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軍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4:29:34

民國軍閥是指在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歸屬「中央ZF」領導,但他們在各地建立自己的勢力併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在其勢力強大時即成為當時中國的正式主導ZF。在實質上依然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割據勢力。中國共***產黨認為民國軍閥的出現則是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利益表現。主要勢力早期為北洋軍閥、滇系軍閥、粵系軍閥等。後期則由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桂系軍閥、直系軍閥、奉系軍閥等取代。

軍閥的產生

背景

民國軍閥的地域性最早來自於清朝末年,其中央軍隊八旗和綠營戰鬥力低下,在征討太平天國等勢力時,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比較著名的有湘軍和淮軍。隨著清廷日益腐敗,地方團練的勢力也日趨擴大,已經可以影響到中央的政策決定。民國軍閥無不於這些地方團練有千絲萬縷的瓜葛。

清朝末年,由於義和團事件清廷受到嚴重打擊,慈禧太后體認到面對西方勢力的衝擊訴諸傳統武力乃毫無作用,因此開始主導新政執行。其中一環乃新軍建立,此新軍之核心部隊由袁世凱建立,乃日後的北洋六鎮。此新軍計劃原先預定擴展至全國建立36鎮約五十萬正規軍,並成為全國主要武力核心。

新軍的計劃本身就有極大的問題。由於當時中央為了庚子賠款之財源籌措已經阮囊羞澀,除了北洋六鎮之新軍之外清廷根本拿不出經費來建設各地新軍,因此各地新軍之經費籌措基本上是各省自行辦理;這種方式雖然可以減少中央財政負擔,但顯而立見的負面影響就是這些新軍基本上都是地方自籌自招自練,中央根本無法掌握其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已經註定了各地軍閥出現之必然定局。

除了各地自籌之新軍以外,位於中央的北洋六鎮在忠誠性問題上對於清廷也是極大的隱憂,北洋新軍在核心架構上是以袁世凱於小站練兵時所訓練的軍官做為軍隊骨幹,對於袁世凱的效忠性還比清廷來的大;此點清廷並非不知情,因此袁世凱在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後失勢,基本上就是為了削弱袁世凱對新軍之影響力,不過此作法完全失敗, 辛亥革命發生時,北洋六鎮雖接獲清廷的討伐命令,但是卻抗命沒有進行任何動作,清廷不得已重新重用袁世凱亦求抵抗革命的力量,這些原來效忠清廷的北洋新軍就成了後來的北洋軍閥。而地方新軍則成為各地軍閥之骨幹。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推派各省都督進行治理,都督在各省掌握了政經大權之地位,成為了軍閥養成之溫床。護國戰爭之後,各地軍閥正式成型。

內在原因

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足夠力量支配整個中國,加上北洋軍內部存在明顯的派系爭鬥,各省有實力的人物為保存自己的政治利益紛紛組建軍隊劃分勢力範圍。

北洋軍閥

中國經過二千余年的封建時期,建立了完善且實力強大自然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土地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料、產品自給自足的經濟方式使得自然經濟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就能夠形成完備的體系並獨立發展,成為民國軍閥能夠依省割據的經濟因素。

中國在當時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形成了大批具有濃厚自然經濟特色的地主與紳商,他們的發展一般也在一個很小的地域範圍內,對全國性的市場沒有足夠的興趣,並在勢力範圍內利用工會、商會抵制外來經濟。辛亥革命時他們擔心自己的既有利益受到侵害,害怕民國ZF的土地改革與限制私人資本發展,採用支持當地實力派人物尋求保護。對全國市場統一的淡漠與渴求安定生產環境與一定政治特權的願望使他們成為當地軍閥有力的統治支持者與經濟來源之一。

外部原因

影響中國政治的主要勢力——帝國主義在華勢力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由英、法做大成為美日相爭,辛亥革命後各帝國主義沒有了在華有力的統治代言人,擔心中國取得獨立地位,使得各國在華利益遭到損失,轉而尋求建立地方上的統治代言人,向軍閥提供經濟、技術上的支持。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相互利用,形成「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

華盛頓會議後帝國主義在華勢力重新洗牌,美國勢力上升,這加劇了民國軍閥的勢力膨脹。帝國主義在華分贓不均直接表現為不同軍閥的戰爭,導致中國內亂不斷。

  

--------------------------------------------------------------------------------

皖系:段祺瑞

段祺瑞(1864年—1936年11月2日),原名啟瑞,字芝泉,中國安徽合肥(今屬肥西縣)人,為民國時期軍閥、政治家。

段祺瑞祖父及叔父皆為淮軍將領。1885年考入北洋武備學堂,習炮科。1889年獲選派到德國留學兩年學習軍事。回中國後加入袁世凱手下,於小站練兵,成為袁的親信,與馮國璋、王士珍並稱為「北洋三傑」(亦被稱為龍、虎、狗;王為龍,段為虎,馮為狗)。中華民國建立之後,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1913年,一度代理國務總理,調兵鎮壓二次革命。此後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領河南都督。

袁世凱稱帝時暫時退隱山林,袁世凱被護國軍打敗時被邀出山,袁政權倒台後領導親信加入北洋ZF。他是軍閥派系內的皖系頭目。1917年擔任國務總理期間與總統黎元洪之間因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引發府院之爭,引發由張勳領導的溥儀復辟。復辟歷時十二日後即被段於天津馬廠誓師鎮壓。

在繼任的馮國璋總統任期內,就解決南北分裂,統一中國的方式問題,與馮發生第二次府院之爭,1918年馮就任總統期滿,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為總統。段與馮氏約定共同下野,段氏通過安福系繼續在幕後操縱政權。1920年7月在直皖戰爭中失敗,退隱天津。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賄選上臺的直系軍閥首腦曹錕,邀請段出山,任北洋ZF的臨時執政。1926年參與制造了屠殺北京愛國運動學生的三·一八慘案,同年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臺,退居天津日租界當寓公,潛心佛學,自號「正道居士」。九一八事變後,拒絕與日本人往來,頗有操守。1933年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1935年被任命為國民ZF委員,但沒有就職。1936年11月2日在上海病逝,葬於萬安公墓。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內閣

1916年4月23日成立。 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後由曹汝霖兼署),內務總長王揖唐,財政總長孫寶琦,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張國淦,農商總長金邦平,交通總長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詒決定),參謀總長王士珍,審計院長莊蘊寬。

1916年6月30日改組。 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唐紹儀(唐未到前由陳錦濤兼署),內務總長許世英,財政總長陳錦濤,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張耀曾未到前由張國淦兼署),教育總長孫洪伊,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內閣

1917年7月17日成立。 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汪大燮、內務總長湯化龍、財政總長梁啟超、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林長民、教育總長范源廉,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內閣

1918年3月29日成立。 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徵祥、內務總長錢能訓、財政總長曹汝霖兼,陸軍總長段芝貴、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朱深、教育總長傅增湘、農商總長田文烈、交通總長曹汝霖。

評價

段祺瑞的形象頗佳,以不抽、不喝、不嫖、不賭、不貪、不占的「六不總理」享譽於世。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他隨即趕到現場,向死者長跪不起,並決定終身食素,至死不改。

--------------------------------------------------------------------------------

皖系:倪嗣沖

倪嗣沖(1868年-1924年),原名倪毓桂,字丹忱。安徽阜陽倪新寨(今屬阜南縣)人。

倪1893年中秀才,後屢試不第。1899年投奔山東巡撫袁世凱,被袁保薦為恩縣縣令。後被袁世凱推薦給新任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徐保舉倪為過班道員、東三省民政司長。

1913年爆發二次革命後,被袁世凱任命為安徽清鄉督辦,鎮壓二次革命安徽討袁軍,後任安徽都督兼民政長。1915年支持袁世凱稱帝,被封一等公爵,支持張勛復辟,被溥儀封為安徽巡撫。後復任安徽督軍兼省長,並升任長江巡閱使,派張敬堯入湖南。1920年直皖戰爭起,皖系戰敗,倪被解職,赴天津意租界隱居。隱居期間,投資銀行、紗廠、麵粉廠、油漆公司等,還在英、日租界廣置房地產。1924年病死於天津。

  

--------------------------------------------------------------------------------

皖系 張敬堯

張敬堯,(1881年-1933年5月7日),中華民國時期皖系軍閥。字勛臣,安徽霍丘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歷任北洋民國陸軍第六師十一旅22團長、第3混成旅旅長、江西南昌鎮守使、陸軍第七師師長。1916年任征滇北洋軍第二軍司令,入川鎮壓討袁護國軍。1917年任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剿匪督辦,旋調任察哈爾都統。1918年任湖南督軍兼省長,1919年湖南人主張湘人治湘,開展驅張運動。張輝瓚、毛***澤***東等人均是該運動的積极參与者。1920年6月,被譚延闓、趙恆錫湘軍反攻趕出湖南,隱居天津意租界。1932年投靠偽滿ZF,任平津第二集團軍總司令。1933年5月7日,在北平被國民黨刺殺身亡。

   

