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19:54:30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一卷A面  這一點你能夠思惟觀察的話,那你真的會很努力!【「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我們得到了什麼樣難得的機會能夠下什麼種子?下那個度脫生死、超脫彼岸,那個殊勝妙菩提種子的這種狀態當中,就像得到一個最殊勝的如意寶珠,這個寶珠集種種的功德,這樣能夠超脫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怎麼可以白白浪費而讓他得不到結果,絕不可能,絕不可以,得到了這樣的難得的人身,一定要得到這個好的果報,超脫生死輪迴,這才行。【「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  這個論上面,換句話說,前面一再的把祖師菩薩的這種話來策勵我們,說我們得到這樣難得的暇滿以後,而我們不好好的修行,那是自己欺騙自己,這個是最大的愚癡,而這個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愚癡,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不要自害!【「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假定我了解了這個東西還退卻,不認真努力,為什麼啊?還是因為愚癡,這個愚癡無始以來的習性在這地方,一時拿不過,所以我們要懺悔,所以我們要思惟,假定你不這樣去做的話,聽懂了沒有用,那麼仍舊在那兒馬馬虎虎,退卻,就是提不起來,到那個時候臨終起大憂惱,來不及了,那時候來不及了。【「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如果到那個時候,這個地獄之火一直要燒我的心,無法忍受的話,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是果!這個果怎麼來的?一定前面的因,將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看看現在就可以了,猛利惡作火定當燒我心,惡作是什麼?悔惱。這是猛利的悔惱一定燒我的心,這個是以後等流,因為是等流,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體會得到的,怎麼體會呢?我們常常這樣想,心裡面就會浮浮泛泛的,做這個也不是,做那個也不是,「惡作火」。現在我們經常在這種狀態當中,想想看對不對?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這種心情沒有的,再不然就癡癡呆呆那地方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眼前的因就是將來種的一定墮落這個果,我們眼前必定要好好的策勵,所以這個行相很清楚很明白。【「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策勵自己的,說現在非常難得獲得這樣有大利益的一個狀態─這個人身,這個是難得極了,假定我是正確了解而仍舊沒有好好利用被引到地獄裡去的話,我算什麼?!我有心嗎?我是木頭嗎?我到底什麼東西在這地方障礙住了,這個話不是真正的說一下,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就用他這個方法不斷的找這個答案,不斷的找答案,總要把自己策動這個心,說一定要努力!不要馬虎啊!那就對了。【「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那麼除了上面那個菩薩的論以外,下面就引那個祖師的這個實際上的狀態給我們看看,說這些大祖師們怎麼說的【「『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那老師告訴那弟子的時候,每次都說你有沒有想想得到暇滿人身啊!他們都是這樣的,印度當年都是這樣的,現在西藏也是如此,所以西藏傳那個儀軌當中,一開頭他一定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易失」,一開頭就告訴,實際上不是唸一遍,就要我們認真去想,你看那種大成就者,都是這樣。【「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這個祖師每次修的時候他一誦,他實際上誦,不是嘴巴裡面,心裡面就跟他相應了,將來我們看下去就會曉得這個祖師的這個行持是怎麼樣的。這就是說如救頭燃,他一想到一點都不可放鬆,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頭上著了火沒關係,暫時停一下,我們要幹什麼?努力擺在消除那個無常盛火,這麼精進努力!因為唯一的得到人身才可以消除無常盛火,這是千真萬確,火燒頭,身上著火什麼狀態他都不管。我們現在能這麼安樂還不肯去管,所以這個東西這是我們要真正策動的,所以前面告訴我們,我是什麼狀態,就是從這個地方找到答案,然後呢想辦法推動自己,也這樣去做。【「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  這個入中論頌上面有這麼一段話,說假定那個時候你能夠得到自在,得到自在就是我們得到暇滿兩樣東西,能夠隨順正法好好去做,而那個時候你不努力而認真去做,那個時候你又墮落了,又墮落的時候,他自在,樣樣東西要聽他們招呼的,怎麼叫聽他們招呼的?地獄裡邊這猛火、餓鬼餓得要命,畜牲不管是那一個,那時候一天都是被外面在轉,請問那個時候你怎麼修行?這個文字很好懂,入中論頌這一點、這個話,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上面你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看入中論頌的話,就是隨便這麼一句話看過了,這個裡邊所以擺這一段話,它有它的意義在,意義是什麼?那些大經大論次第無誤,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平常學的時候,總是趕快前面的翻過去,看看它裡邊講的重要是什麼,所以我們得不到好處,不但是論,經也是如此的,這怎麼講呢?經上面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平常我們看經的時候向來這些話翻過,趕快翻過,看看裡邊告訴我們怎麼唸佛的,怎麼樣唸得一心不亂,金剛經怎麼樣告訴我們說「應無所住」就行了,前面那個基礎不要,就是說不管若經若論,它前面的次第告訴我們這樣。所以說你只要真的次第、基礎,步步這樣努力做對
的話,一定有成就,差別在此。那麼下面說,【「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這個入中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心要,我們不要看那個中間才是心要,確實前面這地方就開始。所以祖師也說、經上也說,初、中、後都善,初善也善,中善也善,後善也善,有的人說初中後善是指前面那個「宗序」,中間的「正宗」到後來的「結」,說初中善;有的祖師說這個初中善,戒善、定善、慧善,那都沒關係,換句話說這個次第本身是必然的一點都不能錯,這我們要了解的,我們真正要學要從這個地方學。【「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像上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好好的認識觀察,說這個暇滿人身有這樣殊勝究竟的大利益,不但是究竟而眼前也是,對我們眼前來說也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究竟固然重要,眼前怎麼重要呢?下面【「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你眼前求些什麼?眼前求叫增上生嘛!眼前增上生就是自己的受用、眷屬,各式各樣的圓滿,這個圓滿還是要什麼?還是要修這些東西,要修這些東西還是要拿我們暇滿的人身,這個道理應該正確的思惟。懂得了這個,在懂得這個道理說增上生以及究竟決定勝以前,那個時候我們才去看那個「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些殊勝利益。在這個之次第當中曉得怎麼一步生生增上,我們下腳第一步怎麼下腳向上去,沒有認識這個之前看那些東西往往會害一個「三世怨」,儘管眼前得到好處的,就這樣,這地方順便一提。【「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  像我們前面這樣的觀察不管就眼前的、就究竟的殊勝的利益,說這個難得,這個人身之難得啊!你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自然我們去努力,所以【「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假定你了解了這個而不努力,不管是白天乃至於晚上也要拼命努力,它現在已經告訴我們了,說白天要怎麼努力,晚上要怎麼努力,努力什麼?努力這個「因」,你能夠集這個「因」,將來就感得這個果,所以像這個地方,它處處地方不像我們平常一般的文字,一定講「此二之因」,這個就是法相真正的美的地方、好的地方。我為什麼要這樣說?這兩個字「此二之因」提醒我們一件什麼事情啊?修行是件苦事情,提醒我們。我們往往不了解總覺得在這地方像順世外道一樣,只談眼前的快樂,只談眼前的隨順適意,隨順著自己的我見,我要這個樣,這個對,那個對,然後找種種快樂,你認識這兩個字的話,你曉得很清楚,不是說我覺得這個對,不是,我這個錯的,不是眼前的快樂,現在應該辛苦的,然後努力種這個因,才能夠感得將來這個果。所以這個不是說這本書是西藏翻譯過來的,真正圓滿的教授,法相清楚的都是這個樣的,它有它的特別的理由,這我隨便一提。實際上這個理由,就是我們修行必不可少的認識,以及將來最重要的行持,都在這個上頭,那麼我們了解了、把握住了,絕對不會讓它空空的浪費掉了,如果浪費掉了就像什麼?到了寶洲空手而返一樣,結果呢?「後世亦當匱乏安樂」以後得不到快樂,而且得不到暇身。【「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假定你得不到後面的,以後的安樂也得不到,暇身也得不到,請問那時候是什麼狀態?眾苦續生,永遠在受苦,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欺誑!我們真可憐眼前貪一點小便宜,將來受大苦,所以我剛才說這個善知識,這個善知識真好,實際上我們眼前都可以體會得到的,體會得到什麼?他真正的重要就是愚癡,真正重要的愚癡,平常我們看見那些動物,狗啊!豬啊!那個尤其聰明的,狗什麼?你給牠吃東西,牠馬上就圍繞著來,給你吃,這假定這個豬像我們人一樣聰明說這個主人養他幹什麼的話,牠看見了主人來逃都來不及,對不對?所以我們現在生為人,還自己還自命為是修學佛法的人,真是啊!剛才說的話一點都不偏,的的確確我們了解這個,自己,至少我,我自己一直在這反省,真是畜牲都不如,這樣身為一個人要是看見他給我吃了以後,要殺我的話,這東西我連忙逃都來了及,我絕對不想去吃它,至少你不吃他瘦一點,挨到最後挨刀了,你有多一點逃走的機會,對不對?想想看,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那個時候就不會討這種小便宜受大損害,所以這個了解因果的關係在這裡,這個要清楚明白的。了解道理了,道理是了解了,下面是「應勤思惟」,正確的了解以後還要努力的如理思惟。前面是正知見,下面這個地方呢?正思惟、正精進,你能夠這樣去做,得到了保持著相應的正念的話,那就差不多了,修行就是這些。所以修行不是說單單兩個腿一盤,坐在那裡,不是,就要怎麼樣得到那個正知見,怎麼樣去正思惟、正知見,使得這個正知正念相續、繼續不斷的在你腦筋當中維持著,然後你起心動念,身口行為都跟善法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修行,那時候你拜佛也得,念佛也得,乃至於吃飯、睡覺也得,當然你坐起來盤著腿在那觀想什麼,當然更是;反過來你這個沒有得到的話,對不起!做什麼都是空費力,所以憨山大師的「費閒歌」就是從這個地方著眼的。【「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  就像很多善富人,他無量劫得到了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卻是愚癡,愚癡到什麼程度?只把宿生積累的這個福浪費掉了,而不趁這個機會好好的來修習,集一點福德、智慧,所以我們現在眼前這東西,都是我們宿生勤苦所得的,我們常常覺得投一點機、取一點巧,可以得到一點好處,對不起,你宿生沒有修集的話,投機取巧得不到,你所以能夠得到的話就是你努力集的,這是該得的,你何必枉費心機呢?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樣的話你們就心安理得,凡是你有的,絕不欠少你,而真正重要的我們努力,努力怎麼樣修,再集下一世的,生生增上,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們在這一點上面不了解,愚癡,不好好的去集那個福德的話,將來到壞的地方去了,就像到了寶洲空手而返,如果我們這一生不好好的,【「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  你現在不修,將來怎麼可能?將來怎麼可能得這個善惡業道所集的人身,暇滿人身的果報呢?那得不到的話,【「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  到那時候永遠受苦了。【「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  所以每個祖師、每一個經論都是告訴我們,再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再沒有比這個更自欺的,所以現在不要說被人家欺了以後發脾氣,要曉得對自欺發脾氣,那就有希望了,所以真正修學佛法,不是跟別人惱,要跟自己的煩惱鬥,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希望了。【「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來了,你經過這樣的思惟,這個思是思惟,現在我們單單聽,這是聞,所以第一件事情你們一定要聽懂,如果聽得不懂的話一定要去找同學,真正我們彼此間談是須要的,要談這個才是我們該談的!剛才老師說的什麼?經、佛菩薩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把握住,把握住了緊跟著想─思惟,等到你這樣的思惟的時候,那時候心裡面覺得對啊!你會逼不及待的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幹什麼?「取心要欲」,說現在什麼事情都不要。一心一意只要去做這一件事情,這個是堅實的中心,重要的,這個叫做善法欲,你有了善法欲,成功了,就會精進了,不要人家來催你,人家不催你,你都拼命去努力了,何況人家來催你?【「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  就世間的來說,你要雇一個工人,給了他的工價以後,應該給你做一點事情,對你有好處的,對不對?當然嘛!現在假定說是對你沒有好處的話,你什麼東西都不應該給他,這是千真萬確的,你請一位工人來,這個工人要一佰塊錢或者一千塊錢,那你要把這工做完,!如果說來了以後他不給你做工的話,你當然不會給他,現在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人身還給它這麼吃,還給它穿,給它住,吃了這個還不行,還要等一下沒水果也不行,等一下這個沒豆腐也不行,沒這個也不行,結果吃了這麼多對你有多少好處啊?這個要思惟、思惟哦!如果說對我們沒有好處的話,這些東西都不應該給它。【「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寶筏,這個寶筏是渡生死大苦流,這個寶筏以後是好難得、好難得啊!所以千千萬萬不要白白的浪費,但我們不是有意的浪費,我們是愚癡,所以我們趕快策勵自己,趁這個時間還在的時候,絕對不要在那兒浪費。這個眠不是說到了晚上這個眠,就是我們在癡癡呆呆的無明大夢當中就是眠,這個無明當中,破這個無明大夢,就是我們真正用功的地方,所以這個包括了正知見,第一個要把這個正知見建立起來,那個時候你才會不能忍受,不能忍受什麼?不能忍受說I起心動念,我要這個樣,覺得來了、來了,這個才是我要跟他鬥的,所以說我們現在叫這個人這樣,叫這個人那樣,不是;叫我,好傢伙某人你又來了,你又想貪這個,你又想佔便宜,你又覺得這個,那個才對。【「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這個是這個祖師的一個比喻,他那個每一個比喻有他特別的說明,這個說明在這裡不講,關於那些祖師的語錄當中,他每一個都有很有趣的公案,可是那一種,一個故事可以說一個鐘頭,都是策勵我們的重要的內涵,那麼前面是說重大的意義,有了這個重大的意義以後,那你就會努力的去做了,不夠!還要「難得」,你想又有這麼大的好處,又這麼的難得,那時候我們真的拼命了,真正的把這個兩樣東西如果說你能做到的話,我們人人都可能說,火燒頭燃尚可捨置,頭上著了火了,你可以放得下,千真萬確,你們不妨去試試看。所以我那一天曾經跟你們,很早以前跟你們說,最早以前洛杉機那個同修,再說一遍。他就是想那個東西,他還不是想這個,他還不是想暇滿人身,一想到他整個的什麼事情都沒勁了,什麼事情都不想做了,全部精神貫在那裡修行,現在我們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修行就是修不起來,就是前面這個沒有,所以我們現在繼續的看。【「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那個經上就有這麼一段公案,那個佛有一次跟阿難說,他用那個爪在地上挑了一點土,說阿難啊!你看那個大地的土多還是我手指上那個土多?你們大家可以分別得出來的,這個大地像地球一樣的土比起那個手指上的一點點能比嗎?完全不能比!下面他真正告訴我們說:【「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說現在我們一般的人從善趣,善趣當中就是指人天,從人天死了以後生到墮落的人就像大地土,而能夠繼續不斷的保持人身的,就像那個手上那麼一點點。所以要曉得真正再得人身的機會是難之又難。
