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语文课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21:27:27

当语文课成为一种审美享受

 ——观王崧舟老师学术报告有感

                                                   

古人有言:“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学习当作一项苦差事。而王崧舟老师的学术报告,则带领我们在一次奇妙的审美旅行中学习了语文。

语文是美妙的,美在她能用语言编织图画。学语文是快乐的,因为我们能在其中抒发最真诚的情感。而“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感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王老师用语言带动情感的流动,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经过语文课的教育,学生们看到真,会追求;看到善,会感动;看到美,会欣赏。语文课不再是死板生硬的技能传授,更似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使平常的生活因语文而精彩。

语文的美,也是一种形象的美。王老师所谓的“象”是《慈母情深》中“一双龟裂的手”;是《诗经》中的“窈窕淑女”;是《逍遥游》中展翅的大鹏;是《离骚》中的“香草美人” ……王老师为我们展现出斑斓的画面,用鲜明的形象,激活学生真诚的情感。“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当学生们见到沙,见到花,不仅会欣赏,更能联想到其背后缠绵悱恻的故事,深邃广袤的世界。“象”因学生们喷涌的幻想,而充满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华。同时,“象”又丰富着学生们的体验,唤醒麻木的感觉,点燃沉睡的激情。“象”便是我们栖居在世界上的寄托。

语言之美,美在其意境。举象造境,多个“象”的叠加揉和便成了境。“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本渲染之境,教师营造之境,学生阅读之境,相互碰撞,激发思想的火花,在学生面前展开绚烂多元的景色。而境的根本目的,便是还原生活。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当学生们跟随教师的引导,被文本中的形象感动后,更重要的则是学生们能够走出文本,主动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发现生活中绚烂的景色发现美其实无处不在。

语文博大精深,从而天然的具有一种博大美。王老师对中国人这一概念的定义令我感动不已——“当你的血液中流淌着诗经、离骚、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时,无论你是蓝眼睛还是黑皮肤,你就是一名中国人。”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讲,中国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她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宝藏。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无不深深地打着民族文化的烙印。可以说,语文便是民族文化的“根”,王老师所谓的“寻根”,便是要引领学生走进这积淀着五千年精神的文化,走进孔孟的“中庸”,老庄的“无为”,“才华横溢”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打好人生的底色,引领学生满怀骄傲地主动承担起传承这文化的责任。使语文不仅成为学生沟通的工具,更是能够诗意栖居在这世上的精神归宿。

也许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生活规律越来越快的时代,也许人们在过分追求看得见的价值时,却忽略了自己那颗爱美的心,王老师的诗意语文因此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但人类的梦想不会消亡,诗意不会消亡,有诗意就有文学,有文学语文便永远是诗意的,而我们也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