--------------------------------------------------------------------------------

皖系: 陳樹藩

陳樹藩(1885年-1949年11月2日),字柏森(柏生),陝西安康人。民國皖系軍閥,曾任陝西督軍。

1905年入陝西陸軍小學,第二年被保送保定陸軍速成學堂,讀炮科。1910年畢業返陝,被分配到陝西陸軍第三十九混成協炮兵營當排長,不久調任軍械官。1911年10月22日參加西安起義。民國成立後,任獨立混成第四旅旅長。1916年反對袁世凱稱帝,就任陝西護國軍總司令,宣佈陝西獨立,驅逐陝西督軍陸建章。袁死後,段祺瑞任命陳為陝西督軍,從此陳加入皖系集團。1917年12月,陝西國民黨人士開展護法運動,成立陝西靖國軍,起義驅陳。陳引河南鎮嵩軍統領劉鎮華入陝援助,劉從此留在陝西不走。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段祺瑞下臺,陳樹藩失去靠山。1921年5月25日,北京ZF宣佈免去陳樹藩職務,由直系將領第二十師師長閻相文出任陝西督軍。陳樹藩率部逃往漢中。8月23日,閻相文在督署內突然吞服鴉片煙自殺,第十一師師長馮玉祥接任陝西督軍。馮玉祥攻漢中府,陳樹藩倉皇逃往四川。後經萬縣到漢口,再轉上海,在津、滬、杭等地當寓公。抗日戰爭時期,拒絕當汗奸,避走四川。勝利後返回杭州居住。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1949年11月2日,在杭州病逝。

--------------------------------------------------------------------------------

皖系:盧永祥

盧永祥(1867年-1933年),原名盧振河,字子嘉,中國山東濟陽人,皖系軍閥代表人物之一。

幼年家貧,1890年投入淮軍,1895年加入北洋新軍。曾任曹錕陸軍第三鎮第五協統領。1911年先參加灤州兵諫,後率部鎮壓灤州起義。後隨曹錕率部進攻山西太原起義的民軍。中華民國成立後,任陸軍第十師師長,駐守浙江,後任浙江都督。轉而投靠段祺瑞,成為皖系幹將。1924年秋,盧在江浙戰爭中與江蘇直系齊燮元對峙時,背後遭到福建直系孫傳芳的偷襲。10月13日,盧下野避難日本。1924年10月23日北京政變後,段祺瑞任命盧任江蘇巡閱使。1925年11月,盧又被孫傳芳逐走,後隱居天津,1933年去世。

1921年6月4日,曾通電:『先以省憲定自治之基礎,繼以國憲保統一之舊觀』,主張聯省自治。獲得廣東陳炯明通電支持。

  

--------------------------------------------------------------------------------

直系:馮國璋

馮國璋(1859年——1919年12月12日),字華甫,中國直隸河間(今河北河間)人,中華民國北洋軍閥ZF總統。

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曾任北洋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務處總辦。1903年中央練兵處成立後,任軍學司正使。後歷任統制和第一軍總統。辛亥革命時率領北洋軍鎮壓武昌起義。1913年,奉命率軍進攻南京,鎮壓「二次革命」。後出任江蘇都督,坐鎮東南。袁世凱稱帝後曾任命他為參謀總長,後來又讓他代替段祺瑞兼理征滇總司令,他均未上任。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馮任副總統,在南京辦公。次年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引發張勳復辟,為段祺瑞所鎮壓。黎元洪辭職,馮國璋進京任代理總統。北洋軍閥內部分化為皖,直,奉三派後,為直系軍閥首領,聯合湖北督軍王占元、江西督軍陳光遠和江蘇督軍李純,對抗北洋軍閥ZF中的皖系軍閥段祺瑞。1918年因徐世昌被段祺瑞控制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馮下臺,次年12月12日病死於北京。其在京故居位於東城區帽兒衚衕11號。

  

直系:曹錕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出生於天津大沽口,字仲珊,是中華民國初期北洋軍閥時代直系軍閥的首領,前中華民國大總統,陸軍上將。

曹錕出生於一個貧窮的駛船家庭,屬於社會地位比較低的階層,在他的政治和軍人生涯中他也因此經常受恥笑。曹錕是六個兄弟姐妹中的第三個。於1885年進入天津武備學堂投兵,參加過甲午戰爭,戰後參加袁世凱在小站訓練的新軍,受到袁世凱的賞識。

1912年2月曹錕時為陸軍第三師師長,受袁世凱唆使,製造北京兵變,為袁世凱拒絕南下就任臨時大總統製造藉口。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曹錕是公開表態支持的一個軍閥首領。為此他被封為「虎威將軍」。在護國戰爭中曹錕奉命入四川,但於1916年3月戰敗。同年9月受任為直隸督軍。1917年張勛復辟受到曹錕的反對。張軍戰敗,復辟遂失敗。但同時曹錕也隨同馮國璋、段祺瑞反對孫中山在廣州維持的舊國會和護法運動。由於南北雙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導致護法戰爭爆發。同年被授上將銜。1918年2月曹錕軍入湖北、湖南,壓迫湘軍。

1919年12月馮國璋死後曹錕成為直系軍閥的首領。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戰勝皖系軍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軍閥獲勝,奉系退出北京,直系成為在北京中央ZF唯一的一個軍事集團。為了以合法的名義達到總統職,曹錕用盡心計。他首先逼退徐世昌,迎原總統黎元洪復職,但同時又在政治上對黎百般刁難,讓黎任期內其ZF無法工作,北京ZF六度更換。最後他派人對黎進行恐嚇,迫使黎逃到天津。又將黎的火車在天津扣住,一直到黎交出總統印後才放黎。雖然他的大將吳佩孚反對,但曹錕依然利用每張選票5000大洋的重金賄賂國會議員,於1923年10月6日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職,被稱為「豬仔總統」。雖然吳依然忠於曹,但雙方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裂縫,造成雙方之間的猜疑和不信任。任總統期間,曹錕曾計劃將其母語天津話定為中華民國國語,但還未付諸實施,就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馮玉祥在北京發動政變,導致直系失敗。曹錕被軟禁於中南海延慶樓,直到1926年4月反奉戰爭馮玉祥失敗後,被釋放。先到河南投奔吳佩孚,後寓居天津。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佔領天津,曾企圖說服曹出面組織ZF,但遭到曹的拒絕。國民ZF在1939年12月追贈曹錕一級上將,以彰其民族氣節。

其四弟曹銳在曹錕得勢時,先後任直隸省長、兵站軍需總督、後任財政委員會委員長,在1924年北京政變中畏罪自殺。

  

--------------------------------------------------------------------------------

直系:吳佩孚

吳佩孚(1874年4月22日-1939年12月4日),字子玉,中國山東蓬萊人。晚清秀才,北洋軍閥中直系軍閥的首領。

生平

出生於商人家庭,秀才出身,1898年投筆從戎,投效天津淮軍聶士成部隊,入北洋武備學堂開平班學習步科,1902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測繪科,1906年任北洋陸軍第三鎮曹錕部炮兵第三標第一營管帶。1916年,隨曹錕入川與西南護國軍作戰,升任旅長。1917年7月,任討逆軍西路先鋒,參加討伐張勳復辟。1918年南北戰爭時,任北軍第三師師長,隨曹錕入湖南作戰,攻岳州,陷長沙,佔領衡陽。1919年通電擁護五四運動,高談「勞工神聖」,允許共***產黨人在其統治範圍內的京漢、隴海等鐵路沿線組織工會。

1920年7月,跟隨曹錕參加直皖戰爭,與奉系合作,擊敗皖系勢力,共同參與控制北京ZF。

1922年4月,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擁曹錕,擊敗奉系軍閥,使之敗退關外,成為北洋軍閥中的首要人物,駐守洛陽。1923年2月殘酷鎮壓京漢鐵路大罷工,史稱「二七慘案」。同年4月在洛陽舉行五十大壽,維新派首領康有為送了一副壽聯,曰:「牧野鷹揚,百歲勳名才一半;洛陽虎踞,八方風雨會中州。」吳大喜,賞給大洋一千元。同年10月曹錕賄選,成為總統。1924年9月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擔任「討逆軍總司令」,為奉軍及叛軍馮玉祥所敗。赴岳州託庇於湖南軍閥趙恆惕。

1925年10月,浙江督辦孫傳芳發動反奉戰爭,擁吳出征。1926年再次促成直奉聯合,攻打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聯軍。成為當時國民黨廣州國民ZF北伐的目標之一,同年夏天被北伐軍擊潰主力。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後,吳率殘部去四川依靠楊森,從此一蹶不振。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居住北平。其間曾批評滿州國為日本附庸。1937年抗戰爆發後,一直拒絶與日本人合作。1939年12月於北平因吃水餃引發牙痛,由一日籍牙醫替其拔牙,12月4日逝世。有傳聞吳佩孚可能是因為拒絕與日人合作而被謀殺。1940年,國民ZF追贈國軍上將銜,以顯其保存晚節。

  

--------------------------------------------------------------------------------

直系 齊燮元

齊燮元(1879年-1946年),原名齊英,字撫萬,號耀珊,中國天津寧河人,直系軍閥主要將領之一。

齊在光緒年間考中秀才,後投筆從戎,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一度赴日本留學。回國後任清新編陸軍第六鎮參謀,民國後升任陸軍第六師第十二旅旅長,1916年升任第六師師長,率部抵禦護國軍的進攻。

1917年,李純任江蘇都督,率第六師等部隊前往江蘇。1920年,李純死,齊燮元接任江蘇都督一職。1924年9月,齊燮元與皖系的浙江都督盧永祥發生江浙戰爭。10月13日,在福建孫傳芳的援助下,齊燮元大敗浙江軍,成為江浙霸主。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直系受到慘重打擊,北洋ZF被奉系和皖系把持,12月11日,皖系執政段祺瑞免去齊的都督職務。齊拒不交權,遭到奉系張宗昌的進攻,1925年初,齊戰敗逃往日本。

