长岁月中,您最常给他的忠告是什么?  老盖茨:实际上,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花很多时间去教导他。像其他父母一样,我们只是不停地让他做事规矩些,把衣服放好,把牙刷了等等。说实话,我还真想不出什么时候给过他正式的建议和忠告。总的说来,是他本人造就了他自己。  记者:您对您儿子还有什么更大的希望?  老盖茨:在这个时候,我希望他能找到一种方式,过轻松一点的生活。他的工作和生活一直都很紧张,目前他仍忙于管理他的业务。我只希望他能早日轻松下来。  ……  从记者与老盖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时候的盖茨是一个个性独立、有着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对社会观察和思考的人,是一个自信、懂事、爱学习,对什么事情都有独立见解的人。  老盖茨夫妇,在盖茨少年和青年时期,有一部分也像普通父母那样,引导、教育自己的儿子在生活中应该有规矩,有规律,对其余的事情干涉并不多,也没有强调或者逼迫儿子必须要干什么,干成什么,而是选择了尊重盖茨的选择,包括他从著名的哈佛大学最热门的法律专业退学。  美国的父母一般不会对孩子的人生选择强加干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伟大,不够杰出,就没有任何权利决定另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当时老盖茨为儿子作选择的话,他根本不会把儿子设计成“软件帝国的帝王”,也不会把儿子设计成能影响世界大部分人生活的人,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这样的人。在他的想象能力之内,还不敢把儿子想成世界首富。  小盖茨的未来谁都没有想到,但是小盖茨却做到了很多父辈想都没想到的事情。这得益于父母没有横加干涉。  看来父母对孩子不干涉有不干涉的好处,前提是孩子在做“事”,做“正事”。是不是在做“事”,做“正事”,在一定的时期内,一般人看不出来,但是只要孩子的动机是好的,追求的目标是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就不要轻易地说他是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  中国有一句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天下父母都渴望子女做到的,都希望他们比父辈强。有这样期望的父母,就必须要懂得这样的道理。自己是“蓝”,要想让子女成为“青”,“蓝”就不要什么事情都要帮助“青”作选择,作决定,这最起码没有培养“青”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扼杀了“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人一旦丧失了思考、判断、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青”即使出于“蓝”,也不会成为真正的“青”,可能最后连个纯正的颜色都没有。  父母都在机关或者公司里工作,如果你们的领导或者老板,对单位或者公司里的事情,大到投资经营方向,小到买什么牌子的螺丝钉都要按着他的喜好而决定的话,下面的人该怎样工作?是不是不论大事小事,都得请示报告,都得老板点头同意。既然凡事领导决定,凡事都得请示,自己听话、服从和执行就是了。结果就导致员工从不敢想到不愿意想,再到永远不去想,最后就是什么都不会想。  公司和单位领导事无巨细全负责的结果是这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承包到底,父母的判断永远是对的,父母的选择永远是正确的,那么孩子还有心情思考吗?还有必要判断吗?久而久之,一个谎话连篇,懦弱无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没有任何责任感的寄生虫便诞生了。  父母到底能管孩子多久,到底能把孩子管成什么样,不得而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直被管的孩子,肯定不能管别人。做不了想象力创造力较强的工作,不敢接受任何挑战和竞争。以现在的社会生存环境来要求,基本就是废人一个。  父母有再大的本事,只能安排我们一时的生活,无法安排我们一世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父母不是皇帝。即使是皇帝,在他们晏驾之后,也挡不住托孤大臣要造反,被压迫的农民要起义。在这个世界上,能真正对自己负责、埋单的人,只有我们自己。因为只有我们自己,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哈佛大学里流行一句话:“别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句话和老盖茨说的“说实话,我还真想不出什么时候给过他正式的建议和忠告。总的说来,是他本人造就了他自己”这句话是吻合的。  父母的建议和忠告,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但不一定是我们喜欢的。当然,我们喜欢的肯定不能是赌博、吸毒、杀人、抢劫等与法律、道德相违背的事情,而是能给自己、给社会带来财富的事情。  只有我们才能造就真正的自己,也只有我们能拯救不如意的自己。不要把经营人生的权利交到别人手里,因为没有人能给我们安排一个满意的将来,除了我们自己。  这就要求我们,不论面对什么样的父母,都要培养自己思考、判断、选择和决定的能力;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能扼杀自己的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相信,只要我们在做“事”、做“正事”,到最后干成大事,成为时代的主人,一切都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人生不是一道填空题人生是怎样一个过程?很简单,人生就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人生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生活——出生,活着。  活着,就不是简单的事,比死难得多。死是对生活中所有问题、麻烦、烦恼,用一种极其简单的方式终结,一劳永逸。活着,就是非常麻烦的事,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方式、内容和目的。质量不同,价值不同,收获也不同。  虽然死比活着简单,但我们都选择并坚持活着,是因为活着才能有希望,才能有意义,才能有价值。  活着、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这是个大问题。如何活得正确,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是人类从会思考以来,一直探讨到现在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没有一本具体的操作指导手册,供我们年轻人参考。  不过生活的几大步骤还是很明了的,出生—上学—工作—买房—结婚—养子—退休养老,似乎就这些内容。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成功与失败,尊贵还是卑贱,内容不出其左右。  这就导致我们年轻人把人生当做了生活,把生活当做一张只有填空题的试卷。简单地认为,只要自己把人生空白的地方填上,就算完成了生活的任务。所以,在我们身边,有一大批人在按部就班地填写着自己的人生试卷。  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初中毕业进入高中,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不知道填什么之后就考研,研究生毕业之后不知道填什么就读博士。一路填下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填,只是看别人这样填了,所以自己也这样填。  人生是一张试卷,是一张只有自己满意却没有满分的试卷。尽管我们同在社会这个大考场上,同时解答同一张试卷,但是这张试卷并没有标准答案。  遗憾的是,很多年轻人,面对自己这份全是填空题的人生试卷,根本不知道怎么填,于是就按着家长要求的模式,或者同学、朋友填写的模式填写,到最后才发现,这些相同的答案,别人得了高分,自己却不及格。  人生试题皆相似,个人解法各不同。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必然有独属于自己人生的正确答案。任何模仿和抄袭,都会把自己的人生试卷答题卡涂错。别人的答案在他的试卷上正确,在我们的试卷上就未必正确,即使试题类似或者相同。  生活是选择填空题,不是单一的填空题。即使每道题相似,下面可供选择的答案也未必相同。别人填A是对的,我们填A可能就是错的。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审好题,然后再看下面提供的选择答案。如果可供选择的答案中没有正确的,我们就得把正确的答案写出来填上。  这就要求年轻人,在生活中,时时、事事都得掌握主动,积极寻找自己人生试题的正确答案,而不能被生活推着走,时时、事事都机械地、被动地把自己不知道对错的答案填上。  生活中被动填写自己人生试卷的人比比皆是。在考大学时没有好好学习,填上一个烂学校;在选专业时,不认真对待,填了一个冷门专业,就业成了大问题;在大学里该参加社会实践时没去参加,毕业后像一个拥有大学学历的高中生,甚至还不如有头脑的高中生,工作这道题死活填不上答案。  大学,像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前的训练营,或者像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球队。麻烦的是,有的大学把教育当做一种赚钱的手段,学生只要交了钱,老师把规定的课程讲了,就算两清。至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那是学生自己的事,跟学校无关。将来毕业到社会上能不能就业,是学生和父母的事。  有的大学把自己仅仅看成学术研究机构,看重的是能出几篇论文,能得到多少研究经费。研究机构用不了那么多人,在众多学生中选几个自己需要的即可,其他不管。被他们选中了为他们所用,选不中的推给社会,让学生到社会上自我了断。  大学或者像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球队。由一群不看世界杯、世界五大联赛、不研究足球发展方向的教练执教。这群教练拿着落后于现在足球理念几年、十几年的教科书,照本宣科地讲给想成为足球明星的孩子。  这群教练明白,把教材上的东西给孩子们讲一遍是自己的任务,至于孩子如何理解足球理念,练不练基本功和体能,有没有阅读比赛的能力,是不是在练习他们最合适的位置,是不是具备成为足球明星的素质,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一线教练的事。  大学就是这样,抱怨没用,憎恨也没用。当初我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但不一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即使拿到学校核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道试题之一,把毕业证和学位证书作为唯一的答案肯定是不正确的。  大学这道题,是一道多项选择填空题,是人生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不能因为现状不好就可答可不答,而是必须答,而且还要求我们把正确的答案都填上。  那么大学这道试题的答案是什么呢?毕业证,学位证,还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社会知识,良好的口才和领袖气质,会学习、思考、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们来说就不是一道简单的填空题了,而是需要我们写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人生论文。  如果仅仅把毕业证、学位证当做大学这道试题唯一答案的人,上大学简直就是一场人生的灾难,而且在这场灾难中还不知不觉。因为别人这样,所以我也这样,这是很多年轻人选择做什么的理直气壮的借口。远离了父母的监督,身边的老师又不闻不问,因为放羊了所以放纵。这四年的人生试题上,简单地填上读大学,为什么要读大学,自己究竟怎么读的,读完了有什么收获,大学毕业以后能干什么,都没想过,也懒得想。  在大学里如果没有主动学习、思考、实践,毕业后就得被动地找工作,被动地接受公司的选择,被动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虽然在大学里我们是人生球队的二、三线球员,没有比赛的任务,但是我们是为了赢得人生联赛中更多的胜利才来这里的,不是离开家找一个没人约束的地方自娱自乐。不管我们教练如何,管理如何,也不管我们踢前锋、前卫、后腰还是后卫,在这里都得把自己训练成联赛需要的球员,能被一线教练欣赏的球员,成为只要有上场机会就能进球的球员。这才是四年内把简单的答案变成优秀论文的关键。  我们的人生也一样,不是找个答案填上就正确,正确的答案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寻找,而且是主动地去寻找,把找到的答案放在一起,写成一篇人人欣赏的优秀文章。别指望得到一本有正确答案的参考书,即使有这本参考书,也是只有答案,没有文章,我们的论文还得自己写。  把生活当做一道简单的填空题,机械地填写答案,考试的结果往往是零分。生活的一次考试我们得了零分,人生就会处处被动。一旦被动,就会导致我们被种种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压制着,对自己的未来失去选择权,没有任何谈判筹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翻不过身来。自身没优势,永远没机会比尔·盖茨说,与其做绿洲中的一棵小草,还不如做秃丘上的一棵橡树。  美国的年轻妈妈在宝宝小时候,经常会给他们讲这样一个故事。  小狗汤姆到了养家糊口的年龄,妈妈让它出去找工作赚钱。汤姆见妈妈年迈体衰,已经失去了工作的能力,便爽快地答应了。汤姆来到人才市场,四处投放简历,却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它。  忙碌了一天,汤姆没有得到一个面试的机会。