  今天翻到六十三頁,這個暇滿人身難得的程度,這個我們實在無法想像,所以佛陀用一個事實來讓我們體會這個難得的程度,說從我們現在的人身或者天道說善趣,然後死了以後往生,不是往生,再投生,再投生能夠保持善趣的就像爪上那麼一點點,就手指上面,你那個手指再大你能夠抄多少土呢?然後失掉了人身,而墮落三惡道的像大地土,這樣。換句話說,我們不一定是善趣,在我們生死過程當中整個的六道當中,這一生接觸了向下去的,以及向上的比例之差就這麼多,墮落惡道的,大地這麼多,從這個地方透脫出來得到善趣的像爪上那麼一點點,那這個比例你簡直無法想,現在我們說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百千萬分之一,這些數字都沒辦法比,沒辦法比的,這個失掉人身這個機會之大實在這樣,那麼為什麼會這樣難呢?【「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我們會想,為什麼原因這樣難啊?下面就引那個經論告訴我們。【「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
  下面解釋【「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就算在善趣當中的人也都做種種不善,這個整個的業,粗粗的大別不外乎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那麼現在呢?在人身當中都是如此,所以都結果造了惡業當然到惡趣,在畜牲地獄當中他根本就沒辦法造善業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一天到晚這麼痛苦,然後做了畜牲以外,那個畜牲他有辨別的能力嗎?不可能!這貓啊!狗啊!牠一天到晚做的工作,一天到晚做了什麼業?牠沒有做善業的可能,這我們要了解,唯一的就是人道當中,而我們人道當中也都是造這個十不善業,到現在為止我們還說實在,並不了解我們到底造了善業惡業,而我們還自己覺得自己很不錯了,說起出來真是可憐!我們真正糟糕的就是我們在造惡業我們不知道,這個地方暫且不講,等到下面詳細這個業道的時候說明了,請大家仔細好好的觀察,我想我們立刻會感受得到我們起心動念、身口的行為,真正跟善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一卷B面  真正跟法相應的,實在很有限!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你造的因都是惡的,當然只有墮落,不但是如此,而且我們往往一個不小心就引起極可怕的嚴重的後果。下面看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說我們平常如果對於一個發心的菩薩你起了一剎那的瞋恚心,這種瞋心要嘛不發,一發的話都是很長的,現在你拿一剎那,一剎那這個你就要經這麼長的劫數要到阿鼻地獄,所以實際上墮落的業是容易而且長,而且可怕,但是菩薩他並不是說把兩個字寫在面孔上讓你知道,你並不曉得那個是菩薩,尤其是我們現在動不動總是看別人錯的,你怎麼曉得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尤其是更進一步,我們出了家進了佛法圈子裡面,這佛法的的確確有很多再來人,有各式各樣的,從信位的到一步一步的上去的很多菩薩,我們既然看不起人家的話,請問這個罪過你怎麼擔當得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由此可以想見我們墮落惡趣,你對他起了一念的瞋心,要這麼長的,一剎那瞋心要這麼經劫的住在阿鼻地獄,假定你這個堅執不捨的話,那不曉得要多少時候的墮落。上面也告訴我們的,那怕這個人曾經跟你講過一四句偈,很簡單的佛法上的恩惠,如果你不把他很尊敬的對待他的話,你就百世生犬中,用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我們墮落的也是不曉得的多大,上升的可能是絕少絕少!那麼修學佛法尚且如此,不修學佛法呢?我們現在看看世間,很明白的事實。【「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真實說起來,假定我們了解了佛法,能夠淨除罪障、懺悔業障,把以前造惡業,這個惡業要墮落惡趣的這種業因,通通能夠清淨淨除,決定能夠這樣去做,然後呢真正懺悔了,還要後面不再犯,新造的也能夠防住了,那麼在這種情狀之下,當然我們的行為都是善淨之業,有了這個善淨之業,自然可以往生人天,這個雖然不是絕對的稀奇,絕對的難能可貴,但是真正能夠這樣做的,實際上面非常少,非常少。那麼假定【「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假定沒有像上面這樣的修持的話,一定墮落,因為你造的業因是這樣,怎麼可能有好的結果呢?一旦進入惡趣了以後,你就沒辦法真正修行,於是我們永遠在惡性循環當中,所以長劫以來連它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所以說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難得極了。我們晚上,是今天晚上對吧?所以要溫習說「了凡四訓」跟「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它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內涵,他們兩位表面上看起來那都是非常好的好人,結果實際上如何?不一定,尤其是後者,他自己還覺得蠻好,結果實際上卻卻相反,我們現在的修行人大抵都是如此,壞的那根本不談,所以這個詳細的情況,我們分兩部份,在溫習的時候我先把那個行相指出來,然後我們再向後去的時候,這個理念,每一部份會很清楚很明白,那時我們了解這兩個東西一比較、一印證的話,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有極端正確的認識,所以眼前在這裡我不深入的去講,同時也說明了一點,到現在為止很多人聽了非常歡喜,覺得好啊!好啊!這個還只有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如何真正在我們身心上面去運用,換句話說怎麼樣腳踏實地的修持,到現在為止,說實在還沒有正式提到,這是前面因為聽得很歡喜,引發我們這種好樂心,你一心一意向上策發推動我們的心,然後我們慢慢慢慢的,在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樣的向前漸漸進步當中,一旦聽見這個相應的正確的內容的話,我們就很快容易相應,這個是我在這地方順便說明。下面又引菩薩的這個論上面。【「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  像我現在這樣的行為,造了這樣的業因的話,將來人身都難得,假定說得不到人身的話,那麼你一天到晚只有做惡,完全沒有善業,沒有善業的話,當然永遠在惡道當中輪轉,所以我們趁有得到人身的時候趕快努力!【「若時能善行,然我不做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  現在是真正可以修行的時候,而我們不去努力一但墮落了以後,到那時候身心兩個絕端的苦惱,我們怎麼還能修行呢?就我們眼前來說今天我們精神很旺健,在那地方都沒辦法修行,說起來說這個課聽起來還蠻起勁的,可是聽的時候,難免有的時候聽的時候,就是稍微有一點點心神不集中就漏掉了,或者到那個時候就想這個時間這麼牢,不快一點下課;反過來等到你真正稍微一點不舒服的時候,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任何一件事情聽課是如此,拜佛呢?上早晚殿呢?仔細想想看,你這樣的精神好的時候都沒辦法真的能夠相應,壞了以後又行嗎?不行。我們碰見稍微一點事情心裡就煩煩躁躁的,不曉得怎麼辦是好,請問到那個時候到了惡道當中行嗎?我們現在不必說惡道,拿我們眼前馬上體驗一下,不要說人家來打你一下,人家來罵你一下,你心裡面煩的要命,不要人家來罵你,人家瞪你一眼,你心裡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瞪我,好端端的?你心裡想嘀咕個半天,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不要說他瞪你一下,你告訴別人,叫他這樣去做,他不聽你的話,你想這個傢伙不聽我的話,我心裡都是忿,生煩惱,實際上你要去在這地方影響別人!那我們就實際上這樣個狀態,居然我們自己還覺得我自己在修行,那真是不曉得顛倒到那裡去了,稍微有一點點小小的不舒服,那自己就早不行啦!所以我自己記得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跟那個善知識的時候,有一天法師出去到汐止去,兩個人一起去的,那麼趴一下不小心撞到一個石頭上面,那個腿上面撞破了,要我們這裡大驚小怪,好像陪著客人去的話,他覺得陪著旁邊的人不要這種小事驚動他,然後汐止咚咚咚咚跑回來,我們那時候住在新店,整個的半條褲子統統都是沾著血,他也不動聲色,就是這樣回來了,我看見他,法師你怎麼一回事情?小事情,你自己去忙,你這個幹什麼?要我們平常的時候,來了招呼你,他不讓我招呼,我在那偷偷的看他,他完了以後告訴我,那跟某人出去,不小心碰破了,這樣啊!所以這種精神我到現在始終為止記得牢牢的,乃至於跑到這地方來,我現在自己曉得常常精神不濟,有的時候站在那裡忽然間要倒下來的樣子,可是我覺得這是我老師的告訴我,我常常想著佛陀,佛陀因地當中多生多劫他昏迷了,他自己說我多生多劫以來為了這個生死,今天難得有這個機會咬緊牙關來,你咬緊牙關撐下去的話,也就過去了,這個意志力真正重要的還是第一,說這個地方我為什麼特別歡喜呢?我常常看見我們的老和尚坐在這裡,我覺得這個善知識,我心裡面覺得沒錯沒錯!我們要用這個方式慢慢慢的撐起來,從這個地方你們可以隨時隨地自己好好的對比觀察一下那個心裡的行相,所以常常記得這個話,還沒有作先打了退堂鼓了,那件事情是一定不成功,反過來再困難的事情,你說你一定要成功,一定要成功,就算你那個身體失壞了,你這個意志力下去的話,將來就是保證你成功的,就靠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趁我們現在能夠修行的時候,不要浪費它,千萬不要浪費它。【「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  這個很容易了解,好事沒作壞事作了,這種情況之下,不曉得經過多少,你沒辦法乃至於善趣的名字都聽不見。【「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那麼所以佛告訴我們說這個人身非常難得難得到什麼程度啊?他舉一個比喻,說大海裡邊有一隻盲眼的烏龜,這隻烏龜眼睛瞎的,然後牠過多少時候,有的經上沒有說時間,有的說過一百年牠這麼頭出來,跑到上面透口氣,然後整個大海上面有一個木片,木片上面有個孔,你想想看這個盲眼的烏龜能夠碰到這個木頭的時間有多少?這個機會簡直沒有,居然現在牠那個盲眼的烏龜一百年冒一次,而大海上面漂著這麼一個木頭,裡面有一個孔,牠一出來正好在那個孔裡邊,我們得到人身的機會也這麼難得,所以這一點事情我們特別注意。這個說到這裡我前面漏了一句話,這句話是很重要很重要的,重新現在倒回來。請看這一頁的第四行,現在就是我們這一頁第四行上面已經說,對於菩薩起了瞋心一一剎那還要經過劫數,這麼剎那數,譬如說一剎那就一劫,兩剎那就是兩劫,住在阿鼻地獄。下面有一句話【「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這句話,內相續就是我們身心,現在我們人身是從無始向前到以後的無始在輪轉,那麼這個輪轉的上下根據什麼?根據我們以前所造的業,善業上升,惡業下降,而我們現在身心裡邊總結起來到現在為止,以往多生多劫所造的惡業不曉得多多少少,造的這個惡業還沒結果之前,他一直在,一直要等到結了果,所以說這些惡業,果未出生,還沒結果,那麼沒結果他有一個辦法可以拿掉它的,怎麼辦呢?就是「修習對治道」,佛法是專門對治,針對著這個對治它,如果你能夠把它禁止、關禁的話,那麼這個惡業它就不會感果。現在的情況既沒有感果,也沒有對治,在這種狀態當中有這麼多惡業擺在這裡,請問結果是什麼?自然一定感得惡果,所以說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因為前面有人問說那麼我們為什麼這麼難得人身呢?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一點補說一下。然後回過頭來我們再看剛才在入行論這個話,這個是這一頁的倒數第四行,括弧下面。【「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  有人這樣想,好了好了,那麼既然要受,等到你受了這個惡趣的苦以後,那麼以往的惡業不是就感了果就沒有了嗎?這豈不是到那時候可以再生到樂趣當中,想起來應該不難吧!我們有人會這樣想,下面看【「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  我們要了解,我們正在受這個苦的時候,那時候是,你現在受苦是把以前的惡業感得果了,是沒錯,可是當我們現在在受苦的時候,豈不是又在造將來的業因?對呀!那麼現在你造什麼業因啊?這個是決定的因素哦!當我們受苦的時候我們現在繼續的造惡業,所以對不起!這是惡性循環,所以說惡趣出來了以後你沒有機會脫離,我們同樣的在我們當下的身心上面,就可以感受到這一件事情,我們現在受的倒不一定是地獄惡鬼畜牲的惡業,但是我們也同樣的在人當中也有善的好報,以及惡的惡報。那個時候我們看看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心裡面繼續造的什麼業因,這個就很清楚明白的判斷出來我們下一生到那裡去,是,眼前的這個樂苦,這是以往的業因,等到感了那個業就算了,請問快樂現起的時候你做什麼?增長貪,對不對?這個好的事情自己覺得很得意、很快樂,然後不順你心的事情現起的時候你增長什麼?瞋,對不對?就憑這個貪跟瞋,你就能夠上升了嗎?然後不苦不樂現前的時候幹什麼?癡,憑這個你就能上升了嗎?想想看對不對?就算眼前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總覺得配我口味作的好起勁,不配我味口就不行,然後作很多事情大家吵吵鬧鬧、爭爭論論太多這種狀態,想想看對是不對?雜染之業都是!那現在我們人身當中都是如此,何況你墮落了畜牲,現在我們總算起來有理智能辨別,總算看起來,他這個不合理,他這個錯了,你自己還覺得很英雄的樣子嫉惡如仇,世間這種人;換句話說這個時候我們自己還覺得很不錯的,我們有能力去判別人家是非,可惜自己的是非一點都沒看見,你嫉惡如仇的心情是什麼啊?是瞋相應法,對不起,瞋相應法就能升天了嗎?又很多人因為嫉惡如仇,所以他做了很多的大功德,這是修羅業!然後有很多人他因為這樣,所以他也是自己,「他不行,我來」,這樣,是的的確確盡了很大的力量,出了很多的錢,然後這種人感得如果不作修羅就是大力鬼神,否則畜牲當中大力的獅子、老虎這種就是這樣,他那個力氣大得不得了,他這個心裡就這麼猛利的情況,他就是不能容別人,這個情形很清楚很明白,這法相如此。然後對你跟你好一點,你不辨是非,他對你好的,你總歸保護他,這個貪相應法。所以自己好好的這地方檢查一下,那我們人身當中能辨別是非的尚且如此,到了這個惡道,然後你能夠脫離了嗎?這不是說這個業。感得了以後那就可以了,當這個惡業感果的時候,你又輾轉的造更多惡業。所以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佛在世的時候,那個時候這個給孤獨長老為佛貢獻那個給孤獨園,然後呢舍利弗尊者做監工,佛跑得去看看,有的時候看見鴿子,有的時候看見螞蟻,佛看見了就現出笑容,那麼尊者通常問,弟子們同時問,佛陀絕對不會輕易的任何動容,笑了!問他為什麼?他就說:某人啊!你看見沒有地上這些鴿子或者是螞蟻,他是多少大劫以來就在這個裡邊,八萬大劫,一動就是八萬大劫,然後我向前去看,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螞蟻或者從鴿子身當中透脫出來,一掉下去你就沒有機會跑出來。今天我在這地方跟你們做個實驗,那個螞蟻,那是我們說過的,螞蟻平常你看牠的業非常清楚,一天到晚嗒嗒嗒……的這樣跑,平常跑的時候慢慢吞吞的跑,你只要一旦一碰到牠的時候,牠那個螞蟻的反應很奇怪,一碰到牠,牠有兩個反應,一個反應牠就馬上兩個牙齒對著你,跟你準備鬥,還有一個反應,牠就跑著更快嗒嗒嗒這樣跑,你說這個地方也看得出來,那就是牠的宿生的業,我們人當中有沒有?有!你們仔細去看看。現在我們平常都是沒有什麼事情,就這麼晃晃盪盪的就在那裡,儘管你坐在這裡,心裡也就是這樣,這個是心相,法爾如此的,然後你眼前一個境況一對,引起你注意的就什麼狀態啊?就這個狀態,你不歡喜的,心裡面就給他準備跟他鬥,就這樣。還有一種情況就覺得是鬥不過他的,你趕快跑,是不是這個樣?然後我今天要跟你們作的什麼一個實驗呢?我們曉得這個螞蟻很歡喜吃糖或者什麼東西,你們如果看見那個螞蟻的時候,你們去弄點糖牠平常一沾到這個上面不肯跑的,這螞蟻鬥的時候,你拿那個糖水對著那個螞蟻頭上面點牠一下,看看牠什麼反應,然後把那個反應告訴我,我再來告訴你,這個裡面都是我們處處體會的,這個聽清楚沒有?聽清楚了。下面我們繼續下去。【「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  就是這個。【「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上面這個道理我們懂了,下面告訴我們如是思惟,記得哦!不是聽懂了就算了,不是聽懂算了,聽己經難得了,我們己經得到了這個,然後呢是不是真正對我們有用,就在下面這個思惟。所以千萬注意,這麼難得的機會得到了,你們去好好的思惟,這樣思惟的話,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下面那個答案對你們就派上用場。那時候應該怎麼想呢?說這個人身真是這麼難得,意義這麼的大,然後呢說在這種情況之下跑得去貪著世間的東西,那自己傷害自己,天底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己傷害自己,自己欺騙自己,唯一應該做的,幹什麼?要攝取心要,發這個大的善法欲。【「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是說假定我們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人身再去做這個惡行,這個惡行應該說跟正法不相應的這個叫惡行,不是我們今天去跟人家吵架、跟人家打架,絕對不是!就是精神好的癡癡呆呆坐在這裡都不行,何況是不相應的?這惡行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了解,世間的是一個標準,出家又是一個標準,就算是你那個打坐,糊裡糊塗是惡行。就算你那裡拜佛,腦筋裡面糊裡糊塗惡行,就算你念佛,腦筋裡胡思亂想是惡行。這個惡行跟善行的標準,這我們要很清楚明白的了解,那麼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應修正法,假定你真正能夠修正法的話,那麼不管你是禮佛、拜佛、看經,乃至於睡覺乃至於吃飯都在這兒真正的增長善淨之業。