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银西生态防护林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2:33:17

银西生态防护林管理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银西生态防护林管理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市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银川市市级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以来,我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我们紧密联系单位的实际,集中群众智慧形成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初稿。现对我处领导班子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关工作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 近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领导班子建设。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我处领导班子在制度落实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现班子成员中有3人取得了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实际行动带动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班子成员采取集中学习、封闭学习和集中讨论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学习中央、区、市各项方针政策和各级领导科学发展观论述。通过经常性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班子成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指导能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区、市党委的重大战略部署 上,形成合力,谋求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分工不分家,加强沟通,主动协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凡事从干好工作的角度出发,坚持工作大局为重,局部服从全局,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职工队伍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我处始终把职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抓实抓好。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学习考勤制度,将干部职工的学习情况列入单位年终考核,增强了大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每周五学习制度,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文件精神。特别是在近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班子成员定期轮流以讲党课,集中辅导的方式组织大家学习,将科学发展观理论和工作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家能够将学习体会和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注重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我处共有专科以上学历26人,占单位总人数的76%。干部职工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根据市委的年度工作安排,处党组对机关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在抓好中央、区、市纪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会议精神落实的同时,经常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活动。结合中纪委八项严格禁止性要求、市纪委五条禁令和市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颁布实施,要求党员干部逐一对照,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查找不足。针对近年来项目区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了苗木采购和工程招投标制度,加强对项目区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在政风行风方面,按照市委优化发展环境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狠抓职能转变,加强效能建设。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通过深化、细化政务公开内容,完善政风行风监督机制,开展治理商业贿赂活动,做到了警钟长鸣,杜绝了“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干部职工到项目区开展协调指导工作时,从不接受服务对象的请吃,树立了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生态建设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重在发展,学习实践重在实践”的原则。在区、市政府的政策指导下,编制完成了《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 ,《加快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银西生态防护林项目区土地整理实施方案》和《银西防护林管理条例》,已经由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近期编制完成了12个和国家、自治区对接项目的可研报告,积极申报项目,争取资金,推动银西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截止目前,项目区共完成生态林建设面积12.6万亩,其中非公有制企业及社会绿化完成的就达6.62万亩,占完成总面积的62.4%;围栏封育7.2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原来的9.4%提高到24.6%。绕城高速西北段绿化工程规划林网已完成造林总面积4168.2亩,其中农田林网、道路沟渠绿化、庄点绿化、湿地周边绿化等防护林2662.5亩,经济林958.1亩,营建苗圃547.7亩;完成湿地整治2250亩,新增湿地879亩,水面种植1649亩;果园改造2227.4亩,苗圃基地建设2730亩。完成湿地建设及水利基础设施配套的土方工程24.51万立方,完成平田整地3156.4亩。 水面整治清挖4150亩。银川市西大门银巴路段完成造林绿化390亩,项目区的生态建设效果逐年改观。为了切实增加项目区群众的收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实处,提高群众参与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今年我们改变了以往只重视防护林建设而群众得不到实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坚持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建设并重的原则,紧紧依靠科技为支撑,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共赢为目标,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论证,结合市场导向和项目区的自然、气候、立地条件,认真筛选,从河北、甘肃、陕西、北京等地引进核桃、果桑、桃、枣等26个生态经济林新品种。