最后他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对妈妈说:“妈妈,也许我真是一个一无是处百无一用的废物,我投放了那么多简历,对工作要求那么低,还是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用我。”  妈妈看着心灰意冷的汤姆,奇怪地问:“你没有找到工作,你的同学蜜蜂、蜘蛛、百灵鸟和猫呢?它们都找到工作了吗?”   汤姆叹了一口气说:“它们都找到工作了!蜜蜂因为擅长飞行,被一家航空公司聘为空姐;蜘蛛因为从小就玩网络,被一家跨国IT公司聘为网络工程师;百灵鸟因为歌唱得好,与一家唱片公司签约,不久就要推出自己的专辑;猫善于抓老鼠,被一家仓库聘为保管员。和它们比,我没有任何特长,又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和文凭,所以找不到工作。”  妈妈继续问道:“马、绵羊、母牛和母鸡,它们都没有上过大学,也都没找到工作吗?”  汤姆惭愧地说:“它们虽然没有文凭,但是它们还是能为公司提供别人不能提供的服务,马能拉着战车征战战场,绵羊可以生产羊毛,母牛可以产奶,母鸡会下蛋。我就是一条狗,干啥啥不行,谁会花钱白养我呢?我什么优势也没有。”  妈妈想了想,说:“你的确不是一匹拉着战车飞奔的马,也不是一只会下蛋的鸡,但是你也有它们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忠诚。虽然你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本领也不大,可是,你的天性让你永远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记住我的话,儿子,只要自身有优势,就不怕没机会。你只要向社会展现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证明你存在价值的舞台。”  汤姆听了妈妈的话,使劲地点点头。  后来,也正是因为汤姆比其他动物都忠诚,被一个大富豪聘为私家总管,帮助富豪打理私人生活。  美国妈妈给孩子讲这样的故事,就是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一个道理——不论我们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自身有优势,在社会上就有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舞台。  在现实社会中,对年轻人来说,别说创业机会、发财机会,就连简单的就业机会都成为稀缺资源。大学毕业之后,能顺利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足以谢天谢地谢大家了。  面对这种尴尬,我们就不得不反思一下了,是社会上人才已经饱和,还是我们自身存在问题?  微软从1975年的两个人,到2008年的8万多人;从当初只聘用程序员,到现在各种人才全部招聘,平均每年有两千多名新员工加入。对微软这个靠技术打天下的公司来说,最宝贵的却不是技术,而是人才,最值得骄傲的也是已经拥有一大批突出优势的人才,最缺的也是有突出优势的人才。  很多中小公司,最发愁的也是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招聘时,一天能来几百人,却选不出一个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员工。既看不出这些人有什么突出的优势,也看不到有培养的价值。老板就像一个很饥饿的人走进自助餐厅,却找不到适合自己胃口的菜。  一方面是公司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一方面是年轻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很多年轻人都没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没有优势,在就业市场上就不可能得到机会。  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喜欢的那些事情,等大学毕业了再做也不迟。似乎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生活中唯一的任务就是读书,拿到毕业证。孩子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都是在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的。  考大学、读大学,成绩好是一种优势。但是,读大学绝不仅仅是为了拿到高学分,高学分只是代表把书本上的、过去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是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的时代,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得再好,也无法解决社会上的新问题。高学分不代表高学问,学问高不代表能力大。  为了考大学、读大学,年轻人把自己变成与社会的绝缘体,把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通通扼杀,为了成为大学需要的电线杆子,把自己的枝枝蔓蔓全部砍掉。这也是家长和学生的一种无奈之举,没有一张大学文凭,社会就会把年轻人逼得喘不过气来。  上了大学,拿到毕业证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利用这段时间,找回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被家长、老师、考试砍去的枝枝蔓蔓了。在与自己同一届大学生形成的这块草坪上,自己要提前成为一棵树。  任何优势都不是一天形成的,都有一个孕育、培养、发展、壮大的过程。一滴水,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优势,但是一杯水、一升水、一池水、一湖水就有它的优势了。最后形成河流、海洋,就会气吞万里,横扫一切,势不可挡。  盖茨就是一个利用一切机会,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形成巨大优势的人。他13岁写出了第一个程序,读法律专业后对计算机技术依旧执著,利用各种机会做他的小生意。一个小孩子写出的程序算什么玩意儿?一次赚几千美元的生意算什么生意?但是,这些都是孕育成微软帝国的一个细胞,微软帝国只不过是这个细胞不断裂变的结果。  因此,盖茨才有资格对年轻人说:挑选一个你认为真正能在这里作出独特奉献的领域,你将享受为它而工作的每一天……从非常小的事情开始。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想办法找一件事去尝试着做,这件事肯定不是挥霍青春、游戏人生。先确定自己喜欢并想进入的行业,想办法接触这个行业,看能不能做一个兼职,哪怕是没有回报的一件小事,也值得一做。  不要说自己能力不够,也不要担心自己做不好。即使我们做的十件事全部失败,也是有收获的,最起码能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要做成这件事还需要什么条件,还得做什么准备。  什么事情,做过就比没做过有优势。一个成功人士的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做一件事两件事形成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大学利用三年的时间去接触一个行业,最起码会接触到这个行业中的很多人。能认识很多人,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现在很多公司的业务都实行社会化,需要一些兼职。大学生应该时常关注一些招聘网站,和自己想进入的行业相关的公司,有没有适合自己做的兼职。做兼职也不应该以赚钱为主,也不是什么兼职都去做,应该有选择性的,不是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就是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关。  其实大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允许我们接受任何一种失败,这是毕业后的人不具备的。我们拿一份自己的简历去一家公司应聘,公司接受不接受我们,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要的是面试这次经历——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如果我们能免费或者以报酬很低的价格给他们提供一些服务,他们会考虑的。  总之,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力争比那些被大学圈养生活打发的人多经历一些事情,并通过做这些事,形成自己与他们的竞争优势,引起其他公司的关注。  任何机会,都属于占有实力优势的人。有优势的人,比没有优势的人更善于认识机会、把握机会。第四条建议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they’ll give you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永远都得快一步永远都得快一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得曼说,不要把在学校时间的长短与学问的高低混为一谈。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书也没什么学问,有些人念书不多,但学问却非同小可。  现在有三个问题需要年轻人思考:  一、在大学里,除了专业课学习和复习之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我们用来做什么?  二、学位和机会哪个更重要?  三、如何保证毕业就能就业,或者创业?  不要觉得这些问题离我们还很遥远,它就在我们眼前,很快就会逼着我们去面对。我们有权利不去想,但是没办法把这些问题规避。  在思考这三个问题的同时,我们再把自己上大学当成到军队服役四年的士兵,四年之后,要参加一场战争。  父母在我们入伍之前,告诉我们只要当了兵,好好地在兵营里服役,或者升了士官,或者提了干,就会在未来的战争中性命无虞,生活无忧。在兵营里,我们只是练习走队列、站军姿、接受枪械使用基本常识的教育。没有人告诉我们战场是什么样子的,更没有近乎实战演练的机会。尽管我们是当兵的,却没有见过枪,更不知道战场上流血牺牲是怎么回事,总是侥幸地认为只要自己毕了业,就能在未来的战场上战功显赫,没准还能混一个将军。  和平年代的士兵是没有战争意识的,不知道自己要为未来的战争做什么准备。我们在兵营里根本闻不到硝烟的味道,虽然我们是兵,却总觉得战争与我们非常的遥远,甚至与我们无关。于是,我们不是按部就班地走队列、站军姿,翻翻枪支使用手册,就是连走队列、站军姿的训练都不参加,反正也没人管。  四年过后,战争突然爆发,硝烟弥漫,战车轰鸣,子弹横飞,杀声震天,几乎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任何人都是我们的对手。我们的对手都是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手里拿着AK47、M16、M95狙击步枪等杀伤力极大的先进武器。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战争的理解非常透彻,能熟练使用身上任何一件武器,更可怕的是,他们久经战斗洗礼和锤炼,善于捕捉最佳的战机,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射杀对手。  我们手里只有没有经过校正、射程不远、杀伤力不强的64手枪,还不能熟练使用。我们好像是在睡梦中被推上了战场,战战兢兢、傻呆呆地站在战壕外面,想打击敌人,却不知道敌人在什么地方。好不容易看到一个敌人,举枪射击,又发现身上根本没有子弹。  会有这样的战争吗?我们会成为这样的士兵吗?会的,肯定会的。如果我们对文章前面的三个问题从来没有思考过,也没为这三个问题采取什么具体的行动,大学毕业后的社会就是我们的战场,我们就是战场上不知道如何战斗的士兵。  有人会说,我们作为大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顺利地拿到学位,才是最应该做的,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这么说一点儿错也没有,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大学里的学习范围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包括社会上的实战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战,也应该在实战中学习。不经历实战获得的学位,是充了水的学位。  还有人会说,我们根本没有参加实战的机会,大学根本就没有给我们提供。这个很好解决,如果把自己毕业的时间提前到明天,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了。我们想参加战斗随时都能参加,学位证不是参加生活战斗的资格证。生活中的战场,永远不存在准入制度。  1973年,出生在美国利物浦市的科莱特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一年后,他和一个18岁的来自西雅图的美国小伙子,因为都非常喜欢计算机而成为好朋友。那个青年学的是法律专业,却对数学和计算机特别着迷,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  科莱特曾经多次提醒朋友应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毕业后成为一名好律师,律师的待遇也不错。计算机的未来属于他们计算机系的学生。可是那位固执的青年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大二那年,学法律专业的小伙子和他商议,一起退学,异想天开地要去开发什么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经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  科莱特对朋友的建议感到荒唐至极,他好不容易才考上所有学生向往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毕业证可比一个合作者重要得多。对Bit系统,教授默尔斯博士才知道一点儿皮毛,学生去开发,痴人说梦!