【「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  所以這個親友書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從旁生離開了以後得到人身這麼難法,就像那個烏龜遇到海裡面的木頭一樣,所以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人身,要趕快修佛法,一定要得到正確的好結果,就像什麼呢?【「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  就像你用種種的寶貝,無價的牟尼寶珠等等,然後裝飾一個最珍貴的金子做的器具,居然拿它來幹什麼?裝髒東西,裝那個髒東西,現在我們這個人身也是一樣,難得得到了這樣無比的、美妙的東西,居然你去造惡業,實在是這個愚癡,那是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了,現在我們總覺得很聰明,我們現在常常說用那個小聰明去害自己,這是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好的是我們現在這個聰明還沒有世智聰辯,趕快改過來,還正好。【「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我們要修證所思義,這次第就是這樣─聽聞、思惟、修證,現在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上面把經論上面的道理告訴我們,下面是引祖師的榜樣。【「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那個就是典型的他們師徒兩個人說,他那個大瑜伽師,就是老師;慬哦就是弟子,換句話說這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再傳弟子,兩位。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三十二卷A面  他那個大瑜伽師就是老師,慬哦就是弟子,換句話說這個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跟再傳弟子兩位,他那個老師看見徒弟這麼用功,這個老師本身都是絕端用功的人,就告訢他:「你稍為休息一下。」,不要小看這句話,我們現在這個老師後面盯著你,叫你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來。你可以想像得到,這一種情況老師要叫他休息的話,這個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個都是正法時候的作風,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要把這個概念擺在我們心裡策勵。結果弟子怎麼說?:「對的,師父啊!應該這樣,但是我一想到這個暇滿難得,我實在休息不下來!」所以真正古來的修行人都是這樣,那怕累得再累,他自己覺得這難得的人身怎麼可以稍稍浪費掉,那麼這裡他為什麼有,我們為什麼生不起來呢?這個道理今天我們聽見了,為什麼生不起來呢?想一想看為什麼生不起來,我現在問你們,但願你給我一個很好的回答。回頭或者自習或者其他的時候,你們想起來了告訢我,要生起來應該怎麼辦?下面又說:【「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  那麼博朵瓦也說一個,這一些大祖師都好歡喜用比喻,實際上這種比喻就是當時他們感受到的,他經過一個比喻,立刻身心上體驗到,然後這樣的就立刻容易下腳行持。說那個地方有一個碉堡,碉堡就是我們現在打仗用的,這個碉堡叫做瑪卡喀,那個碉堡非常堅固,而且非常壯麗,結果打仗的時候被對方搶了去,搶了去以後,很久時間壞掉了,那個老一輩的人,就是本來他自己的,聽見了這個心裡面痛惜極了,居然有一次聽說這個碉堡又把它搶回來了,奪回來了,歡喜啊,那時不能走的老的就拿了一個杖,然後跑的去的時候,簡直就是拖得去,看見了歡喜,說:「這豈不是夢嗎?現在又得到了個碉堡!」現在我們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也是這樣歡喜,這麼難得的,這個夢呀?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這個是告訴我們祖師的一個榜樣,他這樣的。另外一個我們得到的應該如何?不管是我們用哪一個,總是不斷的把上面這種道理,從道理開始,從經論印証,以及祖師的榜樣,這樣去觀察、思惟、修習,修習到什麼時候呢?等到你內心當中如量生起了可以了,還沒有生起之前你繼續的修,所以:【「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等到一旦生起來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動你,拼命去修行,那自然那個時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亂,你就停不下來,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那有不一心不亂的道理?要參禪,叫你放你都放不下,那有參不出名堂來的,現在這叫你做你還覺得今天吃得太飽了昏沈,明天肚子餓了又不行,後天頭痛又不靈光,再下來還有這個事情沒有做,又那樣,你等到那一天,說起來我這個生死心很切,叫我做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時候又修不起來,原因在那裡呢?就是這個,所以他這個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訢我們這些,只要你心裡一旦生起來了以後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這種小零小碎的事情,這個人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點,這個東西簡直是風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麼會被他那個東西拉去呢?這不是很明白嗎?你兩腳一伸那些東西還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了。現在繼續下去。【「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他這個道理主要的目地幹什麼?就是策發我們不要忙其他的,全部精神貫注在修學佛法。這個佛法是中心的、實在的,這才是重要的。內心當中真正好樂的就是這個,其他的都放掉,什麼都不要,不要說世間的不要,現在這個地方一個大廟什麼徒弟,什麼信眾那都是,等到你有了辦法,你把那個了解的告訴他們,這個才是真實的,那麼要想發這個這種取心要欲樂,要分四個主要的概念,所以說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第一個我們曉得一定要修行,為什麼?說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只想快樂,不想苦,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樂去除痛苦,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這個時候,不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們錯的,只是圖一點便宜,這就現前的果上面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後,那時候了解不,這個在因上面努力,要種這個樂因,要去掉這個苦的果,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快樂,去掉痛苦,那麼這個事情只有修行,這個概念必須要有,你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誰願意修行,那個苦事情,有了這個概念誰不願意修行?因為他是快樂嘛!第一個。那麼須要修行了,夠不夠?不夠,第二:【「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  現在既然必須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需要什麼條件?外面要善知識的引導,裡面要得到暇滿的人身。這個暇滿的人身,注意啊!暇滿的人身。不單單是人身,單單人身不夠,所以得到了這個人身,還要像昨天所說的要離八無暇,要得十圓滿,這個人身就很難得,很難得喔!我們今天在座的諸位,我不敢說你們還沒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得到的人是寥寥無幾,現在我們幸運的人他的隨順已經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話,那很快就會相應,如果我們停在這裡的話,對不起!還在門外空轉。所以有的地方它這兩項分三部份,說第一個要外面有知識,第二個呢要得到這個人身,還要第三個正法寶,實際上現在那個正法寶包涵在那個暇滿裡面,這個具足了,那麼才行,那麼現在我們曉得第一個要修行,第二個呢還要修行的條件,有了這個修行條件,還要夠不夠?還有下面的。【「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緊跟著要現世就要修,為什麼?前面說過了,你前面有這個因才感得現在這個果,現在你不修,沒有種這個業因,請問你將來憑什麼?我們這一生不修善業的時候,造了什麼惡業,造了惡業當然感惡果,你還能修嗎?所以現在我們總是等到慢慢的慢慢的,絕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麼我說下一生不是擺在明天,擺在後天怎麼樣?不,第四點【「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要修行,今天馬上要修,你怎麼曉得你能夠保証有明天啊?關於死這個,後面還有詳細說明。【「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這個裡面第一第二沒問題,第三第四他的目地幹什麼?就是我們總是慢慢的以後再來修,這個是一個大懈怠,這個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說修是要修的,但是以後慢慢的修,這也要破除,你能夠把這兩個破除了,第一個修,第二個真正重要的還是懈怠,現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一個專有名詞,叫懈怠,請問這個懈怠的心在現行當中,你不經過修行他就自己能夠對治了嗎?自己就去掉了嗎?當然絕不可能,你沒有修行的話絕不可能,這個現行就是這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自然而然理路上面這麼清楚,你只有現在修,你不能說慢慢的來,現在這慢慢的一念這個就是懈怠,換句話這個就是惡法,讓這個惡法在現行當中,他自己絕無可能轉得過來,假定自己可以轉得過來的話,那麼佛法就沒用了,為什麼呀?他自己會轉得過來,何必要佛法告訴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是說明,都是經驗,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夠轉得過來,既然我們信得過佛法,當然確定應該認識這一點。更進一步,我們現在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內心也曉得,這個懈怠的心裡,沒有一個特別的持戒,你就是改不過來,這種持戒可能有兩個,一個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個裡面的,譬如說,你不想做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個時候有一種力量。第二呢,你自己曉得說不行啊!啟發還是這個力量,所以不經過這個力量修改的話,他這個現在的狀態不能改變,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真正對治就是懈怠,我們既然了解了,將來你還是要對治,那你為什麼要等到後面,越等他這個越不能改,原因為什麼?我舉一個比喻,譬如說現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後你不洗,這個不洗不是說留在這裡讓他去,而是髒繼續的再接下去,你現在洗的時候,覺得這個不大好洗讓他去,結果呢你就拼命把那個油膩骯髒往上面結,以後就方便了嗎?有這個可能嗎?對不對?我們越到後來修的力量相對之下是越來越減少,為什麼?因為你的煩惱惡業是越來越增長,是這樣的狀態。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這個道理的話,絕對只有一個辦法,現在就努力,這是為什麼佛陀典型的例子。我們常常很多情況之下,倒為其他的事情拖,這種人根本就不談了,說往往為了什麼?現在的的確有很多作不到事情,這個小事情放不下,身體又不好,佛陀不是這樣做的,佛陀不要說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於捨棄生命他也要去努力,為什麼要這樣作?這個地方說明一下,這真正重要的觀念就在你的意念上面,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裡面。你現在不管以什麼因緣,把那個懈怠的這個業積在這個地方,它將來只有增長,儘管你現在說,因為這樣的精進努力了把身體弄掉了,身體弄掉了有什麼關係啊?可是那個懈怠的真正的精進的因給種下去了,將來你再得到人生的時候就是這個東西冒起來了,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談修行的話,這個概念都沒有的話,那真是好可憐,清楚嗎?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這個。
  所以我又想起來了,當年我剛開始的時候,出家的時候我老師跟我說,早晨聽見那個鈴一響,「碰!」床上跳起來,我現在一直覺得受用不盡,你問我起來坐在那個地方舒服不舒服?當然不舒服!可是我曉得這個舒服兩個字無始以來的軟暖習氣,你隨順著它,注定你只有永遠輪轉生死,這個我們都不認識,然後講佛法,講什麼佛法?是種一點種子這個非常好,所以我們不要去怪別人,很多大菩薩為那些人種種子,我們讚嘆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為修行人的話,這個地方要認識清楚,認識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來這地方頭又暈又這樣,好啊!我現在這地方對治煩惱,就這樣的,真正的努力都從這上頭來的。反過來還有點煩煩惱惱的事情來了,這煩煩惱惱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認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嗎?拜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鬥,那個時候你就對了,至少你沒有隨順著煩惱走,這個很重要,是精進從這個地方去講的,反過來就是懈怠,就是放逸。所以現在在這個正確的理路還沒有認識之前,我也只能說這一些,等到下面再講下去的話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時候你的煩惱的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你的軟暖的習氣相你就曉得了,那個正法的行相是什麼你就曉得了,對治的狀態是什麼你都了解了,那時候就修行來得容易。眼前雖然你還笨,並不正確的了解我們宿生的因緣,信得過大善知識的教誡,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當你覺得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越是告訴他,來了,危險來了,危險來了,是!你精神好的時候他不大會出大毛病的,到那時候糊裡糊塗提不起來的時候,那是最危險的時候。然後我們通常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這個是真正的惡知識,你平常那個腦筋裡很清楚的時候,隨便談,不會歪到那裡去的,然後你腦筋糊塗的時候大家聊得正起勁,那就害了,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八月十五布薩,看得真感動,有好幾位同修出來懺悔,說這樣,我們總共只有十幾個人,結果懺悔的佔絕大部份,說明大家真是肯有心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樣的說不對,有的人說,我身口意三業不清淨,有的說是非什麼等等,懺悔乾淨了下面要不能再做,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怎麼個不做法,平常的時候你正念現起的時候不大容易做的,倒是今天不大舒服了,不管身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體不好的人,通常情況之下坐在那裡,最好人家來安慰安慰我,或著我找那一個人去聊聊天,因為什麼?到那時睡也睡不著,坐也坐不起來,那個時候這個最好,心裡面煩惱了尤其是覺得到了委屈了,那個時候是非常危險的時候,那時候談的都是那些是非等等,如果這一點上面擋不住的話,那個懺悔都是白懺悔,這我們要了解的,關於這個我常常說這個白作的、白作的,你們想想真的會白作嗎?你們難免會有這個懷疑?是!你們懷疑的好,到了後面我會每一個地方會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真正的美就在這裡,你了解了以後,是非之間就這麼一點你看得很清楚,這個法相。現在我們繼續下去。說:【「總攝此二為應速修,」】  把第三、第四這兩個東西合起來的話,一句話─趕快努力馬上努力,所以:【「作三亦可,」】  前面四個條件你能夠歸併起來的話,作為三個條件也可以。第一個一定要修行,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這個條件,有了這個條件趕快修,就是這樣。【「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果從這一個概念去說的話,念死這個,下面是個專門一科就是念無常,就是同樣的可以併在那個暇滿當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開來講,等到我們正式取心要的時候,告訴我們第一件事情念無常,還沒有取心要之前先勸我們怎麼取,在我們得到這時候去努力,他每一個地方次第,這個次第正是我們心裡面爬不上去的障礙,所以你照著這個次第把那個障礙去掉的話,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為什麼圓滿的教法這麼個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覺到,得到了這個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所以我想你們在座的諸位,的的確確應該很珍重,這個都是佛菩薩的慈悲,沒有佛菩薩的慈悲我今天不會跟你們講這個,我聽見了這個教法以後,我好高興啊!