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竞争下的安全之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16:07

全球能源竞争下的安全之危

(2010-05-12)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c2{font-size:10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 .c3{font-size:12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8pt;color:#333333;} 母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大基石 李显龙总理明确表示,政府无意降低母语的社会地位,也无意削减母语在小六会考所占的比重。
陕西汉斩杀8师生后自尽
英保守党卡梅伦出任新首相
中国4月通胀创18个月新高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白癜风-牛皮癣-选国药
★早泄-阳痿-别盲目补肾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牛皮癣—排毒净血抗复发
方向盘

李志青

  在明亮而舒适的办公室里,或是在温暖而格致的居所里,建筑、照明、空调等等,让人们陶醉于千百年来文明和科技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的成果,此时,我们既感觉不到那来自矿山、抽自地底的原始能源和资源,更感觉不到那献身开采、埋于其中的血淋淋生命。无独有偶的是,3月份以来,中美两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频发大型矿难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和环境损失。就此而言,中美两国虽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但它们在当前的能源资源开采利用中,却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那就是安全问题。

  据统计,尽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法律意识和采取安保措施,近年来中国每年死于矿难的人数仍达到4位数;同样在高度重视安全保障的美国,每年也有数十人葬身于能源的开发过程中,特别是近期美国还出现了安全事故集中爆发、数量有所上升的趋势。比如4月内就分别发生了蒙特科尔煤矿的爆炸事件,以及亚利桑那州海岸BP油井泄漏事件,分别造成25人和11人死亡,后者还对美国近海海域,造成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环境破坏。

  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往往习惯性地以监管不到位、技术低下、缺乏社会责任等理由,来解读中国矿难频发的现象,当中美两个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同期集中出现矿难事件时,我们就很难再以一般性的理由来加以解释了,实际上,矿难背后所折射的,是全球能源竞争下的经济驱动和脆弱环境。

  在现阶段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以油、气、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仍属于高度稀缺资源,不仅其蕴藏总量难以维持人类的长期发展,而且其分布结构还极不均衡,在生产和消费上极为不对称。与此同时,从需求上来看,随着经济的增长,世界各国对于能源的总体需求还在不断增加。在此供需矛盾下,对于能源的争夺自然成为各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各主要能源消费国,他们一方面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加强对海外全球能源矿藏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同时开发国内油气煤资源,以缓解海外扩张带来的巨大国际压力。

  以美国为例,就在油井泄漏事件之前,奥巴马政府才刚刚放行了一个近海油井开发项目,并准备接下来批准更多的油井项目,其意图便在于逐步减少对外石油的依赖度,以便更好地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为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撤兵做准备。而中国在能源进口问题上也同样备受压力,尽管中国现在手握大量外汇储备,似乎有能力大规模开展海外能源收购,但作为尚未真正脱贫的发展中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还远未达到在国际上自由扩张的阶段。可以看到,前段时间中国的每一步海外能源资源收购,都无不遭到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大国的遏制和阻击。同时,进口能源的运输则受到地区冲突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有着相当的风险。因而,从中国整体能源安全出发,立足自身能源优势仍是当前的主要能源发展战略。

资源开采的风险成本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是供求矛盾导致能源价格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能源消费大国加速国内能源的开发开采进程,这必然使能源行业承受着来自经济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经济上,能源销售价格逐步攀升,给能源开发和开采带来强大的经济驱动,尽管可供开采的能源资源矿产,其水平位置逐年下探,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大能源公司不惜成本,不断提高开采水平,致使开采难度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开采的各种事故风险。  环境上,随着开采的深入,人类征服自然的生产水平,无限接近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在科技尚未厘清生态环境系统的奥秘之前,一旦这个极限被突破,脆弱的生态环境将就此崩溃,依附于脆弱环境之上的能源开采业者便将遭受灭顶之灾。就以上而言,毋宁说当前的矿难是意外的事故,实则是在经济驱动和环境压力下发生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事件,在此只不过是通过矿难的形式加以表达。据此可以推断,只要一刻不解除经济驱动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矿难之类的事故便将不断重演。从中美两国来看,矿难事件之后的短期内,必然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海外能源扩张,但要从根本上解除矿难之危,唯有真正改变全球能源竞争格局,才能釜底抽薪地根除高悬于能源矿藏之上的经济驱动和脆弱环境双重压力。

  一则,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借助气候环境立法,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如果新能源可以在可预见的时期里形成对传统能源的有效替代,必将提高传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机会成本,使传统能源不仅在经济上失去优势,在环境上也无便车可搭。相信在近期的矿难事件后,各国都将考虑进一步推动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法律和政策措施,美国的气候法案将获得更多的支持,而中国近期在节能减排上的政策措施,也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继续提高新能源发展速度的趋势。

  二则,从生产和消费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包括节能产业、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等。从能源需求的角度,来推动传统能源市场结构的变化。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不仅意味着新能源的长期开发利用,更是强调在现阶段减少经济增长的能耗水平,实现能源需求零增长或负增长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减轻短期内经济增长,对于传统能源开发利用的压力,缓解市场中的供求矛盾。

  三则,为了有效推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发展,中美两国应继续推动相关气候变化国际公约的制定和签署,实际上两国在能源利用模式上较为相近,都属于“高排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属于“利益共同体”,其边际效益远甚于欧洲和日本等已基本实现“低排放”的国家,因而更应该联手推进气候变化国际公约进程,从根本上使传统能源在市场上进一步边缘化,削弱其经济驱动力和对环境的危害性。

  总之,中美两国在治理和应对各自矿难事件时,还需从长远出发,立足全球经济转型,改变能源竞争格局,坚决推进低碳发展战略。如此,人类才会真正拥有窗明几净的那一刻。

作者是中国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