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的怪现状--王承晖?邵东初中诗意语文名师工作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8:04:12
关于语文的怪现状  (2010-4-23 0:11:00)王承晖

                      

                                  关于语文的怪现状

 

 我想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曹雪芹没有天天上课,没有做过高考试卷,他却能写出字字珠玑的《红楼梦》。现在的人学词语解释,学句子构造,学文学鉴赏,几乎把文章里三层外三层地剥开了分析,也没办法捣饬个《红楼梦》或类似《红楼梦》的文学巨著出来。原因何在?

笔者仔细一想,古代的文人分工明确,有专门研究文法的,比如刘勰写了一本专著《文心雕龙》;有专门研究文学评论的,比如《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有专门负责小说创作的,像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这些专业作家,有专门写诗作词的,著名的如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当然也有跨好几个头的,比如苏轼,既写诗,又填词,还弄赋。但是抢别人饭碗的人几乎没有,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当今的语文教学横跨多个专业,我们涉足汉字学、汉语语法、文学欣赏、文学常识、综合性学习、写作等多个子目。散而不精,杂而混乱。老师们不知要教什么,怎么教,学生们不知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学了用来干什么。这种尴尬由来已久,非一日之寒。

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真知灼见吧。

        什么叫语文?叶圣陶认为,“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合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他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他说:“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笔者认为,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升华,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过多地在人文性上,分析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重欣赏,轻运用;重品味,轻读写;重练习,轻博览;重形式交流,轻内在省悟。如果把语文的根给弄丢了,光强调人文性,语文就成了空中楼阁,水上浮萍。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在对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现状如何呢?我们一起来继续揭开目睹之语文怪现状吧。

听。在学生的日常对话中,彬彬有礼地仔细倾听同学讲话,这样的学生并不多见。爸爸妈妈说多了,不耐烦听;同学表述看法时,突然有发言欲的同学可以随意打断、插话;在上课时,同学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说。在语文课里存在着三种秀,一种是个人表演秀,这些人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一种是沉默秀,即使明明有想法,但他就是不愿出来,没有口头表达的勇气与习惯。一种是事不关己秀,文本明明仅咫尺之远,却仿佛有千里之遥,他们神游于天外,人在心未在。另外,说话形式单一,一般局限于对话形式。    

读。学生真正读的书只是一本教科书,其它的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师指定的书目很难落实。学生的课外时间被七门学科的试卷、教辅书充斥着,看书的时间少之又少。考试的阅读题技巧性强,对提高写作能力毫无帮助,做习题纯粹是为了考试。

写。写作仍然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抄袭作文的学生不计其数,与生活脱轨的写作状态导致学生无话可写,与书本断层的阅读状态导致学生写不出话。相对于指导写作,教师更热衷于题海式地练习和讲解,分数容易到手些。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语文老师真正的教学指向。如何分配教学内容与时间呢?叶老在1923年制订的初中《国语课程纲要>>

 

学目及学分总分配(共32学分)

各学年每周教授时间分配

1、读书20学分(精读14分,略读6分)

2、作文10学分(作文与笔记4分,文法讨论3分,演说与辩论3分)

 

3.写字─────2学分

第一学年

每周6

第二学年

每周6

第三学年

每周5

读书3

作文2

写字1

读书3

作文2

写字1

读书3

作文2

 

叶老把语文课的内容精要地确定为读书、作文、写字三个学目,而且读书分最重,作文次之,写字也占有一席之地。他拟定以下规则: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一种书本详细诵习研摩,大半在课内直接讨论”;略读,要求“略读丛书专集等,(由教师指定数种)参阅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课内讨论”。

从课时安排来看,每周读书占的时间最多,作文课时也比较多,初一和初二每周还安排了写字课。这样的课程标准在现在是无法实行的。我们每周也有6课时,其中5课时教阅读课程,唯一的文本是教材。还有1课时练习写作。我们从未上过写字课,有时间或还要讲解练习和试卷,所以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学生在语文上除了收获分数,似乎看不到别的语文气象。

怪者,违背常理也。扣住语文的工具性,左手抓阅读,右手握写作,将语文归之于运用于生活的本真,岂能怪焉?因为运用语文是个人独体阅读和表达的需要,是学习其它技能的基本素养之一,也是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