1926年,齊回到國內,托庇於吳佩孚帳下,任十四省討賊聯軍副總司令。1930年,齊在中原大戰時加入閻錫山一方,任江北招討使。閻戰敗後,齊隱居於天津英租界。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齊在日軍扶持下出任華北治安軍總司令。戰後,齊因漢奸罪受審,定罪後於1946年被槍決於南京雨花臺。

  

--------------------------------------------------------------------------------

直系 孫傳芳

孫傳芳(1885年–1935年),字馨遠,山東歷城人,民國時北洋直系軍閥首領之一。

生平

1904年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後,以官費留學日本。1908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並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到中國,入陸軍第五鎮歷任營、團、旅長。1921年任長江上游警備總司令。1923年,任福建軍務督理。1924年江浙戰爭中,奉曹錕命進攻浙江,趕走皖系盧永祥,兼任浙江軍務督理。1925年10月發動反奉戰爭,驅逐上海、蘇皖等地奉系勢力,11月在南京宣佈成立「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自任總司令。聘日本軍官岡村寧次為高等軍事顧問。孫傳芳表面笑容可掬,背地心狠手辣,人稱「笑虎將軍」,殺北洋宿將施從濱時種下日後被刺死的後果。

1926年9月北伐軍入江西,孫親赴九江督戰,其主力被殲,孫赴天津向張作霖求援。同年12月張作霖在天津蔡園就任安國軍總司令,孫被任為安國軍副司令,兼五省聯軍總司令。1927年8月,乘寧漢分裂,蔣介石辭去國軍總司令職,率殘部渡江再戰。於龍潭戰鬥血戰五晝夜,被何應欽、李宗仁、白崇禧擊敗,孫傳芳倉皇登上小汽艇逃出。1928年春,被張作霖任命為魯西前線總指揮,與蔣介石、馮玉祥部作戰,失敗後回濟南。6月奉系張作霖被炸死,孫部退至冀東灤州一帶,被晉軍收編。孫從此寄食張學良門下。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孫傳芳到天津英租界寓居。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佛教居士林被施從濱女兒施劍翹刺死。葬於北京西山臥佛寺東南,現北京植物園內。

   

--------------------------------------------------------------------------------

奉系:張作霖

張作霖 (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小名張老疙瘩,中國遼寧盤錦人,自小出身貧苦農家。張作霖後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是北洋ZF的最後一個最高權力者。1928年6月4日發生皇姑屯事件,張作霖所乘的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後即死去。

生平

少時曾入塾,後改學獸醫。早年當過土匪,馬賊出身,1902年被官府收編,任游擊馬隊管帶,遂升擢而為師長。武昌起義後,仍效忠清廷,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力量。後被袁世凱任命為第27師師長,鎮壓反袁的國民黨人。袁世凱稱帝後,張作霖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世凱死後,張作霖被北京ZF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依靠日本控制了遼吉黑三省,成為奉系首領。此後,張作霖的勢力範圍在東北三省。由日本扶植。1926年稱安國軍總司令。1927年6月自稱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1928年6月被蔣介石北伐軍擊敗,自北京退瀋陽。隨後遭到日本ZF特使要求東北獨立。張拒絕該要求。6月4日,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死。其子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遂就任東北保安司令,繼續統領東北。不久宣佈「東北易幟」,加入國民ZF。

年譜

1875年 3月19日生於奉天海城駕掌寺村(今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葉家村張家窩棚屯。)

1889年 父張有財亡,兄妹4人隨母前往廣寧縣二道溝鄉(今黑山縣繞陽河鎮)生活。賣過包子,當過貨郎、過木匠,後隨繼父學過獸醫、相馬。

1892年 在營口高坎鎮一帶謀生。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張作霖在營口應募投清朝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

1895年 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離部隊回家鄉。與廣寧縣南鄉趙家廟村(今北鎮市高山子鎮趙家村)農戶趙占元次女(張學良生母)結婚。後到廣寧縣城(今北鎮市),不久又返回趙家廟村,糾集數十名青壯年,建立一支聯村保險隊(保安隊),投身綠林。

1901年 除夕,張作霖遭匪首金壽山勾結俄軍馬隊偷襲,損失慘重,率殘部8人,逃到台安縣桑林子村,後到八角台(今台安縣)投靠張景惠,當上了八角台團練長。4月17日,其長子張學良出生於台安縣桑林子村。

1902年 11月9日張作霖率200余人被新置新民府知府曾韞招安收編,編為新民府巡警營馬隊幫帶(相當於副營職)。

1906年 張作霖被提升為統帶(相當於團職)。期間,張作霖先後剿除、招安遼西徐翰武、侯占山、金壽山等各路匪徒。特別是智擒悍匪杜立山,清ZF發硃批:「予都司張作霖等五員獎敘」,賞銀5000兩;

1907年 張作霖晉升為奉天巡防營前路統領(相當於旅職);

1908年至1910年4月間,張作霖被調往吉林省鄭家屯、洮南一帶,追剿蒙匪,晉升為洮南鎮守使。

1911年 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張作霖以「率兵勤王」為由,搶先由洮南入奉天。東三省總督趙爾巽任其為「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期間殘酷鎮壓同盟會革命志士,張作霖受到清廷破格升賞,出任「關外練兵大臣」,賞頂戴花翎。後升為「奉天巡防營務處總辦」。1928年張作霖將三女張懷瞳許配趙爾巽之子趙天賜(趙世輝)博士。

1912年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任命張作霖為27師中將師長,袁世凱稱帝時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袁死後,被北京ZF任命為奉天督軍兼省長、東三省巡閱使。

1916年 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

1918年 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閱使。

1920年 直皖戰爭爆發。奉軍支持直軍,勝利後共同控制北京。

1922年 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戰敗,張作霖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宣佈東北自治。

1924年 第二次直奉戰爭。奉軍勝,張作霖控制北洋ZF。

1925年 11月反奉戰爭,次年4月,反奉戰爭失敗。

1926年 12月,合謀孫傳芳、閻錫山等人就任安國軍總司令。

1927年 4月,殺害李大釗等20名國共人士。6月18日,張在北京就任北洋軍ZF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並組成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第32屆、也是最後一屆內閣,也是北洋軍政權最後一個統治者。

1928年 4月蔣中正為首蔣、馮、閻、桂四大集團軍的攻擊下,後者完敗。5月30日宣佈奉軍撤退。

1928年 6月4日,張作霖所乘由北京返回奉天的專列被日本關東軍於瀋陽市郊皇姑屯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送回瀋陽後,於當日死去,時年53歲。

評價

正面評價

民間認為,張作霖從一個出身低微農民起家,苦心經營方成為顯赫一時的人物,相當不簡單。還有些人認為,張作霖因未答應《日張密約》而被日本人為炸死,屬於民族英雄。但這種說法基本屬於杜撰,歷史的依據很少,但並非沒有。(見《我的祖父與張作霖父子:憶皇姑屯爆炸與西安事變》;《中國教育一督錄》)。也有人認為張作霖治家很嚴,子張學良受其影響很大。還有一些證據表示,張重視舊教育,尊敬孔儒。(《李敖自傳》)。

張亦重視教育,當然主要是為軍事服務的,但客觀上也起到了培養人材的作用。1922年籌建東北大學;1923年4月,東北大學成立。這所大學在當時師資水準極高,像章士釗、黃侃等著名學者曾教書於此。

但大多數對張的正面評價都來源於民間故事,甚至是獵奇小說。很少有明確史料支持。不過張做為傳奇人物,深受他的家鄉人民的喜愛。張的政治、軍事才能也是值得肯定的。被譽為「亂世梟雄」。

張作霖統治東北時,大量引入山東漢族。這一移民戰略大大充實東北邊疆,改變了東三省的人口、民族、文化格局,成為日後日本侵略此地時一大障礙

負面評價

關於張作霖負面評價主要有三點:

窮兵黷武:張作霖參與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江浙戰爭,作為軍閥,張一再發動戰爭,不惜嚮日本等國借款而且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用於戰爭,導致東北地區經濟蕭條,人民生活水準下降。且張的部隊奉軍軍紀渙散,常常燒殺搶掠。給佔領區帶來了深刻的苦難。

鎮壓民主:張曾經數次反對民主,屠戮革命黨人。1915年,為支持袁世凱稱帝,鎮壓遊行的學生的領導者。1919年五四運動,張發佈命令:「對肇事之徒,嚴加懲處。」學生不准自由活動,且有警***察干涉。1927年4月,逮捕並殺害了李大釗等共***產黨人。

巴結日本:張對日本採取所謂「親善」,尤其是初期。1912年,張在日本駐奉天總領事館書記生深澤說:「日本國在南滿洲享有利權,乃屬當然,毫不為過。」(《張作霖傳》)且大量雇佣日軍事人員。但到後期,張與日本出現利益上的矛盾,終於於1928年6月4日,張被日本特務謀劃,殺害於瀋陽西郊皇姑屯車站。

雖然張作霖有這麼多負面的評價,但在中國大陸的非官方,許多媒體尤其是網站對其的評價多為「毀譽參半」。ZF亦允許出版對張作霖有正面評價的文學作品。對於官方言論,對張的評價亦輕描淡寫,不與過多的批判與指責。這種歷史評價很可能與其子張學良有直接的關係。至於張學良則稱其父「有雄才,無大略」(與蔣介石相反)。