科莱特认为即使要开发Bit财务软件,拿不到博士学位是绝对干不成的,便果断地拒绝了好朋友的邀请。  数年后,当科莱特拿到哈佛大学计算机系的硕士学位时,那位在大三时放弃学位的小伙子,在这一年的美国《 福布斯 》富豪榜上有名;1992年,科莱特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位小伙子个人资产已经达到65亿美元,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成为美国第二大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的能力和条件时,那位小伙子已经开发出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为世界首富。  这个小伙子就是比尔·盖茨。  在哈佛拿到博士学位的科莱特,恐怕今生永远也赶不上在哈佛大学三年级就退学的盖茨了。他们谁的选择都没有错,之所以盖茨“混”得比科莱特好一些,那是他知道自己要生活在未来的战场上,要在这个无法回避的战场上取得胜利。对他来说,在战场上只有胜利或者失败,那里没有人问杀手是否拥有持枪证。  从盖茨1975年创立微软,到2008年离开微软,他从没有说过一句学历不重要。他当时之所以放弃哈佛大学的学位,是因为他看到了个人电脑稍纵即逝的商机,这个机会远比哈佛大学的学位重要。  为什么盖茨能看到这个机会?因为那时他已经是一位出色的电脑专家。从中学到大学,他一直在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并一直参与电脑软件的开发和编写工作,还有经营公司的经验。  盖茨15岁时就到当地一家电脑公司打工,这家电脑公司倒闭后,他悄悄地买下了该公司有价值的电脑磁盘,不久之后,盖茨卖了磁盘,小赚一笔。  随后盖茨和艾伦设计了一种分析纸带记录的计算机程序,用于计算城市交通流量状况。为此他们专门成立了公司,虽然最终这次创业因政府政策的调整而不了了之,但盖茨和艾伦还是赢利2万美金。  此后,盖茨又与好友肯特·伊文斯合作成立了逻辑防真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设计课程表、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出版烹饪全书等。这个公司承接了湖滨中学四百多名学生的课程表设计程序工作。  在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前,还到华盛顿特区做过众议院服务员。在几个月的工作过程中,盖茨又一次显露了他卓越的商业头脑。他以每枚5美分的价格买进5000枚麦戈文—伊格尔顿纪念章。当麦戈文把伊格尔顿挤出总统候选人名单时,盖茨以每枚2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这些日渐稀少的像章,从中赢利几千美元。  可以说,在进入哈佛大学这个兵营之前,盖茨已经多次参与生活战场上的战斗,并有斩获,从一个孩子成长为“职业杀手”。对于一位杀手来说,任务成功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在战场上,恰当地把握战机,远比兵将的多少重要。  在生活中生存的真本事,不是父母教的,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传授给我们的。只有置身于战场,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我们在兵营里学习走队列、站军姿、接受枪械使用基本常识的空闲之余,自己还得单独练习一下擒拿、格斗、野外生存、各种枪械实弹射击,时不时地到战场上感受一下……总之,在我们走上战场之前,要成为一名“职业杀手”。自负会蒙住左眼,享乐会蒙住右眼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哈佛大学毕业的乔治,一生中穷困潦倒,50岁时一无所成,一无所有,郁闷而死。死后在天堂遇见了上帝,他向上帝抱怨:“主啊,在我50年的人生中,做你的虔诚信徒40年,可是你却很不公平地对待我,把机会都给了不信仰你的人。尽管我一次次地虔诚祈祷,你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从不赏赐给我一个像样的机会,使我空有满腔才华却平庸一生。”  上帝翻了翻机会账本说:“不会吧,你的祈祷我都听见了,也按着你的要求给你机会了,我这里都记着呢!”  乔治说:“我一直祈祷你给我机会,让我成为IT帝国的帝王和世界首富,拥有8万名员工和几千亿资产的跨国公司,拥有豪华别墅、私人飞机和游艇……你什么时候给我机会让我把这些宏伟的目标实现了?你把这样的机会都给了根本不相信你存在的比尔·盖茨了!”  上帝说:“不能这样说,我给你了机会,不过你把这样的机会让给了比尔·盖茨那小子。机会一旦离开我,就不再受我的控制,我也没办法收回来,谁能把握住就是谁的。”  乔治急了:“我怎么能傻到把这样的机会让给比尔·盖茨?绝对不会!上帝,你对我开的玩笑已经够多了!”  上帝见乔治不信,便开启了时空隧道,把1975年乔治的生活重现。  画面里,乔治与比尔·盖茨同在哈佛大学宿舍里打扑克。这时同班同学艾伦拿着那年1月号的《大众电子学》进来,把杂志递给乔治,说上面刊有关于计算机新发展的消息。乔治随手一翻,不耐烦地说:“这么垃圾的杂志你也看啊?懂不懂生活啊?能不能搞一本《花花公子》啊?你们真没劲!不玩了,约会去!”乔治随手把杂志扔给比尔·盖茨,然后扭着肥胖的屁股找他的女友蹦迪去了。  乔治走后,比尔·盖茨捡起那本杂志认真阅读,他立刻被一篇关于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报道吸引住了。  当晚,乔治与女友在迪吧疯玩到深夜,然后两个人又到一家宾馆住下,及时享乐的画面让现在的乔治都感到不好意思。另一个画面,看完报道的比尔·盖茨在床上辗转反侧,思索着电脑将来的发展趋势和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最后,他作出了辍学创业的决定,开创自己的公司。比尔·盖茨与艾伦在家人不理解、乔治等同学冷嘲热讽的情况下创办了只有两个人的微软公司。  上帝关闭了时空隧道,对身边的乔治说:“那本杂志就是我送给你的消息,希望你看到以后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可是你却说没有《 花花公子 》好看,扔给了盖茨。”  乔治抱怨地说:“这不能怪我,当时你也没有提醒我,要不然我肯定会仔细阅读那本杂志。当时大学生都像我那样生活,很少有人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更不会主动考虑大学毕业后自己能干什么。上帝,假如我大学毕业之后,在计算机行业上班,你要是再给我一个机会,我能错过吗?青春年少,谁不犯错误啊?”  上帝没有说话,又把时光隧道打开,让时光回到1980年。那时乔治已经成为一家IT公司的经理,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叼着烟斗,翻看当天报纸的娱乐版面。上帝化作公司里的员工,敲了半天门才得到乔治允许进入的声音。  上帝对乔治说:“经理,我们应该开发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旦我们开发成功,前景无限啊!”  乔治瞥了一眼上帝,十分不屑地说:“我是老板你是老板?有没有搞错啊?现在还轮不到你一个小职员对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别说操作系统,就是连软件我都不想开发。知道为什么吗?它只是计算机的附属品,没有计算机,再好的软件也没用!我们现在要生产计算机,要生产比IBM公司、苹果公司更好的计算机!”  结果,乔治生产出来计算机的销量连IBM的零头都没有,当年就破产了。  上帝又让乔治看另一个画面,那是微软公司里的一个场景。那时微软公司正在开发面向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Windows NT,第一个版本不成功,第二个版本也不成功,第三个版本依然失败。盖茨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不停地摇晃着。  上帝又化作一个员工,走进盖茨的办公室,对盖茨说:“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付出那么大的代价,三个版本都失败了,我们真的有必要做下去吗?这个不可预知的软件市场,对微软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是不是考虑放弃?”  盖茨斩钉截铁地说:“不,绝对不能放弃,一定要做下去,我确信这没有错。微软已经错过了好机会了,没有及时把产品向互联网延伸过去。现在广大用户对互联网有着强烈的诉求,我们不开发这个开发什么?”  第二天,盖茨让更多的部门停止开发其他产品,集中人力,开发和互联网有关的产品。  上帝关闭了时空隧道,还没有开口,乔治怨气更甚:“不、不、不,这绝不能怨我。如果你给我更多的机会,相信我一定能把握住的,我只需要一个机会……”  上帝打断了他的话:“乔治,你错了,你用自负蒙住了左眼,用享乐蒙住了右眼,在你的眼里,你比任何人都高明,你比任何人都会享受。即使我给你更多的机会,你也看不见,更不知道珍惜和把握。在你的生活里,面子比好的建议重要,享乐比机会重要。你来天堂的时候,拥有几百亿美元财富的盖茨在干什么?满世界做他的慈善事业。对人类来说,他已经成为了上帝!”  这是一个很幽默的笑话,但是从这个笑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乏机会,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机会每一天都存在。我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一直说只要有一个机会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没想到的是,在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有一个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  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乔治,而只有一个盖茨,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享乐成为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把年轻人紧紧困在网中央。机械而盲目的消费快感,被因无知而无畏的人推崇着。  我们自以为,考上了大学,拿到更高的学位,就比其他人高出一等,在未来竞争中比其他人有优势,就一定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只要自己把学位拿到手,那些大公司就会向自己伸出橄榄枝。于是我们便认为自己有了自负的资本,可以把自己当做上帝的宠儿,肆意地浪费可以学到更多知识的大学时代。  人一旦自负,但还没有自负资本的时候,自负就像一块巨大的绝缘体,横在我们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面前,什么都看不到,感觉不到,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缺,只要机会一到,自己便可以成为人中之龙,人中之凤。  与社会绝缘,自然不会拥有任何机会,因为机会是在社会中某一个角落出现的。从这个方面讲,自负大于等于自绝。即使未来社会中机会如雨,披着厚厚雨衣低头行走的人也不会淋湿衣服。  自负一旦与享乐结合——它们更容易结合在一起,便像鬼魂一样附在一个人身上,让一个人的灵魂变质。被享乐蒙住右眼、且灵魂变质的人,就是吸食父母血汗的魔鬼,无比的自私,无比的贪婪,成为一个不折不扣地活在明天就是世界末日的想法当中的人。  明天不是世界的末日,而是被自负、享乐蒙上双眼的人的末日。  我们都羡慕盖茨是一个最有资本享乐的人,但是这个人在少年时代,就认为人生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做的也必须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高喊着享受生活。享受生活没有错,前提是我们得懂得生活是什么。盖茨把生活看做火灾,竭尽全力想从火灾里抢点东西出来。而我们这些崇拜他拥有巨大财富的人,面对这场熊熊燃烧的大火,用自负和享乐蒙上双眼,走进火场,结果却被火葬。
第五条建议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有些废话你必须在乎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现在年轻人的口头禅既简单又实在,就两个字:废话。凡是他们不愿意听的建议、规劝、忠告,不是明着就是暗着说——废话,或者是——你累不累啊,哪有那么多废话!  说别人废话的时候,年轻人都有这样一个心理——你说这些我都懂,用不着你唠叨。于是乎,依然我行我素,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只有自己选择的活法才是最high的,最酷的,最个性的,最自我的。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的士去吧!  父母的、老师的,包括一些书本上的建议和忠告,年轻人有没有必要思考呢?我们先来看看这则在美国年轻人当中非常流行的故事。  在美国,所有装灯泡的盒子上都印有这样一句善意的提示:Do not put that bulb into your mouth!翻译成汉语就是不要把灯泡放进口中!  “这简直就是一句废话,谁没事儿会把灯泡放进自己的嘴里?再说,即使能放进去,就能拿出来啊,干吗搞得这么兴师动众?这不仅是侮辱一个人的人格,还侮辱了一个人的智商。”汤姆拿着灯泡盒子大声咆哮着。  他的父母说:“汤姆,一本书上说,灯泡放进口中后便会卡住,无论如何都拿不出来。现在年轻人发神经的多了,没准哪一天就把灯泡塞到嘴里呢。”  汤姆为了证明厂家把这句废话印上去是多此一举,决定做一个实验。以防万一,他还准备了一瓶食油,以防卡住拿不出来。一切准备就绪后,汤姆把灯泡对准自己的嘴巴,没想到稍微一用力,灯泡便在零点几秒的时间里滑入口中。然后,他轻轻地拉了灯泡一下,灯泡在嘴里纹丝不动。他再慢慢地边加力,边把嘴张到最大,灯泡依然像长在嘴里似的。  汤姆向自己的嘴里倒油,以增加灯泡与嘴之间的润滑度,再用力拔灯泡,折腾了一个小时,一瓶油全都倒掉,灯泡依然卡在嘴里。最后他无计可施,只好打电话求救。电话打通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嘴巴塞着灯泡无法说话。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找到为此事教训过自己的父母。父母叫来计程车,把他送往医院。  