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场马拉松——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物结局1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0:23:28
功成不去,竟逢鬼蜮——长孙无忌
  
  贞观十七年,李世民46岁,虽然46岁的年纪也不大,不过李世民却越来越怀旧,而随着肱骨重臣们的离世,李世民意识到,该是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他找来了大画家阎立本,给了他一个名单,名单上总共有二十四个人,这二十四人就是李世民愿意永远记在心里的人。
  不久,阎立本将二十四人的画像完成,李世民命人将这二十四幅画像挂到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座小楼里。
  这座小楼原本默默无闻,然而随着二十四幅功臣画像的到来,小楼从此青史留名,这就是历史上的凌烟阁!
  将功臣画像,然后挂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悠久传统的。
  西汉汉宣帝时,感慨匈奴纷纷内附,国家武功得到展示,于是想起了国家过往的功臣,并把十一位对国家有功功臣的画像挂到了皇宫里的麒麟阁里,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麟阁画像”。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将军血洒抗日战场,将军名叫佟麟阁!
  东汉光武帝时,有感于开国将领的功绩,于是将开国将领与天上二十八星宿一一对应,于是便有了历史上的“云台二十八将”。后来又将另外四人加入,又称“云台三十二将”。
  显然,“凌烟阁画像”是“麟阁画像”和“云台二十八将”的传承,是李世民对开国将领们功绩的肯定,二十四个闪亮的名字,从此与凌烟阁一起,千年不朽,青史留名。
  排名二十四人之首的是一个熟人,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这个人很有嚼头,光是他的姓与他的名都很有来历。
  长孙无忌其实不是汉人,他是正宗的鲜卑人。他的先祖是后魏献文帝拓跋弘的三哥拓跋嵩,后来因为对皇室有功,再加上这一脉是皇族宗室中最长的,后来就改姓为长孙。
  长孙无忌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名人,他的名字叫长孙晟,长孙晟这个名字或许你会感到陌生,但“一箭双雕”的成语你一定听说过,那个能够“一箭双雕”的人便是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
  长孙昇擅长骑射,有勇有谋,他的声名在突厥人中很是响亮,他的拉弓的声音在突厥听来是“霹雳”,他战马奔跑的声音在突厥听来则是“闪电”,两者结合到一起,便是使突厥人闻风丧胆的“霹雳闪电”。
  基于此,长孙昇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衣钵,因此为他取名为“无忌”。
  长孙无忌由此而来。
  略显遗憾的是,公元605年,长孙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这一年长孙无忌才仅仅8岁,与他一母所出的还有一个妹妹,便是后来的长孙皇后。
  年少的长孙无忌和妹妹不被同父异母的其他兄弟容纳,于是便来到了舅舅高士廉的家里,从此舅舅高士廉便担负起养育的责任,没想到,这一养便养出了一个大唐名臣,一个大唐皇后。
  长孙家族与李氏家族的结合,便是高士廉从中撮合,正是他看好了年少有为的李世民,便做主将外甥女嫁给了李世民。
  值得一提的是,高士廉嫁外甥女时,李世民和父亲李渊还正在太原,那时的李家还只是晋阳留守,一般官宦人家而已。
  至于长孙无忌,其实与李世民从小就熟识,两人的关系情同手足,后来有了姻亲,关系更是亲密。
  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在晋阳起兵时,开始并没有通知长孙无忌,起兵毕竟是九死一生的高危事业,李世民不知道该怎么跟长孙无忌说。
  令李世民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义军渡河向长安挺进时,长孙无忌赶了上来,两个人并没有过多言语,只一个眼神便包含了万语千言。
  从此长孙无忌便开始了与李世民并肩作战的日子,李世民四处征战,他多数跟在身边。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参与“玄武门事变”核心的总共有九人,对于九人的名单,不同的史书有不同的版本,不过无论哪个版本,长孙无忌的名字始终首当其冲。
  功成之日,论功行赏,长孙无忌排名第一,因此李世民多次在朝堂上表示:朕有此位,长孙无忌首功!
  一方面长孙无忌是故交,一方面他又是李世民得位的首要功臣,一方面他又是长孙皇后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三大利好消息交集到一起,长孙无忌想不红都不行!
  贞观一朝,李世民政治清明,然而能从头红到尾的其实不多,长孙无忌算一个,房玄龄算一个,杜如晦去世较早,其他如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其实在贞观初期并不红。
  一个人红一年很容易,红十年不容易,红二十年不容易,红三十年简直痴人说梦。
  长孙无忌从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一直红到了公元659年,屈指一算,整整三十三年。 贞观十七年,这一年是大唐王朝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同样也是长孙无忌个人奋斗的里程碑,在这一年,他协助李世民做了一件大事:废旧太子,立新太子。
