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鼠会 ? [美国技术写作精选导读三]盛满时间的空酒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3:40

[美国技术写作精选导读三]盛满时间的空酒杯Comments>>

| Tags 标签:博客, 原创, 美国技术写作精选, 肥皂剧, 自由时间    竹人 发表于 2010-05-13 9:38

当每天多出8小时,你的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当你被你的博客绑架,作为人质,你将会顺利脱身,还是爱上绑匪?

————————————

《盛满时间的空酒杯》

Gin, Television, and Cognitive Surplus, byClay Shirky, from herecomeseverybody.org

time

【缓慢阴暗的夜晚
时间
潮湿地 生长

我们 将被包围
我们 已经被包围

12/22/09 摄于马来西亚Nexus Resort】

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先请你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从今天开始,每天多了八个小时,你的生活会如何改变?

我的生活我做主,这每天八小时的礼物你会用得好好的。是吗?

可能不见得。我相信,兴奋劲儿过去之后,空虚感会潮水般地填满这多余的八个小时。就像是一桌过于丰盛的自助餐,你东张西望不知如何下手,塞满了肚子却还是觉得亏得慌;或者是一个潮湿闷热的热带丛林,你一直在走,却不知要去哪。

Clay Shirky的这篇文章里有趣的一点,就是提醒读者——这一点是那么地不证自明,结果被忘记得干干净净——所谓“free time”(自由时间)是可以被生产出来的,而且将不断地被生产出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自由时间越来越多。我们失眠在这过多的时间中,不是不知如何打发它们,而是不知道如何有意义地去打发掉。

剩余,变成多余。

这样的多余曾经袭击过我们一次。当工业革命把所有的农民圈进城市,我们变成流水线上熟练的部件,时间就像新鲜的果汁被挤得喷射出来,或者——是烈酒。很久以前有位学者提议,在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文明新纪元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技术”不是别的,而是杜松子酒的酿造和推广。所谓人生几何,唯有杜康。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剩余时间,只有推杯换盏,才能让人晃晃悠悠地把持住。

过了很多年,这些多余才被慢慢消化掉,变成歌剧院,变成百老汇,变成电影院,变成博物馆——端的是摇摇晃晃,且醉且醒。

gin

二十世纪到现在,技术愈加发达,效率越来越高,紧张而规律的五天工作日普遍实行,在制造更大的心理压力的同时,也生产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为此,大众的第一反应,是急需更强大的杜松子酒,把自己放倒在不断的微醺之中,让那些多余的时间蒸发掉。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尖刀连,正是电视肥皂剧。据统计,美国人一年花在肥皂剧上的时间有两千亿小时之多。

big bang theory

按Shirky的推理,人们会从肥皂剧的迷魂药中慢慢苏醒过来,找到杀死这多余时间的灵丹妙药。人们将高举鼠标,昂首冲进网络,袭击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他们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消费者——坐在电视机前被喂养的小白鼠,他们将积极参与生产,积极地共享,他们要做主人。

真是一套非常、非常可爱的逻辑。而且,必须承认,在不少重要的领域,变化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引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像维基百科中的词条,足以挑战传统百科辞典的权威性,而且实时而新鲜。在我这些文章中如果需要给出某些概念的出处,这部完全由网友来写作、更新和维护的现代百科,是我的首选。对维基百科的作者来说,参与这个项目没有任何名利上的诱惑——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消灭掉原本会花费在肥皂剧上的多余的时间。

而维基百科整个工程的工作量,大概是一亿个人工小时。这似乎是个天文数字,但消耗在肥皂剧上的时间足以支持两千个维基百科。

Shirky的这套演算之所以有些乌托邦,是因为从消费到共享到创造,成本是急速增加的。有统计表明,只需要轻轻一键,完全是举手之劳的网页推荐(比如Digg),其参与率也在可怜的0.05%左右。而创造的门槛就更高了,Youtube里面最顶尖1%的视频,比腰部以下全部加起来的要多几百倍。技术上的进步在于把创造的门槛尽可能放低,再往后,就要看天赋,而不仅仅在于参与的愿望和热情。

而在中国,房子这座大山正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儿:没有自由,还能提什么自由时间?

所以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假如可以每天白赚八小时,却必须一生放弃三十年,你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

————————————————————————-

《我为博狂》

Why I Blog, by Andrew Sullivan, from The Atlantic

你被绑架了。绑架你的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博客。

不写,累;写,也很累——听过不少人这样说。那,为什么要写?

