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8:49
大国崛起》,一个危险的信号
金宏伟       2006年12月26日
央视热播的《大国崛起》中,隐藏着大量的史实方面的断章取义和逻辑上的牵强附会。
而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所有的这些错误似乎并非无心之过。在其“拳拳民族之心”的华丽外衣下,遮蔽着一个不愿示人的秘密,仿佛铺满鲜花的陷阱。

该片极事铺张地刻画美国在两任罗斯福总统的国家干预政策下的经济发展。
但是,回首美国经济发展史,你会发现。西奥多·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其目的只是纠正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欺诈交易和垄断行为,而并没有国家直接参与市场的行为。
可以说,西奥多·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只是在净化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以维护自由竞争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良性成果。在这里,政策是美国经济发展所催生出来的结果,而非像《大国崛起》中所说的那样——“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因”。
当然,在西奥多·罗斯福的任期内,美国经济确实曾经有过增长。但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面说过的自由竞争的延续,另一方面是灭绝印第安人的“西进运动”。
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只有死掉的印第安人才是好的”。是“西进运动”为美国带来了土地、矿藏、石油、粮食、畜牧等诸多有利因素,从而促成了其任内的美国经济的增长。
至于《大国崛起》中所说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我们与其把它上纲上线地说成是“推动经济发展”,倒不如说那是西奥多·罗斯福在解决社会问题。
解决了社会问题,一定会对经济有所帮助。就像抓到了杀人犯,稳定了人心,同样会对经济有所帮助一样。但毕竟,那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再说福兰克林·罗斯福。
《大国崛起》引用凯恩斯的理论,以此来作为福兰克林·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的理论依据。
但是,《大国崛起》刻意地回避了一个问题——如果不是福兰克林·罗斯福恰逢其时地遇到了二战,那么他的凯恩斯理论下的新政是否还会有那么大的功效。而这个问题,正好又是解读美国经济崛起的关键。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二战之前,福兰克林·罗斯福虽然同样大力推进他的“新政”,但不幸的是,他的“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美国的基础建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美国人极度绝望的恐慌,但是,没有经济发展。
应该说,是二战挽救了福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今天,任何一个关心经济发展的人都会知道,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来自市场方面的需求。而二战,就是为美国带来幸运的市场需求。
二战期间,福兰克林·罗斯福治下的美国政府积极帮助本国企业寻找来自欧洲的军火购买者。无数个美国企业凭借着二战这个天赐良机而得到了超速发展,其中就包括战前本已步履维艰的福特汽车、通用……。二战,让它们起死回生。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曾有多个国家步美国的后尘,希望通过大力实施国家干预政策而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但事实上,这些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取得短暂发展之后,便陷入了更大的经济困境。
为什么?
为什么其他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没有取得美国一样的成功?
如果没有二战,福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是否还会有那么大的功效?
这是困扰很多经济学者的难题,也是寻求国家经济崛起之路的关键。但可惜,《大国崛起》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甚至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这,又是为什么?

答案就藏在《大国崛起》的其他故事里。
法国为什么崛起?《大国崛起》认为是“拿破仑的天才”。德国为什么崛起?《大国崛起》的回答是“统一”。日本为什么崛起?《大国崛起》的答案是“维新”……
抽丝剥茧,我们感觉到,《大国崛起》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实现崛起,就必须通过国家干预,让国家直接来控制经济的发展方向。
这真是一个危险的声音。
因为我们知道,法国之所以能够崛起,其根本原因是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运动。早在11世纪,意大利便出现了波伦亚大学,并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发祥地。随后,卢梭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提出了“改革教育”、“三权分立”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启蒙思想。而拿破仑,恰好就是卢梭“改革教育”运动的受惠者。
可以说,在原本等级观念极强的法国封建社会中,如果没有卢梭思想影响下的改革运动,那么拿破仑终其一生也可能只是一个农夫。
相同的状况还出现在德国和日本。
德国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但这种干预更多地体现在打破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壁垒方面,以及发展教育方面。
日本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但其国家干预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本国完善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如教育、企业间的自由竞争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
可《大国崛起》呢?
却轻描淡写地把这些公认的经济发展的真实原因全都给回避掉了,只笼统地留下一句似是而非的“国家干预”。
《大国崛起》还把苏联案例放在了与英、美、法、德、日等国等同的位置。但我们知道,无论是在概念的内涵方面,还是在概念的外延方面,苏联计划经济式的“国家干预”与其他国家完善市场环境式的“国家干预”都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大国崛起》的策划者们为什么要把逻辑上完全不同的两种案例放在一起讨论呢?
他们是不是想通过概念上的混淆而为行政力量直接参与市场竞争而招魂呢?
岁末,有外电称,《大国崛起》受到了相当数量的来自行政方面的欢迎。
新华社也报道,某行政部门宣布,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国有企业将全面控制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七大行业,同时在机械装备、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谋求主导地位。
有关方面的政策,与《大国崛起》的舆论造势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否暗示着,在即将来临的2007年里,我国的民营经济将会遇到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
所以,正如本文题目中所说的,我把《大国崛起》在央视上的热播看成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如果,有关方面真的按照《大国崛起》所鼓吹的那种逻辑混乱的“国家干预”道路来发展经济。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断言的是,在这崛起的过程中,热闹很可能是某些人的,而我们的民营经济,则只会落得一个陪太子读书的尴尬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