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美国高考官员眼中的中国高考:既敬佩又同情;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09:06:33
[大千世界]美国高考官员眼中的中国高考:既敬佩又同情 xilei 发布于 2010-4-26 15:01:00


  前日,由美国ACT湖南特许国际学校与美国高考机构ACT-GAC中国总部共同举办的美国大学(中国)巡展在长沙首度举行,因为这是首次全部由美国知名大学组团来湖南招生,该次展会吸引非常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记者也趁此机会就中美两国高考的差异采访参加活动的美国高考ACT中国区GAC课程学术总监AnnZheng女士。在这位美国高考官员眼中,她特别敬佩中学生的勤奋和认真,也同情他们的单色生活。 在中国家庭一切为高考让路 在美国高考只意味着一个周六的早起 非常熟悉中国教育体制的Ann感觉,在中国,高考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美国也有类似的考试:ACT和SAT,目前全美所有四年制大学都同等认可这两个考试。这两种考试虽然很重要,但和中国高考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我不止一次地听见美国学生这样说:‘明天是ACT考试吗?哦,天哪,我忘了,那我明天得早起了。’” 这意味着,在美国许多学生都不怎么为考试做准备。ACT和SAT的考试通常都是在周六,因此,这是他们必须要早起的惟一一个周六,同时也是惟一一个去学校的周六。Ann认真地说,“我想美国学生也许通过不了这么难的中国考试。” 对许多中国学生说,当他们在上高中,尤其是在准备高考时,家长们会为他们做任何事。Ann说,在北京,我看到许多家长站在高中门外,等着接孩子回家。在美国,如果父母这样做,学生一定会被同学嘲笑。更有甚者,中国父母在家中打扫、做饭、给孩子送饭,做一切事情为孩子创造时间学习。“这很不可思议,但却是中国很常见的场景。”她感叹道。 在中国为了进重点学校 在美国真想再做一回孩子 在看过中国学生对考试和学习的过分关注后,Ann问自己为什么?经过对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答案是进“各级重点学校”。为什么他们这么强烈地想进重点呢?重点学校的教育会好得多吗?是为了面子吗?是因为今后能得到更高的收入吗? 在英语中,我们总说:“天啊,真想再做一回孩子!”许多人怀念儿时和高中的时光,对他们而言,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我简直不能想像,当许多中国人回忆往事时,会说:“天啊,真想再回到高三!”或者“天啊,真想再做一回一天到晚学习的学生!” 我很同情中国学生,但很怀疑是否值得这样努力。这是最好的一条路吗?难道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吗?我们爱学习,不是因为我要参加考试,而是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但我同样喜欢野营,和朋友一起玩,做社区义工等等。学习应该努力,但同样应该享受生活,因为我们相信生活是美丽的。 我非常敬佩,同时也以一种敬畏的心态去看待中国学生的勤奋和认真。然而,我同时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在美国文化体系中,他们错过了生活的美丽。 现在,能让我感到最开心的就是,中国的这些年轻人正通过美国ACT在中国开设的官方教学学校努力发挥潜能,为赴美留学做好全面准备,同时让生活充实和快乐。 在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 在美国真想再做一回孩子 中国高考之严苛和神圣,是ACT、SAT等全球其他所有考试概莫能比的。中国高考的“一考定终身”,改变了多少学子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高考似乎还留有几缕古代科举的印痕。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科举制赋予平民金榜题名、分享特权的梦想。而在贫富、城乡差别依然存在的当代中国,高考也以一种相对公平的方式,让弱势群体的子女有机会改变命运和身份、跻身精英阶层。 至于美国,无论是ACT,还是SAT,都只是各大学在录取新生时的参照考分之一。ACT每年举行5次,成绩两年内有效,只要交几十美元报名费,学生想考就考,直至考出满意的分数为止。 在中国反复做题获得应试技能 在美国自我重塑并非只有上大学 中国学生从小在以“考试至上”的教育体制下成长,他们从反复做考题中获得应试技能,并以此对付美国“高考”,即便得了满分,也不值得大惊小怪。Ann认为。 不过,美国“高考”确有值得中国“拿来”的地方。从其考试形式、内容、高校录取标准到所宣导的多元、开放的教育理念等均值得借鉴。 美国梦的核心是“自我重塑”、“你的过去并不预定你的未来”。这与中国的“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改变命运”等传统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美国的“自我重塑”途径和方式很多,并非只有上大学一种。美国以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灵活性,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机会均等。其理念有助于培育富有人文关怀、公民精神的年轻一代,有助于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 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将此文喷嚏到新浪微博

[品书]天才是怎样炼成的?

xilei 发布于 2007-9-8 0:42:00


(一)

 对于家长来说,在教育的问题上,只有一个真正尖锐的问题:你是否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当前的教育?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重新思考教育的边界和责任,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1】教育是为谁服务的,它的目标是什么?

 【2】教育的目标满足了什么,有哪些不足?

 【3】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接受怎样的教育?