计程车司机一见汤姆的狼狈相,笑得前仰后合。司机说,灯泡能塞进去就能拔出来,拔不出来怎么可能塞进去?你拔不出来是因为嘴巴太小,换成别人,就不会出这样的笑话。汤姆看看司机的嘴巴,的确比正常人大很多,但汤姆却想告诉他,厂家把那句话印在盒子上,绝对不是一句废话,无论如何都不能试。  在医院,所有见到汤姆的人都为他的狼狈相忍俊不禁,觉得很滑稽可笑。还是医生有办法,把棉花塞进汤姆的嘴巴,然后轻轻地把灯泡敲碎,一片片地拿出来。最后,医生告诉汤姆,厂家的任何提示,都是遭到消费者重大索赔之后才印上去的,不要以为那是废话。  汤姆准备回家,刚走到医院门诊大楼门口时,迎面来了一个人,正是刚才那位司机,他嘴里正含着一个灯泡……  这虽然是一个故事,却教育了很多美国年轻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知道,对待自己的人生不能存在任何侥幸的心理。任何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是一个必然,没有一点儿偶然性。在年轻的时候,来自父母的、老师的、名人的,甚至包括一些书本上的建议和忠告,虽然不能照本宣科地执行,但也要多加考虑,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就全盘否定。  这样的忠告很多,比如关于时间的,中国有很多这样的谚语。像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还有前文提到的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的那句名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这些名言都在提醒我们,时光不能倒流,人生是一条单行线,错过了就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这段有限的时光里,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光都会无情地流走。  世界上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的人,无一不是把自己人生中这段有限的时间利用到极致的人。中国文学大师鲁迅就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在美国,很多大财阀都把时间看做是财富,是生命。  成功的人,都是20岁时有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并利用一切时间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30岁时确立人生的坐标和基点,承担责任,认真执行;40岁时一切准备就绪,向人生的最高点作最后一次冲锋。  他们知道,别把人生的问题拖延到五六十岁再去解决。到了五六十岁,就是人生已成定局的时候,同龄人中,优胜者已经胜出,领受受人尊敬的风光;失败者已经出局,品尝出局的凄凉。那时候,无论自己优劣成败,不用人说,自己也明白其中的原因,而人生大局难改。  一生一无所成一无是处的人,?是把这些忠告和建议当做废话的人。十几岁不学无术,二十几岁挥霍无度,三十几岁缺财少路,四十几岁滥竽充数,五十几岁凄凉无助。一生中,从平凡到平庸,从自狂到自卑,不是打发时间,就是被时间打发,最后成为别人成功的看客。  数数人生,一共两万多天,过一天就少一天,我们没有理由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世界上的财富蛋糕,别人切去一刀,我们就只能少切一刀。如果我们给自己放了一个暑假,回来时蛋糕已经被分割完毕。财富的分割就是无规则游戏,我们不玩不等于别人也不玩。  现在的大学,给了年轻人很多自由的时间。什么事情有一利就会有一弊,自由多了,管理松了,就会让很多年轻人除了上课、吃饭、睡觉、运动以外,面对大把的空闲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于是,他们感到空虚、寂寞和无聊。  这一大把自由时间,总会有打发掉的办法。一些人用来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参加各种社团的活动,或者多读一个专业;另一些人用来玩网络游戏,谈情说爱,寻找各种刺激。总之,不论我们用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时间都不会为一个人停留。  在春天,谁家的地里都是光秃秃的,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我们在自家地里种了什么,秋天就会收获什么。什么都不种,自然就会颗粒无收。作为年轻人,就得多留心,在自己人生的春天把自己那片地种好,到秋天才会有鲜花和果实,冬天才不会挨饿。你用在有意义事情上的时间并不多假如大学入学那天,父母送给我们一个本子,要求我们在大学四年期间,把真正用在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时间记下来,总和应该是多少呢?  这个总和一定是很令人吃惊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相信没有学生这样做过,因为上大学的年轻人,能搞清楚读大学目的的就不多。大学读什么,怎么读,连父母都没想过,导师也没提过,同学之间也没讨论过,幼稚、天真的年轻人怎么会想到?  大学生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幼稚、天真,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过了18周岁,就是一个成年人,就有权利决定自己去做什么。  现在的大学生看似忙碌,但是对于一个被动等待毕业证、对大学期间没有系统规划、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忙碌有什么用处呢?怎么能做一些对自己未来有意义的事呢?  不仅仅是大学生,包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准备一个本子,先为自己确定一个对人生发展有意义的目标,然后记下为实现这个目标所花费的时间,直到目标实现。看看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真正用在实现目标工作的时间是多少。  有一个岛上就有这样的风俗。岛上的居民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非常明确,每个人做事都非常的高效。原因是,他们非常清楚,即使这样,一生中自己用在做有意义事情上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  发现这个岛和岛上有这个风俗习惯的是一名医生。  那名医生乘坐一艘航船去旅行,没想到在海上遇到飓风,船沉入茫茫的大海。幸运的医生落水后,抱着一块木板在海上漂流了好几天,最后漂到一个小岛边。  他被岛上的一位老人救起,经过修养调整,身体逐渐康复。有一天早上,他出来散步,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走进岛上那片茂密的森林。在森林深处的一片空地上,他发现一个由木栅栏围起的精致大院子,院子里面是一个个立有墓碑的坟墓,每个坟墓前都很干净,看来经常有人来这里扫墓或者凭吊。  恐怕这里就是岛民先祖的墓地了。好奇之心驱使医生跨进这个无人看守的院子,逐个观察每一个墓碑上的碑文。让他惊诧的是,这里的碑文都一样,上面只有一个名字和一段时间。他从来没见过哪个坟墓的碑文这样刻写。  他眼前这块墓碑上刻着:阿布杜尔塔艾格,活了8年6个月零3天。只活了8年6个月零3天?看来这是一个孩子的坟墓。医生的心里一阵难过,一个孩子这么小就死了,是什么剥夺了他幼小的生命呢?他又转向另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亚米尔卡利贝,活了5年8个月零21天。他一连看了好几个墓碑,都是一样的形式。时间最长的也只有11年,最短的仅仅几个月。  他没有心情再看下去了,望着数千块墓碑,心里无比的沉重。他不明白,在这个只有数千人居住的小岛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孩子夭折?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他下决心弄明白这个问题,用自己的医术回报这里善良的人。  他回到救命恩人的家里,向老人问起森林里那片墓地。医生问:“岛上是不是发生过什么瘟疫或灾难?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死亡?现在岛上的孩子怎么样?还有夭折的吗?我是医生,我一定要帮助岛上那些可爱的孩子!”  老人笑着说:“谢谢你,尊敬的医生,这里从没发生过什么瘟疫或灾难,从我记事起,岛上就没有一个孩子死亡,而且,岛上的居民都非常健康,一般都能活到70岁以上,百岁老人非常普遍。要说那个墓地的碑文,那是我们这里的一个古老的习俗:在一个人18岁生日那天,父母会给他一个本子。从此,每当他做了对人生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就打开本子,把它记下来。在左边写上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右边写上做这件事用了多少时间。比方说,他有了一个人生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做事,每天为了这个目标真正工作过多长时间,直到目标实现,是一个星期还是五个星期;如果他没有实现那个目标,或者那个目标对他的人生没有意义,就把他为实现这个目标耗费的所有时间画掉。就这样一点一点的,他在本子上记下自己这一生用来做有意义事情的时间。当他离开人世时,按照我们的习俗,人们打开他的本子,把这些时间加在一起,算出总和,然后把这个时间刻在他的墓碑上。在我们看来,这段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那个墓碑上刻着11年的人,是这个岛上最大的富翁,而那只刻有几个月的人的墓碑,是接受岛民救济最多的穷人!”  假如我们18岁时也有这样一个账本,现在记上了几笔有意义的事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又花费了多少时间呢?千万别说自己的账本还是空白。  其实年轻人不必等到自己人生帷幕落下的时候再翻看自己的账本。我们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以一星期为限,别刻意地控制自己,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还得做,看看这一星期内自己为这个目标究竟花了多少时间。  这段时间之和,肯定让我们吃惊。我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为最渴望实现的目标,投入那么少的时间。从中也会明白,今天应该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如何把握理智和诱惑之间的冲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相信我们的人生即使不成功,也会无悔无憾。  我们认为成功的人,他一辈子也许就做成一件事,在做这件事上花费的时间总共也不超过10年,甚至是5年。他达到的人生高度让我们望尘莫及,但他开始时也是从最简单甚至一无所知开始的,我们也能做,差别就是他坚持每天投入、每年投入,而我们没有。这一生中,我们每天拿出半个小时的时间看一种专业书,20年后我们就会成为这个专业的专家;每天花一个小时练习书法,30年后我们就可能是一字千金的书法家。  如果人生是一部连续剧的话,相信很多人在暮年时,没有勇气看自己主演的这部连续剧。剧中的主人公,或者什么都没想过,被动做着别人安排的事,这些事即使做成了,对自己的人生也毫无意义。一生中被别人推着、被生活推着,一步一步挪到剧终。  有的人有梦想,有目标,遗憾的是,不是为梦想为目标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少,就是从来没投入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毫无价值的应酬、交往、娱乐、琐事上,像翻一本无字的书,一页一页地、机械地翻到最后一页。  凡是一生平庸的人,不是他一生一个目标都没有,就是从没有为自己的目标花费过时间和精力。  现在有些年轻人,要不没目标,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不有了目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一步退两步,最后感到无望就放弃,一生连一件事都做不成。  年轻就是资本,时间允许年轻人犯错误。但是,年轻人在时间和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上,也要精打细算,把我们有限的时间成本,使用在人生最值得投资的事情上。
