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抓兵」真相|民国历史 Wind.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7:54:19

國民黨「抓兵」真相

真相难辨
    历史真相不明,或历史事实被曲解,原因分两大类,第一类是文献不足,第二类是文献齐全。但受对手宣传影响,小说戏剧、野史 — 口述历史、回忆录、叙述不实等影响,而模糊了历史真相。
第二类问题,有名的案例是一部三国演义有太多不实之处,但是三国演义影响力太大,很多知识份子都会被三国演义误导,使得史学者要花很多力气去做纠正的工作,近代史亦然。北伐、抗日、国共战争,都离今天不远,从官方到民间,各种一手资料非常丰富,许多当事人尚在人间,但是近代史受上述不同外力的影响,充满了错 误 、曲解,甚至史学工作者面对浩瀚如烟资料、琳琅满目的说法,搞得头晕目眩,而轻信宣传跟谣言。
    台湾的史学界传承了清大、北大及中研院史语所的良好基础,原来比大陆领先很多,台湾学界意识型态问题,政治干预问题都比大陆好很多,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史学应该更上一层楼才是,但是不幸台湾近二十年来发生蓝绿对决现象,尤其民进党执政八年,「去中国化」、「丑化国民党」为其两大政策,甚至利用学术机构主导历史解释权,文艺界也不明是非地掀起翻案潮、悲情潮。反观大陆:官方干涉学术情况在改善,学术界也渐渐摆脱政治及意识型态的约束,渐渐走向自由研究。
面对此一现象,笔者忧之,在经济上大陆已经和平崛起,我们对大陆的依赖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在文化上我们再不努力,再不珍惜我们领先的优势,台湾将来不被边缘化也难。准此一念,我拟在近代历史问题挑出一个小点,作为导正工作的范例。
 
抓兵传说
    龙应台的「一九四九大江大海」乙书大卖,作者的心思,作者所下的功夫都令人敬佩,但是作者究竟不是学历史的,对于某些材料没能进行「辨识」的工作。如书中提到的「抓兵」就是近代史上一个被放大了千百倍的「误传」,「抓兵」问题成为误传,原因很多,很复杂,抓兵问题非但积非成是变成国民党的「罪状」,而且「抓兵」问题混淆了很多近代史的真相。
    我们抗战史有大量的资料证明,抗日战争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对抗日本最现代化的武器,最精良的部队,爱国青年徒步跋涉千里或到前线参加抗战,或到大后方继续学业,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莫不令人感动。这是事实,这是历史,但是我们做历史工作的人也不能忘记,当时中国社会是停顿在中世纪的社会,国民大多数是农民、是文盲,农村贫穷落后,徒有一个现代化架构的中央政府,地方、基层传统保甲与县、乡、镇区等机构并行,地方秩序靠新制度与宗族力量共同维持,运作紊乱没有效率可想而知。一般无知乡民又受传统「好男不当兵」的影响,拼命逃避兵役,所以抗日期间,知识青年为救亡图存,以各种方式勇赴国难,但一般没受教育的百姓拼命逃兵,有被抓回而一逃再逃者,有花钱雇人顶替者,有自残手足者,有贿赂役政官员者。这些现象与知识青年的爱国行为同时存在。 
    以上的说法并不能证明在中日战争、国共战争期间没有「抓兵」现象,但是相对而言,国民政府推行征兵制以裕兵源,抗日可以支撑八年之久,推动征兵制是重要原因之一,征兵制推行的过程之中,役政不上轨道,伤兵逃兵等问题都比「抓兵」来得严重得多。
 