  旧太子名叫李承乾,因为生于皇宫内的承乾殿,因殿得名。
  由于李承乾成年后行为不够检点,再加上魏王李泰不断与之争宠,因此李世民起了废旧立新的念头。等到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卷入“疑似谋反”,废立太子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总共育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按照“立嫡”的原则,太子应该从这三个人中产生。
  现在李承乾的太子资格注销了,便要从李泰和李治两人中“二选一”,李世民本来中意李泰,不料就在准备立李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波折。
  已经被废黜的李承乾抱怨说,都是李泰逼人太甚,如果立他为太子,父皇便掉入了李泰的圈套;
  此时李泰又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我只有一个儿子,我死以后,我就把儿子杀了,然后传位给晋王李治;
  这时褚遂良的奏疏到了,意思很明白,李泰的话不可信,如果要立李泰,那么还是先把李治处理掉吧!
  李世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既想立李泰,又担心李泰即位后对李承乾、李治不利,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能杀的人,还会在乎兄弟吗?
  在此期间,长孙无忌一直在观察,他表面不动声色,其实他属意的是晋王李治。
  长孙无忌为什么属意李治呢,一是因为年龄,二是因为性格。
  李泰与李治相比,李泰明显年龄偏大,这不符合长孙无忌的胃口,如果即位的皇帝是成年人,他会失去施政的空间;
  李泰与李治相比,更有主见,性格更坚毅,这样的人也不符合长孙无忌的胃口,他需要一个相对软弱的人。
  两相对比,长孙无忌最终倒向了李治,尽管李泰和李治都是他的外甥,但是拥立李治,似乎能收到更大的回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也仅仅是看起来!
  在长孙无忌的拥立下,时年十五岁的李治被立为太子,如果没有长孙无忌的努力,李治的太子之位多半是得不到的。
  在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其实他一度也有被换掉的可能,李世民一度想改立吴王李恪,然而这个想法一经说出,便被长孙无忌否决了。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道:“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可是他性格有些软弱,吴王李恪倒跟我的性格很相像,我改立李恪如何?”
  长孙无忌回应道:“万万不可!”
  李世民追问道:“莫非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
  长孙无忌正色回应道:“太子仁厚,而且太子是国之重器,哪能如此儿戏般的废来废去!”
  在长孙无忌的坚持上,这次酝酿中的改立太子无疾而终,李治最终坐稳了太子之位,而吴王李恪只能在太子的光芒下咀嚼着落寞的滋味。
  谁让你不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谁让你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公主呢?
  然而这一切又岂是李恪能够选择的,人的一生或许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父母不能选择。他很幸运,他是千古明君李世民的儿子,同时他又很不幸,偏偏他的母亲是前朝的公主,而他的身上则还流淌着隋炀帝杨广的血脉。
  不幸中的不幸,他还很有才,于是他成了长孙无忌的眼中钉,不拔不快,不死不休!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千古明君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在病榻前他把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从这一天起,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身份便是先帝托孤之臣,在新皇帝的治下,他们注定是左膀右臂。
  贞观二十三年的年号从五月二十六日后还在延续,一直延续到这一年的年底。
  新的一年来临时,新皇帝李治宣布年号为“永徽”。
  后世的人看皇帝的年号只是看一个名称,其实皇帝的年号很有讲究,李治的年号“永徽”,其实里面包含着“萧规曹随”的意思。
  “永徽”,永远的永,徽章旗帜的徽,“永徽”,继承先皇遗志,高举贞观一朝大旗之意。
  事实证明,李治的“永徽”年间,政治上基本延续了贞观年间,变动不大,这总共六年的时间里,李治基本做到了“萧规曹随”,因此这六年被视为“贞观之治”延续,在历史上也有自己的名字“永徽之治”。
  从李治登基起,舅舅长孙无忌就成为李治时刻都离不开的重臣,尽管长孙无忌避嫌辞去“知尚书省事”(主持国务院工作)的高位,但李治依然让长孙无忌以太尉身份参与朝政。
  事实证明,永徽年间的政府大权确实掌握在太尉长孙无忌的手中。 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的权力达到巅峰,这一年,他编织了一张“谋反”的大网,将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名将薛万彻统统装了进去,除两位公主被勒令自尽外,其余人一律处斩。
  