  

--------------------------------------------------------------------------------

奉系 張學良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中國遼寧海城人,人稱「少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民國四公子」之一。

早年生涯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相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其父張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後,繼任為東北保安總司令。

東北易幟

1928年底「東北易幟」幫助當時的中華民國國民ZF領袖蔣介石完成中國形式上的統一。之後張學良平定了嘎達梅林的起義。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決心奪回失去的主權,並切斷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史達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線向中國進攻,東北軍很快被擊敗。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的迅速潰敗,暴露了東北軍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

九一八事變

中原大戰中東北軍出兵關內的潰敗,客觀上助長了日本覬覦中國東北的野心。萬寶山事件發生後,蔣介石曾一度希望調整對日外交,使東亞大局穩定,以便於恢復發展和繼續他的剿匪大業。他和張學良也交換過應極力避免與日本衝突的意見。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消極抗戰,積極逃戰,致使三百日軍取得了奇跡的超完勝。事變發生後,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令日軍很快侵佔了東三省全境。中國軍因而被日本軍譏笑為「太監兵」,張學良也落下了「不抵抗將軍」的罵名。

放棄錦州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就設立了特種外交委員會。即過多天商討,決議了一個《現在處理時局之根本方針》,客觀評估了當時的局勢條件。著名的臺灣歷史學家梁敬錞博士事後評論說:「……,持與今日英國日本各方面檔案與其他著述資料相互印證,大抵皆能正確,允稱政略之傑構。其中明知國聯不足恃,而不得不仍作信賴國聯之表示:明知解決事變不得不出於軍事之犧牲,而仍不能不計較犧牲之真實代價,皆可鑒ZF當時應付艱局之苦心。而可憾者,當時忍耐止境只限錦州,錦州有難,即當抗戰。而其後錦州卒至不戰而退,事變範圍反之擴大了。」

鑒於當時錦州局勢的重要性,在當時國民ZF曾嚴令張學良死守錦州,張學良則趁機向國民ZF索取財政支援和軍事支援,並且在要求得不到滿足後,出於保全實力的需要,決定全面撤軍關內。聞及此舉,當時下野的蔣介石急忙致電張學良請求切勿撤兵。但張學良仍在1932年1月2日率領20萬東北軍退至關內,關外的一萬日軍於1月3日佔領錦州,再一次得到了超完勝的戰績,日本少壯派軍閥從此被吸入狂傲邪妄的侵略之途。

蔣介石後來在《敵乎友乎》一文中寫道:「就是瀋陽陷落尚未侵入關內的時候,也還有使日本止於錦州,徐圖轉換局勢的可能。可惜步步錯過,以至造成此後不可收拾的局面,這不能不說當局沒有決心及不服責任之所致」。

再失熱河

一二八事變後,廣東軍奮起抗敵,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打出中國人的骨氣和勇氣。時任中央政治會議主席、行政院長兼外交部長的汪精衛,希望張學良出兵南北夾擊日軍,並派陳公博和李濟深北上班請救兵。張學良以他的方針回答道:「鞏固後方,推進前方,保衛地方,擁護中央」,不肯出兵。

當其時張學良的職務是負責保衛熱河、察哈爾、河北等地。

在那時一期《獨立評論》曾刊登熟悉熱河和華北戰略地理的丁文江教授所攥寫的《假如我是張學良》一文,裡面明白地指出:

「一旦熱河有了軍事行動,北京天津是萬萬守不了的。」 「我們真正的防禦、長期的戰爭,不在平津,而在熱河。假如我是張學良,要預備積極抵抗,第一步先把司令部移到張家口,同時把重要的軍實和北寧路車輛逐次的運到居庸關以北;只留一部分軍隊在山海關、秦皇島、天津等處;在這些幾處經過相當的抵抗以後,也預備從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分別退至口外。現在駐在熱河邊界的軍隊應該從速進到朝陽、並且積極籌備朝陽、凌原,平原、承德各地間的運輸。熱河東南兩部完全是山地,不但日本人的坦克重炮都不能使用,就是飛機也有許多危險。喜峰、古北、河南口三處都是天險,每處有一兩萬人防守,日本非有一倍以上的軍力不能進攻」 「只要守得住熱河,放棄了平津是不足惜的。只要當局有必死的決心,充分的計劃,熱河是一定守得住的」。

但當時張學良根本沒有打算認真守土,他覺得死守熱河只有把自己的軍隊白白耗掉,作無謂之犧牲而已。張學良當時的戰略重點是打一場馬馬虎虎的防守戰,應付一下媒體輿論,因此沒有把軍隊主力調上熱河佈防而是窩守在河北邊界。

一個多月以後,丁文江眼看熱河佈防失當,又攥寫一文道:

「熱河部隊只有四步軍旅、六騎兵旅,合計不過二萬支槍。朝陽、北原的守兵一共不及四千多支槍。日本如在錦州、義縣進兵,該地防軍就沒有抵抗的能力!」 「我們現在將二十旅兵力全放在冀察兩省,而將熱河交給湯玉麟去防守,這是什麼戰略?我不懂!」

由於指揮官都沒有抗戰的決心,那些東北將士士氣低落。在熱河抗戰之前,湯玉麟早就派代表參加滿洲國的建國議會,其部下的兩個旅長也早已嚮日本表示投誠,熱河抗戰之潰敗其實在戰前已經決定了。張學良向當時國民議會列出了一表巨額軍餉,要挾撥款守土。

汪精衛聞訊,在1932年8月6日請求辭職,並發表通電斥責張學良道:

「北平緩靖共署張主任漢卿勛鑒,溯兄去歲放棄瀋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里土地,陷於敵手,敵氣益驕,延及淞滬,賴第十九軍及第五路軍奮起抵禦,為我民族爭生存,為我國家爭人格,此本非常之事,非所望於兄。然亦冀兄之激發天良,有以自見。乃因循經年,未有建樹,而寇氛益肆,熱河告急,中央軍隊方事剿匪,溽暑作戰,冒諸艱苦。然為安定內地,鞏固後方防計,義無可辭。此外惟兄擁兵最多,軍容最盛,而敵兵所擾,正在兄防地以內。故以實力言之,以地理之便利言之,抵抗敵人,兄在職一日,斷非他人所能越俎。須知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凡屬族類,皆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當日第十九軍及第五路軍作戰淞滬,實本斯義,豈有他求!及戰事既酣,在中央固悉索敝賦,以供前方;而人民更裹糧景從,以助士氣。今兄未聞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斂,自一紙宣言捍禦外侮以來,所責於財政部者,即籌五百萬,至少先交兩百萬;所責於鐵部者,即籌三百萬;昨日則又以每月籌助熱河三百萬責之於行政院矣。當此民窮財盡之時,中央財政歇蹶萬分,亦有耳目,兄寧不知!乃必以此相要挾,誠不解是何居心!無論中央無此財力,即令有之,在兄為實行抵抗以前,弟亦萬不忍為浪擲!弟誠無似,不能搜刮民脂民膏,以饜兄一人之欲。使兄失望,於弟唯有引咎辭職,以謝兄一人,並以明無他。惟望兄亦以辭職以謝四萬萬國人,毋使熱河平津為東北錦州之續,則關內之中國幸甚!」

張學良公開回覆道:

「自九一八日本侵華以來,國家力謀團結禦侮,汪先生如欲辭職,盡可明白向余表示,何必發表與事實不相符合之談話?自日軍侵犯東北以後,余毫無個人生命財產之觀念,但因華北治安責任在身,未敢擅離職守,余為軍人,負責統率大軍,一切行動當不如汪先生自由也,余雖準備交卸,但一旦在職,不得不努力華北治安。」

1933年元旦,日軍進攻山海關,於次日佔領。2月22日日軍協同滿洲國偽軍全面進攻熱河,長城抗戰爆發了。湯玉麟聞風立刻動員全軍二百多輛軍車,搬運鴉片私產,力求完脫。其下東北軍將士疾步後撤,以求自保。就這樣,日軍又僅以一百二十八名輕騎兵長驅直入,把省會承德給占了。戰後民國ZF立令全國通緝湯玉麟,其後張學良和東北軍被西調進攻共***產黨在陝北的紅軍。

長城抗戰中西北軍宋哲元部曾派趙登禹旅長率部繞攻日軍後方,用大刀奇襲,官兵異口同聲「砍上去!」,個個爭勇奪先,把日軍殺得措手不及,並奪回了喜峰口。日本報紙不得不承認喜峰口戰鬥喪盡了「皇軍名譽」,遭受了「60年來未有之侮辱」。中國軍隊重創日軍,使全國人心為之一振。天津《大公報》稱喜峰口抗戰「竟能使驕妄氣盛之日軍受偌大打擊,此誠足為中國軍人吐氣」。

西安事變

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ZF一再妥協,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1]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採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共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冬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產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城內,張學良通過共***產黨向史達林表達了廢蔣的意向,但史達林認為,一旦蔣有什麼三長兩短,中國會立刻回到以前一盤散沙的局況,不但日本可趁機「三個月滅亡中國」,連蘇聯也會因此徒增對日交戰的風險。史達林遂電報中國共***產黨應想盡一切辦法營救蔣介石。與此同時,國民ZF中央派系二號人物,親日的何應欽卻積極調動大軍,並用飛機轟炸西安,稱張學良再不放人便會派兵血洗西安。何應欽其真實目的是借張學良之手殺掉蔣介石,以奪取中央派系的掌權。