如果你带着这个问题去读Sullivan的这篇文章,抱歉,没有答案。“为什么*我*写博”这个标题里面,重点是当中那个“我”。这是因为,Sullivan不是一般的博主,这个哈佛政治科学系毕业的博士,他每天经营的博客Daily Dish(每日一餐)夺得了08年美国网博大奖的金牌。

andrew-sullivan-why-i-blog-wide

但Sullivan 并不是在宣读他的获奖感言。他本来就是一个传统媒体人,在老牌杂志The New Republic里工作多年。但从2000年起,他就成了第一代博人在网上冲浪。作为一个资深的两栖媒体人,在这里他要向读者们坦陈的,是他所认识到的传统媒体和博客这种新媒体之间的张弛和矛盾。

对Sullivan来说,在网上开博,首先蒸发掉的就是从校验到编辑到发稿那些重重关卡,在博客上他独自一人直面读者。这种新媒体带来史无前例的自由,带来言说的权力和快感,带来更多的读者,也带来无穷的压力。聚光灯下,纤毫毕现,一丁点的瑕疵都逃不过挑剔的读者。

而博客的生命力来自博主的个人魅力,扎根于独特的观点和视角。博客,在形式上是绝对的民主,在内容上却是绝对的个人。

而且,你将没有截稿时间,截稿期永远就是现在;你的焦虑,你的忧伤,你的愤怒,你的智慧,你的幽默……当所有的这些在你滚烫的大脑中翻滚,你必须立刻锻造一段文字,在点击“发布”的那一刻这些字将箭一般地飞离,裸奔从现在开始,观众早已入座……

hanhan

你为你的粉丝写,也为你的论敌写;你必须提供链接,所有的传说都必须有出处,你的博客是翻滚的博客世界里的一个节点,被孤立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

“写博也是放下你自己的字,举在一臂之外仔细审视。放下它,让它在它自己的世界里去浮动,然后让其他人,其他的字,帮助它找到自己相对真实的位置。”(“To blog is therefore to let go of your writing in a way, to hold it at arm’s length, open it to scrutiny, allow it to float in the ether for a while, and to let others, as Montaigne did, pivot you toward relative truth”)

穿上红舞鞋,还要披挂一身,随时应战,如何不累?

博客世界的精彩,不能掩盖它的原罪。就像所有后现代的产物,它们太迅速,太即时,缺乏提炼,诚恳有余,深刻不足。如果要有仔细的思考,Sullivan说,就如同他这一篇自白。然而对于这样的文章,博客绝对不是一个好的载体。

就像爵士乐和古典,博客和传统文章的关系是并存,而不是替代。

这是一篇很有文采,也反思得非常透彻的文章,推荐。

但这篇文章缺乏普适性。不要忘了,Sullivan是个媒体人,他的博客要踩中热点,不能落下一个拍子。他对博客的反思,完全立足于新闻工作者的立场。

那让我们绕回来——“Why YOU Blog?”你,为什么写博?

————————————————

这两篇文章是竹人为科学松鼠会写的精彩导读,介绍的是《美国技术写作精选2009》。

在此之前,竹人已经介绍了《美国科学写作精选2009》中的所有文章。这里。

竹人老师写文章轻松调侃,读来舒畅。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这一次写技术,正对了他的胃口,也希望对了你的胃口。我们会以每次两篇的速度来介绍这些“最佳”的文章。

松鼠会不仅仅致力于为你奉上好看的文章,也希望与你一同学习高手的写法,这就是竹人为你介绍这本书的原因。每篇文章都有原文链接,希望你点击那些链接,也点击竹人的一番好意。

那么,让我们来读书吧。

(文字编辑 小姬)

 

回到顶部
  1. 伊藤博文 说: 2010-05-13于9:55

    撒花~

    回复
  2. 七昼 说: 2010-05-13于10:37

    板凳。。

    回复
  3. vickey.W 说: 2010-05-13于11:41

    地板,写得很有感触

    回复
  4. 橙色波浪 说: 2010-05-13于11:53

    博客,在形式上是绝对的民主,在内容上却是绝对的个人。
    下面放韩寒大哥的照片,这个这个真……
    我对谈论写法很有兴趣,尤其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把其信达雅表现出来。

    回复
  5. Gluta 说: 2010-05-13于17:26

    “举在一臂之外仔细审视” 的 arm’s length 是不是指,站在一个客观独立的角度去审视?(虚心请教中。。。)

    回复
    • 竹人 说: 2010-05-14于1:34

      嗯对的!只是觉得这么译干巴了,自己是挺喜欢这段话的,很有节奏感。

      这两篇说实话觉得写得不好,各位见笑了。

      回复
  6. in_your_hands 说: 2010-05-13于21:11

    时间真是最公平也最不公平的东西
    人人一样,又不问是否需要的发放
    有的人连轴转,有的人百无聊赖 唉

    回复
  7. 说: 2010-05-13于22:07

    是哈,没时间的时候,要自由时间,有了时间的时候,又会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人永远都是矛盾的个体:)

    回复
  8. Metaverse 说: 2010-05-14于1:14

    一天多给我80个小时都不够,没那么多HP。。。

    回复
  9. lechter 说: 2010-05-14于1:15

    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副院长… 膜拜

    回复
  10. 说: 2010-05-14于16:50

    从这里读竹人的恬淡,如饮青茗,谢了。

    回复
  11. 项链 说: 2010-05-15于1:33

    这么晚还有人在么

    回复
  12. pbabcde 说: 2010-05-15于14:13

    文章很犀利,好看!先转到自己空间去,如有不当,请随时联系,我会及时删除,谢谢!

    回复
  13. eureca487 说: 2010-05-16于19:09

    博客要是拘泥于形式,那还不如不写。说的太好了,鼓掌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