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缓解外汇储备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9:50
Eswar S. Prasad / Raghuram G. Rajan
中国的外汇储备终于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虽然这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但亚洲其他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外汇储备也在迅猛增长。像中国一样,它们发现,虽然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可以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风险,但外汇储备过量却会产生问题。要吸纳外资大量流入而产生的流动资金需要付出高昂成本,但不这样做则会引发国内的通货膨胀。
究竟该怎么办呢?政界人士希望能用外汇储备来填补预算赤字。但外汇储备并非可以随意动用的闲置资产。在很多情况下,央行通过在国内发行债券来吸纳外汇储备资金,所以外汇储备实际上是这部分国债的还本付息保证金。因此,花费外汇储备就等同于政府以不透明的方式在预算外举债。而且,除非外汇储备是被用来购买外国资产,比如像中国那样在海外购买石油资产,否则花出去的外汇储备最终仍会回到国库中。遗憾的是,僵化的汇率制度以及对金融业的诸多限制等各种扭曲的政策虽然会使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但却不会允许对外国实际资产的需求有明显增长。
新加坡等国通过国营投资公司将国家的外汇储备直接投资于国外金融资产,但此举要求这个国家擅长金融投资,并且其投资活动还不能令外国政府不快,而这些条件并不总是具备的。而韩国等国家则最终放松了对资本项目的限制,允许个人将更多资金投向海外,此举既可缓解本币兑外币的升值压力,又可放慢外汇储备的增加速度。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都非常脆弱,承担不起骤然放宽资本外流限制所导致的风险,因为放宽限制导致的投资者人气急剧改变很可能使国家的银行体系难以应付。
解决外汇储备过多的问题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简言之,就是将外汇储备转移到一些海外投资工具中去,这些工具是为放松资本控制而设立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我们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采纳这一方法的国家不仅可以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甚至还能起到限制投资风险、促进本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各国可以授权一系列封闭式对冲基金以本币发行股票,用募集的资金向央行购买外汇然后投资海外。
通过在一定时间内控制向这些对冲基金的售汇量,央行就可以对资金外流的时间和数量进行控制。为了鼓励竞争和消除暴利,政府可以面向整个基金行业拍卖设立这类共同基金的经营许可证。央行要按市场汇率向共同基金出售外汇,以避免出现套汇交易。与履行对金融领域的规范和监督职责时不同,政府需要与这些对冲基金划清界限,以免后者心存政府会对其施以援手的奢望。
此举不仅可以使政府摆脱为吸纳流入外资而承受的财政负担,使国内投资者获得让自己的海外投资组合多样化的机会,还能刺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这类共同基金应被允许投资范围广泛的海外资产。
当然,通过逐步放松对资本项目的控制也可以部分实现上述目的,比如说允许退休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投资海外等。但这类做法通常无法使政府对资金外流的时间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我们的方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使国内的散户投资者通过自己的投资实践循序渐进地获得投资海外的经验。在金融体系薄弱的国家,此举还能使国内银行获得一些喘息余地,使它们不会因银行储户的投资渠道骤然增多而措手不及。这样还能提高国内金融业的实力和效率,从而为更大规模地放松资本项目限制做好准备。
事实上,如果筹划得法,按我们建议行事的国家还能在以稳妥方式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取得进展,不必使国内金融体系承受因资金外流失控而产生的风险。
不能认为我们提出的方案可以替代强化国内金融体系、增加外汇制度灵活性等更加基础性的政策改革。通过消除一部分因外资流入而产生的压力,我们建议的措施能为各国营造一个有利于实施这些改革的宽松环境。仅此一点这一建议就值得各国考虑。
(编者按:本文作者Eswar S. Prasad是康奈尔大学贸易政策教授,另一位作者Raghuram G. Rajan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