經過共***產黨和宋美齡的協調,張最後決定放人,並冒著生命危險親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後,蔣並未依軍法審判張學良,但卻將張學良軟禁,張學良一生就此失去自由。在一次老鄉進訪時,張學良探問道:「不讓我回去,那邊能答應嗎?」。「陪蔣回京後,幾天就會回來」,張學良曾如是說。張被軟禁,一般被視為是蔣介石的不守誠信。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後,在形式上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

被囚禁的後半生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產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ZF撤往臺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臺灣繼續軟禁。

在臺灣,張學良被軟禁在台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於鳳至,後得「趙四小姐」趙一荻陪伴左右。1964年,他終於與於鳳至解除婚約,和趙四小姐結為伉儷。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而後,1990年張學良才逐漸得以恢復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台,僑居美國。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對於張學良雖然活命良久,卻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不少人提出過異議。有人曾忿忿地說道:「我們一直宣傳說張學良如何愛國,那就有一點,愛國為什麼不回國?」

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對於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向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若張學良回到中國東北,則有可能被大陸官方用以宣傳——張學良並不反對蔣介石,也不反對毛***澤***東,他不希望被當作政治宣傳的道具。另外一派的說法是張並非大家想象中的愛國——若張真的是歸心如箭,要回去吻一吻家鄉的黑土地,與關東父老們灑淚相抱,共***產黨既不能拒絕,國民黨也無法阻撓。

英雄觀

張學良93歲時寫一首風趣的詩:「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惟有好色似英雄」。

  

--------------------------------------------------------------------------------

奉系 张宗昌

張宗昌(1881年-1932年9月3日),字效坤,中國山東掖縣人。民國時期的北洋軍閥之一,曾以山東為根據地。

張宗昌出生窮苦家庭,幼年失學,父早亡,淪為市井無賴之類。十八歲後到東北闖蕩流浪,做過壙工,保鑣。之後因為在哈爾濱殺人,到海參崴做了土匪。辛亥革命後,率一眾綠林兄弟投靠南京臨時ZF派出的山東都督胡瑛,後轉到上海,成為上海都督陳其美的團長。

二次革命中,張陣前倒戈,投靠馮國璋,被任為馮的副官,策動刺殺反對袁世凱的陳其美。後在軍閥間的混戰中失敗,本欲投靠直系曹錕,因吳佩孚反對而作罷,於是改投奉系張作霖。之後因為替張作霖收編了一幫東北土匪,被任為吉林省防軍旅長,再招攬數千流落中國東北的俄國白軍,發展至近萬人馬。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張宗昌率兵入關,轉戰江蘇,打敗齊燮元部,進駐上海。浙江督軍孫傳芳拉攏張宗昌,以酒色巴結,並與其結義為兄弟。後段祺瑞將江蘇另交給盧永祥,改為把山東讓給張宗昌。張被任為山東省軍務督辦,兼省主席。

1926年中國國民黨北伐,張作霖任命張宗昌為「安國軍」副司令,南下援助孫傳芳。1927年初,張宗昌部在南京、上海一帶被國民革命軍打敗,退回山東。寧漢分裂期間,張宗昌進攻馮玉祥軍隊,又大敗。1928年6月,張作霖退出關外時被炸死。張宗昌在山東欲率餘部出關外,被張學良拒絕。之後張的餘部在山東被白崇禧收編,張本人則逃到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張學良怕張宗昌會附和日本,邀其回國寄居門下。

1932年張宗昌受韓復榘之邀回到山東,離開濟南時被為父報仇的鄭繼成槍殺。後鄭繼成被國民ZF特赦釋放,一般相信暗殺很可能是馮玉祥及韓復榘在事先安排。

張宗昌是北洋軍閥當中聲名最劣的一個,主政山東時土匪作風不改、無建樹可言、販賣鴉片、勾結日本等等;被當作是禍國殃民的軍閥範樣。民間稱張為「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不知自己手下有多少兵,不知自己有多少錢,不知自己有多少個小老婆),亦流傳不少關於他的笑話。張本來是目不識丁的老粗,成為山東督辦後才學寫字,卻愛附庸風雅作詩。以下是其中一首廣為流傳,相傳是張本人所作的詩: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

晉系: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7月22日),字百川、伯川,生於山西省五台河邊村(今屬定襄),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

生平

1901年入山西武備學堂,1904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振武學校,後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返國,出任山西陸軍小學教官、監督。不久應清庭朝考,得中舉人。任山西陸軍第二標教官,後任標統。辛亥革命時,率部起義,任山西都督。之後曾支持袁世凱稱帝,獲封「一等侯」,之後亦繼續支持北洋ZF。1917年護法期間,奉段祺瑞令帶兵赴湖南作戰。因山西省於清朝末年與民國初年為中國富庶省份之一,因此閻錫山成為1910年代-1920年代中國的重要地方統治者之一。

1926年北伐戰爭起,1927年1月,蔣介石任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路總司令,6月閻錫山通電擁護三民主義,改懸青天白日旗,被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三集團軍司令,對張作霖作戰。1929年任陸海空軍副司令。1930年元旦,獲國民ZF頒授一等寶鼎勳章,但隨後便與蔣介石就軍隊編遣意見左右,聯同馮玉祥,李宗仁另組國民ZF,引發中原大戰。9月,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並派兵入關。馮、閻大敗。閻錫山先到大連,之後再回山西。

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內部尋求和解。閻於1932年3月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抗戰爆發後,任第二戰區司令官,並指揮太原會戰等抗日戰爭許多大小戰鬥。國共內戰期間,閻錫山所轄軍區被解放軍徐向前部攻佔,最後只剩太原及大同兩座孤城,最終無奈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山西。蔣介石下臺後,閻於1949年6月在廣州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12月8日自成都飛到台灣,編「太原五百完人」名單,宣傳以梁化之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殉城事跡,並短暫代理中華民國在台軍政。1950年3月,蔣中正以「復行視事」理由,於台灣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閻錫山隨即自行辭職,並被中華民國ZF聘為總統府資政,1960年,閻錫山病逝台北。葬於陽明山上的閻錫山墓。

  

--------------------------------------------------------------------------------

馮系:馮玉祥

馮玉祥(1882年—1948年),祖籍安徽巢縣(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夏閣鎮竹柯村)人。中國近代軍事家。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

清末1896年加入淮軍,1902年改投袁世凱的武衛右軍。1911年擔任由武衛右軍改編而成的新編陸軍第二十鎮第八十標第三營管帶,曾參與灤州起義。民國後歷任團、旅、師長。1921年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率其部隊入陜西,在陝西督軍閻相文意外自殺之後,接任陝西督軍,並以此地為地盤擴充,其軍隊因此被稱為「西北軍」。1922年出任陸軍檢閱使。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在參戰途中,接受張學良50萬元賄賂,率軍返回北京,發動北京政變,囚禁曹錕,推翻直系軍閥ZF,逐溥儀出宮,脫離北洋軍系,改編所部為「國民軍」,電請孫中山北上。因無法抗拒直、奉系軍閥的壓力請來段祺瑞主政,遭到排擠。

1925年底馮玉祥參加反奉戰爭,1926年4月失利,撤出北京,退回西北,後赴俄考察。當年自蘇聯考察回國,9月17日在綏遠五原誓師,任國民革命軍聯軍(後改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司令,宣佈所部加入國民黨,出潼關參加北伐。1927年寧漢分裂之際選擇與南京合作,響應蔣介石在軍中清除中國共***產黨人。

1929年,馮玉祥不滿國軍編遣會議比例式裁兵原則的決議,***稱病離開南京,並於5月出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但迅速被南京方面內外夾攻而失敗,被迫離職前往山西。1930年聯同閻錫山、李宗仁等與蔣介石對抗,引發中原大戰,兵敗後隱居山東泰山。

1933年5月26日與吉鴻昌、方振武、佟麟閣在察哈爾張家口建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時任察省主席的部將宋哲元並不支持,但又不便反對,因而離職,之後馮率軍攻下由偽軍佔領的多倫,引起一陣騷動,但不久後便離察返魯。抗戰時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被蔣介石撤職。

1946年赴美國考察水利,並發表反蔣言論。1948年參加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同年響應中共中央號召,由美返國參加新政協,不幸中途因輪船出事而於黑海遇難。

篤信基督教,並利用宗教力量來控制軍隊,故有「基督將軍」的稱號。他還有「愛國將軍」和「倒戈將軍」的稱號。

  

--------------------------------------------------------------------------------

山東:韓復榘

韓復榘(1890年-1938年1月24日),字向方,直隸(今河北省)霸縣人。曾任山東省主席,抗戰初期因擅自棄守濟南,被蔣介石誘捕將其槍斃。

韓復榘行伍出身,二十歲時在馮玉祥手下當兵,十八年間累升至師長,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首。1930年中原大戰前依附蔣中正,支持蔣介石與馮玉祥及閻錫山作戰,被委任為山東省主席。

抗戰開始後,韓復榘身兼山東省主席、第五戰區副司令、第三集團軍總司令。1937年12月底,韓未聽從軍事委員會命令,主動放棄濟南,率部隊後撤以保存實力,並暗中與日人談判。蔣介石接受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以及馮玉祥的建議,決定制裁韓復榘。1938年1月11日蔣介石在開封召開將領會議,要一、五戰區團長以上軍官參加。韓復榘到漢後即在火車站被捕,移送武漢。軍事審判後在1月24日被槍斃,《李宗仁回憶錄》中有記載此一事件經過。