用好自己的聪明“聪自明”这两个字有时候会成为一口深不见底的陷阱,多少人误入其中。多用了一点便过高地估计己,少用了一点便过低地估计自己。  由于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父母对生育观念的改变,早期教育的投入,使现在孩子的智商普遍提高,年轻人也比父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头脑聪明是好事,在学习、工作上会占有很大优势。微软招聘员工的主要条件便是,这个人要足够的聪明。也只有头脑足够聪明的人,才能有资格加入这个号称全世界最聪明的人组成的团队。  微软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盖茨认为:聪明的人,能够迅速地、有创见地理解并深入研究复杂的问题;善于接受新事物,反应敏捷;能迅速地进入一个新领域,并对其作出独到的解释;提出的问题往往切入实质,正中要害;能以最快的速度更新自己的知识,博闻强记,举一反三,在看上去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规律……总之,聪明的人会有很多优势。  微软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关心的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因为在微软看来,记住再多的书本知识,远不如查Google快而准确;也不是他在学校的成绩单,拿学校考试的办法解决不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微软需要的人才,必须是最聪明的,勤于动脑和思考的人,因为只有聪明的员工才会很快改正错误,用各种方法改善工作,节省公司的时间和金钱。  那么,聪明的人,就能进入微软吗?聪明的人就能在微软拥有一席之地吗?绝对不是那么简单。微软是聪明人组成的团队,也是正确利用自己聪明的团队。微软的员工不仅要聪明,而且还要正直和诚实——对自己、公司、同事、工作、客户都要正直和诚实。  微软有一名员工名叫栾跃,英文名叫Bill luan,现在是微软中国事务办公室的首席项目经理。有一次栾跃为美国军方客户做一项安全方案评估和技术实验,方案中所用的微软某产品有一个小缺陷,也许会对客户以后的系统安全造成小故障,但发生率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是,参加评估的各方没有一个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如果栾跃把这一发现写入评估报告,可能会对微软公司以后的产品销售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他不把这个问题写进去,将来万一出现问题,会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决定把这个问题写进报告,维护了客户的知情权。  栾跃这样做,获得了微软上下的赞同,认为他做到了对公司忠诚,对客户忠诚。  但是,对于聪明人来说,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聪明,就要比不聪明的人犯更严重的错误,给团队,给自己造成更大的损失。  栾跃有一个同事,是德国人,德国名校的博士,他的聪明在微软是出了名的,工作业绩也非常突出,已经升任到总监职务。  这个人,也正是利用自己的聪明,长期玩弄自批自买的伎俩,非法倒卖了公司大量软件,获利达千万美金。世上的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把聪明用在正道,自然难逃法律和公司的制裁。  现在的年轻人都非常的聪明,特别是在名牌大学里,聪明人云集。但是,聪明能考上好大学,未必就能做成事。年轻人的聪明没用好,不但做不成事,而且还会误了自己的大事。  在美国,有这样的说法:哈佛商学院里的学生都是美国最聪明的人,西点军校里的学生都是美国把聪明用得最好的人。  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呢?因为能被哈佛商学院录取的,都是美国乃至世界上学习成绩最优秀的人。  为什么说西点军校里的学生是美国把聪明用得最好的人?因为有人统计过,在最近二十年来,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董事长有一千多名,副董事长有两千多名,总经理或董事这一级别的也有五千多名。  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家商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顶级的企业管理人才。按理说,西点军校是培养军官的地方,商学院是培养企业管理者的地方,事实上怎么会有这么大差异呢?原因就是商学院学生重视的是商业知识和管理理论,而西点军校学生重视的是没有借口的坚决执行、不惜代价取得需要的结果,责任高于一切的观念。  哈佛商学院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一直被人视为最聪明的人,自己也认为自己做事就得与众不同。于是,无论他们做什么,都习惯找捷径,标新立异;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习惯衡量成本与利益的比例,在付出与得到之间反复推敲,值得就做,不值得就不做;习惯做什么都要寻找最好的办法和最好的答案。  他们找不到捷径,看起来不值得做,就会选择放弃;也因为自己聪明,遇到困难后总能找到能说服别人说服自己的借口。这样的聪明人,难当大任。  西点学校的学生,身上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信守承诺;第二,结果第一;第三,永不言败。正是这三个特点,使他们把聪明始终放在应该放的地方。他们一旦选择了,或者接受了,就会把那件事做到底,做到最好。  机会面前,经不起太多算计。不想不行,想得太多也不行。聪明人因为聪明,往往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把结果想到最坏,把得失看得太重,把结果想得太完美,把责任推卸得太巧妙。但是,聪明的人一旦这样利用自己的聪明,就等于让自己的人生被聪明葬送。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样来的。  1862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带了一批学生,每个学生都非常聪明,天分都很高。开学不久,亨尔教授把自己多年来发表过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把那些论文工整地抄写一遍。  学生打开教授的手稿一看,发现这些手稿已经抄写得非常工整,即使他们尽心尽力地抄,也未必有教授写得好。再说,他们是来向教授学习新知识的,没有必要再看一遍已经发表过的论文,也没有义务干这种毫无价值、枯燥乏味的工作。有抄写废纸的工夫,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新的课题呢。  最后,那群聪明的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傻子才会老老实实地听糊涂教授的话,才会坐在那里当免费的抄写员。于是,他们都到实验室里搞研究去了。  这些聪明人当中还真有一个“傻子”,他叫科赫。只有他花了整整半年时间,认真研究、抄写教授的论文。直到下学期开学,他才把抄写工整的论文送到了教授的办公室。  一向和蔼的教授突然严肃地对这个众人眼里的“傻子”说:“我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孩子,因为只有你完成了这项工作。而那些我认为很聪明的学生,竟然都不愿意做这种繁重、乏味的抄写工作。”  教授接着说:“我们从事医学研究的人,不仅需要聪明的头脑和勤奋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具备一丝不苟的精神。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急于求成,容易忽略细节。要知道,医理上走错一步,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我让你们抄写手稿,是给你们学习医理的机会,也是一种修炼心性的过程。”  科赫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认为自己的聪明能解决任何问题,一直保持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作风。这种把聪明用在正确地方的习惯,使他发现了结核菌、霍乱菌。1905年,他因在细菌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聪明的年轻人,容易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好高骛远,投机取巧,患得患失,见异思迁,瞻前顾后,推卸责任……即使再聪明的人,犯这样一个错误,也会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聪明的人,一定要用好自己的聪明。正确地使用,用在正确的地方,聪明才能为我们造福谋利。战胜眼前的诱惑公元14世纪,雷力德三世登上比利时地区的帝王宝座。他执政之后,心思没有用在治理国家上,而是广招天下各种菜系的顶级厨师进宫,为他做各种美味佳肴,以满足他的口腹之欲。  雷力德三世对美食的追求可以说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品尝美食上。有些臣工为了讨他的欢心,于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寻找、制作各种精美的食物献给雷力德三世。只要让这个帝王吃得满意,吃得高兴,仕途前景一片大好。  雷力德三世时时吃,顿顿吃,天天吃,吃得膘肥体胖,无论体重还是体积都超常人数倍。由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美食上,导致朝政荒废,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  雷力德三世的弟弟爱德华曾多次劝谏哥哥不要这样,均遭到无情训斥,导致两个人的矛盾不断升级。最后爱德华率人发动政变,把雷力德三世赶下皇位。贪吃的帝王成为阶下囚,朝廷臣工对如何处理雷力德三世,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些人建议立即处死,一些人主张释放,双方人数相当,争持不下。  谁也没有想到,爱德华在一个城堡里建了一座豪华的宫殿,让哥哥住进去,并向天下承诺:如果哥哥能从那座宫殿走出来,自己就会把皇位让出,让他继续做君主。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宫殿呢?其实和正常的宫殿无异,有门有窗,只不过比其他宫殿门窗略小一些。门窗都不上锁,殿外也无人看守,肥胖的雷力德三世可以在里面自由活动。他走出这座宫殿的条件只有一个——减肥,减掉身上的赘肉,使身体能通过那道门。  爱德华宣布这个决定,马上就遭到和他一起发动政变的人的激烈反对。在他们看来,只要雷力德三世坚持几天不吃饭,就能轻松从那座宫殿里走出来,继续他的荒淫无道。拥护雷力德三世的人,高兴得手舞足蹈,也认为不出半个月,一切都会因雷力德三世走出宫殿而改变。  雷力德三世虽然成为阶下囚,但爱德华并没有改变他的帝王待遇,依然让原来那些厨师想尽一切办法给他做精美的食物,甚至比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然后悉数端给雷力德三世品尝。他要求的要满足,没要求的也一定要为他想到。  雷力德三世开始得知自己恢复权力的条件时,曾经窃喜过,认为弟弟在政治上还是太幼稚了,不就是一个减肥吗?那有何难?一天少吃或者不吃,半个月内自己的身体完全可以跨出这道时刻敞开的门。  可是,当各种美食摆在面前时,他又抑制不住想吃的欲望,于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就吃这一顿,下次不吃了。减肥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差这一顿,吃了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就这样,每一次他都大吃特吃,吃完这顿想吃下顿,对各种美食来者不拒。  三个月后,雷力德三世的体重不但未减,反而增加不少,比原来又臃肿了许多。  这时,对雷力德三世减肥抱有希望的人发现自己错了,便通过各种渠道劝说他停止进食或者少进食,走出那道门再吃也不迟。没想到雷力德三世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对外面的世界已经没有兴趣了。这些人反过头来指责爱德华对兄长太不人道,不应该给他提供那么多美食。  爱德华笑着回答说:“虽然哥哥不是皇帝了,我保持他的皇帝生活水平又有什么错呢?难道你们希望我像对待囚犯一样对待他?我一没逼着他吃,二没限制他的自由,只要他想走出那道门,也不是一件难事,一切的决定权在他手里,怎么做都是他的选择。”  本想一个月就能走出无人看守的宫殿的雷力德三世,在那里一住就是10年,直到爱德华战死,才被人扩大房门放出来。然而,这时的雷力德三世已经百病缠身,出来后不到一年就一命呜呼了。  我们听到这个故事,都会觉得雷力德三世非常可笑、弱智,仿佛自己绝对不会这样做。事实上,很多人一直这样做,而且像雷力德三世一样,不知不觉。  我们每天都面临着N种诱惑,其中一个诱惑是看电视或者上网。我们谁会把看电视、上网当成一种罪过?恐怕没有人。看电视和上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无法想象,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每一天下班之后,或者节假日,我们就习惯地打开电视或电脑,一坐下来可能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通宵,影响了第二天的工作质量。我们也在第二天艰难起床时发过誓,今天再也不要看那么久电视,上那么久网,然而,到了晚上,看电视依旧,上网依旧。  看电视连续剧;上网混论坛写帖子,看帖子,或者聊天玩游戏。电视和网络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是快感,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明知道这样会消耗掉我们大把时间,会耽误学习、工作,甚至会透支健康,可是我们依然乐此不疲。它们对我们来说,就像爱德华送到囚禁雷力德三世宫殿里的美食,我们因为难以拒绝?所以不想拒绝。  我们在看电视、上网的时候绝对是快乐的,以至于把什么都忘记,忘记自己是承载父母一生希望的儿子,忘记自己是一个女孩子的终身寄托,忘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义务。总之,那时的我们会忘记一切。也正是因为忘记,所以我们没有烦恼,只有快乐。  电视,就是让我们一直惦记的事;网络,就是让我们在一张大网中堕落。它们就像电子鸦片,腐蚀我们的肉体和灵魂,微笑着向我们索要时间、精力和健康。电视和网络上的内容再精彩,也不是我们的真实生活。我们真正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在社会舞台上。  在虚拟世界待的时间越长,对现实生活就越无奈;花在电视和网络上的时间越长,对现实生活就越恐惧。无论虚拟世界如何精彩,也不会提供给我们生活所需的饭票和钞票。  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诱惑不止电视和网络,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想去哪里,可是面对这些诱惑,依然驻足。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没有战胜眼前诱惑而导致灭顶之灾的人,数不胜数。对于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来说,每一种诱惑都难以拒绝,因为它能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和快感。  有的年轻人会说,这个世界很无奈,很无助,我们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已经走得很累,活得很辛苦,只有在电视和网络上,才能让自己稍作停留。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成立不成立,再来看下面一个故事。  在澳洲海洋中生活着一种鱼类,名叫虎纹鲨,又名鸟鲨。它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虎纹鲨,是因为这种鲨鱼的身体表面和老虎皮相似。之所以叫它鸟鲨,是因为它以食海鸟为生。  鸟鲨在捕食的时候,会将自己的脊背露出水面,身体非常自然地漂浮在海面上,随着海浪漂动。不仔细看,和漂在海面上的烂木头一模一样。那些在海面上飞累了的海鸟,在四处寻找落脚之处休息时,看到这块“烂木头”,不做多想就直接落在上面,并庆幸在茫茫大海之上还有这样一块让疲惫的自己感到惬意的地方。  鸟鲨一旦感觉有猎物落在身上,便缓慢地将尾部沉入海中,这就自然地逼迫海鸟不得不向鸟鲨的头部移动。  慢慢地,慢慢地……只要海鸟挪动到鸟鲨的头部,鸟鲨便以极快的速度,一口将海鸟吞入腹中!那些在为疲惫之时找到一块烂木头休息而高兴的海鸟,就在快乐中成为鸟鲨的腹中之物。  想想看,我们像不像在海上飞得疲倦的海鸟?电视和网络像不像浮在海面的鸟鲨?非常像。制作电视和网络的人,之所以把内容搞得具有难以抵抗的吸引力,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认为它就是可以歇脚的烂木头。我们在烂木头上停留的时间越长,停留的人越多,他们的腰包就会越鼓。  我们的精彩,在人生的舞台上,不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今生不是为了当一名看客,而是要成为精彩剧情的主角。