抓兵真相
据笔者访问近百老兵的结果,我赫然发现「抓兵」乙事可能根本子虚乌有,综合笔者访问对象,及根据许多史料研判,笔者所获节结论与一般说法大不相同者如下:
一、河南籍李某,在民国三十七年在开封被「抓兵队」抓到,抓兵队者,部队中专抓逃兵之小队伍也。抓兵地多在都市、乡镇闹区,李某同行三人全系学生,被抓后出示学生证明,经盘查后释放,「抓兵队」专抓逃兵,许多逃兵系专门顶替有钱子弟服兵役者,赚了钱后就不会安份守己窝在乡下。而当过兵的人举止与一般人不同,故抓兵队可以在人群中抓到逃兵,如抓错释之而已,抓对的机率不小。
二、笔者服兵役时有一山东籍士官,对笔者说他是被抓兵的如何如何,隔了一阵子跟笔者聊天,又说身分证报大了两岁,我问为什么要报大,老兵说:「我不报大,部队不如给我当兵。」被抓兵乙事显为撒谎。
三、一九四九年大撤退时期,据一退休将领说,许多学生跟军队撤退来台,沿途许多百姓要求随军同行,而当时交通工具有限,只有少数学生同行来台,随行来台系「随军」,兵荒马乱,军队一路南下,沿途走散者、落后者、逃跑者不计其数,武器辎重随地抛弃,部队能够维持起码建制,已属万幸,岂有沿途抓兵搬运武器者,一个师长能带出一半人员已属能员,即使将军支身逃来台湾也未闻有受处份者,一九四九大撤退时抓兵并非事实。
四、国共战争时期、役政更为混乱,部份部队有自行招募知识青年训练作社为基层干部者。白崇禧的部队、孙立人的部队刘雨卿的部队曾自行招募知识青年,这种行为跟抓兵是两回事。
五、孙立人部队之娃娃兵多为沿途收容之难民、孤儿。孙系训练精良之中央军,军纪素佳,岂有胡乱抓兵之理,要抓也不会抓一些小娃娃来增加自己的负担。
六、抓兵误传还有一个原因,许多新兵训练基地确有虐待新兵,把新兵当囚犯者,因为新兵训练头三个月最为紧张,基本训练、体能训练皆很辛苦,新兵又不习惯军营规律生活,新兵大多情绪不安,常有逃亡、自杀,甚至犯上者,熬过三个月后渐渐习惯军中生活,许多部队队长也会举办随营补习教育,搞些娱乐活动,久之新兵不但习惯军中生活且有以军中为家,以当兵为乐者。虐待新兵,囚禁新兵常与抓兵混为一谈。
七、各种资料显示,某些部队并不缺兵员,某些部队挑选兵员甚危严格,甚至有些地方部队要求入伍者须自备枪械,如山东荷泽姜振铎先生在家乡参加武装区队,因没有受过军训及没有自备枪枝而遭拒绝 山东文献 6卷 4期 ,类似记载很多,可见兵源缺少现象不是那么严重,不是那么严重,岂会到处抓兵?
    以上史实说明抓兵之说并多无实据。 「兵」者,以连为最小战斗团体,照国军当年编制也有一百多人,一个一个去抓 ,抓一百个人要动员多少部队去抓 抓来的一般百姓要经过训练才有用途,训练期间还要防止逃跑,当时许多部队长靠吃「空缺」 ----- 以少报多来「自肥」或弥补经费之不足,抓来的兵谁付薪水 此种情形已与军阀时代军头以少报多,靠做买卖,靠种鸦片自筹军费情况已大不相同。
 
管管被抓的质疑
    一九四九大江大海这本书,作者与管管对话非常感人,但是管管的说法令人质疑,其一抓兵是违法的事,管管逃掉了,抓者却穷追不舍而且开枪,当时中国统一已经超过十年,军队逐渐国家化,军队武器补给除靠中央外,还须民间透过县市政府协助解决住宿饮水、粮食等问题,如军纪不佳者,县市政府常有上告中央者,如汤恩伯十三军驻河南军纪不佳,河南透过民意代表就多次状告中央。管管的情形类似围捕逃犯,实在离谱,又管管被抓后竟有人通知母亲,母亲过来送馒头银元,更不像抓兵。管管的情况很可能是:管管被造册征兵,而被征兵者集体拒绝入伍,当地乡、镇、区长配合军方抓人,因管管当时才十七岁,可能没受什么教育,根本不知有征兵这回事,所以逃跑,所以被抓。
 
从史料中了解军队如何解决兵源问题
    在实行征兵制前,各地方部队多在家乡农村招募军人,军官则来自中国早期的军官学校,如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等,部份来自日本士官学校,清末民初北方农村因为连年战乱而经常欠收,农民生计困难,许多穷苦人家子弟自愿当兵,军阀内战期间除了自行招募,大规模扩充实力靠收编战俘、收编士匪,突击缴械而吃掉友军等途径。
    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开始实行征兵制,除少数半独立之省区外,部队之兵源多靠中央供应。如两次淞沪战役国军损失惨重,一个师上前线守一个星期到十天,平均伤亡几达一半,战斗力大减。部队多半调到后方整补。如民国二十六年淞沪会战川军郭汝楝率四十三军(二二八来台平乱之整编二十一师之前身)参加战斗,所部精锐损耗殆尽,残部撤退到青浦整理,整理就绪又立刻奉命赶赴淞江之米市渡担任警戒,后来又参加马当战役,战斗部队至此伤亡殆尽,后来由中央补充兵源重新装备,自此纳入中央军,二十六年到江西武宁整补。
    又如淞沪会战时孙元良率领之八十八师在淞沪战役,同样损失惨重,前后补充五次共四千多名新兵。除此以外,刘玉璋、萧逸肃、衍茂恩、刘汝明、胡琏等许多将领的回忆录都有大战之后中央大量补充兵源之纪录。
 
