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俄罗斯文学(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1:09:35
 10 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 (1891-1938)

    10.1 悲剧时代的悲剧命运

    俄罗斯诗人的传统,是对自己的时代负责任,"以自己的热血"黏合起历代破碎的脊柱。在"白银时代"的文化中,这一传统的表现者,就是O.曼德尔施塔姆(奥西普·艾米里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这个悲剧时代具有悲剧命运的诗人。

    甚至在自己出生这一事实中,他首先看到的,就是灾难性时代的标志:

    Я рожден в ночь с второго на третье我出生在一八九一

    Января в девяносто одном那风雨飘摇的年份

    Ненадежном году - и столетья 正值一月二日的夜晚

    Окружают меня огнем.两个世纪之火将我围困。

    (Стихи о неизвестном солдате)(《无名战士之诗》)

    诗人之父是个小皮革商,屡次由于自己那些没有头脑的主意而破产。正如后来诗人之妻娜杰日达·雅可夫列夫娜·曼德尔施塔姆谈到他时所说,他不是"幻想家,而是沉迷于幻想的人,确切地说,是个魔术幻灯"。母亲是一位受过教育的知识妇女,当时著名文学史家С.А.温格罗夫的亲戚。曼德尔施塔姆正是从母亲那里继承了敏锐的语音感和对俄罗斯语言的倾心。

    未来的诗人认为,语言环境是他童年所受教育的一个基本因素。母亲的口音是"标准大俄罗斯"大俄罗斯"是俄罗斯民族对自己的称呼,是相对于"小俄罗斯"(乌克兰)而言的。语",但语汇正确却单调乏味,这在家里同父亲"毫无品位的语言"混杂在一起。因此,诗人毕生都极为重视语言。

    彼得堡是造就诗人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曼德尔施塔姆生于华沙,但童年和几乎整个一生都是在彼得堡这个北方之都度过。他在自传性随笔《时代的喧嚣》中这样写道:"彼得堡整齐的幻影只是一个梦,是盖在深渊上的一个华丽的罩子,而周围是杂乱无章的犹太人,不是祖国,不是房屋,不是家园,只有混乱,是一个陌生的鄙俗的世界,我从中走出,我惧怕它,模模糊糊地想着他,于是跑啊,一直在跑。"童年印象中的彼得堡后来全面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克里米亚是诗人的另一个"心灵之地"。为躲避"动荡事件的咆哮"他曾多次去往那里。在他看来,克里米亚是现今留存的世界文化的源头之一。"彼得堡人兼克里米亚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这样称呼曼德尔施塔姆。

    1900年至1907年曼德尔施塔姆就读于杰尼舍夫中专,当时该校的文学老师是象征派诗人瓦西里·吉皮乌斯。从1907年至1910年,曼德尔施塔姆定期访问西欧各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从1911年至1917年在彼得堡大学学习罗曼语族的各种语言。

    年轻的诗人开始在《阿波罗》杂志上发表作品,并很快与H.古米廖夫和A.阿赫玛托娃建立了友谊。他是"诗人行会"小组的成员,坚定的阿克梅派诗人。

    由于自己专心于文化史,对政治淡漠,曼德尔施塔姆无法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革命等事件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像当时大多数人一样,他感觉到日益迫近的时代的变革。

    十月革命打碎了习惯的世界,使诗人脱离了常轨。他不加入任何政治派别或集团,在所有愿意接纳他诗作的出版物上发表作品,其中既有布尔什维克的,也有社会民主党人的杂志。国内战争期间,他辗转于基辅、克里米亚、莫斯科和彼得堡之间,不为新政权所需要,也没有栖身之所。他试着工作,但在哪里也呆不长久。

    然而,正是在这似乎是生活无定、一筹莫展之中,曼德尔施塔姆建树了作为公民和诗人的功勋:在诗歌《我们生活着,却飘忽无国》(1933)中,他揭示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斯大林主义的本质。为此,他"受到一点轻微的惊吓"--将他流放到卡马河畔的切尔登,后来又流放到沃罗涅日。1934年至1935年,是他创作著名的《沃罗涅日笔记》的时期。

    1937年,在官方判定的流放期结束后,诗人携妻子在莫斯科郊区的萨韦洛沃小住。1938年5月2日,曼德尔施塔姆被捕,并经国防委员会三人小组决定遣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的集中营。

    1938年12月27日,由于身体极度虚弱,诗人在该集中营里去世。

    曼德尔施塔姆为我们留下很多著作。诗集《石头》(1907-1915);《Tristia》(《忧伤》)(1916-1921);《1921年至1925年诗集》;这之后是散文时期(自传性随笔《时间的喧声》,1925;关于俄罗斯文化前途的长篇小说《埃及邮票》,1927-1928);然后又是诗歌,《莫斯科之诗》(1930-1934);《沃罗涅日笔记》(1935-1937)。除此之外,还有一本非常好的书《关于诗歌》,其中收集了他历年所写的关于文学的文章,纲领性论文《关于但丁的谈话》,随笔,政论文《第四篇散文》,《亚美尼亚之旅》。然而,在每一部作品中,曼德尔施塔姆在俄罗斯文学的"结构与成分"方面,都"有所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