说和做永远是两码事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下,在老师严规铁律的限制下,我们作为社会的新生一代,一直都在规规矩矩地成长着。然而等到大学毕业时,却发现曾经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自己,还不知道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因为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什么。  不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不了解社会的真正需要,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典型特点。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一直被“计划”着成长,一直行走在一条条胡同里,只有一个方向,只能向前。当我们走到胡同口时,迎面而来的却是一片茫茫的大草原。  大草原上,似乎没有路,似乎哪里都是路,只要自己走下去,我们的后面便形成了路。这对于在引领、扶持状态下长大的孩子,面对一片没有脚印的前方,还能走得毅然决然吗?不可能。长辈们教导我们说,做任何一个选择,都不能轻率,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要经过成功可能性的论证,要寻求经验丰富者的指导,这样才能少失败或者不失败。  别人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来说,真的有用吗?书本上的成长原则对每一个人都行之有效吗?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一则故事。  三个平时关系非常要好的结义兄弟,不小心一起掉进井里。井非常深,三个人在井下作出多种努力之后,均告失败。生命垂危之际,有人听见他们的呼救,把一根绳子扔下来。求生心切,他们同时抓住绳子向上攀爬。   三个人好不容易爬到井深的一半,听见上面的人喊:“绳子太细了,先下去一个人,不然你们谁也上不来。”  三个人绝望了,怎么办?谁都想爬上去,谁又都不想看着好朋友死。几秒钟后,其中一个体力差、估计自己爬不上去的人松开手,把生存的机会留给好朋友。  朋友的死让两个人悲痛万分,咬牙继续向上爬。爬到离井口还有1/3距离时,上面的人又喊道:“绳子快断了,只能拉动一个人。”  马上就要爬上去了,谁再回到井底,根本就不可能有生还的希望。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的,谁也不像第一个人那么慷慨了。上面的人不停地发出警告,但两个人谁也不愿意松手。生与死,就差这几步,谁会心甘情愿地放弃?  在上面的人发出最后一次警告的同时,爬在上面的人连犹豫都没犹豫,一脚就把下面还在考虑的朋友踹了下去。  对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为正确的说法。  哲学家说:第一个人虽然死了,却还活着;第三个人虽然活着,却已经死了。  佛学家说:放下即是得到。第一个人放开了绳子,得到了升华;第三个人抓住了绳子,却最终堕落。  基督徒说:第一个人升入天堂,第二个人进了坟墓,第三个人下了地狱。  商人说:第一个、第二个人死了,第三个人最终爬上去了。  成功学家说:为什么不一个一个地爬上去呢?这样不行吗?  故事就是故事,故事是用来让人们思考的;现实就是现实,是要人正确选择正确面对的。理想和现实总会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说永远比做容易。在没有巨大利益冲突面前,谁都会谦让,但是一旦处于生与死的选择上,是非就不会那么鲜明了。  任何一件事情,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判断,结果是不一样的。立场、角度、观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每个人都会因价值取向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取舍。  我们的父母、老师总是向我们强调一些对或者不对、好或者不好的甄别方式,书本上、电视上也在不停地向我们灌输着正义与非正义的论调。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判断和行为。  不得不说,一些建议和忠告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但是一些看起来非常正确的指导,却成为植入我们骨髓的精神垃圾,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羁绊,阻碍我们的成长和成功。  井下的三个好朋友,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再坚持一会儿,他们就不会一起抓住绳子;第一个人很伟大,把生的机会让给了朋友。不过这还有一种可能,假如他的能力比那两个人强,活下去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祉,而另外两个人却成为家人和社会的负累,第一个人的伟大承让就是一种遗憾。  剩下的两个人,如果都不松手,绳子就会断,两个人只有一个结果——同时落水死亡。还有,假如我们是两个人中的一个,自己会不会松手?如果不能,就不要做任何关于是非的评判。先前的对错原则,在那一刻都会失效。  一些事情,我们怎么做,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因此,在我们没做一件事情之前,不要轻易地说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我们不能被书本上的教条理论限制住,而不要不根据实际情况,死板地执行自己的发展计划。任何一个不做调整和改变的计划,都不是科学的计划。  这让我们联想到,在毕业走出校门时,不要轻易地根据以往的价值取向,把自己限制死,也不要轻易地给自己列一些教条的计划,死板地执行。更不能死等,等自己认为条件具备了再去做,等我们有了百分之百胜算的把握,别人早已捷足先登了。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加州萨德尔镇有一位名叫法兰克的年轻人,因家境贫寒,早早辍学到芝加哥谋生。他在芝加哥城内找了好几天工作均被拒绝,走投无路时发现在大街上擦皮鞋也能赚点儿钱,于是便买了把鞋刷给人擦皮鞋。  法兰克擦了半年皮鞋,赚来的钱,仅仅能够维持生计。如果自己不节俭,根本攒不下钱。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他便在擦皮鞋的同时寻找其他赚钱之道。  他发现卖雪糕成本不高,利润不小,便马上租了一间小店,边卖雪糕边给别人擦鞋。没想到,副业的雪糕生意远比主业擦鞋赚得多,于是他又开了一家小店,同样是卖雪糕。到后来,他专门从事雪糕的零售批发业务,越做越大。如今,法兰克的“天使冰王”雪糕,在美国冷饮界已成为超级航母,占据全美市场七成份额,四千多家连锁店遍布全球六十多个国家。  和法兰克同时到芝加哥谋求发展的还有一个人,名叫斯特福,他是落基山脉附近的比灵斯人,父亲是个农场主,很富有。为了让儿子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商人,父亲把斯特福送进商学院学习,并拿到MBA学位。  就在法兰克被生活所迫在大街上给别人擦鞋的同时,斯特福拿着MBA学位,住进芝加哥最豪华的酒店,委托多家市场调研公司调查芝加哥各个行业的市场潜力。最后斯特福对耗资数十万、历经一年多时间得到的各个行业的市场数据,进行精确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卖雪糕最赚钱。而法兰克此时已经拥有了数家雪糕专卖店。  斯特福在把自己要开雪糕连锁店的计划告诉父亲时,父亲坚决反对,他认为拥有MBA学位的人去卖雪糕是一种耻辱,会让天下人耻笑。斯特福见父亲这么反对,也犹豫了,但是再次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对市场前景判断后,还是觉得卖雪糕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一年后,斯特福终于说服了父亲,准备投资打造雪糕连锁店。此时法兰克的雪糕店已成为无法战胜的航母,游弋全美。斯特福已经无法与法兰克在雪糕市场上抗衡,只好放弃。  任何成功都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胆识。要想干成一件事,胆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也不是我们做不了,只是我们不敢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里里外外来回考虑,成败得失之间反复掂量,无形中便把负面的东西夸大。在没做之前,就背上很多大包袱。  作为年轻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安排,哪怕他是上帝。上帝也只能根据他的需要来安排我们。再好的计划和安排,不去实施,也是一张废纸,几句空话。想做的时候就去做,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开始。时刻保持最佳状态在日本孩子当中,流行一种叫做“生存”的卡片游戏。卡片上有老虎、狼、狗、羊、鸡、猎人等图案。几个人玩这种游戏,就用几副牌。把几副相同的牌掺杂在一起,依次抓牌,然后再依次出牌,谁能吃掉对方的牌,谁就有出牌权。谁手里的牌先出完,就算谁赢。  这种游戏有点类似中国的扑克,但又与中国的扑克不同。中国的扑克谁大谁小是固定的,而且大牌永远管得住小牌,牌不好就很难赢。日本这种“生存”纸牌,却有着与此不同的游戏规则,抓的牌即使不好,也有可能赢。  老虎在游戏中是最大的牌,任何一张单独的牌都能吃,但两张猎人牌一起出,就能吃掉一张老虎牌,一张猎人牌能吃掉一张狼牌,两张狼牌一起出,就可以吃掉一张猎人牌。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每个人手里的老虎和狼牌全被吃掉以后,一张羊牌就能吃掉一张狗牌,两张鸡牌就能吃掉一张羊牌。  羊能吃掉狗,鸡能吃掉羊,太不符合逻辑了吧?在日本人看来,这是成立的。他们认为,如果虎和狼消失了,狗就会放松警惕,把自己置于一种安逸和放松的享乐状态中,这时警觉的一只羊就能吃掉它,两只弱小的鸡团结在一起,也会把养尊处优的羊消灭。  一直保持危机意识的精明的日本人,想通过游戏告诉孩子两个生存法则:一、任何一个团队都会战胜一个个体,团队的力量永远都比个体的力量大;二、无论动物还是人,一旦丧失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都会养尊处优委靡倦怠,从而走向颓废甚至灭亡。  比尔·盖茨是把这一游戏在生活中演绎得最好的人。尽管他已经是世界首富,他的微软是世界软件行业的老大,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足够的强大和富有,而产生哪怕是一点点松懈。他时刻让自己和员工处于临战状态。三十多年来,他一直对自己和员工强调:微软离破产的时间只有18个月。  盖茨在任时,每天晚上都会习惯地问问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对于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是否都作了缜密的思考?它是否会是致命的一击?事情不断地变化,谁处于领先地位,谁又做了些什么?”这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为了让自己时刻拥有最佳的工作状态,从来不会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让自己松弛、放纵片刻。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曾这样描述他一天的情景:“盖茨好像就住在办公室,他每一天上午大约9点钟来到办公室,就一直待到半夜,休息时间似乎就是为晚饭要了个比萨饼外卖。”  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呢?我们没工作的时候在做什么,有工作的时候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  我们当中的很多年轻人,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一天除了上网漫无目的地发一遍简历,或者到人才市场转几圈,不负责任地乱投简历,回来就像完成任务一样,可以睡半天觉,看一天电视,逛半天商场,玩一晚上游戏,和朋友一顿饭吃几个小时……从不想办法去了解一下自己想去的公司的需要,也不会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充分的准备。接不到公司的面试通知,也不打个电话问一下原因。接到面试的电话,甚至连简历都不带,仓促地面对准备充分的面试官。  到世界五大足球联赛的各个俱乐部看看,二线队员的训练远比一线队员刻苦得多。按理说,作为二线球员,没有比赛任务,工资拿得少,没有必要拼命地训练,但是他们可不这样想。