推动兵役法
    兵役法的推动一方面是政府现代化的一环,一方面感受到外患的压力,政府深知中日迟早一战,非实行征兵制,否则将有亡国之虞,兵役法标榜平等、平均、平允等三原则。初期兵役法并未规定成年男子每人皆要当兵,而采每户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制,同时学生、公务员、和尚等皆可免兵役。
兵役法之颁布:
民国二十二年颁布兵役法仿日本制度实行征兵制。
民国二十四年军政部下设兵役科。
民国二十六年扩大兵役司。
民国二十八年更扩编为兵役署。
民国三十三年改为兵役部直属军委会。
民国三十四年改回兵役署。
民国三十五年改名役局。
    政府公布兵役法的同时在军中设团管区、师管区、地方县、市政府设兵役科。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一日征兵役法正式实施,初期以江苏、浙江、江西、河南、河北、安徽六省开始以后陆续实施,民国二十六年全国划分八个师管区,每师管区下设数个团管区、师管区,设数个征兵事务处,共设二百四十处,每处下辖两县。后改军、师、团管区三级制、民国二十七年共增加为十二个军管区,三十五个师管区,一百三十三个团管区,民国三十年改为军、师二级制。
 
役政推动的阻力与困难
除了知识程度较低之国民及传统「好男不当兵」的传统观念影响,勇于逃兵外,使推动兵役法难以贯彻外,尚有下列问题增加推动兵役法的困难:
一、地方自治、保甲组织不健全,经费不足,基层干部水准差。
二、地方户政不健全,民国二十年公布户籍法,二十三年公布实施细则,户政问题涉及地方选举、征兵、养老、救灾、治匪,推行时间短诸多弊端,尚待训练、改正。抗日战争突然爆发,从事地方自治人员配合不佳。
三、军政与民政法令权责之区分、配合、联击皆不顺畅。
 
蒋介石对役政的努力
    蒋介石深知以日本武力之强,中国之弱,对抗日军非有庞大兵源不可,所以对役政非常重视,分别于民国二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主持兵役公议,召集军政役政干部训示如下:
一、兵役法之研议要重视社会环境。
二、各县市举行,兵役会议,研究革新方案。
三、强化各地方保甲功能,配合征兵。四、兵役务必熟习法规。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六日 ,四届兵役会议蒋训示:
一、研究改进相关法规。
二、禁止捆绑新兵,不可视新兵如囚犯。
三、各国民党党部协助役政之推行。
四、改善新兵食衣住行防止新兵逃亡。
民国三十一年十月八日 ,兵役会议训示重点:
一、抗日,国军以血肉之躯对抗日军,国军牺牲惨重,兵役制度是否成功是抗日胜败之关键。勉励役政工作者。
二、兵役人员应注意: 1.业务联击。 2.国民日会:广事宣传,改变民众心理。
三、优待军眷,抚慰伤兵,保障遗族。
从以上蒋亲自参加之役政会议可知蒋对役政之重视,以及对役政问题之深入,民国三十三年并枪毙当时因役政不良及涉嫌贪污之兵役署署长程泽润中将。
蒋在抗战后期,深知兵役问题不单是制度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所以要从宣传着手。民国三十二年号召知识份子从军,从民国三十二年到三十三年十一月高中以上知识份子从军者达四万七千人,配以最新之武器,训练成精锐之师补充了缅甸远征军的折损。
民国三十四年蒋号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知识青年响应而从军者达十五万二千人。这两件事写下中国知识青年勇赴国难最光荣的记录。
 
推动兵役法之成效评估
因为以上原因兵役法之执行一直到大陆沦陷都不上轨道,其中逃兵问题最为严重,大都市之青年或冒充学生,或冒充低层公务员或买人头顶替,服兵役比例很低,服兵役者多为农村子弟。终抗战八年共征兵壹千余万,逃亡者约占十分之一。逃兵数字之高令人震惊,逃亡达数百万人之众,但是我们从口述历史、回忆录、文学作品几乎看不到有关逃兵的记载。因为在当时中国是一个开始现代化的政府,役政跟司法、教育、交通一样,都在建立制度的草创阶段,对逃兵无力一一追究,故少官方记载,而逃兵究竟不是光荣的事,逃兵者不会自己承认,故口述历史、回忆录、文学作品也看不到有关逃兵的记述。
推行兵役法、实行征兵制,是抗日战争能支持八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推动兵役法不顺畅的主要原因不能单纯的归咎于「国民党贪污腐败」,推动兵役法是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整个民族的存亡,在当时国民平均文化水准落后的情况下,政府面临的最大困扰是逃兵,八年来逃兵人数达数百万之多,以当时中国人口之多,参军之国民与同时期许多国家相比,我们服兵役者占总人口(以四亿五千万计)的百分之零点四,比日本百分之壹点三、美国百分之贰点四、英国百分之壹点四、苏俄百分之参、德国百分之参点八都要少。设想当年不实行征兵制,以日军之强,国军牺牲之重,何来兵源抵抗强冦八年之久 当时以一个刚刚统一,开始进行现代化的政府,排除万难推行征兵制,使中国免于沦亡,征兵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成就与重要性都值得重新评估。
 
结语
「抓兵」长久以来是国民党的「罪状」之一,但是历史的真相与传说竟然相去如此之远。为史者 能 不慎乎?
作者:台湾学者武之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