 【4】在现在的条件下,我能做些什么? 


(二)

 作为最伟大的资源,教育为人服务,主体是学生,它的目标应该是为人提供两种基本的社会准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弹钢琴、学奥数、当体育特长生。这些都是属于知识教育里的专才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那些在人的一生的各个时期,都能持续加强的基础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观察和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团队组织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面对问题,可以自己下手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毫无疑问,现在的学校教育,无论从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包括高考的应试方面,都主要偏重知识教育。

 显然,两种教育层面,要求的东西和内容组织的方式会截然不同。

 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老师组织项目,配合学生分组实施、讨论,给以多种可能性的选择,而非给出标准答案。

 在这样的教育中,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挑战,他必须学习新的知识,不再局限在自己过去的专业知识领域里。他自己就必须适应甘当绿叶的方式,而不需要一个人从头讲到尾,唱独角戏。

 或许这是艰难的,但是,并非不可能,而且,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对于现在的知识教育方式,不论是灌输,还是强制记忆的方式,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基础会比较扎实。

 这种说法,不敢苟同,这要看是哪些方面的知识,如果是学文的,可能是读老文章的好,如果是学理科,扎实的结果就是笑话:

 据说我们高校的计算机教材20年都没变过了,这也太扎实了。这样的知识学得越扎实,祸害越大。

 我从来就跟学生说,看不懂的东西就不要看,放一边,以后自然就懂了,完整性、系统性,对初学者,没有想像得那么重要。老师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们吗?知识在变的,昨天的知识,不合理,就被今天的知识给更新了。

 你只要理解知识为什么要变,想清它变的理由,你就可以自己去梳理出一个关联的结构,并且可以预言和发现新的改变趋势。

 这样,你就不会象个跟屁虫一样,成天累死累活,刚学了新东西,又来了新东西,学个不停,而自己不但累,而且没有真正的长进。

 不要动不动就先翻书,先动手做做看,自己想,有了实践基础,再看书不迟。我从来没有看见过动手能力强的人,知识学的不扎实的。

 学习到最后,不是比知识多,而是是否能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能力,用于创造。

 这才是教育应该到达的一种效果。


(三)

 想想我们过去如何受教育,想想我们工作后,如何重新在社会中锻造,弥补基本能力的不足。

 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这两者的鸿沟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是这样走过的,我们也看到了问题。但是,作为家长,好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可以是教育的主要部分。

 且不说情感教育,只是素质教育而言,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家庭,而非学校。

 就目前而言,穷于应付高考的学校,对升学率感兴趣的程度,远远大于学生自身的成长。

 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接受更全面的教育,家长们应该自我觉醒。

 这种觉悟的心态,在于:看清,而非简单抱怨外界条件的不足,同时,把孩子教育的问题,当作是自己的问题。

 优良的家庭教育,并不在于教育者需要多高的学历和知识水平,而是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对话环境。

 我们可以想到的细节如下:

 【1】跟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式;

  任何情况下,向孩子承诺永远不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建立相互信任和沟通的亲子关系;父母双方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2】不要把自己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爱不是控制,也不是权力。锻炼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但不是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不顾实际地转嫁到孩子身上。

  自己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3】象园丁一样,对孩子的成长,施肥、剪枝、剔除杂草;

  用心在孩子身上,就是要对其环境给以注意,帮助他辨识不安全和不健康的因素,保障其顺利成长。

  在狂风来临的时候,需要遮挡就要遮挡;当它需要阳光的时候,就不要把它包得太紧;当它有点随意生长,东倒西歪的时候,需要及时地干预、扶正。

  你不能等到问题出来了,就把孩子送行走学校。不要等孩子都已经染上了,才送去戒除网瘾。

  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你和孩子今后的路都会好很多。

 【4】建立长远的心态,支持孩子的成长,主动放弃那些成功的窄门;

  成长的路有千万条,为什么要逼迫孩子去走那些成功的窄门?而且,只要我们想到教育的最后结果和目标,我们更应该变得有耐心和爱心。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当什么都不知道,也不去想,不去心烦。

  就按现在这样?谁又会说你呢?

  最后,扪心自问,还是又回到那个尖锐的问题上:你是否心甘情愿地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当前的教育?


(四)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我有一种相见很晚的感觉。也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因为我自己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

 在这本伟大的家庭教育著作里,强调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比起学校的教育来,有价值的多。

 在整个8月,我读了这样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朱成在哈佛》、《我的事业是父亲》等等。

 在这些中国式精英成才的背后,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合理地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孩子不但发展全面,反而总是能轻松越过那些成功的窄门。

 这些书的作者,都提到他们的教育理念的来源:卡尔威特的教育。

 如果说你只读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那我推荐这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横跨三个世纪的经典,当之无愧。

 在这本书读完后,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今后这类的书不需要再看了。我只需要把这本书,当作实习手册,反复地阅读、理解和消化,最终转换成一种更加合理的方式,融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家庭如何培养天才的故事:只要有合理的方式,任何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

 

喷嚏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