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界愁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3:01:18

中国医界愁何在

作者:杏林一兵 编者按:随着国家对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引起重视。在这种生活质量与健康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作为医生群体来说,更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但事实上,现实却让这一群体深感不安,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大量的事实,揭示了其真正的社会现实根源:执业环境的恶化与社会道德的滑坡;面对现实环境所引起的超负荷工作;来自各方面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等等。这些都是不能回避而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文章观点认为:政府在尽可能确保医改成功,全民享有医保的同时,也要为医务人员尽可能地创造一些好的社会条件与工作环境。此点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与全社会的关注!   医者,“生命相托,健康所系”,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历来为世人所赞赏。中国古代有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相者,谋国家之兴旺发达;医者,百姓之健康所系。“相”与“医”相提并论,可见为人医者是多么受人景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无不认为从事医疗职业是一项非常崇高的职业,他带走的是病人的痛苦,给人健康与希望,因而备受社会的广泛尊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至善就是幸福。”中国古典著作《菜根谭》也说过:“立百福之基,全在一念慈祥。”什么叫幸福?幸福在哪里?快乐之源藏在何处?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就叫幸福。快乐是指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愉快感受,意义就是指一件事对自然和社会的价值。按照道理说,医生从事的就是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是人生的缘分,我们应该珍惜这段缘分。医生的快乐之本,就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幸福就会不期而遇。也就是说,幸福绝对是索要不来的,一定是靠奉献得来的,更是品味得到的。
  现在,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和总体医疗质量均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如今,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升至73岁,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34.2/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14.9‰。我们的儿童有了更周到地健康呵护,我们的老人有了更体贴的健康关怀,我们的姐妹有了更细密的健康照顾。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为发展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医药卫生服务,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国人的身心健康,国人的寿命延长,中国崛起成为了健康大国,医务人员成绩斐然。按理说,他们完全有理由引以自豪感到由衷的幸福,这不会错吧?!
  但是,医务人员是否品味到幸福了呢?然而,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公布的公立医院一组数字:综合医院86%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72%有疲乏感,48.6%产生了职业倦怠,40%情绪不稳定,27.74%存在焦虑、急躁、抑郁等心理问题,16%因身心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而离职,12%的医生曾经患过抑郁症(3月11日《京华日报》)。而他所总结远远不止于此,他将医务人员长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总结为离婚率高、安眠药服用率高、饮酒吸烟率高、高血压癌症消化性溃疡患病率高和自杀率高等“五高现象”。范委员将我国医务人员不容乐观的身心健康状况揭示出来,让人震惊。这真是应验了古人的一句话:“路遇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同样的北京协和医院近期针对全院所有一线青年医师所做的工作压力调查有80.9%的人担心出现医疗差错,72.2%认为工作强度太高,80.4%经常出现疲惫感,41.2%经常失眠。数字揭示出“职业倦怠”和“心理耗竭”在青年医师中较为普遍,并开始影响医疗质量和文化建设。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科日前对1000名医务人员进行了睡眠状况调查,发现医务人员的睡眠障碍比普通人群高出近两成。2010年4月12日《参考消息》有一篇《哈佛大学前校长著书解读“幸福”》的文章揭示了这一现象,“他认为,很多人坚信这样一种观念,即财富越多他们就越幸福,但研究显示,这基本上是不正确的。……医疗领域的决策者可以更仔细地研究睡眠障碍、抑郁症和慢性病,这些痛苦不大引人注意,但广泛存在,是人们不幸福的重要原因。”看起来,范委员与这位哈佛大学前校长所见略同,异曲同工。可见,这位哈佛大学前校长真是目光如炬,对此事洞若观火。
  以守护健康为已任的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什么让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而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是什么使救人的医务人员有那么多人身心不健康、生活不幸福身心俱病成了身体需要医治心灵亟需护理的对象?当国人知道我们引以为豪感到骄傲而崛起成为的健康大国竟是以牺牲医务人员的健康为代价的,不知作何感想?