  

--------------------------------------------------------------------------------

滇系:唐繼堯

唐繼堯(1883年—1927年),中國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他於1915年宣佈雲南獨立,被視為袁世凱下臺主因。

生平

1903年,唐繼堯考上清朝秀才,翌年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在學期間加入孫中山所組的同盟會。1909年學成歸國後,返雲南任督練公所提調﹑雲南講武堂教官之後加入新軍。1911年,他參與蔡鍔指揮的昆明起義﹐任雲南軍ZF軍政﹑參謀兩部次長兼講武堂總辦。1912年率該軍佔領貴陽﹐自任貴州都督。

之後,他與孫中山交惡,1913年,支持袁世凱的他,參與鎮壓二次革命﹐攻打四川熊克武率領軍隊。同年10月,他繼蔡鍔任雲南都督。1915年12月﹐不滿袁世凱稱帝,於是與蔡鍔聯合宣佈雲南獨立,並發起護國戰爭,自任中華民國護國軍總司令,任蔡鍔為第一軍司令官蔡鍔、李烈鈞為第二軍司令官。該行動,被視為中華帝國失敗主因。

1917年他與孫中山修好,並支持孫中山發動的護法運動﹐不過暗中自組靖國軍﹐成為雲南地區領導者、軍閥。後並組織組織民治黨倡導聯省自治並堅持反共***產黨。1922年創立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的前身)。1927年2月6日所領軍隊主力龍雲政變﹐失去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唐病死於昆明,終年四十五歲。

  

--------------------------------------------------------------------------------

滇系 龍雲

龍雲(1884年11月19日-1962年6月27日),雲南昭通人,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滇軍將領,雲南省ZF主席。字志舟,原名登雲。彝族人,彝名納吉鳥梯。

龍雲早年參加過反清鬥爭,1911年加入滇軍,1914年畢業於雲南講武堂第4期,入雲南都督唐繼堯部,為唐所賞識,被唐從下級軍官逐步提拔為侍衛隊長,直至滇軍第五軍軍長。1927年龍雲與胡若愚等策動「2·6政變」迫使唐繼堯下臺,之後在與胡若愚爭奪雲南統治權的鬥爭中獲勝,1928年被國民ZF正式任命為雲南省主席,至1945年,共主政雲南17年,被稱為「雲南王」。

抗日戰爭期間,雲南地處後方,但龍雲先後派遣滇軍20多萬赴抗戰前線,參加了包括「臺兒莊戰役」等二十多次戰役,傷亡10多萬,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抗戰勝利後,龍雲遭蔣介石猜忌,1945年10月被調至中央任「軍事參議院院長」的虛職,被軟禁三年,1948年12月,在陳納德等人幫助下,龍雲從南京出走香港,1949年從香港赴北京,加入共***產黨的新ZF,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政治協商會議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1956年曾出訪蘇聯、羅馬尼亞、捷克、南斯拉夫等東歐國家,1957年龍雲被劃為右派,1962年在北京去世。1980年其右派問題被平反。

  

--------------------------------------------------------------------------------

桂系:陸榮廷

陸榮廷(1856年—1927年),字幹卿,廣西武鳴人,是中國清朝末年及民國初年的政治人物及軍閥。

陸榮廷出身於廣西的綠林,後投奔ZF,成為廣西巡撫岑春煊的部下,至清末成為廣西提督,辛亥革命時,他鼓吹巡撫沈乘堃響應革命獨立,後取代他,在民初成為廣西都督。1915年支持蔡鍔的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而獨立,並趁機擴張勢力於廣東,取得廣東督軍之位,1917年成為兩廣巡閱使,實際控制兩廣。後孫文等人推行護法運動於廣州成立軍ZF,陸榮廷支持岑春煊成為軍ZF政務總裁,此為陸榮廷勢力最頂峰之時。1920年,陳炯明從陸手中奪回廣東,1921年再次被孫文、陳烔明擊敗,失去了廣西的基地,逃往越南,1922年欲趁陳炯明孫文反目的機會,回到廣西想恢復其勢力,但卻遭到失敗,此後他退出軍政界退隱天津,1927年逝世於上海。

  

--------------------------------------------------------------------------------

粵系:陳炯明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廣東海豐縣白町鄉人。粵系軍事將領,中國軍事家,畢業於清末廣東法政學堂,參加過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之役中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未中。1917年幫助孫中山打響護法戰爭,對抗北京段祺瑞ZF。他在軍事上支持和幫助孫中山在廣東的發展。

他在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與孫中山政見不合,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聯省自治」。當時粵軍將領鄧鏗被暗殺,有史料聲稱此事和陳炯明有關。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出兵圍攻總統府,並炮轟孫中山寓所,意在驅逐孫中山離開廣東。孫中山轉移到到永豐艦,並離開廣東。史稱「六一六事變」。1923年1月,陳炯明被擁護孫中山的滇、桂、和倒戈粵軍聯合組成的西路討賊軍擊敗,率部退守東江。1925年,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其所部後,逃到香港,創建中國致公黨,任總理,繼續為中國的統一和富強而奔走。後病卒於香港。

陳炯明主政廣東期間對廣東有一定的建設。其政治主張為「聯省自治」和平統一中國,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歷史觀點一直認為陳炯明的「聯省共治」是承認北洋系軍閥的統治現狀,是無法統一中國的,實質為變相軍閥割據。亦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聯邦憲政的實踐者。

其對廣東的主要影響有:

政治上,反對孫中山的北伐,主張「聯省自治」。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建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推行基層自治,精兵簡政,與民休息。

經濟上,興辦實業,興建公路,扶持民企等。

教育上,建立私立學校,為全國之最;發展公辦教育,實行免費教育;請陳獨秀任省教育長。

社會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絕煙賭,但其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

   

--------------------------------------------------------------------------------

湘系:譚延闓

譚延闓(1880年1月25日-1930年9月22日,外部圖片),字組安、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任湖南省都督,國民ZF主席。當年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

生平

1880年1月25日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其父譚鍾麟為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曾任陝甘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等職。他聰穎好學,5歲入私塾。其父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五天要寫一首詩,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11歲學制義文學,清德宗帝師翁同龢稱之為「奇才」。1904年3月開封會試第一名,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餘年無會元的空白。同年7月殿試,本欲再取為第一,但因與戊戌政變中問斬的譚嗣同同姓,為上所忌,故而捨之,後授翰林編修。

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積極推行立憲。1909年舉為湖南咨議局議長,成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辛亥革命時附和革命,長沙光復後,被舉為湖南軍政長和參議院議長。後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 (1912年-1913年),任湖南支部長。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凱免職。袁死後,任湖南省長兼督軍、省長。1920年下臺,1922年重新加入國民黨,隨孫中山赴廣州任大元帥府內政部長、湖南省長、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國民ZF主席、行政院長等職。1930年9月病逝南京,葬於南京鍾山中山陵旁,蔣介石為其墓碑題詞。

譚延闓的女兒譚祥,嫁給了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的副總統陳誠,陳誠與譚祥生下了曾任台灣監察院院長的陳履安。

書法

譚延闓的字(外部圖片)亦如其人,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結體寬博,顧盼自雄。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字的大家。顏真卿楷書自從被米南宮批判之後,一直不很被重視,宋、元、明三代不出一個善寫顏字的大家。清初基本上是董其昌書法的天下。直到清中葉劉石庵以及後來錢灃、何紹基、翁同龢等出,顏書才始得到復興。但清代書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篆隸也頗有好手,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錢灃是一時名家了,學顏字得其神趣,氣象渾穆。但橫平豎直處時顯板硬,不若魯公之靈妙。即使如此,同時代及後世,楷書領域內,錢灃也是罕有其匹的。楷書是能顯示真功夫的,一點一畫,稍有偏差,一望便知。

從民國至今,寫顏字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他尤以顏字楷書譽滿天下。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其它

傳譚延闓好吃,是著名的美食家,享盡人間口福。

傳譚延闓愛好養馬,騎馬,1930年是騎馬墜落,導致腦溢血死亡。

   

--------------------------------------------------------------------------------

四川四傑川軍;東劉湘、北鄧錫侯、西楊森、南劉文輝

劉湘(1890年—1938年1月20日),字甫澄,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人,是民國時期割據四川的地方軍閥之一。

1908年劉湘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1910年入陸軍講武堂,畢業後任排長。

辛亥革命後,劉湘任川軍營長。1913年二次革命中,劉湘與討袁軍作戰有功,升團長。1916年與護國軍作戰時升旅長。1918年任第二師師長。1920年獲任為第二軍軍長。1921年7月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

1922年劉湘的第二軍被熊克武、劉成勛的第一、三軍擊敗,劉湘退至大邑縣。1923年獲吳佩孚任為四川善後督辦。1924年5月,北京ZF任劉湘為川滇邊防督辦。

1926年冬,劉湘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在1932年至1933年間的「二劉大戰」後,劉湘控制了四川,掌握當地軍政大權。1934年12月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1937年率領川軍參加抗日戰爭,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及第23集團軍總司令。1938年1月20日因胃病在漢口去世,追贈陸軍一級上將。

鄧錫侯(1889年—1964年)為中國中華民國時期擔任四川行政長官,為中華民國四川事務的高級官員。先後任護國軍營長、28軍軍長、22集團軍總司令、四川省主席,1949年投共,任人大代表、四川省副省長。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四川廣安縣人。國民黨軍將領,四川軍閥。