今年,在项目区建成了贺兰晴雪、地丰、志辉3个生态经济林示范园,占地面积216亩,种植各类生态经济林苗木1.9万株,并且在经济林株间距还套种了10万株果桑以及8种中草药,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对树木的生长情况及抗病性进行详细记录,聘请专家现场指导,全面推行科学管理。目前,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0%以上。示范成功后逐步推广,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 在项目区生态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问题制约了项目区的生态建设进程。土地资源管理已成为制约银西生态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一是项目区内有49家小农场土地管理混乱。这些农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办的“五.七”农场,是特定年代的产物,目前都承包给外来人员经营,承包期限较长,一般为10 年-- 20 年,土地使用权一时很难改变。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各自为阵,基础设施薄弱,承包户也仅能解决温饱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人的生计问题,土地回收的难度很大,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总体规划根本无法实施。二是有些公司承包了上万亩的土地,前期投入非常大,营造了大面积林地,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需要继续投入,由于没有土地使用证,无法融资,直接影响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三是原银川市农机校人员与土地整体移交我处管理后,存在该处土地承包户的管理问题,这块地方有近1000亩土地,加上银川市城市苗圃“四.五作业区”的近2000亩土地都承包给陕西等地来此谋生的农民。这些人目前已有两到三代人在这里生活,有400余户,近2000人,可以说是一个“三不管”的地方。前些年,政府也试图让这些人返回原籍,但采取了多种措施都没有成功。
----水资源短缺直接影响生态建设进程。针对银川西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干旱缺水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建设的林地大多采用地下水灌溉,虽然植了一片 绿,却耗费了大量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如果长期无节制的提取会使得该区域地下水资源枯竭,又进一步破坏了该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必将造成恶性循环。另外,灌溉基础设施不完善或年久失修,一些灌溉扬水渠、主管道等设施需要维修改造。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长久的眼光来看,必须在水资源利用上做文章。
----生态经济林推广力度不够,林业产业化水平低。近年来,银西项目区生态建设大多采用新疆杨、国槐、刺槐、臭椿等生态防护林树种,虽然取得了一些生态效益,但短期内项目区土地所有者看不到收益,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平时也疏于管护,每年都有一部分成林树木枯死需要补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水资源。另外,由于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项目区农民种植品种单一,大多以玉米、葵花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在这样瘠薄的土地上很难有好的收益。这样的种植模式形成不了产业,无法有大的发展。因此,必须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结合起来,以推广生态经济林种植为切入点,鼓励支持林产品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增加群众收入,带动群众致富。
----科技支撑薄弱,对生态建设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们在经济树种栽培、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科技支撑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项目区群众的“科技兴林”意识不强,部分区域的种植管理、灌溉方式、病虫害防治等还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新型的营造林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应用。因此,要在项目区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多元、效益显著的林业生态体系,必须加大科技对生态建设的支撑力度,用新型科技来提升林业建设管理水平,拓展林业产业,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这也是建设现代林业的必然要求。
----生态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匮乏。银西项目区所属土地分别属于两县一区(永宁、贺兰、西夏区)和自治区农垦局下属四个农场(贺兰农牧场、平吉堡奶牛场、西湖农场、暖泉农场)。作为银川市政府直属单位的银西生态防护林管理处协调上述单位难度很大,加上土地权属大部分属于企业和个人,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的补偿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生态建设很难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另外,在林地管护上也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例如林权问题、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项目区的生态建设将会面临诸多困难。建设资金缺口大,几年来项目区完成造林12.6万亩,资金主要来源是企业和个人;其次是三北四期防护林补助款;再次是政府给予数目不多的补贴。建设时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建成后没有管护费用,特别是骨干林带,管护难度很大。
三、 产生问题的根源和改正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太多,政府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土地问题和外来人员的安置问题。二是在前期的生态建设中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经济林的推广认识不到位,只重视生态防护林建设,没有解决好灌溉水源,生态防护林和经济林建设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造成水资源紧缺,群众没有收益,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资金紧缺,对科技支撑投入少,造成科技支撑薄弱,在实际造林中科技含量低,建设水平低。四是生态建设的机制、体制不顺,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我处在协调两县一区和自治区农垦局几个农场进行生态建设难度很大。如:我处上报的《关于加快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直没有批复,影响了银西项目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结合以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明确土地权属,实行统一管理。目前,在银西项目区内,有49家小农场的土地归各土地使用单位所有,但又都以承包经营的方式承租给各农户使用,而且租期较长。