我自己現在找到機會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師跟我說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們去講,我老師命令我,只好這樣去講,所以諸位才有這個機會,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訴你們的話喝斥你們,你們把成功他這個……這樣的話,你趕快回去,不要在那邊聽,我也耽擱,你也耽擱,我但願你們統統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說你們覺得聽見了這個話好好的努力的話,那我願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給你們,那我也感激不盡,我也報了我老師恩,這一點我想我很歡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樣歡喜。下面我們繼續下去。【「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  他現在妙了!上面不是說我們要聽、要講,怎麼辦哪?正思惟者,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了,這個四句話,這個四個字,記住,你們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的成就與否就在這裡。第一個思惟,然後呢正思惟,你們是真正正思惟者,這樣的一個人,產生什麼效果啊?變心力大,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心就變不過來,就是這個老的習性擺在這個地方,現在你透過了正確的思惟,這個心裡就轉變過來了,轉變過來了什麼現象啊?求從懈怠、放逸、造惡業變成功精進策勵,結善淨之業,這麼簡單,善淨之業到哪裡去?至少保持人天,然後呢到極樂世界,最好的是即生成就,都在這個上頭。【「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所以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若不能者」】  假如前面這個詳細的一條一條,假定一條做不到,怎麼辦呢?【「則應攝為,」】  把他總綱提起來,三樣東西。【「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那麼你把他分三個大綱去想它,第一個想像暇滿的體性,就是暇滿的特徵是什麼?什麼是暇滿?要不斷的去想一想看,第二個呢說現竟門中,說得到這個暇滿以後,不管眼前的受用,所以眼前增上生,或者究竟的或者究竟決定勝,什麼是眼前增上生?生活一天一天比現在好,要事先去求的,乃至於我們出家的環境,現在說善知識找不到,到那時候善知識不但找不到,你找不到他,他來找你,而我們現在修行的環境不理想,那時候好環境都出來了,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樣樣也好,施主也送錢來了,這就是現在的利益,究竟門中呢?就是眼前我們希望的究竟,說你參禪的─開悟,然後呢你念佛的─往生,而實際上這第一步,最後一步的話,成佛。都從這個地方開始的,都要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去努力,這第二個是不管現在的,究竟的利益來看,第三呢?「因果門中難得道理」,說這個非常難得,那麼觀察那個難得分因門跟果門,下面就告訴我們,怎麼做法。說【「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跟你們相應的哪一個相宜的,你覺得哪一個好的,你就照著這個去修習他。【「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  我們看因果,說為什麼要難得呀?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就是要什麼因,說這個因很難得,要曉得得到人身的這個主要的因,總得善趣,就是說得到了人身當中能不能修行不管,單單得到人身須要一個戒,所謂戒,平常我們五戒,這個五戒就是做世間的一個好人,你要做到,要我們現在看看的話說實在的很難做到,不要說我們出了家了,仔細想想看,在家人更難作到,現在的世間的出家人妄語之難,真是難極了,我們不要說其他的好像容易,你仔細去分析觀察的話,我們實在不容易!盜說我們不犯,粗的盜相是我們不會犯,千真萬確的,可是如果你把「五戒相經千要」看一看的話,細的盜戒,我們還是一直在犯;然後妄、盜、淫,這個不大容易,我們是酒總不喝了吧?對,沒錯,酒是不會喝的,但是酒的遮的指的意義有一個特別的意義,對不起我們這個地方漏洞還是有,而要想更進一步獲得暇滿具足的人身,那單單這個不夠,還要什麼?要淨戒為根本。上面只說戒,現在這地方要淨戒,什麼叫做淨戒啊?我們這個戒經,略戒經當中,一共有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叫戒,下面一句「自淨其意」,你有這個淨戒,現在我們想想看「自淨其意」我們淨到了嗎?至少我自己回想回想、觀察觀察的話,簡直做不到,這個是根本,還不夠喔!還要什麼?施等作伴,不單單一樣還要施等就是六度,還要這一個,夠不夠?還不夠;還「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還要這無垢的淨願,做的之前你先要這個願,做了以後要有迴向,這個願跟迴向要無垢,不是說我們現在:「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不是念一下,不是,而是心裡面跟他如實相應的這個狀態。這如實相應的狀態就此較難,平常我們常常跟人家談話的時候,我們往往看見對方要勸他的時候,我們常常說:「我這樣說可是為了你好喔!」這個話倒是很動聽的,你自己心裡想一想你真的為了人家好嗎?為了人家好需要什麼條件?我在這裡跟你們簡單說一下。平常的時候單單有厭離心,你厭離心不管的外面天塌下來,你一心一意只要解決你的問題,你根本不會注意,進一步你很清楚的了解,說現在世間的一切是一無可貪,所以你捨棄,但是不忍自己一個人獨享這個寂滅之樂,所以進一步要幫助別人,明明曉得這個事情,一切的好事情是一無可取,然後你有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這種精神,或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個精神,你心裡就是一片慈悲心,同情憐憫他。絕對不是說他那東西辦法你看不上眼,不配你的胃口,那時候你勸他,說我對你好,不,這個完全騙人,不是騙人,騙自己。心裡面就是這樣,我現在是一個悲心,的確是他這麼作跟我根本了不相干,可是我看他這樣去做的話對他不好,那時候浪費自己的時間勸他去,這個叫做無垢淨願,有嗎?我想這個很難,要這些善根。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三十二卷B面  要以淨戒,這是單單根本,然後還要說隨分的行種種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還要無垢的這個願,平常我們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願。這個願一發那就相應了,這一點說起來,說起來真容易,現在我們不要說做到,連那真正菩提心是什麼內容,知道的人是寥寥無幾。名詞大家都知道,不錯總算有個種子,真實的內涵還有一段距離。要把這些東西整個的結合起來,要這樣多的善根,那麼說到這個地方這不容易,所以它是這個情形,這是因。【「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  眼前看看積這樣因的人真稀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以這個推比、比度然後思惟得到善趣人身這個果報的時候,若總若別,總是單單得到人身,單單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別的話是特別得到暇滿人身是難得極了,它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我們對於真正上面說的淨戒,然後思、無垢淨願,它那個行相並不了解,平常我們一般的習慣總在文字上面轉,這樣,所以我前面不斷的提出來,到現在為止,我也曉得,不是說讓我們認識內容,可是這個裡面有一點重要的概念,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指出來,我們應該自己了解,至少曉得我們自己無知,你有了這點本錢,下面才有機會,能夠修學佛法,這個行相指出來以後,反省一下,對呀!我在文字上面轉,真實的內容還不知道,你有了這個,就肯上進去學了,否則總覺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實際上在門外轉。經上面一直告訴我們,這個自己曉得錯的,那這個是個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曉得自己錯的,而我們凡夫渾身都是錯誤,還自己覺得自在,那真是愚中之愚這兩個不大容易。我自己覺得很多年以前,那時候自己看了,覺得好高興,懂了,那正知見,正見的重要,有一次法師就跟我說正見,你真的懂了正見了啊?我想了半天,我這……好像懂了吧?他就說了些道理,對了,真正的正見說起來大乘要到初地菩薩,應該怎麼說呢?正知見,那我就謙虛一點說正知見,後來他又跟我說,你得到了正知見嗎?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樣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還是心裡面覺得很懂的樣子。以後我自己跑出去,然後跟人家講,很多人聽見了說歡喜,這佛法的中心─正知見,結果給他們講講,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個懷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樣子,以後還是自己的一位師兄,他就有一天告訴我,說這個講道理真容易,做起來體會到是不容易!那麼又隨便談起那個正知見,談到我的行相,真正要體會到我這行相不容易!不要說我們細的,粗的都感覺不到,如果要細的我們根本沒有可能。那位師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儘管他不像我那樣能說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開口,開起口來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處,都是因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話記在心裡面東摸西摸,居然被我摸出一個名堂來,一看一點都沒有錯,下次好高興跑去歡喜他,我說我現在真懂了你這一句話。懂了什麼現象?發現一個道理,我以前根本對佛法是外行,他聽了滿歡喜的,但是你倒進一步說說看,我說了半天還是說答不出來,但那時候我發現自己沒錯,稍稍有一點進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點進步,發現什麼?自己原來一無所知,這是我親身的體驗,我們在平常起心動念當中?都在這個我相當中轉,我相是無明的根本,都在這上面,我是什麼?你根本見不到,完全不認識它,不要說細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說起來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是什麼?覺,不要說覺他,你至少自己自覺了你才能覺他,要覺得什麼?就覺得這些東西,那時候我才懂得原來這樣的,所以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們,真正讓我們了解正確的行相,現在還不是時候,千真萬確的,現在我所以碰到一個地方,把這個真正的行相指出來,只有一個目地,剛才說過了,假定聽見了以後你們能反省,發現自己的確還在門外轉,那時候我們就大進步了,就還有機會進步,現在就是個進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我們修學佛法去掉了三過以外,還要什麼?具六想,第一個什麼想啊?說自己有過,聽了很來勁,什麼過呀?書本上面,那個沒有用,那是修書本,現在到這地方,你慢慢的繼續下去的話,什麼過呀?就在這地方,原來我不懂,那個時候書本上道理已經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書本了,慢慢的開始修自己了,這個一步一步,所以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跟大家說一下,我所以這個地方提出來的原因,你認得了這一點你再去看的話,的的確確說我心裡不具足,然後呢再能夠仔細的觀察大家,說能夠結這個因的人少極了,既然很少的話,你能得到這個果報嗎?當然能!所以這個因門當中觀察,進一步呢?果門當中。【「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  說現在我們從果門當中,果就是已經結了果了,說看看他很難得,這個看看非同類─惡趣眾,不是同類的,我們現在人說不同類的,不曉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話,一比之下的話,那是少之又少,所以惡趣眾得到善趣的僅屬邊際,這是邊上一點點。我們現在隨便這個地方一看,不知道多少螞蟻,不曉得多少蚊蟲,是不曉得多少細微的,那晚上燈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你那個燈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屍,那我旁邊還有紗窗,如果你沒紗窗的話,根本不曉得多多少少。拿我們看他們那個海裡面說打魚,幾年以前他們到南極去撈那個鱗花,一網下去,撈下來那簡直是網都拉不動,這樣厲害!所以這個的的確確的真正旁生,地獄的真正的它那個所依處是海裡,比起來所以果位當中看看人實在是少的不能再少。【「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然後呢?我們不要說惡道,然後看那個同樣的得到人身當中,儘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別得到暇滿的有幾個啊?這個比例還是這麼少,這個四十億人口當中有幾個信佛的,信了佛以後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幾個,了解了佛法如是修行的有幾個,絕端的稀少,我們自己好好的努力思惟。這個才是我們下面應該做的。【「如格喜鐸巴云:」】  說這位鐸巴告訴我們,格喜通常西藏話翻成我們就是說博士,就是法師,我曾經跟大家說過,真正要他們那邊考一個格喜真不簡單,他那個真正的你想要學,以黃教來說,這個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單單三個廟的這個出家眾有五、六萬,每一個廟平均大概有一萬多個人,然後要唸十五年才能夠考,那一年當中真正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還是格登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個名額,這樣啊!一千個人當中還不到一個!我們現在那個出了家,剃了個髮,跑了去就是說是法師了,我的天!然後說這個唸了三年,那已經了不起了,他要唸十五年,然後要考,一千個當中考出一個來,所以他這種法師,我們這個法師比一比的話,那的確有他的絕大的差別。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他這個格喜告訴我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  叫我們認真的去修,你真正這個修起來的話,下面都跟著來了。【「故應勵力。」】  我想這個概念我們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現在怎麼去思惟、觀察,如果是不能進一步學到思惟觀察之前,至少要學到一件事情,曉得我原來還這麼差,那曉得這個,下面就有希望了。那麼到前面為止這個第二卷也告一段落,還有呢正修的時候這個在攝取心要之前,勸勉我們應該做些工作。我們緊跟著繼續下去,繼續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個科判,那個科判還是前面第一張,第一張的反面,說親近了善知識以後,修行的次第,第一張的反面,這個後半部。看,乙二,這個裡面分兩部份,第一個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不是說,親近了善知識馬上就修,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說是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就這個,所以昨天晚上我們就談,談有很多說密教的儀軌,他說這密教的儀軌當中,前面第一個往往先念善知識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個暇滿人身,我經常用的那個這樣的:「暇滿人身寶,難得而易失,得已應善修,莫令空無果。」這暇滿的人身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寶,然後呢很難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後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這樣所以莫令空無果。下面還要念,念無常,平常的時候我們總覺得這個儀軌很好,是,你如果說真正的如法的修持,修持過了,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心裡的量都昇起來了,如果沒有修持單單念一下的話,這還是種一點善根,所以我們要了解的,凡是修持過的人,輕輕一碰,他心裡面就有非常強烈這個,難得的得到的暇滿人身,拼命去修這個量就昇起來了,所以修下面這東西有絕大的力量,你如果說沒有思惟修學的話,儘管你唸了說這個是最好的,對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們還是沒有用,那麼有了這個以後,下面的才緊跟著來,因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學佛法的這個,那麼下面呢開始了。【「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訢我們兩部份:丁一、丁二,是:【「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那麼現在我們啊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我們所以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確是走這個。所以真實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到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的說一下。