1904年,楊森中學畢業,參軍進入四川陸軍弁目隊。1908年,進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學習,加入了同盟會,1922年投靠吳佩孚,任中央軍第16師師長,後則歸國民革命軍。抗戰期間率軍赴上海參加淞滬抗戰,幾乎全軍覆沒。後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二十軍軍長、重慶衛戍總司令等職。

楊森妻妾成群,兒女眾多,公開的妻妾有12位(人稱「渝舍十二釵」),子女共有43人,經常忘記子女姓名傳為笑談。他後期以剿共聞名,1949年帶著妻子田衡秋、胡潔玉飛往台灣,受到蔣介石的收留,任總統府國策顧問、戰略顧問。1960年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兼奧林匹克運動理事長,長住台北市,86歲登上玉山,高呼「總統萬壽無疆」。90歲時與新竹人張靈鳳結婚,新娘是年僅17歲的中學生,于右任有詩贈:「海誓魚龍舞,山盟草木知」,不久生有一女,一時傳為海內外的奇談。1977年自菲律賓歸返,以93歲高齡以肺癌病逝台北三軍總醫院。

劉文輝(1895年—1976年6月24日),字自乾、病虞,四川大邑縣安仁鎮人。大地主劉文彩之弟。四川軍閥,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在民國初期軍閥混戰中逐步壯大勢力,和堂侄劉湘一起成為四川最有實力的兩個軍閥,劉文輝佔據以成都為中心的川西,劉湘佔據以重慶為中心的川東。1929年被當時的中央ZF-國民ZF授於四川省ZF主席職位。在1932-1933年的二劉之戰中,敗給劉湘,退居西康,任西康省主席,指揮所部堵截中央紅軍長征。抗戰時期,劉文輝所部留在川康地區,沒有開赴前線。1949年12月8日,劉文輝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軍軍長的名義通電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歷任四川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林業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劉文輝因癌症在北京去世。

  

--------------------------------------------------------------------------------

西北馬家軍:馬鴻賓、馬鴻逵、馬步芳

馬鴻賓(1884年9月14日-1960年10月21日),字子寅,回族,中國甘肅河州人,馬家軍主要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1949年9月19日與其子馬惇靖率部於寧夏中衛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後歷任寧夏副主席、甘肅副省長、西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委員會委員等職。1960年在蘭州病逝

馬鴻逵(1892年-1970年1月14日),字少雲,回族人,生於甘肅河州。國民革命軍中將加上將銜。早年曾加入同盟會,後來成為馮玉祥的部屬,駐防寧夏。隨馮玉祥參加北伐,中原大戰期間則歸順中央。1933年升任寧夏省主席,1936年被加上將銜。抗戰後任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17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12月出任西北軍政副長官兼西北行轅副主任。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在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佔領蘭州之後,9月底馬鴻逵棄銀川赴重慶追隨國民ZF。10月13日離開重慶到臺灣,12月和馬步芳(已逃往中東)一起被監察院彈劾,要他們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他被撤職察辦,於是便謊稱四姨太在香港病危,赴港探視。1950年10月在陳納德的幫助下到美國。先是在三藩市,日後長期住洛杉磯,辦起一家『普馬拿』牧場,以養馬為業。1970年1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終身未入美國國籍。

對馬鴻逵的評價

後世對馬鴻逵評價不高,因為他在銀川主政的時候較為殘暴,但他對西北的綠化是有貢獻的.馬鴻逵經常要求部下種樹,甚至強發民夫種樹

馬步芳(1903年—1975年),字子香,中國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回族,為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軍閥馬家軍重要人物。

馬步芳的祖父馬海晏在同治年間時是青海地區的民變領袖,與清廷對抗。1871年秋﹐左宗棠進駐安定(今定西)﹐馬海晏與清軍達成和解,編入清軍,使得馬氏一家開始發達。光緒年時,1895年的河湟事變,更使馬家藉機增大勢力。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馬海晏的兒子馬麒,在青海成立寧海軍(被當地人稱為馬家軍),展開馬氏家族長達40年在青海的軍閥統治。1931年,馬麒病死,其弟馬麟代理省ZF主席,與蔣介石政權產生嫌隙。蔣介石為控制青海地區,便扶持了馬麒的兒子馬步芳,在1937年逼其叔父馬麟下臺。

馬氏在統治期間,特別是馬步芳的時候,壟斷青海全省的金融、貿易、農、牧、工、礦等各行,苛捐雜稅,並不受青海人民愛戴。馬步芳號稱「青海王」。

1945年5月馬步芳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1949年5月馬步芳代理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7月正式任職。8月26日,蘭州被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佔領。馬步芳飛重慶,繼而奔廣州,遷香港。10月,蔣介石命馬步芳重返西北,馬步芳以朝覲為名舉家及隨從200餘人飛抵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

1950年﹐馬步芳移居埃及。1957年因埃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搬回沙烏地阿拉伯。8月,蔣介石任命馬步芳為中華民國駐沙烏地阿拉伯大使。其在任大使期間從未到台灣述職。在1961年八月因逼侄女為妾的醜聞而被免職,召回台灣法辦,但馬步芳拒回台灣,入沙烏地阿拉伯國籍。

1975年7月,馬步芳在沙烏地阿拉伯病逝。

  

--------------------------------------------------------------------------------

新疆:楊增新、盛世才

楊增新(1859年-1928年)字鼎臣,雲南蒙自人,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在民國初曾統治新疆達十七年之久

早期經歷與統一新疆

1889年,考上進士,曾任甘肅河州知州,對於處理當地回漢問題有功、又曾任陸軍學堂總辦,後在新疆布政使王樹枏的推舉下,在新疆阿克蘇、烏魯木齊、巴裡坤等地歷任道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新疆地區哥老會起事,革命黨人在伊犁成立軍ZF。新疆省長袁大化了解其才幹,升任為提刑按察司,並訓練穆斯林軍隊。後來袁大化逃離新疆,推薦他為督軍,他靠較多的政治經驗與軍事實力,平定哈密的穆斯林起事,分化並鎮壓了各地哥老會與農民起事,並與伊犁軍ZF和談達成統一;爾後逐步排除軍ZF人物的影響力,掌握實權。到他去逝為止的十七年中,雖然名義上接受北洋ZF的管轄任命,後來1928年又接受南京國民ZF任命為省主席,但他實際上是獨立統治著新疆。楊增新同時調整新疆的政制,使便於統一事權,解決了清代以來新疆一省之內巡撫、將軍、參贊大臣三者事權不統一的問題。

外交

新疆的特殊位置造成清末以來成為英國及俄國爭奪侵略的對象,在楊增新統治的時期,中國陷入軍閥的爭戰而無瑕顧及新疆,楊增新統治時期與兩國多次爭取權利,包括保護俄境華僑、要求英俄商人納稅等問題等,而在俄國革命以後並與新ZF訂立了較為平等的新通商條款,並趁此時機要求英國取消原本有的最惠國待遇。此外在面對俄國內戰時,嚴守中立,保境安民,並驅逐入疆的白俄殘部,使新疆不受到俄內戰的侵擾。外交上的成功使得在他統治時期新疆未受到到嚴重的侵略。

內政

在內政上,楊增新實行「無為而治」的原則。首先在政制財政上有所改革,以利統治,包括更有效率的調整建治,使各地更易於為迪化所控制,此外整頓吏治,打擊中飽,使財政收入大為增加,並實行裁軍,但在其他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建設方面則較無建樹,使新疆雖然能保持安定,受到許多當地人民的愛戴,但同也缺乏新的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

在民族和宗教的政策上,楊採用了懷柔牽制的政策以防止了動亂。一方面以對各族上層王公的籠絡支持,並使其中各集團互相牽制,少數民族之間、回漢之間也儘量使之互相牽制,在宗教方面,以不幹涉人民的宗教為原則,但希望維持當地伊斯蘭教現狀,用宗教來協助社會秩序的維持,並防止外來的宗教力量進入影響。

楊增新的逝世

1928年7月,楊增新在俄文法政專門學校的畢業生慶賀宴上,被當時軍務廳長,外交署長樊耀南一派所暗殺,但政變不久後,掌軍隊的金樹仁出兵討伐樊成功,成為新疆的統治者,有一種看法,認為此次暗殺實為樊、金二人所合謀。

楊增新為一傳統文人,留有文集《補過齋文集》

盛世才(約1892年-1970年7月13日),字晉庸,遼寧省開原人。中華民國將領,1933年至1944年間新疆的軍事、政治首領,有「新疆王」之稱。

盛世才畢業於講武堂,早年加入奉系軍隊。後來由郭松齡保送去日本明治大學和日本陸軍大學學習。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謀。

1930年,盛世才應新疆省秘書長魯效祖之邀,自願請調新疆,由於他表現良好,不久即被當時的新疆省主席金樹仁任命為軍官學校的戰術總教官。1932年,哈密王府軍官和加尼牙孜於哈密進行武裝反抗,並協請西北軍閥「尕司令」馬仲英派遣部將馬世明派兵助陣,盛世才此時發揮了其軍事長才,兩度擊潰之;1933年1月,馬世明再犯迪化,仍為盛世才所阻。從此盛世才便得到「常勝將軍」的稱號。

