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标准英语“不了情”- 21英语教师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42:32
国人的标准英语“不了情”
来源:21世纪英语教育周刊    作者:建言人:李少华(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日期: 2010-05-11 导读:Chinglish,中式英语,是近年来极受关注的一个现象。政府机关在加强规范城市的中英文标识,学术界在研究剖析这一语言现象的根源和启示,网友们也在乐此不疲地收集着大街小巷出现的各类中式英语。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中式英语呢?本期栏目邀请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年从事中式英语研究的李少华先生畅谈他的见解。


  众所周知,英语是当今世界的通用语,但英语这片“林子”也不小,有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甚至是日本英语和欧盟英语。如果你问国人,中国人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英语,答案十有八九是标准英语。人们希望自己所学习和使用的英语越正统越好。发音要纯正的,教材要地道的,语法要规范的,使用方式要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等等,对于那些不“标准”的英语,则冠之以“中国式英语”或Chinglish。久而久之,国人便养成了一种深沉的标准英语情结。

  标准英语情结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一点都不能错。在标准英语的熏陶下,国人养成了一种“洁僻”。无论是听、说、读、写,都讲究“正确性”。一旦不合语法,就有失颜面。一旦发现别人的“错误”,便认定对方的语言能力有限。中国的英语工作者,无论自己的水平如何,都习惯于纠错,这几乎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般的自我保护措施。国人对英语既向往又敬畏,一方面想通过英语获得成功,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敢冒犯标准英语的金科玉律。许多人干脆自缄其口,从而成就了一代人的“哑巴英语”。

  笔者参加过多次高考阅卷工作,充分领教过阅卷教师对英语标准的坚守。一篇分值为25分的作文,只要出现了类似“he go”之类的错误,得分绝对不超过20分。其实,这也怪不得阅卷教师,《阅卷标准》上明确地规定,一档和二档的作文必须“语法几乎无误”。

  有人要问了,任何一种语言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英语就不讲究规则了吗?难道我们看到国人把童子鸡译成a 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把贵阳译成Expensive Sun,能无动于衷吗?当然不能,但我们要清楚两个问题:首先,语言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孤立存在,只要英语被用来表述中国的社会生活,就必然会在某些层面上出现不同于标准英语的变异;其次,语言的首要功能是交际。如果日常交往中所使用的英语不符合标准英语的规则,但能让“你知我知大家知”的话,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变异是绝对的,规范是相对的。英语也在“以发展求生存”,这门语言如今能成为世界通用语,原因之一就是它有一个开放的系统,能够不断吸收一些外来用法。遵循规范是必要的,但如果把规范高高地供奉起来,让人们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语言,那么,它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对英语形式的偏好是标准英语情结的第二个表现层面。遇到具体事物的英译法,总想“整”点标准的。奥运吉祥物“福娃”曾经被蹩脚地翻译成Friendlies。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可long硬是没能进入英语,而dragon却成了龙的象征。岂不知在西方文化里,dragon是一种凶猛残暴的怪兽,于是网上爆出有学者提出改变我们的图腾。还有人提出以“中国龙”(Chinese Dragon)取代dragon,以做到“善恶分明”。换了头的扫把还是扫把,无论是什么dragon,恐怕都难以抹去人家心头的“阴影”。
这种蹩脚的翻译还可以举出很多,“炕”进入英语变成了bed,“稀饭”成了porridge,“包子”成了a kind of beamed bun with fillings。饺子是一种地道的中国食品,可在有些词典中,它被翻译成一种意大利食品ravioli。“二胡”原来被翻译成Chinese violin,但这种传统的中国乐器与小提琴风马牛不相及,后来还是被音译成erhu;Tai chi(太极)进入了英语,可我们硬是要把它赶出英语词汇的行列,用shadow boxing代替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近年来英美出版的词典里却毫无例外地收录了Tai chi这一音译词。以上现象的出现,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译者能力有限。其实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所以,一些代表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一旦进入了英语,要么“缺心”,失去了它的本质特征,要么“少肺”,变得功能不全。反观外国人,他们在这方面却随意的多,guanxi(关系)、hukou(户口)等词都是先从他们的口中讲出来,然后才进入了英语,甚至连“绕口令”“相声”等有对应英语的词汇也采用音译。“师傅”想必应该翻译成master之类的了吧?但在《功夫熊猫》中,它就是shifu。

  这些中式英语大都通过音译手段进入英语,并被广泛接受。这本来是在世界交往中传播中国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力,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一种极好手段,只可惜它现在“墙内开花墙外香”,外国人乐意接受,而中国人却不领情。

  标准英语情结第三个表现层面就是对英语所代表的价值观的一味适从。语言是文化,要想学好标准英语必先学好英美文化。这几乎成为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共识。事实上,我们对自己文化“跨越”得如此干脆,以至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没有中国,学生所接触到的材料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表述的全部是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这甚至被当作教材编写过程中判断语言材料“真实性”与否的重要标准。尽管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我们所学、所用、所思必须是西式的。如何克服本土文化的“干扰”,更好地适应目标语文化甚至成为外语教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课题,相关的论文在外语类学术期刊上随处可见。这样的英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由此培
养出来的对自己文化一知半解的下一代能真正胜任跨文化交际吗?

  当今,英语全球化给其他国家所带来的“文化入侵”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许多国家都在探讨促使英语的本土化,将英语同它所承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剥离开来,使其成为表述本土文化的工具,这意味着各国的英语使用者已经成为英语的新东家,正在创造性地使用英语,从而导致了各种各样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英语变体的出现,这其中就包括日本英语、欧盟英语等外语型变体,它们和其他母语型变体和二语型变体一道获得了平等的学术地位,并且被使用者认同。在各国英语纷纷“独立”的今天,连英国女王都知道,标准英语不再母仪天下了,而中国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