  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的圓滿的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到果。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以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東西我們所製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自思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有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知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的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爭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他,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道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道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把你所見道的消容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還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容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還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他,第二要去除他,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是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能說現在這個時候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你只有一個勁兒的念佛,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反正就是念佛去了以後,所以這個叫做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的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爭論,我門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還帶了個業,去了以慢慢的怎麼辦?你還是要走這個路,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其實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的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還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所以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世間苦,反正你跟著它去,去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是啊!居然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清楚嗎?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個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青有為的出家人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還是要念佛,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了,當然了,我們弄的不好還是帶業往生,弄的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了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就要不但自己去,還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還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這樣好,他講講那樣好,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這唸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又覺得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唸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唸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成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原來這樣的。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首先你把道的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卻卻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的增上的話,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嗎?我想大部份的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等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那裡,學的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了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你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的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還以為修行。大行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的減少、淨除,資糧慢慢的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它還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還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的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先說獅子妙言品它就說佛出世了,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多少卷,真想不到,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的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原來這樣!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是要走這條最正確直徑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的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你就會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的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怎麼樣一回事情呢?【「初中分二。」】  分成二部份。【「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呢這個說現在本論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三卷A面  本論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反過來說,也可以這麼說,整個要學的道、要講的內容,分這樣的三個大綱。這三個大綱,把整個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統攝,一點沒有遺漏,所以說三士道當中,總共的含攝了所有的至言,至言就是聖者所講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要有個認識。那麼其次呢,為什麼要這個三士道?這樣的一步一步引導的原因何在?你對這兩個有了正確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簡單一點說,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些,那麼就這些東西,你要做當然有個方法,就這些說明了兩樣東西,「質」本身絕對是純正,「量」是圓滿,那麼這個東西,怎麼變成為具體事實?去處理的時候,做的時候,還要有個完整的次第,所以這兩者當中說明了這個。所以第二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就是講明這點。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文:【「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淨,他對於這個淨,瞭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得,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想起來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這個很難啊!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現在不妨簡單的在這地方說一下。就是說我們人人都從孩子這麼長大的,那麼我們孩子家庭裡當中都有每一個人家庭,有的人當然父母,乃至於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過程,現在不妨把這個做一個比喻。通常一個家庭裡邊常說一家之主,這個一家之主,或者父親也好,或者是母親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兩種狀態,有一種呢,他是物質上頭的支柱依靠,還要精神上的依靠,這個是一家之主,他這兩點都能夠做圓滿,他自然而然是最圓滿的一家之主,這個是什麼狀態呢?他去外面賺錢,賺了錢以後,他就拿著來養家,然後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個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質上面、精神上面,他都這樣做,這樣做的結果,所有家裡的人都是以他為主;自然的,這個因為爸爸在外面賺錢是為了我們,然後他回來的時候,一看見爸爸他處處地方照顧你,看見是爸爸回來了就歡喜,物質上面他也為你,精神上面也為你。做為太太的人也是這樣,先生在外面這麼辛苦,然後回來的時候還處處地方安慰她,看見了就歡喜,這是一種狀態。反過來,假如這先生在外面賺了錢自己在亂花,一個人自己這樣享受,然後回去時候,呵斥這個,呵斥那個,又要打太太,又要罵兒子,一回去大家看見,今天這個閻羅王回來了,趕快躲得遠遠的,我想我們大家都可以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吧!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為別人的結果,所有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蹋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當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好的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圓滿把自己業障消除的話,同樣的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現在我們這小環境當中,你去看看,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覺,這傢伙自私自私,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如果能夠真正全心全意地為你的話,你自然而然也願意聽他,願意處處地方招呼他,是不是這個樣?那請問?我們現修學佛法的人,願意人人討厭你,還是願意人人幫助你?願意做哪一個?這個不是嘴巴上面講,不是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這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想這件事情,這裡隨便一提,真正到後面的話會詳細的告訴我們這一點。所以瞭解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為要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妙了!他自己,這話怎麼講啊?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他都是要發這個心,說發什麼心?為利一切有情,然後成佛,結果有情還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他卻成了佛了,對不對?這是現世的最圓滿的例子,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自利,還非從這上面不可。反過來羅漢,他是說我自己解決算了,結果呢他證了羅漢最後還要轉大圈子,還要成佛,真冤枉。我們現在說這念佛,可不是這樣吧!對不起!一樣的,你儘管現在去了,到了極樂世界到了證羅漢果,然後呢證了羅漢果,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法華經,然後才來轉了個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瞭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曉得這個是冤枉路。不過這裡我們現在暫時不強調這一點,如果說我們大家不想走這個路,下面同樣的,這地方告訴我們更正確的,你現在想自利,它前面的還是一點都不遺漏的就讓你現在自己自利去,現在我們繼續說下去。【「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那麼上面我們就說過了,我們真正瞭解這個自利跟利他,實在可說分不大開,換句話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利益的話,現在有哪些內容呢?這個內容主要的有兩類:第一個「眼前增上生」,第二個「究竟決定勝」,這個內涵我們早就瞭解了。【「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通通包含在下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做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叫你爬上去成佛,這個成佛很難,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份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一個概念我們要瞭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他眼前同樣的可以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瞭解,所以這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瞭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話,眼前樣樣都得到。【「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這個是我們這裡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勝的下士是什麼?