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上海要建避难所 70%网友认为末日灾难宁可信其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6 20:49:52

2012年上海要建避难所 70%网友认为末日灾难宁可信其有

2010年04月27日 13:51瞭望东方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上海已经设计了一款国内首创的灾害报警装置,将安装在家庭数字电视的机顶盒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电视信号发出事故警报,并指导市民进行避难疏散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章涵意、记者顾佳 | 上海报道

一月前,上海东方卫视在新闻时段末尾插播了一则短讯:“2012年前上海要建成三个临时避难所,可以供避难30天以上。”此后数日内,这则不足15秒的新闻视频被网友四处转载。

上海要遭遇什么大灾难了吗?和电影《2012》描绘的末日灾难有关系吗?民间议论沸沸扬扬。网络调查:“2012”和“避难所”两个关键词之间是否存在暧昧关联,有超过70%的网友选择“宁可信其有”。

针对种种传闻和疑问,上海市民防办秘书处副处长杨庆华向本刊记者解释:“大型避难所的建成时间选择2012年为节点,只是上海市在制定相关规划时提出的一个近期目标。”

杨庆华说,上海地震的发生概率相当小,但是灾害性事件仍有可能发生,比如强对流天气、水电气系统的损坏带来的突发事件、厂矿化工企业有害气体的泄漏,甚至火灾等,需要有应急避难场所来保证公众安全。

上海防灾减灾研究所副所长罗奇峰告诉本刊记者,虽然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但是科学分析数据表明,灾害发生频率没有超过一年两次的标准值,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不过,公众的灾害危机意识提高是一件好事。”

不仅是为了应对地震

在大城市建避难所,到底有多大必要和作用?坊间猜测的重点,就是应对地震。汶川、海地、智利以及玉树,地震在中国百姓心中已成敏感词。

地震的杀伤力不仅与强度有关。与智利地震相比,海地的地震强度其实并不大,按照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季霍茨基的说法,海地地震之所以造成灾难性后果,是因为发生在大城市,且建筑不抗震。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秦建业告诉本刊记者:“地震发生没有变得更活跃,但因为人口比过去密集,尤其是在中心城市,杀伤力远远超过以前。”

仅就应对地震而言,上海的建筑基本设防烈度7度,已符合国家标准。

“基本设防烈度,对应的就是抗震设计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中震。”罗奇峰解释说,“对上海来说,小震是6度,大震是8度。一个地区,50年内出现大于等于基本设防烈度中震的概率是10%,出现大于等于小震的概率是63.2%,出现大于等于大震的概率是3%~2%。用重现期表示的话,小震50年一遇,中震475年一遇,大震1200到1600年一遇。”

一张汶川地震照片显示,当地一所学校的食堂内立柱已损坏,但楼房本身并没有倒塌。“这张照片很好地显示了基本设防烈度的标准。如果当时学校师生聚集在食堂里,那逃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秦建业说,只要合理使用新建筑,同时对老建筑进行抗震加固,上海这样的城市可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

但是,建设避难所并不取决于城市本身可能发生多少灾害。“一旦灾害发生,是否有足够的躲避场所来容纳城市人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复旦大学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系教授滕五晓说。

滕五晓长期致力于城市公共安全研究,并正在参与制定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城市防灾建设项目部分。他指出,“城市建设本身具有三大目标:舒适、便捷、安全。目前,上海等国内中心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建设安全城市的阶段。安全场所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量城市建设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准。”<< 前一页123后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