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韡薇:看世界的中国人(中国青年报 2010-5-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27:52
当前位置:首页-->> 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
看世界的中国人
本报记者 蒋韡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0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观众争相在法国馆里米勒的作品《晚钟》前拍照。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今天是世博园开园的日子。    一大早,26岁的金义权就和三五个工友来到位于浦西园区的码头,等待第一班开往世博园C片区的轮渡。这是在世博园D片区干活儿几个月以来,金义权第一次有机会到黄浦江对岸的世界去看看。    金义权是安徽九华山人,他在D片区负责巡视电路的工作。昨天晚上,因为要对电路进行更仔细的巡视,金义权既没看到开幕式,也没有看到漫天的火树银花。今天他休息,正好也是世博园开园的日子。他盘算了很久,就等开园的第一天过去“白相白相”(记者注:上海方言,玩耍的意思)。    虽然每个月收入只有2000元,金义权也想近距离看看英国、意大利、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在英国馆外排队的一个小时里,他一直用上海话和别人交谈——他来上海打工已经7年了。看见前面的上海大叔手里的世博护照,他开玩笑说,一会儿敲个章,就真的到“英国”了。    2008年,金义权从电视上得知上海将要承办世博会。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在这里看到“中国没有的东西”。他对英国馆里一种酷似乌贼身上开出花的未来植物特别感兴趣,“太有创意了”。    他在巨大的像蒲公英种般的英国馆前挺直身子,双腿并拢,志愿者用他的手机为他拍照留念,留下一个灿烂的笑容。在上海,有数百万人和他一样从乡村来,要融入上海,要融入这个世界。    上午10时,加措活佛走出红十字会馆,到联合国馆门口排队。昨天晚上,他应邀在世博文化中心观看了世博会开幕式。几个月前,他就为自己预订了“五一”期间的门票,要“近距离看世博”。    “我最想看联合国馆、红十字会馆和气象馆,因为这些国际组织都非常关注气候和环保问题,而我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加措活佛来自四川甘孜,全球气候变化对川藏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影响很大。参观完世博会后,他要回到藏区,组织那里的喇嘛和百姓进行保护环境的活动,最先启动的将是在高原上捡垃圾。    身穿红色喇嘛服的加措活佛也引起了很多游客的关注,加措活佛微笑着一一满足他们的合影要求。中午,他在世博园波兰馆点了一份素食比萨饼。但是心里仍在惦记着玉树的灾民。    两天前,加措活佛从玉树赶到上海。地震发生后,他在那里参加了救助,并且组织了一些救援物资运到玉树。中午12时50分,加措活佛在排队间隙用手机发了一条微博:我过两天就回玉树,玉树需要大家的帮助。    参观联合国馆时,加措活佛向工作人员提了一个小小建议:可以在排队等待时向观众介绍该馆的主要内容,这样观众进馆时就可以有选择地重点观看,也可以加快参观速度,减少排队等候时间。“结果工作人员马上把我的建议反馈给了馆长,没等我参观完,馆长就派专人过来向我咨询和致谢,我觉得他们的态度非常好。”    法国馆的“感性城市”主题、德国馆聆听自然声音的装置,都让加措活佛感到新奇,他忍不住赞叹这是“很人性化的设计”。他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在中国国家馆门口的照片发到微博上。    这一天,加措活佛一共发了12条微博。他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观感发到微博上:一种爱,一样的生命,一个地球,就是我们的家。世博会,六个家庭一个村,扎西德勒。    90岁的新四军老干部杨启华,今天一早就坐着轮椅进了世博园。他平时很少出门,但自从听说要办世博会,就要求家人带他来看看。“早上孙辈开车送我到世博专线车站,我们一路上都得到照顾,志愿者还把我们带到无障碍通道,很快就进了园区。”    一些热门馆动辄要排三四个小时的队,让杨启华的家人感到担心,“怕太挤,老人身体吃不消”。但是在一些馆门口,他们得知,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用排队,直接进馆参观。这让他们觉得很舒心。    今天,许多老人都在家人陪伴下进世博园参观。91岁的莫林和80岁的君青相约一起来看世博会。莫林坐在轮椅上,由58岁的女儿推着,君青穿着碎花衬衫,精神很好,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她告诉记者,她们都是当年的新四军战士。    君青14岁就和南通的学生一起,冲破敌人的封锁线,走向解放区抗日战场,她还参加过著名孟良固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和上海的战役。走进世博园后,她们参观的第一个馆就是日本馆。君青反复强调,这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是日本馆恰好离她们走的入口最近。    和日本人作为战场上敌人的年代早已过去,老人心平气和地参观了日本馆。她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送给日本朱鹮的故事,因为中国的帮助,让日本重新有了朱鹮——日本的国鸟。而在看到馆里展示的日本先进的污水处理设施时,君青希望中国也能引进这种技术,让中国的环境越来越好。    28个月大的王俊夫,自从被抱进世博园后就不愿意回家了。