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貫倫敦的Kitty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6 10:45:22
iThome
王盈勛 iThome電腦報總主筆
7-11的Hello Kitty磁鐵大贈送,讓這隻高齡31歲(1974年出生)的小貓在臺灣又迅速紅了起來。
Hello Kitty雖然是典型的日式「kawayui」,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創作者所設定的Hello Kitty出生地其實在英國倫敦。
日本的創作者會讓國產的小貓有個英國國籍,固然和日本國民的歐洲迷有關,也和Kitty貓的跨國界(或者說是無國界)長相與造型有關。Kitty貓圓圓的眼睛分不清是雙眼皮還是單眼皮、單點式的鼻子看不出是鷹勾鼻或是肉頭鼻,倒是耳朵上的粉紅領結透露一絲淡淡的英國風。
日本大概是美國以外,最能擺脫傳統文化的束縛,打造無歷史、無根基、全然漂浮在商業邏輯之上的符號與象徵最成功的國家。日本五日遊,你可以連逛豪斯登堡、環球影城、與迪士尼樂園,全然不覺曾踏上日本這塊土地;臺北買得到的Aunt Stella手工餅乾,雖然是道地的日本貨,從包裝設計到企業識別系統卻是徹頭徹尾的美國鄉村風格;Hello Kitty則是和皮卡丘與瑪莉兄弟一樣,長相可以入籍任何國家,卻又不屬於任何國家。
「未來,權力屬於人造衛星,而不是地球,」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他一次長程的橫跨美國之旅後,有感而發地說到。布希亞不是指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人造衛星(儘管這也是事實),而是,美國本身就是那個人造衛星,不依附、從屬於地球的任何一塊土地。布希亞解釋,未來,權力將屬於那些沒有起源、沒有真實性,卻知道如何充分運用這種狀況的人。美國的流行文化得以橫掃全世界,原因正是在於美國這樣的國家,是沒有文化、沒有歷史、沒有傳統的。
所以布希亞認為,迪士尼樂園是地球上「已然實現的天堂」,因為米老鼠、唐老鴨是活在當下,只屬於此時此刻的象徵與符號,帶給人們「純然」的歡樂,沒有一絲歷史與經驗的憂傷氣息。 日本與美國不同,是個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但是日本也是個充滿矛盾的國家。早在19世紀,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提出了「脫亞入歐」,也就是全面「西化」與「現代化」的概念。這樣一個思想與社會發展的主軸,在1980年代日本經濟的全盛時期被推展到極致。英國的傳播學者David Morley認為,當時的日本展現的是一種「倒轉的現代性」(Reverse Modernity)——過去的「現代化」,指的是有一種普世的進步標準,而這種標準,理所當然是後進國要向「西方先進國家」(美國和歐洲國家)學習的。
但是1980年的日本,生活與消費水平全球最高,鉅資買下有高度象徵意義的美國房地產與好萊塢電影公司,生產全世界品質最高的汽車——日本成為西方之外真正的西方,是舊西方要來學習膜拜的新聖地。
要打造跨國的文化與流行性商品,傳統文化既是資產,也是包袱。只有老牌西方國家和1980年代的日本,才有足夠的力量讓「在地即全球」、「我家就是你家」。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不容易出現跨國的品牌或是流行性商品,主要的原因之一在於,多數的品牌或是商品都很難跳脫在地國的鮮明烙印。歷史的刻痕太深,也就很難成為跨國的、全球的。
臺灣在當前全球政治經濟體系中的位置要打響全球品牌、作好跨國行銷,正面臨這樣一個兩難的處境:抽離文化脈絡的形象與符號,我們缺少一個有利的結構性位置(一如西方國家與日本)來推動它;深具臺灣或中國傳統的形象與符號,則是很難超越國家與文化的隔閡與限制。
解決之道,或許我們可以寄望中國很快成為足以倒轉現代性的強權(聯想購併IBM個人電腦部門,大概也希望這種事早點發生),或是淡化我們所塑造的品牌或商品的臺灣色彩(光是設籍倫敦恐怕還不夠)。這麼說似乎有點滅自己志氣,長他人威風,但是至少目前,我實在想不出比這個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