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李愬雪夜急行军70里 趁虚一战而下蔡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03:49:42
晚唐李愬雪夜急行军70里 趁虚一战而下蔡州 2010年03月02日 14:59 凤凰网历史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

核心提示:针对唐军接连败仗,将士畏战,缺乏必胜勇气和信心的情况。李愬慰问部属,存恤伤病,不事威严,初步稳定了军心。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率河阳、宣武、魏博、河东、忠武诸镇唐军渡过溵水,进至郾城(今属河南),大败淮西军,收复郾城。为此,吴元济急调蔡州守军主力增援董重质防守的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淮西军的主力和精锐都被李光颜军所吸引,蔡州为之空虚。这时,力主武力削藩的宰相裴度自请赴前线督师,并奏请唐宪宗悉去诸道监阵中使,加强了军事的统一领导。而淮西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缺乏,军心动摇。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党人碑供稿)

导言:李愬雪夜袭蔡州,是中国战争史上奇袭作战的成功战例。李愬利用隐晦风雪的天气,敢于攻敌不备,孤军深入,以少胜多。一夜之间,攻克蔡州,取得了淮西平叛作战的完全胜利。

正文: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不但不能革除藩镇割据的弊端,反而对其听之任之、姑息养奸。使藩镇势力恶性膨胀、最终坐大,由边地而发展到中原近畿。除京兆长安之外,大唐域内几无一抔李氏之土。

从唐代宗、唐德宗以来,先后由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据有淮西。淮西节度使治蔡州(今河南汝南),蔡州西南出襄州(今湖北襄樊襄阳),东北出汴州(今河南开封),可以截断汉水及运河交通,西北出即逼东都洛阳,地位十分重要。淮西镇勾结河北诸镇,成为唐朝心腹大患。

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折点。对于唐王朝而言,它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此处不再赘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统一集权走向分裂割据,由强盛走向衰落。藩镇军队的性质在此前后有了很大变化,由屏藩朝廷的国家军队一变而成为割据地方的军阀武装。在对安史降将如何处理的问题,唐代宗姑息养奸,遂形成了“河朔三镇”和许多跋扈割据的藩镇。

这些节度使“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所有“法令、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专之”,不接受唐朝政府命令。他们父子相承,兄终弟及,或军将自行拥立,事后胁迫中央承认,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独立的小王国。在淮西地区,李忠臣及其族侄李希烈相继担任节度使。李希烈更攻取汴州(今河南开封),自称楚帝,改元武成。这一时期,河朔三镇以及淄青、淮蔡各镇爆发了长达六年的大叛乱(建中二年至贞元二年,781~786年)。牵连在内的有成德的李惟岳、王武俊,魏博的田悦,淄青的李纳,山南东道的梁崇义,淮西的李希烈,卢龙的朱滔,泾原的姚令言,朔方的李怀光等。这次叛乱中,泾原叛军竟攻入长安城,迫使德宗仓皇出逃。而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四人甚至相约称王,并以朱滔为盟主。其中冀王朱泚更称帝建元,国号先秦后汉。虽然,叛乱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平息,但藩镇的气焰更加嚣张。

淮西的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暗杀后,淮西归降中央。李逆残余吴少诚竟又攻杀陈仙奇,唐德宗无奈就顺势拜他为申蔡节度使。吴少诚死后,其义弟吴少阳杀吴少诚诸子,自为节度使。朝廷也只得认可。虽然唐王朝表面上仍然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实已经分裂为各个由藩镇统治的诸侯王国。唐朝皇帝,几乎只是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罢了。

英主削藩

元和元年(806年),唐宪宗即位。唐宪宗少年时即钦慕贞观、开元时期的政治局面,有志恢复,故即位后利用德宗以来积蓄的财力,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和裴度等人,坚决主张以军事手段讨平藩镇割据。他是唐朝后期最有所作为的皇帝,被后人称为唐代的“中兴之主”。

元和元年,唐宪宗讨伐抗命的西川(今四川成都)节度副使刘辟,取得成功;同年,夏绥(今宁夏银川)留后杨惠琳拒绝承认朝廷任命的新节度使,唐宪宗又讨斩之,因而使中央声威复振。二年,镇海(又名浙西,今江苏镇江)节度使李锜发动叛乱,也迅速被平定,使中央的威信重新树立于东南。八年春,经征讨后,魏博(今河北大名北)节度使田兴归附朝廷,历经四代,割据49年的魏博镇再次回到朝廷手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