實際上這個地方引導我們的也是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殊勝的下士,前面那個下士就是三世怨的,得到一點好處虧了大本的;殊勝的下士的話,那個才得到的話,步步增上的,這個殊勝的下士,不拿現世為重,而要求什麼?求後世善趣的圓滿,因為他要求後世善趣的圓滿,所以現在他造集的因是什麼?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為他希望得到後世的好處,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後造了很多善業,將來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以我們現在來說,所以出家放棄這些社會上頭一切的好處,為什麼?不是貪著現在,覺得這個極樂世界美得很,現在這世間我不要,你就努力忙這個,實際上也的確是如此,你能夠眼前稍微辛苦一點點,花出一點代價,那代價拿數字來衡量,說不定十萬八萬,將來去收入的話,那是無量無邊,王永慶在你看起來,你根本不在眼下,這個王永慶算什麼?一點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叫什麼?殊勝下士,這也是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那麼下面引道炬論,道炬論就是本論的藍本,阿底峽尊者的,實際上呢他所以引的話,特別有個意義,說表示這個圓滿的師承。到這裡大家記得哦!本論真正的殊勝是什麼?從佛然後經過兩個大菩薩,一個是彌勒菩薩,一個是文殊菩薩,一直傳下來,經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一直傳下來,然後傳到阿底峽尊者,這個有圓滿師承。所以他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不是亂來的,真正的佛說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據是這個。這個括弧裡的很容易懂,假定說我們忙的這方便,都是為了求這個生死當中自己的快樂,那就是下士。這個上面說要求的這個增上生,所以下士;還有要求的義利是決定勝。【「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那麼決定勝究竟是要得到好處的有二種,有一個呢單單解脫生死叫二乘,還有一個呢,一切種智,就是佛果。【「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在這個兩類當中,不管聲聞乘以及獨覺乘,他所有說的這個內容就在共中士或者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義也是一樣,跟上面一樣,那麼在這個地方呢,共字我們要著眼,原來單單走中士那種人真是冤枉,因為你走上士,你也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單單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共字著眼點,我們應該要瞭解的,那麼中士內容是什麼呢?【「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說厭離心,厭離心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的厭惡,為什麼?他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的不得了,無色界都是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的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點,聽懂了一點,歡喜的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也覺得好,作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服,大家就覺得好的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佛法的內涵,你沒有正確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實際上這種情況比起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的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求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真正能不能往生,信願在願上面,不在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點稍微得到一點點,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很危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的引道炬論。【「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惡業要高一等,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墮落三惡道的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叫善,沉在這裡邊的叫做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裡面連連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為求自淨,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如○○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澈底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那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接他的傳承。【「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修佛道一切種智有二個方法,顯教、密教。【「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的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這樣;那麼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驕縱。所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敗壞菩薩,不行。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幾個條件,大菩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起、圓滿二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還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然三乘,乃至二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還是要跳出來;單單跳出來部份的話,聲聞緣覺共中士,雖然跳出來,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麼呢?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住我這個房子?我欠你的啊!」我聽了,我當時聽了半天,覺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瞭解,的的確確的,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是千真萬確事實!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的,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東西給你,那只好大家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了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過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來侍候你,侍候的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後來慢慢的瞭解這個話了,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的,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我絕對不會想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如果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的瞭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話完全找不到,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不罵還不行,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覺得心裡很起反感,老師怎麼搞的這個樣的?但是妙了,如果說你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己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三卷B面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的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啊?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世間講道德的人,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那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覺得一無是處,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涵所有的,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他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他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決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當初你在決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他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那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通通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重要的地方,清楚嗎?這個以後我跟你們說,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它是個大漏洞,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律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這第一條。
  關於三士的這個名,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他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的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他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他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的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到一半覺得不對了,重新來,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那麼現在他呢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應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他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的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他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迴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同時那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生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它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檀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強盜這樣幾個人先一付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他就很親善的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帶你到每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通通拿去,而且因為他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他,到現在這種還有,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的一種。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東西,很多動物天生來就該我們吃的,那麼你就要去,拿了這種概念,以及我們往往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顛倒的概念,拿著概念覺得要那麼做,那麼我們舉一個比喻吧!就是這宋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一戶人,梁山坡,宋江那夥人,他可不是說我在這做強盜,他打出來那個招牌叫什麼?替天行道,那他的確是,然後呢在社會上這個俠義覺得還很那個的,他專門什麼?專門就是做這個,你說他一無可取嗎?他好像還很講道理,說他講道理嗎?那都像你這樣的話,那個國家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這種人,受了這種概念,他就這樣去做,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叫惡律儀。那麼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就是說,他並不是有特別的這種戒善,而是說他本身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人覺得這個事情該做這個好的,那世間大部份人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該這樣去做的,那麼通常呢我們說戒善跟性善,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的這樣去做,或者就算是那個戒善的話,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乃至於說我們受五戒,這個五戒有兩類,假定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最起碼的根底,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就這樣隨隨便便做的話,實際上也沒有得到這個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都是做好的,但是呢實質上不夠,那麼這種就是在這個裡頭。所以這個說明了什麼?說第一類那就是得到人天果報,這樣,第二類的話決定是出世的,所以聲聞相應的。第三類呢,走大乘菩薩的,所以三士這個的名雖然不同,內容是一樣。【「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樣的建立,那麼下面說【「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現在解釋一下,除了這個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其他地方還有,乃至於就是這個道炬論當中也引,引這個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當中也說三士相,不過不管在那裡,總之我們現在這裡所說三士已經包含了佛所說的一切,實際上呢佛所說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所有的沒有一點遺漏了。那麼這個下面呢,特別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深切認識的,這個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下士有兩類,下士的特質是什麼?