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语言(二)---形象化及其构成手段(原创)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2:01:05
大家知道,“抒情言志”“象情达意”是诗人最喜欢表现的伎俩,想象与联想也是诗人的最爱。不过诗中情景交融、意象相依的画面确实让人神往,禁不住的一幅幅画面扑面而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伫远眺中珍藏着对友人的依恋惜别,表达的是惜别的惆怅。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看似白日依傍着群山已经沉没,想象的是黄河滔滔,大海奔流。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绝美的一幅荷池蜻蜓的戏图,“早”字在这里显得特别的不安分。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里表现了春天到来之后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茂景象。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句中 “系”字极富动感,看似无意,实却伴随着无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的另一种表达。

 “我应该是马,流浪的野马/一身纯黑,在阳光下闪亮/在水边优伤/鹞鹰啊/守候己久的漂泊开始仰起前蹄/双翅如风,疾如闪电/让我们在风雨之后相爱/在草原的深处抚养自己的孩子。”中鹞鹰大家大多没有见过,作者则以“马”为喻使之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而“鹞”还喻指作者崇拜的一种人。

     昨日《你是谁》圈子中博友“风中柳”发表的《秋思》:“这暖暖的阳光/穿过人的心/流淌于天际/秋天的云也这样多思”,其中“穿”、“流淌”的感觉真好,“云也这样多思”很是生动。

  这些诗句给人的感觉就是直观、形象和生动,并由于形象有生动,而让人记忆犹新,印“象”最深的自然为人传诵,而成了名句。

  恩格斯说:“我们当然只能吃和李子,但不能吃水果,因为没有人能吃抽象的水果。”由此看出,具体的才是可感的,如阳光、白云、炊烟等;而抽象的原理、公式、概念之类,是非感性的,接触多了会烦的。

 其实,人们恋上诗也应该是从具体如人的外观及气质(具体形象)开始的。没有“具体”的依托,光是抽象的概念、公式、理论等,没有几个人会喜欢的,谈何印象!诗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的语言不应是思辩的语言,而该是可感的语言;不应是抽象的说理,而该是形象的陶冶。而作为诗的形象大使,形象好比一个人的“穿戴”与精神面貌,“形象性”理所当然就应为其名牌产品之一。正因为诗的情景交融、形象生动,那么逼真可感,那么鲜活动人,才打动了多少年轻态的心。因此,诗人容易激动的心在这里可以得到解释。因此,具体可感生动而不抽象,是为诗之道,当努力为之。

 那么,诗的语言是如何形象化的呢?在这里还是先认识“文学形象”吧。凡是能够激发人们感性想象的语言表现都可以称之为形象。根据语言的形态表现及其想象的特点,可以把文学形象分为三类:语象、形象、意象。因形象与意象概念较简单直接,较好理解,涉及的修辞手法等也不多,这里侧重说明语象。

  1、 语象:即由各种语言用法所创造的、非描摹性的、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系的“语言级形象”(这种提法强调语言的修辞性)。它侧重在表现各种感受的语言用法上,而表现出的具体的形象则为具象。有以下几种表现方式:

 ①比喻:“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既能想象到叶子的形状与质感,也可以抽象感受到它的美,不错吧?!

 ②通感:是一种心理语言现象,它是为了把一种不易言传的感觉表达的更为充分、具体,而借用另一种感觉描写来实现的手法,它是作者丰富的感受经由联想和想象,形成文学的具象性的过程,由此形成的丰富感受甚至会超出某种复杂感官的感觉范围,出现“感觉挪移”的现象,形成五官感觉彼此打通的“通感”。人的感情是复杂的。如看到红色,会想到的东西很多如火,进而想到热,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一个从视觉到内心感觉的转移。这种手法在文学中应用很多,如: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由嗅觉转换到歌声,真有他的!