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在二线,是因为自己还不具备参加一线比赛的能力,就得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时刻让自己保持最佳的状态。一旦一线某个球员状态下滑,教练就会把二线技术好、状态好的球员提到一线顶替。他们还知道,一线的职业球员,没有一个敢松懈的,不会轻易让出位置。这样允许他们上场比赛的机会少之又少,如果不时刻为上场作准备,把握不住上场比赛的几分钟,就可能永远地待在二线。  我们没工作,就像没有比赛任务的二线球员。这时,我们要比有工作时更积极地熟悉自己的专业、注意业内的发展动向、与业内人士保持联系、充分了解自己心仪公司的需要……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地找到工作。一旦获得工作的机会,短时间内就能做出卓越的业绩,告诉老板我能行。  不论我们在学校的成绩如何优秀,出了校门就是没摸过枪、不知道战斗为何物的新兵蛋子。即使我们是一位优秀的员工,七天长假之后,也一样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能找回真正的工作状态。  现在,很多公司在招聘新员工时,都非常注意一个细节——来应聘的人是否存在“工作断档”。所谓的“工作断档”,就是失业的时间。他们据经验认为,“工作断档”时间长的人,行业人脉会丧失,曾经拥有的客户会转移,个人工作能力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或者永远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1942年冬天,一支英军和一支美军同时接到盟军司令部的命令,?求英军从地中海沿岸、美军从红海东岸同时出发,向驻扎在北非的一个德国军营挺进,解救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五百多名英国军人和北非土著。  英军接到命令后,穿过一片丛林,渡过尼罗河,一路上超乎寻常的顺利,既没有预料中的敌军阻击,也没有狼群野兽的骚扰,甚至连路都非常平坦。为了和美军同时到达目的地,他们还刻意地在行军路上多休息了几次。  美军从红海东岸起程后,就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要穿过很大一片沙漠,渡过一条没有桥的河流。倒霉的是,德军还在他们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两道封锁线。封锁线上,碉堡林立,战壕纵横。美军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才以最小的伤亡代价突破被敌人认为固若金汤的两道防线。  刚刚突破第二道防线,疲惫不堪的美军将士正准备休整小憩之时,希特勒安置在苏丹东部的一个藏兵营向他们扑来,他们不得不拼命还击。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消灭敌人,一是被敌人消灭。还好,他们消灭了敌人,最后连口气都不敢喘,连夜行军。  十天后,美英两支部队按时抵达各自的阵地,同时向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德军驻地发起猛攻,均遭到德军的死命抵抗。最后美军消灭了阻击他们的德军,迅速进入集中营,成功营救出关在那里的人,带着他们按照英军的进军路线安全撤回。  谁也没有想到,一路上异常顺利、没有损失一兵一将一弹的英军,遇到德军时,还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仓促迎战的士兵根本不在作战状态。德军仅一次猛烈的冲锋,就打得兵强马壮的英军溃不成军,战斗力丧失殆尽。将士们无心恋战,各自四处逃散。他们不但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还给疲惫的美军增加了负担。  为什么疲惫的美军能漂亮地完成任务,而安逸的英军会溃败?其实原因只有两个字:状态。始终处于最佳战斗状态的美军,损失的是体力,而神经一直绷得很紧,时刻在寻找战胜强大敌人的弱点。而一路顺畅的英军,把战场当做自由市场,各个方面都很松懈,对凶猛的敌人没做任何应对准备,只能被动地挨打。  我们这一代人,对战场的感触不深。那么我们来看看赛场。在NBA球场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不在状态的篮球明星,传球会失误,投篮会不中,持球被抢断,而且还不断地犯规被罚球,最终导致其他队友士气低落,使比赛过早地进入垃圾时间。  这就提醒我们,在工作岗位上,要始终保持住自己的最佳工作状态,时刻拥有明确的解决意识、没有任何借口的执行能力,简捷快速地给公司提供正确的答案。  那么,什么会影响我们的工作状态呢?事实证明,长时间沉迷电视和网络;生活纸醉金迷、颓废低落;非工作性质地透支体力和精力;长时间不锻炼身体;工作消极被动、应付凑合等,都会使我们丧失良好的工作状态。  岗位,就是赛场,我们要想成为一线球员、当家明星、全明星的MVP,只有想尽办法,使自己一直处于最佳的比赛状态,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六条建议
善待乏味的人。有可能到头来你会为一个乏味的人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美国《 探询者 》杂志为了作一次关于人性的调查,邀请一位略有名气的女模特配合,在一条车流量非常大的马路旁进行一次精心设计的试验。  这位女模特名叫萨莉马林斯,22岁,身材高挑,相貌出众,性感十足,魅力无限。杂志社的编辑让她扮演社会中五种不同的女人,在同一地点手举“停车”的牌子,等候救援,以验证开车的男人对不同女性同样要求的反应。  第一次,她梳着披肩长发,戴着眼镜,穿上职业装,以公司女性白领的模样站在那里,焦急地向过往的车辆摇着手里的牌子,杂志社的人在暗处统计时间。在90秒内,70辆各种不同的汽车从萨莉马林斯身边驶过,但只有一辆卡车停下来,询问她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第二次,她穿上孕妇装,把肚子垫得高高的,吃力地摇着牌子。150秒内,有150辆车经过她身边。无论她怎样哀求和呼喊,没有一辆车停下来。  第三次,她装扮成了一个上年纪的老太太,戴上灰白的假发,驼着背,弓着腰,哆哆嗦嗦地站在那里,还不停地咳嗽。5分钟内有二百多辆汽车驶过,只有一辆车停下来。  第四次,她扮成一个新潮的朋克族,戴上爆炸式的彩色假发,遮住半个脸的大墨镜,上身穿大花衬衫,下身穿有几个窟窿的牛仔裤,一副嬉皮士打扮,耸着肩膀,吹着口哨,拿着牌子冲着开过来的车辆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结果在15分钟内,有370辆轿车、摩托车、货车开过来,竟没有一辆停下来,有的车还加了速。  第五次,她露出本来面貌,一头金色的长碎披肩发,穿上粉色吊带背心,腰肢纤细,再配上一条超短裙,更显得腿长。她妩媚地站在路边,时不时地扭动一下腰臀。还没等她把牌子举起来,就有两辆车在她身边停下来,两个司机殷勤地愿意为她免费效劳。  这是一次随机不记名的实验,证明每个人在不同人的同等需要面前,会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这次实验,可以说很真实地折射出人性的几个方面。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在网站的论坛上,意见会压倒性的一致,很多人会抨击、批评那些从吃力的孕妇、年迈的老太太身边经过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也会辱骂那两个见到性感小妞便大献殷勤的人。在网上,这样代表正义、正直、善良的人,数不胜数,但那只是在匿名的网上,大义凛然也不过是敲几下键盘而已,做正人君子和卑鄙小人,都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也是杂志社选择在生活中而没有选择在网上调查的原因。  说和做,永远是两码事。现实永远都是赤裸残酷的。每一个人都具有阳光和阴暗的两面性,无所谓伟大和渺小。我们期待所遇到的人都是好人,或者把所遇到的人都当成坏人,都是在犯同样的错误。很多人在不同的场合下,都会选择认为最利己的角色;也会为了更好的获得,去扮演不同的角色。  杂志社的编辑对此次实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高高在上的强势人群,人们习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二、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别人成为自己的麻烦,或自找麻烦。  三、对特立独行的人,普通人难以接受。  四、能给人带来愉悦和快乐的人,很多人愿意接触。  五、在生活中,你扮演的角色不同,被人接受的程度也会不同。  六、别人都有可能会用你不愿意接受的态度对待你。  我们在社会上行走,极有可能是萨莉马林斯扮演的五个角色中的其中一个,或是让人感觉无法靠近,或是成为别人急于甩掉的负担和包袱,或是最受别人欢迎的人。别人如何对待我们,取决于我们扮演的角色。不要指望别人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那是别人的事。  在生活中,我们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呢?如果有幸处于强势,也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为人处世低调一些,不要让人感觉无法靠近。每个人的容忍度都是有限的,没有人希望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强迫他做有悖于自己真实需要的选择。这样,我们会把朋友变作对手,把对手变成敌人。由朋友演化而成的对手,更容易抓住我们致命的弱点。  不论我们如何成功,都尽量把遇到的每一个人当做朋友,把对手看成共同繁荣一个行业一个市场的队友。只有彼此相互帮助相互提携,路才会越走越宽,钱越赚越多。  假如我们不幸是一个弱者,那么首先就别指望遇到的人都是好人,都是愿意无偿帮助我们的人。如果世界上的人,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标准好人,这个社会就永远不会有矛盾,有歧视,永远不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荒芜、猜疑与嫉妒。  社会上总有形形色色的人,素质低下觉悟不高的大有人在。凡是事业成功的人,在他们处于弱势的时候,不仅仅善于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更能与他讨厌、憎恶的人相处,而且处得比朋友还要好。这不涉及人品的问题,而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学会和我们讨厌的人、憎恶的人和平相处,甚至从他们身上学到我们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社会中的弱者,都是自尊心极强而又极度自卑的人,担心别人瞧不起,害怕别人不把自己当人。别人无意间的一言一行,总觉得有所指,沉甸甸地压在心里。如果得不到宣泄和解脱,还会产生过激的行为。  别人瞧不起我们,那是因为我们还不具备别人瞧得起的资本!要想改变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定位,只有我们做得比他们好,取得他们无法取得的成绩,用自己的实力去征服他们。要记住,实力和能力,永远都是一个人行走世界的万能通行证。在靠实力说话的社会里,也只有具备相当强大的能力和实力,我们才能在一个行业里具有话语权。到那时,我们根本不需要别人的肯定,也不会在乎别人的否定。比尔·盖茨永远不会在乎别人说他是一个穷人,哪怕他吃饭的时候真的身无分文。  身为弱者,别人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具备的东西我们不具备,不要嫉妒;有些事情,别人用三天就能轻松做成,我们用三十年也未必实现,别说不公平。在这个世界上,公平对于我们而言,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我们想活着,或者想活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去适应社会,适应我们身边的人,适应很多不公平的事。  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要到什么位置上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什么样的牺牲达到什么目的,一定要清楚。  所以,不论我们现在如何,都不要因为别人的选择利己而乐观,也不要因为别人的选择损己而悲观。人性里有善也有恶,还有更多的是不好不坏,或者可以随时改变性质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泰然面对,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还要包容别人的种种不完美,以更好地保护自己。我们只有在尊重别人种种选择之后,才会更洒脱地面对那些乏味的人和无聊的事,然后让心灵取得平衡,把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做得完美。做人不能太敏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华裔科学家钱卓,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些老鼠体内注入NR2B基因后,发现这些转基因老鼠要比普通老鼠聪明得多,特别是在学习和记忆力方面,远远超过普通老鼠。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NR2B基因在老鼠体内,能控制一种叫做NMDA的受体,后者能激活神经,帮助记忆和学习,使其变得更聪明。  这一实验的成功,引起科学界的轰动。有些人还作出大胆的推测:如果将这个研究成果运用到人身上,就可能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使聪明的人智商更高,学习、接受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会增强。  的确,我们都希望自己无比的聪明和智慧,这样就会在各种竞争中占有先天优势,比常人更容易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多的财富。但是,每个人的智商高低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只能靠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来提高,最后也只能成为人才,比那些天才差得远。  