  而在处斩前,李恪的官位是司空,李元景的官位是司徒,他们与长孙无忌一起位列三公,现在,长孙无忌只是略施小计便把位列三公的司徒、司空装了进去。
  
  这是长孙无忌的世界,这是李治与长孙无忌甥舅联手的世界。
  
  自己栽的树,自然要自己乘凉,此时的长孙无忌是春风得意的。
  
  在吴王李恪被处斩之前,不甘心的李恪在天地之间播种下了自己的诅咒:长孙无忌窃取权柄,陷害忠良,用不了多久就会灭族!
  
  一个诅咒的生效期会有多长?
  
  不长,六年!
  
  三年后,长孙无忌在空气中嗅到了不祥的味道,这一年原本应该是永徽七年,没想到在这一年的正月七日,李治宣布更改年号为“显庆”。
  
  “显庆”?庆祝什么?
  
  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正月初六,皇帝李治废黜了原来的太子李忠,因为李忠是庶出。新立的太子叫李弘,李治和武则天的大儿子。
  
  此时,长孙无忌已经意识到,自己遭遇了此生最大的对手——武则天。
  
  其实那时的武则天并不叫武则天,“则天大圣皇帝”是武皇退位后儿子李显奉上的尊号,因此后世的人都称她为武则天。
  
  不过不称她为武则天又不知道该称呼她什么,武曌是她称帝时给自己起的名字,武媚娘是相传李世民给她起的名字,看来还是得顺从习惯,还是叫她武则天吧!
  
  其实武则天与长孙无忌的较量从永徽五年就开始了。
  
  永徽五年,后宫争斗进入白热化,李治倾向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他想寻求舅舅长孙无忌的支持。
  
  李治和武则天为了得到长孙无忌的支持,专门御驾前往长孙无忌的家中,不仅将长孙无忌小妾生的三个儿子全部封为从五品的朝散大夫,而且还格外奉送十车金银财宝。
  
  皇帝和武则天都下了血本,长孙无忌却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频频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长孙无忌帮助,长孙无忌不点头;
  
  礼部尚书许敬宗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频频游说长孙无忌,然而却屡屡遭到长孙无忌的驳斥!
  
  长孙无忌在抵抗,他在维护皇室的尊严(武则天其实本来是李世民的才人),他在维护传统的礼法,他多么希望外甥李治能够明白他的苦心,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
  
  李治已经长大了,羽翼丰满了,他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舅舅,甚至没有平视,他已经恢复了一个帝王惯有的俯视角度。
  
  这场争后风波,武则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武则天要的是皇后的名分,而李治要的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手中的权柄。
  
  皇权才是普天下最大的权。
  
  永徽六年,武则天得偿所愿,原来的王皇后被废黜,与萧淑妃一起被打入冷宫,不久死于武则天之手;
  
  李治同样得偿所愿,褚遂良被贬出长安,长孙无忌被敲山震虎。
  
  该来的,是躲不掉的!
  
  显庆四年,也就是吴王李恪在天地间中下诅咒的六年后,长孙无忌的悲剧扑面而来!
  
  对长孙无忌下死手的是许敬宗,他的背后站着武则天!
  
  许敬宗向李治奏报:长孙无忌意图谋反!
  
  李治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他不明白舅舅为什么会谋反,怎么自己的运气这么差,先是姐姐高阳公主和姐夫房遗爱谋反,现在又轮到了舅舅。
  
  许敬宗不断开导着李治,他的意思很明白,即使是舅舅,该杀时也是要杀的,汉文帝的舅舅薄昭也曾经有功,最后还是被赐死。
  
  其实,长孙无忌究竟有没有谋反,李治比谁都清楚,这个一手将他扶上皇位的舅舅如果要谋反早就反了,何必等到六十岁以后?
  
  然而李治还是将错就错,尽管他对舅舅感恩,但皇权面前没有父子,遑论甥舅!
  
  显庆四年四月二十二日,长孙无忌被剥夺太尉职位以及采邑,发往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正一品待遇保留。
  
  此时的长孙无忌已经隐约看到人生路的尽头,他知道那个女人不将他至于死地是不会罢休的。
  
  三个月后,长孙无忌在黔州被逼自杀,此时距离武德九年已有33年,距离他追随义军渡河已有42年。
  
  42年的马拉松,终于自杀收场;
  
  三十三年长红的奇迹,终究没能延续。
  
  
  
  公元674年,李治下诏恢复长孙无忌官爵,命长孙无忌曾孙长孙翼继承长孙无忌的赵公爵位,同时恩准长孙无忌灵柩运回长安,陪葬于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此时距离长孙无忌冤死已有十六年。
  
  如果真的存在异度空间,那么长孙无忌和李世民见面,该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盖棺终于定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赞曰:赵公右戚,两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