这些土地政府曾有意交由我处管理,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成功。结合目前土地所有者的经营情况和我处的实际,建议自治区银川市政府协调国土、规划和自治区农垦局等有关单位,将土地所有权先整体交由我处管理,但土地的经营权暂不变更,我处可采取生态经济林的方式对该区域进行建设,确保项目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的完整性。这样也不会损害承包农户的利益。原农机校土地整体移交遗留问题,我处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划村而治”,就地在此成立自然村或居民委员会,交由西夏区相应的乡镇或街道办事处管辖,具体办法已与西夏区政府协商达成一致,并上报市政府,待批准后即可组织实施。另外,承包林草实验场的公司根据国务院有关政策给予办理土地证。允许拿出一定比例的土地搞养殖、旅游或运动设施,以解决造林建管资金困难的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节水技术改造。对项目区生态建设用水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能因搞生态建设而破坏了水资源环境,要统筹配置,科学使用。一要大力挖掘项目区水资源的潜力,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和山洪水,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拦蓄洪水,变害为利。目前,我处已制定了贺兰山泉的利用方案,正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紧组织实施;二是本着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好黄河水,使之发挥大作用;三要加强节水设施技术改造,加强节水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大力推广滴灌、管灌、小管出流等先进灌溉方式走节水型生态建设之路;四要本着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引进推广耐旱经济林树种,推广保水节水技术;五要限制开采地下水,保护该区域的水资源环境。
----加快生态经济林品种的引进推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项目区所处的位置是我国酿酒葡萄的原产地,温度、日照、土壤均适宜葡萄生产,产品质量上乘,所酿造的葡萄酒品味高雅,葡萄酒生产企业多集中在这一区域,西夏王、御马、贺兰山等知名品牌的葡萄酒生产厂家已具备一定规模,市场走势较好,项目区的农民在葡萄种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逐步掌握了一些关键栽培技术。因此,葡萄产业发展具备了条件。二是巩固鲜枣产业,扩大制干枣的种植面积,大力开发和培育酸枣产业。目前项目区内鲜枣种植已具备一定规模,主要以灵武长枣、梨枣等品种为主,但由于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枣的品质有所下降,口感不佳。因此,要扩大种植如同心圆枣、中宁圆枣、新郑灰枣等更耐旱的能够加工制干的品种。尤其是要发展酸枣产业。酸枣在项目区有自然分布,最适宜生长。酸枣又是一味传统中药——砂仁,用量很大,酸枣茶在市场上也深受欢迎。因此培育和壮大酸枣产业很有潜力。三是以金硕园和太阳神金银花种植示范园为基础带动金银花种植的大面积推广。金银花是中医临床最常用药材之一,市场需求是很大,宁夏启元药业等大型制药厂家均从外地购买。我们从2003年引种金银花已5年,在项目区表现好,生长快,产量高,能安全越冬,而且经国家药检局检测中心检测,其有效成分绿原酸含量高于其他栽植区域,适宜发展种植。金银花和枸杞一样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采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为妇女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五是种植饲料桑,发展优质牧业。已在项目区成功引种示范种植的丰弛桑是一种耐旱、耐脊薄适宜该区域生长的饲料桑。利用桑枝叶来喂养的牛、羊、鸡等肉质鲜美,该区域分布大量的移民,有饲养牛羊的经验,喜欢发展畜牧业,由于禁牧存在饲料缺乏的问题,种植丰驰桑不仅解决了饲料问题而且有利于生态建设,同时也生产出质量更上乘的绿色食品,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只有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才能实现项目区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自治区林科院、宁夏大学等各大院校的合作,对项目区生态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科技公关。聘请部分林业专家成立专家指导组,针对项目区的实际,定期展开交流讨论,重点破解影响制约银西生态建设的难题。科学选择造林树种,特别是生态经济林新品种的引进,要通过专家充分论证,必须保证树种生物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适地适树”。积极推广高效的管理模式,健全和完善生态工程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坚持生态工程和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项目区后续产业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节水抗旱植物推广项目,以科技项目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编制针对项目区内适合种植并示范推广树种的栽培技术规范小册子,如生态经济林栽培规程等,发送到农民手中,结合田间讲解,集中培训的形式教给他们一些实用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加大科技支撑力度,项目区的生态建设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管护向精细管护转变;由普通品种向特色品种转变。
----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实行统一有效的建设和管理。首先林业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基础,没有林业就没有农业的发展,林业是人类的生存问题,农业是人们的吃饭问题,农业搞不好会饿死一批人,森林砍光了会使整个人类难以生存。因此,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生态建设管理,巩固绿化成果,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银西项目区已完成生态建设面积12.6万亩,涉及永宁、贺兰、西夏区和自治区农垦局的四个农场,仅靠银西生态防护林管理处来协调进行建设管理难度很大,建议银川市人民政府协调银西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指挥部尽快审批我处上报的《关于加快银西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便于对项目区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希望市政府充分考虑巩固绿化成果的重要性,对纯粹的防护林管理要核定管护费,以巩固成林树木的保存率。根据已建成林地的面积,要维护其完整性并长期发挥效益眼下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管护的需求,建议在我处下面再设置三个防护林管理所。主要职能是对各所辖区范围内的生态建设成果进行有序管理,以保证让生态成果长期惠及银川市民。其次是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拓展全民义务植树的范围,向政府申请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创新机制,鼓励和吸引企业、个人参与到林业产业建设中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支持他们投资林业产业,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促进银西生态防护林项目区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