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志用志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良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9/21 13:43:01
发布日期:2008-11-27 来源:市地志办 阅读次数:205
名  称 读志用志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良方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时间 2008年11月27日
文件编号
信息内容 读志用志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良方
李有成
从地方志的功能看,其系统的全面的地情史料可以作为地情工具书备之于案头供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查阅使用。地方上的党政军群领导可以查阅史志资料情况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而进行决策的依据,这就是修志战线常说的“资政”功能。在“教化”方面:文化教育部门的人士可以通过查阅地方系列资料和数据,编写乡土教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对众多的受教育者和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故土的教育。而在“存史”方面:对科研和文艺创作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料数据。广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工作者可以通过查阅系统全面的地情史料进行自然科学课题研究、社会科学论题探讨以及文学艺术创作。可以毫不夸饰地说:地方志是科研、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志还增强了史学研究的生命力,使史学研究走向细化、深化。从文学艺术创作来看,丰富多采的地情资料,可以促进文学艺术创作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感染力。无数事实证明:只要认真读志用志,就能促进经济工作的发展,深化爱国爱乡教育,推动科研文学艺术创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不少作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力辟读志用志蹊径,创作了富有新意、脍炙人口的作品,获得了成功。据笔者了解,仅乐山市在这方面做出成绩者就不乏其人。如生活工作在乐山中心城区的青年作家聂浩源(笔名)正是这许多作家中出色的一位。他的力作《峨眉剑雄》,于2004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凡45万字。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明末清初李自成的四代孙(曾孙)李岷峰创建龙马帮,高举反清复大顺的旗帜,与清廷将领伍图雄长达20年的追杀作殊死格斗,与邪教头目吴啸天吞并侵占峨眉山的狂妄行为作不调和的拼杀,并与明末皇室残余日月堂洪玉昆向大顺寻仇行为进行你死我活的拼斗,最终战胜了邪恶被公推为武林盟主。最后又以深明大义的姿态在治国有方出现太平盛世景象的玄烨面前放下了龙泉剑。康熙将宝剑奉还李岷峰,并为他去出家的会宗堂题赠了“报国寺”匾额,赞誉李的行动为报国之举。据笔者所知:21世纪初,青年作家聂浩源曾向乐山市地方志办的老同志借阅了《峨眉县志》、《青神县志》、《犍为县志》及《乐山市市中区志》等,从中查阅了许多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史料,并从乐山市的一批作者所著的地情著述中找到了一些生动形象的描写细节。因而在长篇小说《峨眉剑雄》的故事及人物构思中确定了武功格斗、地方环境风物人情、汇集优美的景点、并用游记的方式将故事的情节发展如实地安排在峨眉山、乐山大佛、罗城古镇、西坝石麟桫椤沟、青神中岩寺以及青城山等景区,使读者如亲临旅游区观光一样倍感亲切自然。据笔者粗略统计:《峨眉剑雄》全书运用修志笔法简介景区、景点就达50余处。其中简介峨眉山的重要景点就有震旦第一山、瑜伽河、仙峰寺、三霄洞、金顶、九老洞赵公明神台、黄连坡、伏虎寺、会宗堂、纯阳殿、洪椿坪、黑龙江峡谷、九十九道拐、万年寺无梁殿、金殿白龙池等15个景点。简介嘉定城区附近的景点和地名就有凌云寺、石佛、乌尤寺、洛都寺大雄宝殿、铁牛门、就日峰、老霄顶、灵宝塔、东坡楼及府街、学道街、九龙巷、福泉门、大佛坝等14处。为了形象地刻画李岷峰寻找闯王的踪迹还简介了湖北九宫山、天门山、石门夹山寺、地宫等5处景区景点。在乐山大佛景区还重点介绍了西坝桫椤沟、罗城铁山、中岩寺、瓦屋山、平羌小三峡等景点。小说对青城山的上清宫也作了介绍描写。小说里充满了乐山及附近的地理环境、有名景区、景点等地方特色、字里行间洋溢着读志用志的气氛,使人觉得这是三百年前乐山自然环境及大顺义军艰苦卓绝斗争历史的再现,而绝不是冥思遐想的胡编乱造,是采自历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
