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荣:走近于谦——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3 10:10:56

沈志荣:走近于谦——历史与现实的链接

作者:沈志荣   发布时间:2010-4-16 11:20:02   

瞻仰 

  时间:2007年一个秋日黄昏。 

  地点:北京东城区西裱胡同23号。 

  我的视野所及,曾经的胡同早已消失,只留下了这座院落:于谦祠。 

  走进这据称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的院落。我体悟到古宅的沧桑,它目睹数百年风雨,世道变迁,往事烟云……那变化了的是人事历史,不变的是凝固了的砖雕和石阶。 

  走近于谦,步履沉重。 

  北京于谦的故宅是在明成化二年(1466),由宪宗皇帝特诏平反复官,并将其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时改谥“忠肃”,又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毁于清初。光绪年间重修。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于谦祠四周全部是现代化的建筑。尽管和林立的高楼大厦相比,它显得很是低矮破旧了些。不过,在整条长安街中轴线上,这是唯一的一座四合院落。 

  祠堂的古朴凝重和周围建筑的现代开放精妙地融在一起。明瓦清砖使得建筑群凝聚着更多的文化元素,祠堂灰白瓦墙,朱漆门窗,蓝绿间绘的檐壁,大概保持着光绪年间重建后的样子。 

  如果是乘坐地铁,在东单站地铁口出来后就可以很容易看到祠堂了。 

  长安街中轴线上的于谦祠能让人们在现代化的时代里牢记并传承一份珍贵的历史化了的精神。祠堂的最凝重的意义是要纪念祠堂主人的高尚情操,是为了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的继承和传递。 

  清风 

  老实说,在杭州的“西湖三杰”中我是最喜欢于谦的。 

  这其一由于“故乡情结”,于贤是杭州人的骄傲;其二是他面对国家危局发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呼喊,这“民本思想”颇有些古典传统与现代精神相接轨的意味了。 

  于谦(1398一1457),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土木之变”后,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率军民保卫北京城。英宗复辟后以“谋逆罪”于天顺元年(1457)将于谦杀害。 

  七绝诗《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通常视为于谦所作。但据考系明洪武期间举人刘俊所作,深为于谦喜爱,以致传误。此诗深蕴的人文精神,为明清以来士子们视作座右铭。 

  于谦精神大概可以用“忠”、“廉”两个字来概括和形容。 

  于谦一生忠于自己的国家,国家危在旦息之际,临危受命,力阻南迁,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 

  正统年间,王振专权,有人劝于谦送点土特产以结交王振。于谦什么也不说,只是做诗《入京》一首以明志:“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被杀后,“家无余资,萧然仅书籍耳”,真个两袖清风! 

  故居 

  回到故乡杭州,我踏着晨光,再访于谦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居: 

  清河坊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里弄,叫祠堂巷。 

  有诗云:尚书祠堂何外寻,吴山脚下古巷深。 

  此地林立的楼群间,座落着一处粉墙黛瓦民居,黑漆大门左侧立着一块“于谦故居”文保碑。进大门映入眼帘的即为沙孟海手书《石灰吟》,苍劲有力;居厅前有联曰:“咏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馨香惠社稷”。 

  步入后院,一块高大的明代夏时正手书《记功碑》经历数百年风雨侵蚀而字迹已漫漶不清,但拂拭碑文,仍能见这上千字的蝇头小楷毕恭毕敬,清纯秀丽。园中还有块清光绪年间的《于谦遗像石碑》,碑上刻有嘉庆七年[1802年]阮元题书的颂扬于谦诗文;碑下方刻着记述于谦庙题壁诗的故事:光绪四年[1878年]八月望日,武进[常州]人卜杏樵在杭州城南任税务官,他受梅小岩中丞的委托,专程到三台山于谦庙祭祀参竭瞻拜于谦。拈香后,口占两绝:“宰树苍凉宿草深,一杯终古镇湖浔;四山桑[霜]叶红于血,犹染当年殉国心。”“咫尺怜封桂子秋,天香如共瓣香浮,应从梦里重寻梦,性分中无万户侯。”并沾笔墨书于壁间。不久,卜杏樵逝世,逝前告子孙,他生前曾在杭州三台山于谦庙有过题壁诗之事。三年后[1881年]他的后人卜文杓来杭,晋谒西湖于谦庙,见先人的题壁诗已被风雨剥蚀,只字无存,甚为伤心。翌年[1882年]春,得知《于谦遗像碑》镌成,卜文杓找出其父两首《题壁诗》的遗稿手迹,勒于谦遗像碑上。笔者以为:此乃一段民间“文脉永续,薪火相传”的佳话也。 

