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还任重道远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5 16:52:58
解决三峡工程遗留问题还任重道远
鲁家果
2008年第5期 炎黄春秋杂志68856
镇63.6万人,乡村31.5万人;实迁人口102.3万人,其中城镇67.88万人,乡村34.47万人(以上均不含安置人口)。如加生产安置20万人(乡村已安置8万人左右)与2007年及以后移民15万人,仅重庆库区移民总数将达137万余人,超出移民计划42万余人。
资金不足大大制约了重庆库区移民的经济发展。截止2006年底,移民资金投资381亿元,移民人均3.72万元。1993~1999年坝区搬迁安置移民8.23万人,移民资金投资85.25亿元,人均10.35万元,不计物价因素,相当于重庆库区人均移民资金的2.78倍。显然重庆库区移民资金偏紧。
三峡论证报告认为“农村移民的环境容量是够的”,“城镇移民基本上不需要重新安置就业。”实践表明,由于库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经超限。淹没区人口更为集中,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150人。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这个地区原生自然环境已基本消失。原定“就地后靠”的方针无法落实,政府才采取多渠道移民的方针,至2006年底已外迁乡村移民17.34万人。城镇移民的安置就业也困难重重。由于库区工业基础差,设备技术落后,交通不便,市场容量有限,发展二、三产业难度极大。
由于上述原因,库区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新迁城市经济呈空心化趋势。2006年库区人均GDP7741元,城市人均收入9573元,乡村人均收入2520元,分别占全国人均的48%,81%及70%。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库区县区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996年库区财政赤字为13.2亿元,至2006年上升至136亿元,10年间重庆库区累计财政赤字为628亿元。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近10年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为重庆市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重庆市仍面临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不协调,区域及城乡经济差异突出等问题。占全市人口50%的三峡库区,GDP只占全市的29%。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市提出以一小时经济圈带动库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其中当然包括就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库区农业人口850万左右,耕地有限,不可避免会有一个人口转移的问题。重庆400万移民(新华社2007年10月11日报道),当然和三峡库区有关。任何“提法”也好,“概念”也好,都不能否定两者密切相关的事实。
 
五、三峡工程防洪效益毋庸置疑?
防洪是兴建三峡工程的三大理由之首。确切地说,对于长江中游,三峡能够起相当的防洪作用。据负责人说,“今年武汉市的汛期,江滩可能让老百姓去休闲了,这是最好的事实。”2007年,三峡水库正处于蓄水期,长江中游航道变窄,甚至有船只搁浅,洞庭湖、鄱阳湖都处于历史最低水位,都不是好消息,都不能证明三峡的防洪作用。大型水库对防洪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水库下游的防洪,却不利于水库上游的泄洪。2005年嘉陵江洪水,造成重庆市的洪灾,库尾开县等县区被淹没。2007年,水库上游局部地区的暴雨,也造成重庆市库尾的洪灾。自1998年长江洪水后,至今尚未发生流域性的洪灾,三峡对中游的防洪作用,还都未经受真正的考验。现在还不能说“防洪效益毋庸置疑”。三峡水库建成后,重庆市受到洪水淹没的可能性和淹没程度如何?这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三峡论证防洪组专家方宗岱认为:“长江日后增沙,库尾的干扰淤积及库尾岩崩和库尾糙率等项,尚未定论,暂不计算在内,仅设计误差一项,重庆最高水位约高达206米,比1981年洪水高出12.6米,高出历史最高水位约8.4米。这种情况,令人不寒而栗。重庆和上下游一些城镇,将成陆沉之势”。12如果重庆市的洪水位达到206m,(超过朝天门码头7米)重庆大部分市区将被淹没,所有的铁路线都将被淹没(重庆菜园坝火车站铁轨标高196米);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占重庆工业80%的企业及大部分码头将被淹没,这对重庆市及其上下游地区来说无异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有待历史的检验。不能因三峡建成放松对长江上游及中游两湖流域洪水的防治。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但现在还不是摆庆功宴的时候,要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们负面影响缩到最小,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诸如河床淤积、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移民安置、库区上游防洪等问题,都应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制订治理方案,逐步实施,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永远造福人民,泽及子孙。
三峡是全国人民的三峡,希望主持三峡工程的负责人,一如既往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不同乃至逆耳的声音,积极慎重处理好三峡遗留的问题,不留重大后患。则三峡幸甚,长江幸甚,全国人民幸甚。
(作者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 杨继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