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踩在脚下的文强检讨书-信海光:感性、破坏性-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2:02:23
搜狐博客 > 信海光:感性、破坏性 > 日志

2010-04-23 | 被踩在脚下的文强检讨书

标签: 行为艺术  检讨书  重庆  文强  3+1各自表述 

    


4月14日下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文强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重庆市司法局原党委书记、局长文强因犯受贿罪,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宣判没两日,网上传出一份文强的最后检讨书,我是从毛寿龙先生的微博上看到的,文强说:“我已经想清楚了,我参与过和知道的事情太多,我要是不死很多人就永远睡不着觉。不杀我后患无穷。我死对他们更有利。我是可以把他们拉下水陪我一起去死的。但那就要把我老婆孩子一起赔上。都说我是个恶魔,但我为人父,为人夫,还不至于对自己的家眷那么狠毒。很多人巴不得我文强马上去死”。
这东西不知真假,但九成是假的吧,大概是好事的网民通过文强的口,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因为文强虽然被判处死刑,但这仅是一审结果,文强还有权利上诉甚至立功,其生死并未最后论定,在这紧要关头,只要没疯的话,文强断不会说出这么剽悍的语句。

目前外界能看到的、媒体公开报道的文强最后的绝唱据称是在一审宣判前,他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他说:“我虽然认罪,但是还有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还有良心……我从一个领导走到这里,教训是沉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制度约束的滞后等等。但自己的、自身的原因才是走向犯罪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希望广大干部,特别是公安人员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钟长鸣。我希望今后没有公安民警再次站在这个位子上。我没有经得起复杂环境的考验,对不起领导、更对不起自己的妻子、儿子……”

这段新闻是引自4月14日文强被判死刑后的某媒体,当时感觉文强真TM淡定,死到临头还能发表官样检讨。

但仅仅四天之后,在北京大学一个叫《3+1各自表述》的行为艺术展览中,文强这段话却被刻上石板,被参观者踩在脚下,我当时就震惊了,不是因为把文强的检讨踩在脚下,而是惊于作者金锋先生的速度,短短四天从创意到刻成石碑......这事后来被证明不是行为艺术家行动速度,而是是媒体自摆了乌龙,把2月份文强的一份检讨拿来放在最近的一审报道中......后来我查阅文强在一审被判死刑后的反应,媒体如此描述:宣判后,文强一言未发,表情木然,而同案受审的文强妻子周晓亚则突然情绪失控,一边跺脚一边大声哭喊,几欲瘫倒,近乎歇斯底里地退庭......这才是真实的。

 

参加这个《3+1各自表述》展览的一共有四位艺术家,文强的石刻检讨书是其中金锋作品的一部分。他的整部作品则是将收集来的两万多字的贪官的检讨书刻在黑色大理石上,铺于地面,置满一室,供观者阅读踩踏。

关于这件作品以及整个展览乃至当代行为艺术,通过博客知道,和我一样曾去参观过的刘仰先生颇不以为然,他撰文说,“如果当代艺术并不能比论文、新闻表现得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它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从一个很实际的角度说,一篇论文、一篇新闻,内容更丰富,成本更低,接收阅读更方便,那么,对于关注这一主题的人来说,何必还要去看成本更昂贵(好几万元人民币)、内容却并没有更丰富的“当代艺术作品”......我不太懂行为艺术,但单是通过检讨书这件作品给出的感受来说,至少我不能同意刘仰先生的观点。因为这件作品的感染力确确实实要大于大多数论及此主题的文字,看着脚下两万字各大贪官的检讨书、悔过书,彼此大同小异,一样的词汇,一样的语句,一样的顺序: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培养、沉重的教训、引以为戒、立功赎罪......如果没属名字,外人绝对会以为全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这些人,在位时尸位素餐,落马后仍行尸走肉,或许,也只有大限将至时才能令之流露出一些真实的、活人的情感吧。


放在平时,谁会去收集、认真读这些玩意儿?--包括管教他们的司法干部。而媒体也不会有版面去承载这些垃圾文字!但如果将之集合在一起,刻在大理石上,踩在脚下,营造的却是一种截然不同的震撼氛围,它表现的不是新闻、不是观点、不是说教,而是一种真实的荒诞,或者荒诞的真实。

至于说成本,按刘仰先生的说法,或许一件艺术品比较昂贵(好几万人民币),但从数量说,它却是稀少的。一篇同样题材的新闻成本或者低廉,但我们每天要接触多少同题材甚至几乎一摸一样的新闻呢?其总合岂不远远大于这件行为艺术作品?

与这件“贪官检讨书”一起展览的还有其他三件展品,一件是从四川地震灾区收集失地农民的农具所构成的摇钱树、一件是很多猪叠在一起、一件是一个洋人手拿梭镖扑在一辆三轮车上,背上压着钉满钉子的十字架,三轮车下有一只狗......说实在的,除了第一件作品,其它都看不太懂。

但没关系,艺术作品没必要使每个人都看懂,最终,每件作品总会遇到它的知音,找到能欣赏它的眼睛。

 

                                           (金锋)
 

分享到搜狐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