这一研究成果之所以没被推广,是因为实验人员后来发现,一个人如果太聪明、太敏感,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往往会为自己的聪明和敏感,在肉体和精神上,要付出双重的代价。  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分别在“转基因老鼠”和“普通老鼠”的爪子里注射同等剂量的甲醛溶液。被注射甲醛溶液之后,会使老鼠爪子慢性疼痛,它们就会不自觉地舔自己的爪子。它们舔爪子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就说明两种老鼠对疼痛的敏感度不一样,这就方便实验人员观察它们聪明程度的差异。  在开始的一个小时内,两种老鼠舔爪子的次数差不多,这说明两种老鼠对疼痛感觉差不多。随着时间的延续,“转基因老鼠”舔爪子的次数逐渐多起来,而“普通老鼠”却对疼痛习惯并麻木了。这说明“转基因老鼠”对慢性疼痛的适应能力显然要比“普通老鼠”差。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一些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很聪明,很有头脑,把任何问题的实质都能看得清楚透彻,任何人的一举一动,都难逃他们的法眼。按理说,这样的人很容易成功,事实则不然。这样的人,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很多拥有高学历的人,却很难成为成功人士、大企业家,已成不争之实。  原因就是,我们拥有的知识越多,头脑越聪明,对身边的人和事看得就越清,就会越觉得可怕;对各种刺激的敏感度越大,对自己的伤害就越深。我们的勇气会在缜密思考中丧失,需要的机会也会在求全责备过程中溜走。  拿着显微镜看世界,世界满是细菌;到最有名气的大酒楼厨房走一圈,会食欲全无;笔直宽阔开满鲜花的马路下面,是污水泛滥臭不可闻的暗沟;一个手握重权满嘴道义的高官,可能是贪污腐败声色犬马的寄生虫……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世界上还存在着不完美的人。我们离不开这个地球,有追求就免不了要和那些俗不可耐的人打交道。所以,我们不能太敏感,要学会忽略学会糊涂,遇到在乎不起的人和事,就当与自己无关。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样的人和事去死,他们也不会因为我们的死而做任何改变。  聪明而不豁达,对我们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把什么人、什么事都看透,我们就会变得更加敏感和脆弱,紧张和焦虑,担心和害怕,对需要作出的选择和接受,感到无助无奈。很多时候,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我们却出奇愤怒,无法容忍。在大家都安然入睡时,要是只有我们一个人清醒,能感到的只有寂寞和孤独,痛苦的只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不堪忍受而大喊,就会成为打扰别人美梦招来众怒之人。  任何一个人一件事,不能不想也不能多想,想得太多未必是一件好事。很简单的事,想复杂了,就会吓坏我们自己。  1986年,美国UT starcom(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吴鹰,在美国读书期间,得知一位著名教授要招聘助教的消息,非常兴奋。能成为这位教授的助教,不但收入丰厚,还不影响学习,最重要的是有机会接触到最先进的科技资讯。他和几个中国留学生跃跃欲试,志在必得。  报名的学生很多,来自很多国家。教授经过精心挑选,最后列出一个30人的名单,准备通过考试、面试,从这群优秀的学者中选出一位。吴鹰和几个同学名列其中。30选1,不做充分的准备肯定不成。几位留学生经过了解教授的背景,都失望了,决定放弃。因为这位教授曾在朝鲜战场上当过中国人的俘虏!  他当过中国人的阶下囚,一定非常憎恨中国人,怎么会让中国人做他的助教?稍微正常的人都能想到这一点。明知不成,不如放弃,免遭羞辱。几个中国留学生意见一致,并劝准备试一下的吴鹰,放弃这不是靠能力和本事就能取胜的考试。   吴鹰没有想那么多,如期参加了考试选拔。在他眼里,教授就是教授,和中国的俘虏没有任何关系。对此他看得很开,如果仅仅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落选,这个待遇丰厚的助教工作还真不值得自己去做。但是,万一教授不在乎呢,不是无故浪费了一个大好机会?   “OK!就是你了!”教授对落落大方的吴鹰非常满意,然后微笑着问他:“年轻人,知道我为什么选择你吗?”从30人中决胜而出,连吴鹰都没有想到,他自然不知道原因了。   “其实,在所有的应试者中,你并不是最好的,但你不像你的那些同学,他们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是过于敏感了。我需要的是助教,不是外交官,只要做好我的助手就可以了,还把几十年前的事情翻出来干什么?那时我是上了那些政客的当才去战场的,上战场才是我的耻辱,而不是被俘虏。年轻人,我很欣赏你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就是我录取你的原因!”   后来吴鹰才知道,教授当年受伤被俘,中国士兵对他很好,不但治好他的伤,还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关心。他至今还念念不忘。  阻止我们成功的,并不是我们不懂的事,而是我们深信不疑,其实则不然的事。我们曾经的错失,不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少,而是因为想得太多。  所以,做人不能太敏感。顾虑越多,步子就会迈得越小。
别在乎你不需要的东西老山羊倾家荡产,供儿子山羊读完大学。山羊从小到大,都是出了名的好孩子,老实、本分、勤奋、善良、单纯,富有正义感。它本以为大学毕业之后,就能找到高薪的工作,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可是,山羊在毕业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换了三家公司,均不如意,最后待业在家。  它失业的主要原因,不是认为老板经营管理能力差,亲小人而远君子,唯利是图,就是厌恶同事钩心斗角,尔虞我诈,老板抛出一根没肉的骨头,就能抢个头破血流。为了自己的一点儿利益,没有不能出卖的。山羊认为与这样的动物为伍,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一种耻辱。  家里已经一贫如洗了,三餐难继。尽管山羊每周都拿着简历去招聘市场,但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它感兴趣的公司,对它不感兴趣;公司对它感兴趣,它却瞧不上。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混了一段时间。  老山羊的表弟黑熊,是森林刑警大队的大队长。这家伙以前在军队是特种兵,身高马大,胆识过人,武艺超群。它没来刑警队之前,森林里黑帮林立,强盗横行,每个动物都没有安全感。自从黑熊走马上任之后,整肃队伍,严明纪律,并对森林黑帮施以重拳。仅三个月,就打掉具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三十多个,并亲手击毙十多名谁见谁怕的黑社会头目。  对于那些盗窃团伙,黑熊也不手软。他多次带领手下冒着生命危险抓贼,也曾单身一人,徒手与四名歹徒搏斗……在森林里,黑熊就是动物心目中的英雄,正义的化身,安全的保证。  老山羊找到黑熊表弟,求它让山羊到刑警大队做临时工,同时学习刑侦技术。刑警大队正好缺人手,黑熊爽快地答应了。  山羊来到刑警大队一个月后 ,发现黑熊根本没有它想象的那么伟大,性格粗鲁,脾气暴躁,不带“他妈的”就不会说话,对手下呼来喝去,像使唤自己的家奴一样,打骂是家常便饭。那次山羊上班时间出去逛街没请假,还被无情地关了一天禁闭。  山羊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有文化的动物,跟这个匪性十足的表叔没什么好学的。在这个一点情面都不讲的冷酷动物面前,自己的专业只能白白荒废。于是,他连招呼都没打,转身走人了。  对于山羊的不辞而别,黑熊并没有生气。他认为性格软弱的山羊做警察可能不合适,就建议它和狐狸导演学演戏。山羊对大名鼎鼎的狐狸导演早有耳闻,便爽快地答应了。  狐狸导演可不简单,他曾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唱片发行到一千多万张,三度获得金橡树最佳男主角奖。最后改行当导演,近三年执导三部大片,每部片子的票房都超过两亿。最让人服气的是,他还有点石成金的本事,捧红了很多无名的演员。在圈里,大家都公认,跟了狐狸导演,不出名都难。  山羊也认为,自己有机会接近狐狸导演,就有可能在它的戏里获得演戏的机会。只要自己用心演好每一个小角色,几年之后,自己就可能成为一个片酬几百万的大明星。  可是,山羊在狐狸的剧组待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狐狸导演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它太好色,见到漂亮的异性动物就有坏心。那些想靠它成名的动物,在它的面前无一幸免。最可恨的是,狐狸导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变本加厉。  山羊对狐狸导演的无耻作风感到非常的愤怒,更接受不了每天晚上总有天真、单纯、漂亮的小动物走进狐狸房间的事实。山羊认为,狐狸再才华横溢,也掩盖不了极度不负责任的事实,总有一天得在这事情上出问题。每当山羊考虑到这些,就几近疯狂,无法忍受,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当明星的梦想。  老山羊对个性超强的儿子很无奈,没办法又托黑熊找关系。黑熊很仗义,又把山羊介绍给著名企业家老鼠。老鼠很买黑熊的面子,看了山羊的简历,当即拍板让山羊做自己的助理。  老鼠可不是一般的战士,发迹之前,一无所有一穷二白,靠收废品起家,摆过摊,开过店,经过二十几年的折腾,最后发展成集制造、运输、房地产、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集团化上市公司。老鼠自然成了森林里的首富,腰缠万贯,富甲一方。  最让山羊敬佩的是,老鼠不但经商有道,而且还是动物界有名的大慈善家,毫不吝啬地投资森林里的公益事业,什么地方遇灾遭难,捐款捐物从不犹豫。每一年,在森林各处,它都要投巨资建一批希望小学、医院和养老院……在山羊看来,老鼠绝对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动物,跟着它,自己一定能有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机会。  当上老鼠的助理,山羊比别的动物更直接地了解老鼠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发现,这个满口仁义道德、消费者利益高于一切、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的老鼠,其实也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家伙。下班之后,它居然和森林政府里的高官一起出入高档娱乐场所,今天洗桑拿,明天KTV,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最可气的是,那些高官总是以各种名义索要钱财、名车、房子,老鼠从不说不,一一照办。  看到那些官员厚颜无耻贪得无厌的嘴脸,老鼠对它们奴颜婢膝的样子,山羊感到无比的难过。他认为,对于那些高官的无理要求,老鼠有责任有义务检举揭发,而不是无条件的逆来顺受。就算为了赚钱,也不能失去尊严,突破底线啊!  山羊劝过老鼠几次,老鼠却非常生气地说,你把本职工作做好就成了,不了解的事情不能乱猜测。山羊觉得自己在这里已经很多余了,又辞职不干了。  山羊发誓,自己这辈子不当官、不进娱乐圈、不经商。它认为这三个圈里没好人。  在家里待了一段日子,老山羊又让它跟猴子学医。山羊认为医生这个职业不错,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失业,也不会看谁的脸色。最主要的是,猴子是动物医学界的泰斗、专家和教授,攻克了很多医学难题。它带出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都已经成为森林各大医院的院长,最差的也混个主任。  猴子有多年的临床治病经验,最拿手的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把许多动物从棺材里拯救出来。它不但医术高明,对贫苦动物还特别体恤怜悯,经常免费为经济困难的动物看病治疗送药。  山羊跟猴子学了一段时间医术,又发现猴子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对一些病它也是无能为力。更让山羊无法理解的是,对于那些非常痛苦、救治无望的动物,猴子总是显得特平静,特冷淡,似乎对任何动物的死亡都无动于衷,连安慰都懒得安慰。  山羊对猴子的态度非常愤怒,觉得它根本就是沽名钓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个对生命如此漠视的动物,即使拥有再高的医术又怎么样?涉及生死的事,不是简单地对家属耸耸肩膀说:我们已经尽力了。  四次学艺,四次以绝望告终。山羊感觉心力交瘁,精力和体力严重透支。它时常觉得有一只巨大的黑手死死地按在自己的头顶,让它感到这个世界无比的眩晕和灰暗,精神几乎要崩溃了。  有一天,山羊遇到森林里的智慧老人,便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种种遭遇和困惑,希望智慧老人作一个评判,为自己指点迷津。  智慧老人听了山羊的抱怨和指责,一句话都没说,便指着身边的一张弓和四十支箭说:“你要知道答案很容易,拿起这张弓,睁着双眼,向三十步远的靶子射三十支箭。如果有一支箭能射中靶心,答案自然显现。”  山羊拿起弓连射三十支箭,结果箭箭脱靶。最后它把弓一摔,叹口气道:“就连老天都跟我过不去,看来我只有以死解脱了。”  智慧老人笑了,说:“还剩下十支箭,你闭上一只眼试射一下,再看看结果。”  山羊照办,没想到,居然无一脱靶,还有五支箭射中靶心。  智慧老人说:“同样的弓箭,同样的你,只有睁闭一只眼的差别,可结果迥然不同。如果你以前遇事遇人都能闭一只眼,现在你可能是一名优秀的警察,一位知名的演员,一名成功的商人,一名出色的医生了。事实上,你却习惯盯着自己不想要的,忽略自己最需要的,这恐怕就是你失败的根源吧!”  很简单的道理,人生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