同年4月12日,新疆省參謀處長陳中、迪化城防指揮官白受、航空學校校長李笑天、迪化縣長陶明樾等人,聯合自蘇聯流亡來的白俄歸化軍發動軍事政變,驅逐金樹仁。金樹仁逃亡後要求盛世才反攻,但盛世才卻只按兵不動,觀望局勢發展。4月14日,臨時省ZF推舉掌握軍權的盛世才為新疆臨時督辦。

盛世才雖擔任督辦一職,但事實上他與臨時省ZF的各個成員均互不信任。1933年6月26日,盛世才決定先發制人,以謀反罪名槍殺了陳中、李笑天、陶明樾,並軟禁了國民ZF派來的宣慰使黃慕松。同年10月,以同樣的方式處死了東北軍殘部的首領鄭潤成,並將東北軍解編;12月,盛世才軟禁省主席劉文龍,並指定年邁的官員朱瑞墀為代理主席。1934年3月,朱瑞墀病故,國民ZF不得不任命盛世才為新疆省主席。

在掌握軍政大權之後,盛世才便著手進行省政改革的工作,他以「實行民族平等、保障信教自由、澄清吏治、改良司法、整理財政、農林救濟、擴充教育、推行自治」為施政方向的八大宣言,又提出了「反帝、和平、建設、民族平等、清廉、親蘇」的六大政策,一時之間頗受新疆地區各民族的擁護與愛戴。

由於盛世才瞭解新疆與蘇聯的關係密不可分,在他統治新疆的前期,與蘇聯保持相當良好的關係,多次藉由蘇聯的力量擊退了來自南疆馬仲英的攻擊,此外他還邀請了中共的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人到新疆工作,同意八路軍在迪化設立辦事處,並在1939年加入了蘇聯共***產黨。

1942年,盛世才的四弟盛世騏遭人暗殺身亡,盛世才懷疑是共***產黨所為,便與共***產黨決裂,轉向國民黨靠攏,並大肆宣揚反蘇反共的理念,公開表明願歸順國民ZF,同時驅逐境內蘇聯人員,逮捕新疆的共***產黨員和親共人士。1943年更下令處死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等中共領導人。

1944年4月至8月間,盛世才有感國民黨勢力已開始動搖他的權力基礎,開始大肆逮捕國民黨員,又打算與蘇聯重修舊好,並致電史達林表示願意歸順蘇聯,但卻遭到史達林的拒絕,隨後國民ZF派朱紹良接任新疆省主席,將盛世才調為農林部長,結束了「新疆王」長達10年的統治生涯。

在整個抗戰期間,新疆相對獨立,是抗戰的大後方。盛世才還派軍支持了綏遠抗戰等戰役。

盛世才生性猜忌多疑,對於異己更是毫不留情地殘酷迫害,也兩度以軍隊鎮壓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起事。在他統治新疆期間,遭到迫害冤死的超過上千人,甚至連省ZF副主席和加尼牙孜、省府委員滿楚克扎布、省財政廳長臧登峰、省教育廳長李一歐、省民政廳長周彬、和闐行政長盧毓麟、喀什行政長陳方伯、焉耆行政長於德一、塔城行政長趙劍峰、哈密行政長劉西屏等人,亦在其中,他們不是遭到殺害,就是被長期監禁、財產充公。

在盛世才調任農林部長之後,新疆人民起而控訴盛世才的罪行,並發起了「討盛運動」,國民ZF迫於輿論壓力,將盛世才撤職查辦。1949年,盛世才隨同國民ZF去台灣。在台灣著有回憶錄《牧邊瑣記》、《新疆十年回憶錄》等。1970年,因腦溢血逝世於台北。

  

--------------------------------------------------------------------------------

陝西:劉鎮華、楊虎城

劉鎮華(1883年-1956年),字雷亞,出生於河南省鞏縣,國民革命軍上將。

生於一個小商家庭。幼年時家道中落,由父親教授《四書》、《五經》,考中秀才。後就讀保定北洋優級師範學堂和直隸法政專門學堂,畢業後任開封中州公學庶務長。1908年加入同盟會,在豫西一帶從事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時期在嵩縣羊山,率領的一支「刀客」武裝參加反清鬥爭,創立豫西鎮嵩軍,任統領。後依附於各大軍事政權,如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

1914年,劉鎮華於寶豐戰鬥中擊退白朗的所謂「豫匪」嶄露頭角。1917年入陝西任省長。1922年依靠馮玉祥,在馮離陝後,保薦劉做陝西督軍,先後收留土匪馬河清、王振、萬選才、孫殿英等部。1926年4月加入直奉集團,圍困馮系國民軍控制的西安達8個月之久,導致數萬人餓死。後失敗,逃入豫西。1930年歸順國民ZF,並受銜為上將,之後曾任豫陝晉邊區綏靖督辦。1933年5月,經南昌行營秘書長楊永泰推薦,出任安徽省省主席。1936年10月,楊永泰在武漢被刺身亡,劉鎮華聽到這消息極度驚恐,精神失常。1937年5月被免去省長職位,從此未擔任重要職位。

抗戰時,劉鎮華住在陜西的城固,二戰之後,他則搬到開封,1948年7月,遷居上海。1949年,劉鎮華前往臺灣,1956年11月18日病逝於在台北住家。

劉鎮華之弟劉茂恩,隨兄在鎮嵩軍任職,歷任營長、團長、師長等。1927年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6軍軍長、第15軍軍長、第13軍團軍團長、第14集團軍總司令、河南省ZF主席兼省保安總司令等。1949年底逃往臺灣,曾作蔣介石總統府國策顧問等。1981年4月病逝於台北。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陝西蒲城人。中國軍事家,西安事變的領導者之一。曾任中華民國中央監察委員、西北綏靖公署主任、17路軍總指揮、陸軍二級上將。

楊虎城在辛亥革命時期追隨孫中山進行革命,參加過反對袁世凱的革命活動,1924年楊虎城經孫中山親自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他還積极參与了對北洋軍閥ZF的討伐。1928年,在國民黨清黨之時,楊虎城反而啟用了大量共***產黨在自己軍中擔任要職,中共陝西黨組織的創始人魏野疇和南漢宸等人都是他的密友,楊虎城還提出了加入中共的要求,希望「能做第二個賀龍」,將部隊改編為工農紅軍,中共上海中央對此予以批准 1928年,經過中共黨組織批准後,楊虎城同中共黨員謝葆真在皖北太和縣結婚。1930年後,楊虎城被南京國民ZF任命為討逆軍第十七路總指揮,駐防陝西,後兼任陝西省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1933年後,經過長征的紅軍先後到達川陝地區。

1935年,蔣中正調張學良的東北軍「剿共」,西安出現了以張學良為首的「剿匪總部」、以楊虎城為首的「西安綏靖公署」和邵力子為主席的陝西省ZF三種勢力並存的局面,西安市的軍事控制權掌握在楊虎城手中。1935年秋,中共令南漢宸派人向楊虎城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宣言。同年十二月,中共又派汪鋒對楊虎城及西北軍將領做工作。一九三六年春王炳南奉中共指派專從德國回國去做爭取楊虎城的工作並成為楊虎城的幕僚。中共逐漸與擔任「剿共」任務的楊虎城和張學良結為以「抗日反蔣」為目標的所謂「秘密三角軍事聯盟」關係。

1936年12月蔣中正來到西安,目的是進一步部署和監督「剿共」計劃。但楊虎城和張學良聯合突然發動「兵諫」,扣留蔣中正等多名國民ZF軍政要員,事變過程中,蔣的67名衛士全部被殺。張揚對蔣提出「停止一切內戰準備抗日」、「改組國民ZF」、「驅逐親日派和容納抗日分子」、「釋放政治犯」等8項政治主張,史稱西安事變。在宋美齡、周恩來等多方協調下,蔣中正旋即被釋放,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失去了對西北軍的控制,被迫去歐洲「出國考察」,他在外國繼續批評國民ZF。「七七」事變後,楊虎城在國外多次致電要求回國參加抗戰。1937年12月他回國準備抗日時,卻和秘書、家人一起在南昌被軟禁。此後一直被關押達12年。其間,楊虎城的小女兒出生,妻謝葆貞病死。1949年,李宗仁下令釋放他,但是命令並未被施行。1949年9月6日,國軍棄守重慶前夕,在毛人鳳的直接命令下,楊虎城及其子女、衛士、秘書一共8人在戴公祠被軍統局人員殺死。後葬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內。

中共對楊虎城評價甚高,稱他為「著名的愛國民主將領」,「為促進國共合作、推動抗日而獻身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國民黨對楊虎城的評價極低,稱他是「禍國殃民的千古罪人」。據稱,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楊虎城仍被視為「國民黨反動派」,其墓及墓碑都砸毀,後於1981年重建。

楊虎城長孫楊瀚曾在2005年和2006年多次寫信給連戰和馬英九,請求為楊虎城「平反」。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主任邵銘煌在2006年12月12日作出回應:「張學良與楊虎城當年身為國民黨將領,不僅沒有積極剿共,還以非常手段挾持蔣中正,這種行為幾乎等於是「軍事政變」,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應該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沒有所謂「平反」的問題。當年楊虎城未經司法審判就遭到拘禁,又在不明人士授意下被秘密殺害,違反人權法治,屬於政治受難事件,國民黨對此應該負責任。」

張學良對楊虎城的評價

「彼(楊虎城)不過陪襯而已」,「(後悔)搭了這個伙計(楊虎城)」,「西北軍簡直沒用」,「(令我)傷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