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12:02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

  数字校园建设的大致模式可以用发展阶段与参与层面的两维坐标来分解。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分为启动阶段、适应阶段、整合阶段和研究阶段。从参与层面来看,可以用应用层、管理层、决策层等三个层面来分解每个阶段工作的目标与定位。应用层是指一线教师与教辅工作人员,管理层是指学校信息主管部门及各中层处室,决策层是指校级领导。在这样的模式中,合理地协调各阶段的发展任务及各层面的参与关系,是顺利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进程的关键。

  启动阶段:保障应用推进的基础

  启动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学校信息主管部门设计不同的培训计划,为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校长关注的是大家“会不会用”。启动阶段的应用对于现在而言,似乎已经失去了再讨论的价值,但我们不能完全忽视其存在,有些必要的专题培训时至今日仍应该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任务。校长所关注的“会不会用”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操作要求进化为习惯要求。在后续发展阶段中,每增加一个新的应用,我们都要关注这个问题,并且要用具体的措施来回应。这是保障应用推进的重要基础。

  适应阶段:自下而上,深入实践,渲染应用氛围

  适应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应用层在“会用”的前提下,养成在工作中使用电脑的习惯,开始具备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意识。信息主管部门开始思考如何构建更好的环境来促进应用,让应用层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各中层处室的管理者会或多或少地向信息主管部门提出一些应用需求,以使信息技术这个工具能运用到部门工作中来。决策层则会根据总体的应用情况和环境设计规划来确定发展的速度与投入的规模。

  我校在适应阶段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起初是学校信息主管部门选择校园信息化系统,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大家用。但是我们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苦涩。经过反复的调研和思考,我们改变了策略,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深入到教学和工作一线,细化到每一个工作岗位或每一项工作任务之中,深入分析信息技术这个工具到底该如何呈现。当我们拿出了一些量身定做的工具软件之后,应用的氛围很快地被调动起来。应用层感觉到了技术的确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发挥必要的作用。管理层开始理解了所管辖的工作中如何用上技术工具。决策层在看到大家应用积极性的同时,也会听到对资源不足的抱怨。于是,学校的设备配备在适应阶段的后期开始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较短时间里先是做到给部分使用设备积极的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继而发展为人手一机。随着实现每个教室装备整套多媒体设备,教学、办公所有场合的信息化环境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在适应阶段也会有跨越式的发展。我校结对帮扶的江西井冈山市新城镇中心小学,本来没有校园网络和计算机,经我们捐赠后,有了一间计算机教学机房、一间远程互动教学教室,每个办公室配备了1~2台计算机。由这些设备组成的网络便成了该校的校园网。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价值,该校校长除了要求部分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并让每个教师学习基本的课件制作之外,还让我们在七宝中学的服务器上建立他们的网站。该网站虽信息简单但足以涵盖学校的日常工作。通过这样一个“简陋”的网站,校长要求全校教职工通过网站来获取校内各种信息,不再发放纸质通知和文件——“无纸化”办公竟然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到了。这不禁让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力量!

  整合阶段: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兼而有之

  整合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各中层处室在与他人的工作协同中已经习惯了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进行;信息主管部门由于校园网内部应用种类繁多、数据分散,而开始关注各类应用之间的集成问题。校长开始注意到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频率逐渐提高,工作中许多管理业务的效率也在提升,由此想到理应让更多的管理工作提高效率。经过适应阶段之后,应用层已经将应用工具的行为内化为习惯,并在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校园网络中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很多应用工具以应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或工作需求——有些是学校自己开发的,也有些是从专业公司购置的。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这些分散的应用工具给整个学校的运转带来诸多问题,特别是整体工作中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真正协同工作。细细分析原因,在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应用只针对具体工作,而没有考虑全局。为了解决整体的效率,有必要把很多应用集成到一个统一平台中,大家从一个入口进去,再按不同的权限实施不同的操作。这样一来,解决的不仅仅是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效率问题,同时还兼顾了管理层和决策层的管理效率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区域城域网和较大型的学校校园网应用都把重点放在了数据或应用的集成和整合上。整合阶段的工作也不是必须经过曲折和反复的,充分运用已有经验来缩短信息化发展进程是很好的一条道路。我校受上海市教委委托,协助都江堰中学实施“5·12”地震灾后重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个任务让我们的经验得到再一次的验证。我们协助都江堰中学信息主管部门规划该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方案。在他们的新校区从零开始起步,构建一个数字校园应用方案,直接跃过应用散乱的阶段,以完整的系统面貌出现。

  研究阶段: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学校信息化应用经历了整合阶段后,在应用表现和系统建设上已渐趋成熟,但是要真正迈入数字校园行列,还需要持续的发展与保障机制。

  数字校园建设不是用简单的评估指标来描述的,而应该是一直伴随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过程。数字校园应该是技术应用与学校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一种学校形态。学校信息化工作进入到这样的阶段之后,应用层开始关注应用的价值,探寻运用技术会给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变化以及进一步加强技术应用的必要性,甚至会研究如何改善应用来提升工作的效率与效益。在大量成熟应用的基础上,管理层开始面对大量的数据,研究从这些数据里发现知识。信息中心则着手进行数据挖掘等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工作职能从应用导向转向技术支持,工作方式从刺激需求转为响应需求,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校长开始关注应用的效益,除了从各类应用中获取必要的统计信息外,更可以获得综合的分析数据,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综合评价等均可以真正得以落实。

  我校进入数字校园研究阶段之后,提出了以多元评价为核心、以角色管理和应用动态挂接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校园应用模型,重点关注应用之间的数据关联,使看似分散的子应用系统,通过内在数据联系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每位师生以唯一的用户识别,经过系统的统一入口,进入数字校园,根据实际的情况分配到单重或多重角色(即个人实际在学校里的各种身份)。数字校园中所有的子应用系统均以角色来分配权限,与学校工作实际紧密相关。系统的核心是多元评价。这是一个数据仓库,用于接收来自各应用子系统发送过来的数据,学校的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中凡是需要采集数据的地方,都可以产生子应用系统。这些子应用系统与多元评价系统形成数据关联。从产生方式来看,这些应用是应工作之需求而自动产生的,由评价或管理工作本身来决定。这样的产生方式避免了简单的人为需求。多元评价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在线数据分析得以进一步实现。多元评价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学科间的关联、学生多元素质之间的关联等等,其真正的应用模式没有定式,将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大而不断发展,数据挖掘的潜力也将不断增大。

  上海市教育装备部罗一华主任曾说“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这的确道出了学校数字化工作的要义。既然我们将技术引入到教学与管理中来,它就将成为应用不可分割的部分。真正的“数字化”,要更关注技术与学校内部活动之间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将来更可能面对的是数字校园成熟度评估,在这样的导向下才能让数字校园研究的道路走向深远。

  (作者单位:上海七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