  “首先是医务人员执业环境的恶化,而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是社会道德滑坡使然。在医患关系中,医生是强势,患者是弱势,这只看到问题的一面,因为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为转化的。当‘医闹’成群结队围堵医院时,当患者及家属辱骂、恐吓甚至殴打医务人员时,当‘医闹’向医院或医务人员开出无理的‘天价’时,当舆论不分青红皂白‘一边倒’时,请问,此时的医务人员是强势还是弱势?当今社会,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致使医患关系严重扭曲,大多数因病正常死亡的家属和一些患者打着‘维权’与‘悲情’的旗号,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而是不惜动用野蛮手段,甚者动用黑社会,让医疗纠纷故意引发为群体性事件,在医院‘大闹天宫’,干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导致医院被砸、院长遭攻、医务人员被打、医生被杀的事件屡屡发生。‘医闹’的结果,医务人员的人格被任意侮辱,尊严被肆意践踏,而‘医闹’却战无不胜,医院也成了任人宰割随意赔钱的场所。流风所及,长达十年的‘医闹’遍及全国各地,几乎无一医院幸免,其疯狂猖獗的程度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仿佛‘文革’中对待‘臭老九’知识分子的历史的悲剧又以‘医闹’这种特殊的形式死灰复燃,这都是一件件让人多么痛心和恐惧的事实,真是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的所闻所见难道还少吗?医务人员的心在颤栗、在流泪,感到了真正的悲哀啊!许多人困惑,莫非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医难’!”这是我在《中国“医闹”何时休》一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也有人认为,政府的政策偏颇以及被“虚高药价”连累所产生的“看病贵”与“看病难”使医院及医务人员成了公众发泄不满的对象,从而给了“医闹”有机可乘。可见,是医疗体制机制的问题造成了医务人员执业困境,而社会道德滑坡衍生的“医闹”变成了当前他们面临的主要难题,在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也是让他们最感困惑和郁闷的原因。
  其次,医务人员承担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他们重负之下,难有勇夫,长此以往,导致身心俱疲,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和损害。卫生部有关负责人说,随着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面增加、住院补偿比例提高和门诊统筹试点等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加上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原来压抑的医疗需求得到了部分释放,医疗服务利用相应增加,表明前些年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有病不医”状况正在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相应增加是引起超负荷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医务人员一方面要治疗日益增多的多发病、常见病病人;另一方面,还要艰难地应对与日俱增、飞速提高的一种新的医疗威胁——社会性疾病。城市化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健康挑战,这是产生社会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据悉,2000年,由慢性病导致的国人死亡数占总死亡数的83%,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数字只有31%(4月7日《健康报》)。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中国是世界肥胖病增长最快的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大幅攀升,20%的中国成年人现在受困于高血压,糖尿病现有患者9200万人;癌症发病率每10年增长约30%,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每年增长26.9%……而这种疾病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与根深蒂固的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有人曾预见,只要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医疗能力将永远处于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之下。而果不其然的是,现在规模以上医院每年都是超过20%以上的业务量递增,使得医院的门诊大厅,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患者人群,曾经是宽敞幽静的病房如今显得拥挤和嘈杂。对此,医疗界猝不及防,医院人满为患,病床供不应求,院长愁眉不展,而医务人员更是因业务工作量徒增而显得手忙脚乱,应接不暇,疲惫不堪。
  原因之三是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健康的关注,求健康、求长寿的愿望达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水平。陕西省统计局近日公布的“2010年陕西万户居民新年新愿望”大型社情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老百姓希望完善医疗保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这一愿望居十大新愿望第六位,希望政府能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休闲健身场所,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居新愿望第十位(4月7日《健康报》)。他们到医院体检、咨询、就医的次数比以往明显增多,使医务人员工作量明显增大。
  原因之四是国人不仅仅是随着求健康、求长寿的期望值提高,而且伴着全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国人对医疗的需求也变得强烈。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到医院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民众的共识,医院门诊的就诊人数日益增多,住院病人不断攀升,特别是病人对绝症希望治愈的诉求也表现得异常强烈,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病人拥向了大中城市规模以上的医院,使大中城市规模以上的医院人满为患,医务人员压力大增。
  原因之五是除了承担医疗重任以外,还要担负起随时应付防控诸如“非典”、霍乱、甲流等传染性疾病的任务,以及保健、教学、科研等各项任务,个人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进修学习、学术讲座、技能培训、继教学习,特别是日夜不分的24小时值班制,随叫随到的无规律的加班加点,“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导致精神高度紧张,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和损害。
  原因之六是医院医学人才的培养供不应求且成才周期长。一方面地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数量有限,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另一方面,即使有“现货供应”也要经过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才能够独立工作,无法解燃眉之急,远水解不了近渴。那各个医院就只好对现有奋战在医疗战线的医护人员继续“鞭打快牛”,当他们发出呻吟,向医院警示时,医院亦无可奈何。长年累月,使其不堪重负,身心交瘁,其结果就象嵇康《养生论》所言:“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岂能久乎?”