看到园区里太空人舞蹈表演,他也跟着扭动起来,引得电视台的摄像记者追着他一通猛拍。妈妈在宝宝双手手臂上用圆珠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手机号码,因为“宝宝平时就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的游戏,怕人多走散了。”    王俊夫的父母来自外地,现在上海工作。妈妈从公司订购了20张世博园的门票,准备每周至少带宝宝来看一次世博园。在全球青年创新之旅展馆,用蓝牙控制的机器人引起了王俊夫的兴趣。他要妈妈抱着他,这样他才能够看到展台上的机器人。    在远大馆,一群大二学生围着新型制冷技术设备介绍参观。他们是小学和中学时的同学,一行7人分别来自深圳、东莞、广州、北京、长春和惠州,相约上海,只为观看世博会。去年,在深圳读书的孙博听说世博会举办的消息,就在网络上发动同学一起来看世博会。第一批世博会门票出售时,他就下单购买,然后在网络上预订了酒店。因为预订得早,他得到了优惠的价格,而现在的酒店价格,已经比他当初预订时高了一倍。孙博预计,两天的门票,加上路费和住宿,“五一”假期他们平均每人要花费1500元。    虽然一早就赶到世博园,但安检的队伍特别长,等到他们入园,中国国家馆的预约券已经发放完毕。“听说开园后8分钟就发完了,非常遗憾。好在我们还有明天的门票。明天我们不带包了,这样可以快速过安检,希望可以领到中国馆的预约券。”女大学生吴雅缘说。    “我对世博会的高科技产品特别感兴趣。”在广州读大学的周凡,平时也接触了不少3D技术。在参观了几个大馆的3D影院、LED影院之后,他感觉“做的一般,很多都是在放广告,缺少创意”。    作为民企联合馆高潮秀的导演,王潮歌、樊跃今天第一次有机会到别的展馆去参观。王潮歌说,这些天通过媒体报道得知,来参加世博会的最珍贵的展品,都是艺术品,比如丹麦的小美人鱼、法国奥赛博物馆的7幅艺术品,“我们中国经济发达了,我们是不是也要思考,我们在精神上能给后代留些什么。在艺术创作上,不仅仅是拿来主义的山寨阶段,而是真正去原创。”    昨天开幕式上,由700多个小球组成的球阵成为开幕式的一大亮点。民企馆的高潮秀“活力矩阵”也使用了同样的技术。1008个球在电脑控制下,演绎了对四季、对人生的想象。王潮歌转述了一位领导观看后的评价,“这是世博会的一大亮点,两位导演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理解很深。我们听了特别感动,当即就击掌庆贺了一下。”    70出头的新加坡籍华人朱英彪这几天马不停蹄在世博园转场。4月30日晚上,作为受邀的88名港澳台侨胞之一,他有幸参加了开幕式。今天一大早,他又开始了参观世博园的“世界之旅”。对朱英彪来说,周游世界不是什么难事,他的企业差不多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从新加坡到香港,还有上海,马来西亚,越南。可他对世博园之旅还是充满期待。“毕竟这是中国期待了100多年的盛事。”    朱英彪在上海也有住所,他计划要停留一个月,“好好看看世博会里的世界”。    被称为体育外交家的何振梁,足迹早遍布全球,但今天仍和几位老友相约世博园。每到一个馆,他都要回忆当年他去过这个地方时的景象。还不时问问场馆的工作人员,现在那里是不是还维持原貌。    在奥地利馆,当工作人员告诉他每隔几分钟,就有会一场微型的演奏会时,他惊喜地问,是华尔兹吗?在坐下来欣赏华尔兹的过程中,这位老人的腰板挺得直直的,似乎真的又回到维也纳金色大厅。    本报上海5月1日电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02/content_3211686.htm
当前位置:首页-->> 2010上海世博会特刊
不出门 看世界(图)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05-0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5月1日,上海世博园正式开园。充满创意与奢侈品的意大利馆让中国观众大开眼界。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5月1日,世博会开幕第一天,在世博园区内的公交车上,人们议论着窗外的各国场馆。 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5月1日,墨西哥国家馆正式开馆。本报记者 周凯摄
法国梦境。本报记者 刘占坤摄
澳大利亚“潜水员”。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埃塞俄比亚女孩与中国小观众。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在艺术品的投影中,观众犹如进入梦幻世界。 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来自瑞士阿尔卑斯山的观光缆车带人们一览屋顶花园,远眺世博园区,把瑞士人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情趣传递给参观者。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英国馆“种子圣殿”将数万颗种子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没能赶上入馆的一位参观者不无遗憾地隔着玻璃和欧式“微型城市”留影。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法国馆内,中国观众争相与红衣女郎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郑萍萍摄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5/02/content_3211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