又如乐山市文化艺术研究所的同志在读志用志中,在《乐山市志•文物志》里翻到了海通事迹的记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初年(713年),最初规划、募化修建者为凌云寺海通禅师”,“其费亿万金”,“全身未毕,禅师去世”。他们又在《乐山市志•人物志》的“海通人物简介”里了解到海通的如下生平:“唐开元年间,黔地僧人,谒峨眉山,游凌云寺,发现凌云山下水患,谓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若广开慈容,廓轮法相,善因可作,众力可集。由是崇未来因,作弥勒像”。海通化缘集资远及江淮,实地勘测规划,主持凿山建造弥勒大佛。“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时积日竞,月将岁就”,“不数载而圣容俨然”。时有郡吏勒索“佛财”,海通自剜目珠抗拒。因工程浩大,佛像“全身未毕,禅师去世”。这些动人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文化艺术研究所同志们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于是他们拿起笔来,在2006年里创作了川剧新剧目《大佛•海通》,由李永贤、陈果卿等人编剧,乐山市川剧团排练演出,王开化饰演海通。该剧剧情为:海通艰辛化缘得来的佛财投入修建大佛时,嘉州郡吏鲁大人对之垂涎欲滴。为抗议狗官借捕盗之名行勒索之实,曾捐了白银上百两的李三刀到场自刎而死,表示强烈抗议;海通出家前所生女儿卜凤,对海通拒不认亲的目的是怕郡吏借父女团聚而要挟请客滥化佛财,动摇修佛伟业,深明大义的卜凤毅然舍亲跳岩而亡。海通的徒儿悟生为保守秘藏佛财之地而咬舌变成哑巴。在一系列的迫害面前,海通以“自目可剜,佛财难得”的行动表明了自己誓死保佛财的决心。最后钦差到来宣诏:为旌表海禅师功德,特御赐金线袈裟一件。而鲁刺史则将司马佐官作替罪羊处死交差。该剧于2006年参加了四川省川剧新剧目展演,并赴北京清华演出,获得成功。
再如2004年上半年,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根据市领导的指示,以名人文化为中心,采用雕塑石刻的形式,在乐山广场建立古今名人雕塑石刻园地。具体由市建设局、园林局、市文化局文物科牵头,充分利用乐山市地方史志人物资料拟出了乐山籍及在乐山有突出贡献的古今名人的名单,通过政审、工程拓标,委托成都、乐山三家艺术公司制作出三套名人雕刻方案。在广泛征求领导、专家、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又于10月21日约请规划、设计、文化、地方志等部门同志,就名人雕刻小样进行了现场点评,而后提交给市长黄明全任主任的市规划委员会及专家评审通过,筛选了十七位名人进行人物形象雕刻制作。对郭沫若、陈静容、尧茂书等名人除志书所记的人物传外,还找到了他们个人的照片作参考。对李白、岑参、陆游等人则完全根据地方志所载的人物传、诗作等资料,用写意的办法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丰满的人物形象。
牵头人及雕刻艺术人员在学习《乐山市志•人物志》时,在“郭沫若传”里见到如下记载:“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郭沫若和钱潮、陈君哲等一起组织爱国抗日团体‘夏社’,进行反对日本侵略的宣传,并不断创作新诗在<时事新报>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新诗后来集成<女神>,成为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经过反复学习体会,产出了创作灵感。一幅取材于《女神》“凤凰涅磐”诗的雕塑作品便问世了。其红砂石的基座宛如一团熊熊燃燃的烈焰,两支巨大的凤凰从烈火中腾空攀飞,青年诗人郭沫若振臂呼唤,随凤凰而翱翔,生动地刻画了郭沫若创作《女神》那种高昂激越的思想境界。他那冲破旧罗网的新思想在火焰炙烈的大地上获得了新生。看了这幅作为广场标志的雕塑令人油然而生一种打破旧锁链冲破思想牢笼的坚强意志和决心,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不畏困难开创新局面的勇气。且在造型上颇具动人的艺术魅力。他们在《乐山市志•人物志》的“陆游人物简介”里读到了如下记载:“乾道九年(1173)摄理嘉州政务。陆关心民众疾苦,修堤筑城,防治水患;架设浮桥,便民交通;勤政理下,注意农桑生产;更念念不忘抗金复国,振军习武,主持秋季军训检阅。他在嘉州做了许多好事,写了许多好诗。”接着又在《乐山市志•著述志》里读到陆游的《十月一日浮桥成以故事宴客凌云》一诗。该诗叙述“西山下竹十万个”,造起了“江面便可驰车辕”的浮桥。在描述了“巷无居人”“释耒来看空山村”的群众欢乐场面后,对自己不忘抗金救国的抱负进行了表白:“肩舆腄兀到东廓,空有醉墨留衫痕。平生万事俱变灭,点检自觉唯身存,寒灯
夜永照耿耿,卧赋长句招羁魂”。从诗里体味到陆游与民同乐的喜悦心情以及不忘抗金爱国的夙愿。面对如此多有善政且忧国忧民的嘉州刺史,油然而生敬意,产生了创作一幅幅石刻作品的灵感,于是以石刻艺术为体裁,雕刻了右手握书册,左手执掌剑柄的文武双全的陆游石刻像,形象逼真,极富艺术感染力。就这样,他们根据《乐山市志•人物志》提供的名人传,还石刻了李白、海通、薛涛、岑参、黄庭坚、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安磐、李心传、廖平、曹葆华、陈静容、丁佑君、尧茂书等石刻群像。排列到以凤凰涅磐为背景的乐山广场中心,为广大市民和来乐山游览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从以上举例中不难看出:读志用志在乐山的文化建设中的的确确实实在在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附件名称
内容描述 读志用志是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的良方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全社会
公开程序 本单位内审核后公开
责任部门 乐山市地方志办公室
索 取 号 KO720-04001-2008-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