  第三,医生治愈疾病的局限与患者对生命的渴望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冲突导致了医务人员受到了患者及家属以及社会舆论的不公正待遇,这也是医务人员感到郁闷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之一。
  有个别媒体与社会舆论,不是在医患之间搭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不是去关注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关注医患关系和谐、关注医务人员的酸甜苦辣、关注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是去彰显做了大量好事、善事的医务人员,让全社会知道并公平善待他们,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当突发公共事件时,各大媒体连篇累赎齐声赞美“白衣天使”;而稍有差错时,又是推波助澜铺天盖地抨击为“白眼狼”,这种忽而是“天使”的赞美,忽而是“魔鬼”的描绘,让世人难辨是非真假,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医务人员,无形中造成医患之间的不和谐,助长“医闹”的气焰,增加了推进医改的难度,也伤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心,仿佛在医务人员的伤口上撒上一把盐,让他们痛心不已。
  第四,工作报酬所得与劳动付出不相称。事实上,医学人才的成长周期相对较长,要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完全胜任独当一面就象业内人士所说的“十年媳妇熬成婆”。新的医药知识层出不穷,先进的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他们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求学并比其它专业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才行。因此,国外医护人员平均收入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甚至高居于社会各大行业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国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医院,使大医院的医务人员收入相对较高,而许多中小医院、卫生院由于政府没有明确对医疗机构的补偿制度,补偿不到位,大多数的医务人员的收入微薄,他们的付出与他们实际所得很不相称。
  另外,就象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所言,“现在不一样了,医生面对病人,除了看病,还要考虑经济问题。”在社会公益性与市场营利性的夹缝中,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同时,还要考虑经营创收,生存发展的问题。这使他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傍徨徘徊,让他们左右为难。他们有困惑与郁闷也就在所难免。
  第五,医务人员整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身心痛苦、等待帮助与拯救的群体,这种长期不良的刺激也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就说微笑有时候都很难处理,你说你不微笑吧,患者说你不热情;你对他微笑吧,他说我这么难受你还笑,医务人员有时真是苦笑不得。何况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的是躯体和心理存在各种障碍的特殊人群,面对的是病痛呻吟、伤残悲伤、死亡恐惧的情景,还要应对陪伴家属的忧愁焦虑、期望太高、无理施压等等,医务人员只好“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长期的压抑心理当然也会受到影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以想见,医务人员即使是尽心尽责尽全力,有的还是未能将“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病人挽救过来,这时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心理都会感到无奈与非常沮丧。“用心计较般般错,退后思量处处难”,从而引发焦虑并发展为抑郁等心理疾病大有人在。
  总之,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国的医改不能只考虑患方这一方,而不考虑作为医改的主力军的医方当前身心健康饱受威胁的严峻现实,那医改取得的成功与社会的稳定必定都将会大打折扣。“留得明月五湖在,不愁无处下金钩。”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政府应当尽可能确保医改成功,使全民享有医保的同时,也为全国600万的医务人员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条件,因为,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医疗安全的保障,医疗改革的推进和社会和谐的促进。
  在新中国未来的岁月里,一个进步国家文明社会对百姓健康的珍惜和承诺已跃然纸上并付诸实现。让全国人民享受健康美好生活迈步幸福康庄大道的同时,现在该是为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排忧解愁,让他们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从事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的时候了!
  为蓬勃崛起的新中国保驾护航的医务人员,他们也一定会用他们毕生的心血为我们的共和国献上最美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