  瞻仰京杭两地的于谦故居于谦祠,令我辈怀揣深深的”高山仰之”感。 

  祈梦 

  杭州西子湖畔杨公堤乌龟潭有”三台梦迹”景区,这里的主建筑是闻名遐迩的于谦祠。 

  从乌龟潭码头那高耸的巨大牌楼,一路走来,这儿质朴而秀雅的环境,会使人们步入一种梦幻般的神秘。 

  于祠于墓,座西朝东,背靠左中右三台青山,面对波粼粼一池绿水,真占尽了好风水。 

  在我看来,“于祠祈梦”当属趣谈了。早先,在读书人中流传:赴考前,去于祠过夜,可测仕途。然后,就扩大到民间,有求财的求喜的等等。这可说是杭州本土版的“周公解梦”,据说挺灵验的。 

  梦者,睡眠时体内体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影象活动。 

  读书人更擅长形象思维,梦也就更五彩缤纷。 

  梦,无疑属于虚拟世界,但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世事沧桑,推陈出新,士子们或读书人也当“与时俱进”。于是,“祈梦”或曰追求理想,就成为知识界永恒的主题。 

  说”士” 

  “士”,古时称卿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后泛指读书人。“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士农工商,按序排列,所谓“万端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 

  据记载,作家左拉不畏法庭强权为震惊法国的“德莱福斯间谍案件”愤起抗争,在1898年发表著名的《我控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名词由此创立。 

  当代学者林贤治说:知识分子可分三类,一是幕僚知识分子,如葛兰西称“统治集团的管家”;二是技术知识分子;三是人文知识分子。一二类为权力中心和市场中心所吸附,惟人文知识分子留在原来的知识谱系内,成为边缘人,仍具有启蒙性,批判性和颠覆性。 

  上世纪“五四运动”从域外窃来的“神火”:民主,科学和人的自由发展——照耀着民族精英的灵魂。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既是智慧的传播者,又是社会的良心,一如陈寅恪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时代的进步要求吾辈比先贤具有更高更新的心灵追求。 

  走近于谦,惟愿今后不再有为社会进步而罹难的英杰,让我们对历史深切地祈盼吧!

沈志荣:走近于谦——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谢培:我们的“第二历史”-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于泽远:两会的“闷”与“不闷”-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李宝柱:出卖国有土地与“卖地财政”的历史考察-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李成贵:历史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任志强:政治当头_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章文:海权较量 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皮艺军:抵御西方多党制影响的现实悖论-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苏醒:盛世白描的轻与重——《盛世:中国,2013》读后-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刘植荣:中国的劳动者为何没有尊严?——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与借鉴-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李大苗:李庄案,历史何其相似-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陈彦:林希翎的意义——释读《不可驯服的林希翎》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温洽溢:安全困境的困境——《脆弱的强权》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于建嵘:寻找民意的底线-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于建嵘:落实宪法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于建嵘:社会转型下的绝望-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王秀宁:晚清帝国的崩裂——近代史断想-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影响知青历史命运的三封信-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徐贲:“人民文革”的历史记忆-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辛若水:毛泽东发动“文革”是走在历史的前面-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王海光:《问史求信集》:寻找“文革”历史的真相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金雁:苏共亡党15周年的历史评说-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郭小川与冤假错案-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 黄世泽:信息时代与舆论监督-共识网-《领导者》杂志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