  B、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句中“水光山色”为视觉,但“与人亲”了,就有了触觉,觉得美景正与自己在亲近了,这也是静态“水光山色”与动态“与人亲”的完美结合。

  C、“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的百合花也似的声音”中“知了”“泼泻”“百合花也似的声音”的通感耐人寻味。

  D、“低语的耳朵将注视着爱情被鼓声送走-----/我的鼻孔将看见爱情的呼吸像灌木丛一样燃烧。”

   E、“我将你的微笑咽下/把你的柔情丝绸”

  ③形、声效果。这是一种利用文字的组合变化及声音动感效果来表现形象的方法。

  A、体现在字形上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字形AABB的组合型叠用,拉长了音节,给人一种低沉、月绵绵无尽的感受。另一方面,这些字连用偏旁“三点水”,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雨水淅淅沥沥的感觉,也有助于表达无尽的衰愁。

  B、语言中的标点同样是语象的载体。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在视觉上显得弯弯曲曲,看到之后引起人思维上的停顿与思索。又如:“啊!多讨厌的天气!”-----。这里多次使用“!”,在视觉上像一个浓墨点,而给人带来的感受却是饱满的情感倾泄,是浓烈的情感流露。

  C、语言本身的形声效果。如许多的动词等可以让人体会到音乐上的感受:“哭、笑、流、叫、跳、倚”等;又如:“全都乱了,全都忘了,全都顾不上了,他了权和钱,钱和权,夺,反夺,反反夺,反反反夺和最最最最最以外,谁能顾得上别的事情呢?”这里句中的节奏不断加快,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场景的混乱急促。人心的慌乱。“权”、 和“钱”是叠韵词,两次反复使用,体现了金钱与权势的相互纠结以及不可言说的微妙关系。

  总之,有关表达形象声音、语调、形体等的各种手法都可以算作是这种手法的应用。如押韵、双声词(寻寻觅觅)等。

 

  另外,拟人、夸张、兴、物化等手法已经在《走近幽默》与《诗歌技巧》中分别有过介绍,在此粗浅说明。

  ①拟人,亦即物境人格化。物化,亦即人格物境化。它往往把人比附外在可感性景物,用以渲染和烘托出诗人内蓄的思想感情。

   ②夸张,诗的夸张,就是抓住对象的某一特征,从性质、状态、数量或知程度上加以夸大铺张,从而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某一方面特点,在情感上给读者以最大的冲击。夸张不仅使诗意生动,而且扩展了诗的气势,丰富了诗的内涵和魅力。

    ③兴, 它往往在一首诗的结尾或开头,先用各种与诗的思想感情有一定联系的景物进行渲染、烘托的一种手法。它用得较少,我在这里就不多说明了。

 

 2、形象:狭义文学形象就是指能够引发视觉联想和想象的描摹性形象,即通过语言的“指物”功能在概念上生成形象,这是最直接、最初步、最基础的文学形象。在表达上,基本是描写。限于篇幅,此部分本人从网络上另外下载,不再起草,可以到本人博客中查找相关资料。

 

 3、 意象:为表现思想感情所创造的形象,往往表现为“情景交融”,如“人比黄花瘦”。因其隐喻性和象征性,使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更具内涵,也更耐人寻味,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一篇文章要有文采,必然是形、声、情的和谐统一。它是对能够直接引发视觉联想的物象的描摹;形与形或者形与声的联合往往会构成“语象”,即它会形成一种修辞(如:比喻---形A形A,拟人---形A形B,通感---形声或其它),来激发我们的视觉、听觉以及其它感觉,从而产生一种想象;形文、声文和情文的融合就形成了“意象”,通过意象,把主观之情与客观的形或声融于一体,达到情景交融。

 形象与意象有时是统一的,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形象中融入了接收者的主观经验、联想或是情感等等,产生了意境,那形象就是意象。意象侧重的是意,而不是象,只要有情的成分掺乎其中,就是意象,这也是形象与意象的主要区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