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投机”与“浮躁”的另一番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36:40
 

中国文化“投机”与“浮躁”的另一番思考

看了郎咸平先生的《中华文化的两个小问题投机与浮躁》一文有些观点实在不敢苟同,觉得总缺了点感性层面上的理性思考,甚至觉一定程度上有些前后矛盾!

第一是中国文化的“投机问题”。文章中提到了对诸葛孔明的借东风和空城计的概率质疑,也略带说道“四两拨千斤”可行性的现实思考。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赤壁之战与空城计的确有点投机与运气,“四两拨千斤”也着实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作者也同时说道历史上不一定有这两件事,况且真正的历史不重要,而是《三国演义》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所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赤壁之战和空城计难道真的只是想告诉我们诸葛孔明的大运连连?当然不是,我想更多的人会习惯性的认为其成功全在于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当然,这是最浅层面的感性,理性上的认识。更深层次上,故事的本质是想在每个人心目中深植上诸葛孔明这一传奇式的人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示范效应”对民众进行某些合乎实际的引导。同时,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小说在某些程度上是具有不真实性的,更确切地说,是具有想象性的。小说里所构建出的人物大多都是基于部分事实的基础上加入些许的合理性“幻想”和“夸大”,固终究也不是那么的真实与可靠。但这毕竟是文学的本质,而非文化的“投机” 。幻想夸大后的英雄人物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当时时代对未来的一种希翼,是美好的,不是“投机”的。同样,“四两拨千斤”难道真的只是想告诉我们四两可以拨千斤吗?我们也着实知道千斤拨四两来得更加的容易与稳妥。但是,更深层上,“四两拨千斤”是想教会我们一种追求,一种进取,一种突破,甚至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这是文学的果敢,不是“投机的”。

 第二是中国文化的“浮躁”问题。文章主要说道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悲剧英雄的国家。文中关乎屈原跳汩罗江,为什么更多的时候我们只看到楚怀王的昏庸,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另外一个事实。中华名族向来有着质朴温存的美好品质,关注帮助弱势群体一直是我们文化(孔孟哲学等)的主流,一定程度上更是能够与在中国流传下来并被普遍大众认同的宗教——佛教思想不谋而合。这也足够体现了文化的社会价值,而非是单纯的浮躁。

当然,我也并不否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其经济是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始终觉得文化与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文化的意义在于社会价值的体现,在于社会价值优势精髓的传承,在于社会价值观导向的引导!文学一定程度上传承寄托表达了文化,但是并不是绝对的,且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传承的方式虽有些时候缺乏了某些事实基础,并在如今的市场机制下显得有些“投机”与“浮躁”,甚至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我们不能只是简单或苛刻于表面情节的斟酌,更应看到其内在实质的作用!文化终究不是经济,经济也终究代表不了文化。经济更多的时候要求的是刺裸裸地现实主义,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市场导向的客观存在。但文学就显得更加的唯美了,经济学家终究比文学家更加的理性严谨,但大多情况下,仍取代不了文学家们的浪漫感性。当然,回归现实本质,两者其实都是符合各自逻辑的理性。社会的发展,谁都离不开谁,百家争鸣,各显神通,缺了谁都显得不那么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