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慢慢的改善,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慢慢的改善,分兩部份,有個呢現世,求現世改善,有個呢求後世,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引導我們的是第二,第二求後世的,最後有一句話注意哦!就是求後世,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的方便,你求後世,這個也不要弄錯,弄錯的結果是什麼?後世得到的,再後世就不行了,三世怨,這個非常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無謬的沒有錯誤的增上生,於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他永遠不會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後是什麼?報身報土,這個佛法真正殊勝的地方,他並不是叫你放掉現在一切,不要,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們的的確確需要這東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需要東西,那就害了,你覺得有點甜頭,那個嚐到了以後馬上叫你送命的,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把每一個地方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我們所以顛倒所以錯誤的話,因為沒有瞭解事情的真相,換句話說具慧這個條件不具足,在我們看起來往往把錯的事情看成對的,那就受害了。關於什麼是不錯誤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時候它會很正確的告訴我們,現在呢這個就是第一點,我們正式要瞭解,這整個佛法要學的道,要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容,也是這些,那麼我們瞭解了,那為什麼這個道,要照現在這個本論這樣子的話,一個一個下中士這樣引導呢?在這裡說明它。【「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那麼第二說明,為什麼照著這個次第引導的原因,那也分成共兩個。【「一、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說明,這個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什麼是三士道引導?就這樣。第二其次再說明,為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來引導?第一個說明三士道引導些什麼的內容,第二為什麼要這樣的引導法,這樣一來的話整個的這個內涵,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今初,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雖然說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上士道次第當中同樣的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兩道所應的內容完全包容,一點不缺少,一點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樣,說我現在造的是一百層樓,雖然造的是一百層樓,你下面那個基礎,下面一層兩層完全有,絕不會少,所以這一個下面,這個下士以及中士是什麼,是大乘道的一部份,所以說故彼二種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樣的,就是一部分。【「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這個論,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頭上面的這個東西就是無害,就是不殺,這個不用不殺了就無害的話比較廣義的,平常我們單單指殺,實際上嚴格說起來,就是不要損害人家,不要傷害人家,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殺,你犯了這個東西那你就沒辦法懺悔了,如果仔細來說的話,就是不要說殺不可以,然後傷不可以,乃至還不能讓人家感到小小的傷害。所以平常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戒律裡邊它真正的戒律,它處處地方是顧慮到不要損害別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話就是我們身體上的受傷。意的話使他感覺得不舒服,不要惱他人,那麼我們說為什麼在很多地方佛呵斥別人呢?我們要了解,他這個對人家的傷害不傷害是指什麼?究竟意義來說,佛之所以呵斥別人,真正還是幫助別人,所以他完全基於悲心,他曉得這樣做對你有好處的,就像一個父母,這個小孩子是無知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去,等於傷害就是呵斥他這個不可以的,佛陀不會說呵斥些莫明不相干的人,他絕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及其餘跟他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佛戒的特質,那麼到後來呢,譬如僧團當中凡是碰見事情的話也是這樣,那個上座他真正呵斥有個條件,他的內心一定要居於什麼?居於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憐憫心以及無記心,為了維護它,維護這個僧團,那個時候才呵斥,不是我們惡心。這個無害是比較廣泛,實際上這個無害的基礎才能夠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與諦實,乃至我們曉得的與取梵行,那就是不殺不妄不盜不淫,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後一句話捨一切所執,實際上呢它真正的就是說這一點也可以說從酒戒,他酒戒是為什麼?就是引發我們顛倒的,捨一切所執,就是這樣子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了解馬鳴阿闍黎這個所以不用五戒,用五個的話,那是含意很深廣,整個的佛法的真正的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這裡頭的,二百五十條也好,三百多條也好,把握住這個細則的話,那個二百五十條可以說通通在裡頭了,那麼可是這個東西,這個單單這個什麼?善趣行。因為你把握這個內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細的,從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則是增上生的。【「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然後更進一步,雖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還不究竟,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進一步,更進一步去觀察的話,惡趣固然可怕,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發現還是苦的,那不行,一定要斷除這個,所以為了斷除整個生死輪迴,那麼要修這個相應的道諦,無誤的道諦,然後呢要斷除那兩種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當然有不同的開合,換句話說,這樣一來的話包覽無遺,此是寂靜行,那麼這個就是可以了脫生死的,超脫生死的,這個就是共中士。【「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更進一步,下面更進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雖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這東西一樣要修,所以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就是把上面那個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進一步達諸法一切法空,然後呢生悲眾生流,而且悲憫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有無邊的種種的菩薩的六度萬行,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個才是殊勝的出離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麼呢?他同樣的出離,一個出離就自己出離了,一個出離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離,那麼所以說【「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麼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他馬鳴阿闍黎說得很清楚,前面一個那個是善趣行,第二個是寂靜行、出離行,那麼修大乘道的時候呢?他還是要學上面這兩樣東西做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份,然後呢進一步所達到的目的就是殊勝的出離心,要幫助法界一切有情解決生死輪迴痛苦。所以說他並不是單單講下士道,並不是單單讓你達到下士得到人天,講中士也不單單是叫你自己進一步解脫生死,而是要把下面這兩個共同基礎做為上士道的基礎。引導這個一步一步的上去,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導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呢?目的何在呢?還是引導我們能夠達到最殊勝的出離行,圓滿一切問題,圓滿的解決一切問題,圓滿的得到一切功德,這個是他所要的。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釋,我一起念一起簡單的說一下。【「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要取得心要,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下面中觀心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這一個,那麼這個括弧裡的論文,下面的解釋就是這樣。我們應該這樣的想,說我們現在身體無實,這是虛的、是空的,那麼快非常快速又無常的像芭蕉一樣,芭蕉是什麼?就是普通的芭蕉樹,看起來一棵樹,如果你撥開來的話,發現像那個一層一層撥到後來裡面沒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來好像有的,裡面卻是沒有,那麼我們身體我們以為這是我,也是一樣,原來這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拿掉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個泡沫一樣,泡沫看起來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說泡沫說它裡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隨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沒有實在,又這麼快的消失,卻在沒有消失之前,又什麼個狀態?眾病巢穴,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從這上面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四卷A面  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從這個上面來的,老等總苦,不病就是老,沒有一個人跑得了,所以各式各樣的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拿我們現在來說,又要餵他吃,又要餵他,像我這麼少餵一點點就不行,就算好端端吃過了以後,還要忙這個,還要忙那個,實在是一無是處。所以我們瞭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呢?應以上士所有的現行,度諸晝夜,那這是我們真正要求的,要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我們若晝若夜,真正要做的事情,這個才是,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得不到這個好的結果。所以在這個文,等到你了解了暇滿以後,再在這地方念這個文的話,演學這個文的話,這個文就本身就有很大的意義。一點都沒錯,這人生是毫無意義,然後呢得到,是,真正說起來,內容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卻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它最寶貴的,為什麼最寶貴?因為儘管它無意義,說它有一個特質,唯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趁那個無意義的人生,善巧的利用,跳出這個生死輪迴,還可以幫助一切人,除了這個還沒有,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的,所以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絕對不願意去浪費,眼前一切時處,都是幹什麼?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讓它空空的浪費。【「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中下耶。」】  有人會問,既然你的目的是引導這個上士,那麼,你直接了當的就說你引導上士,因為你的主要的目的在這地方,你為什麼要修共中、共下?或者你乾脆可以說,我這個就是大乘法,不是更乾脆嗎?下面說,【「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這兩個真正的,的的確確是要學上士道引導,但是這兩個是什麼?引導上士的基礎,除了這個基礎必要以外,還有其他的特別的原因,這個下面會主要的告訴我們。所以這一段特別的告訴我們,儘管分三士道,但是它為什麼?什麼東西是要引導你的?就是你的目的何在?就告訴我們目的─究竟圓滿一乘佛法。在我們己經接觸佛法,了解佛法的人,大家了解,最究竟的時候,做到最後是這個,目的就是這個。所以它一開頭的時候,就把這個指出來了以後有個什麼好處呢?我的目標擺正了,目標擺正了以後,你就不會為那個旁邊的枝枝叉叉影響,不會走歪路子,不會走曲路。進一步,你自然會想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路,以什麼方式最正確的、最圓滿的,那個時候你摸上去,才不會走冤枉路。比如說告訴你這個,你想:對呀!這個是道理,但是呢既然你目的是究竟圓滿,一看不究竟,說這個不好,然後呢你比這個,自然而然你不會說先跑的去闖闖看、試試看,等到了你試了,撞得頭青眼腫,轉回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多少劫轉過去了,這種情況,都可以免除掉。
  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去三士道引導的原因,第一個是「正明因相」,二是「所為義」。第一個先說明這個原因,那麼第二個說明它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產生什麼功效?【「今初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真正的進入大乘的門是什麼?就是發殊勝的大菩提心。這個我們要正確的認識,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正學大乘佛法的根本,換句話說,在什麼地方?就是發大菩提心,你什麼時候開始發了這個心,然後你修這個行,都是圓滿佛果的真正的資糧;否則,如果這個心沒有發的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情的話,那還在門外轉。所以那一天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要說你沒發,你發了忘掉了以後去修,尚且是錯的,這個第一個概念,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先要認識,後面所有講的那些道理,就是把這個現在那個基本的列出來的宗旨,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以及告訴我們如何步步的修持的方便。【「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只要我們身心當中,什麼時候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就算是菩薩,這個菩薩才真的佛子,所以佛經上面通常說佛子的話,通常指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或者叫菩薩名,那個時候我們真正入大乘之數。上面就運那個論來證成,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那怕才發這個大心,剛發起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還是個凡夫,所以仍舊繫在生死輪迴當中,還是有種種苦惱,這個就是佛子了,不過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不要誤解,說我現在發心了,還沒有,我現在說發心了,只是我們剛開始的種子,所以我現在發心了,雖然說真實的還不相應,但是這一個心的的確確是第一個種的因,你有了這個因,然後你努力去做的話,達到每一種程度,那可以。所以這個地方說的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稱它為世俗菩提心,這個世俗菩提心的內涵,本論講到共上士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個,那個時候才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否則的話,沒有正確認識,我們誤解,總以為發了一點心,覺得我是一個發大菩提心,然後我就是菩薩,我就可以修這些大法,對不起!沒有用;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就有這麼幾個公案,說有的人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己經能夠把生起次第修起來了,對不起!不相應!乃至於你還要墮落,因為什麼?你的「根本」根本沒有嗎?所以由於我們現在很多學密的這個同修們,密教最好的,然後呢他也要修「四加行」什麼弄了半天,不要說「四加行」,你修個四百個加行,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的話,那個還在空轉。所以我前面一路上面,常常提出來,你必定要了解,它要你這個內涵是什麼?不是你念這個儀軌,照這個儀軌念一遍,這個不夠的,所以我們務必要了解。我們繼續下去。【「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什麼時候你退的話,你就退下來了。【「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  所以我們真正想學大乘的人,要怎麼辦?要用很多方法努力修學這個方法,發起這個大菩提心,這句話是一大有道理在這裡,假定說這發菩提心,就像我們現在的這種錯誤的見解,覺得我現在發大菩提心,要救一切人,一個念這麼一動就算發的話,這句話變作多餘的,這句話變作多餘的,但實際上呢,因為真正要想發那個大菩提心,不是像我們現在想像嘴巴上面說一下,真正的內涵要了解很多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你還要善巧的聽聞、演習,單單了解了,還不夠,還要努力的照著下去做,做了以後,那個心理的行相跟它相應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發,譬如說,我們來受戒,那受戒儀式很容易,你跑的去剃光了頭,跑的去換件衣服,那好簡單,要不了一、二個鐘頭,但是,你真正要得到戒體的話,那不簡單。所以你現在的這個發菩提心也是一樣,真正發菩提心的時候,那個時候內心當中,跟我們業種子相應的一種非常強有力的一種誓願,這個發起來的話,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旦這個發起來的話,那的的確確,那經論上面就會說明,它這功德之殊勝,你簡直無法想像,那就是佛子。【「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這個要想發那個菩提心,它必須還要先修一樣東西,修什麼?修發心的殊勝利益。它為什麼要修這個東西呢?這裡簡單的說一下,我們現在常常談菩提心,說菩薩行,然後說佛因地當中,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也讚歎、佩服、景仰,但是輪到我們怎麼辦?這個好難!這個了不起,叫我可是做不來,就算你想做了,直正碰到你要去做一點點的話,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行,說這個大菩提心是難極、難極了,是非常難行的一種行為,如果說他沒有特別的好處的,誰願意去做這種難,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很清楚很明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去做它幹什麼?所以像我們平常這個儒家常常說: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這個標準是未嘗不高,可是這句話本身是有大漏洞,請問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忙了個半天,什麼好處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一個老農、老圃,種田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去種,你不要去問收獲,結果你種了半天,不問收獲,誰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願意吧?至少要我的話,我絕不願意做這個事情,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幹什麼?真正的佛法絕不這樣的,所以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就這樣。所以剛開頭試的時候,是!你不想,這麼難,後來你想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後來發現你所有真正的好處都還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所以它真正佛法的善巧,它每一個地方,它有最正確的方法,次第引導你的,所以我說現在我們所以沒有辦法修的,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差,就是我們執著太深,不肯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肯去學那個正知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傷,如果你正確的了解,你現在這樣辛辛苦苦,你忙了半天,最後的好處你的,而且這最好的好處,還非從這個地方來的話,我想我們人人願意走這個路子。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要往學校裡面擠,那個現在的學校多了,以前那個學校少,那個考試之難,儘管現在學校多了,大家還是拼命往裡面擠,算起來這學校並沒有好處,你如果不進學校的話,你自己去賺錢,那怕你賣個枝仔冰,還可以弄幾個錢,你跑到學校裡面去,你還得付很多錢吧?但是為什麼願意呢?大家了解,你現在賣枝仔冰也好,作小工也好,將來賺的錢不多,你將來好好的去念了幾年書的話,將來你就可以大富大貴,這個大富大貴還不一定保證吧?有很多人念出書來,還可能一生潦倒,這是有這個可能,它的的確確比眼前的、一般的作法要好很多,大家己經拚命認真去做,現在佛法有保證,而且確定比將來是一定好,而且這好的倍數的話,完全不是我們世間的那種好處所能夠比的,現在世間來說,我也不要念書,就是學一個木匠,一天有一千塊錢,大概一仟塊錢吧?我也弄不清楚,現在還很吃香,像我們這個地方要做一個門,找了半天還找不到,生意還很好,一個月你認真做的話,可以賺個二萬多塊錢,但是大家還是不願意,還是要拚命去念書,唸了書還不一定,一定說真正的給你做個大官,給你做一個大富翁,還不一定!說不定出來一個小公務員,跑的去一個月只賺一萬多塊錢,還認真的那樣去做,可是修學佛法,如果是你正確的了解了以後,你發現眼前,儘管是得不到好處,還要叫你認真去做,可是將來你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那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比不上的,如果我們得到,了解了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人人就拚命往裡邊鑽,這個所以說,首先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它一定告訴你,說你這樣修有些什麼殊勝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認識,單單這個認識還不是講個道理,還要說,不單單講這個簡單的內容,還要用種種的正確的理由來證成它,還要用種種實際上的榜樣來証明它,就這樣,這個理由是千真萬確,然後,這種榜樣擺在這裡的話,也是事實擺在那裡,到那時候你才覺得確定不移,到那時候你才會肯走這個路,到了那個時候,你對這個殊勝的利益才能夠確定不移,確定不移說就這樣,然後呢,至心、勇悍、增廣;它還不是叫你馬上去修,妙了!要把這個正確的認識,要增廣這個勇悍,什麼叫勇悍?就是精進的力量,勇氣百倍,做這件事情,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決定不會打退堂鼓,說這個悍的話,所以我們平常,這個戰場上叫悍將,悍將的特質是什麼?它就是絕對只有一樣事情,要克服任何困難、任何敵人,不怕任何敵人的挫折,勇氣百倍的要克服任何困難,把這一個心增廣,不單單是有,還要增廣,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出去的話,一股勁的向外面衝的話,那決定可以克敵致勝,把你所希望的願望達到。那麼除了發這個心以外,還要呢,它要做的時候,要歸依及七支願行,這個七支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所以真正說起來,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幹什麼?是歸依跟十大願王一點都沒錯,一開頭的時候就這個,然後你步步上去的最後,也是把這個是導歸極樂,所以這地方呢,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一生取辦,但是以我們現在一生行不行?不行!我們現在是修信心位,所以這個從凡夫開始到信心位,十信滿信,那個時候卻是不那麼快的,要時間比較長一點。在這裡大家又要怕了,這個長在生死輪迴當中不很可怕嗎?是的!很可怕,不過可怕的下面,那就不一樣了,有一種可怕,這麼怕,你叫他退堂鼓了,好啦,好啦,我就不要忙這個事情了,那馬馬虎虎。現在它不是,正確的告訴你,正因為它可怕,你要找它可怕的因在那裡,你如果找到了可怕的因,從因地當中把可怕的因拿掉的話,你沒有可怕的因,你就不必怕了。所以把這個可怕策勵我們不要造可怕的因,趕快造什麼?快樂的因,那個時候你把快樂的因種下去了,那時候快樂都來不及!所以真正的修這個大乘的直路,說起來不但是結果最好,而眼前也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心識,這個心識怎麼說呢?譬如說我們今天跑的去參加一個國際什麼比賽,平常我們在這裡花拳繡腿,隨便玩玩,沒關係;跑的去,真正的像樣的一個對手的話,那跟他要大家參加那個競爭的話,那要相當努力,如果國際間的話,你就拚命去幹,可是幹完了以後,你打勝的話,那個快樂、這個得意的狀態的話,那是無法可以比擬的,是不是我們也有這個心情啊?我們有,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講那個比喻當中,我們還不一把握得住說一定能夠打勝,可是修學佛法這件事情,這你能夠一定打勝,為什麼?知已知彼,百戰百勝。所以那個正確的教法,這樣的正確的告訴你,你自己很清楚了解,你自己裡邊有些什麼?你也了解你對手是什麼個狀態,你了解了這個正確的內容,你發現你只要這樣去做,一定能夠克敵致勝,百分之百有把握,所以打的時候,前面你心理有把握,打的時候勇氣百倍,打完了以後你快樂無比,這樣的,靠什麼?靠的就告訴你,這個世間是苦,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它並不是不說苦,的的確確一定說苦的,可是說苦了以後,下面告訴我們走的路子卻完全不一樣,這個才是最正確的。我們現在為什麼常常說相似法、相似法,就是這樣,它還是用佛經上面這句話,這個很苦,下面的解釋歪曲掉了,你看起來是佛經上的,可是最後的結果,不曉得弄到那裡去,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隨便一說。繼續下去。【「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那麼真正的發了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的勝利,還是這個兩樣。它前面不是說,那個增上生就是下士嗎?注意喔!共下士,你最上的上士,你還是有這個東西,而且下士的增上生只是一點點,這個無上乘的上士的這個增上,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所以它包含在裡頭的。它告訴我們,那麼這個裡邊它又說明了。【「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  那個,關於增上生那一方面它也分二部份,一個是不墮落,不墮落惡道,第二呢生得善道。現在我們要求得利益,無非是這個內容,現在我們把下面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下。不墮落惡道,整個的包括的三惡道,你只要照著去修的話,三惡道沒有你的份,滿意了吧?那時候滿意了。說實在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儘管己經比起以前很苦,但是我們覺得蠻快活了,實際上還不止此,那麼還要更好,它就告訴我們【「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  好,這個綱要提出來,你不是要求這個利益嗎?這個利益是增上生跟那個決定勝嗎?那麼增上生當中呢,第一個不墮惡趣,這個是基本,然後呢生到善趣,它說,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有什麼好處?以前往昔所造的惡因能夠清淨,還有呢將來相續上面繼續造的斷除,我們所以墮落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往昔所造的惡業,還沒有結果之前,還在那裡等著它,等著你,以及現在繼續不斷的造,然後呢去,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要懺悔。現在如果你一旦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以前那些惡因很快就淨除掉了,而且這個力量是大得不得了,既然這個能夠淨除掉了,當然你就不會墮落,那麼生善趣呢?【「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至於說善趣,當然也有善趣的業因,那麼以前己經做的,它等待在那地方要來結果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妙了!它會增長廣大,比如本來你這地方積的錢,積一萬塊錢,一旦你發了這個心,這一萬塊錢變成一萬萬,那這麼個好法。還有呢新造的、眼前造的,因為由於這個心所攝持為等起,也同樣的增廣無窮。在這個地方我們說,為什麼發了這個心以後這樣的增廣,變得這麼大呢?我們凡是造一個業,它一定牽涉到三方面,說形成這個業的這個質量牽涉到三方面,第一個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的,以什麼心?以什麼行,還有一個呢?我造的那一個業所集的對方,作任何事情一定這樣的,說我送三百塊錢給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塊錢給你,然後呢我打你一頓;前者是善業,後者是惡業,造這個業究竟圓滿的三樣東西的每一個內容,把它加起來的總和,而這個裡邊,外面兩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錢三百塊就是三百塊,你就是你,如果你是個人那麼打了你,產生這個罪過,你是個狗,那麼差一點,如果你一個菩薩,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這個你雖然是在變化,可是必定它受這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就這麼多,而真正重要的,「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平常你一種軟心,他來了,看見一個乞丐,那送他三百塊錢,這是一種,這個三百錢,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然後呢,這個乞丐是個固定的,你這種心起,或者你看見個乞丐,這個人好可憐,怎麼這樣可憐,我要去幫忙他,那個果報,那個種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就拿我們現在來說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生意,同樣的,我在那個做生意,做一個小生意,造了個半天,製造一個東西以後,那麼,就在這裡的話賣出去,就賣在這裡,假定說我現在那個商店,是這個的推銷全世界的話,你任意做一個小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推銷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賺的錢,也是全世界,就是這樣。所以它淨罪也是這樣,集資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罪業是哪來的?罪業是你傷害別人而來的,現在你要幫助別人,那也是一樣,以前你傷害別人的時候,往往你是傷害一個,我跟那個人吵架,然後呢他受了傷害,所以你將來真正的要消的罪障,就是跟他消除掉就可以了,現在我發菩提心是什麼?我要幫助一切人,結果呢這個人固然你幫助了,凡所有的一切人你都幫助了,所以淨除罪障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積聚資糧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這個詳細的情況,講到後面業,講到後面菩提心的時候,你們會很清楚、很明白,到那時候,再細講它。那麼,這個是眼前增上生的。【「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於成辦。」】  究竟利益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一切種智,無上的好處,還是依這個心很容易就能夠成就。【「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四卷B面  下面這幾句話,看一下。假定說,關於上面這兩個,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以及究竟的決定勝,這個殊勝的利益,假定說先前並沒有真實想仰望、期望的這種意樂,如果沒有的話,怎麼狀態呢?雖然我們現在聽見了,說這樣的勝利都從發心開始的;這個要努力去發。儘管你嘴巴上面這麼講,但是這個也只是嘴巴上面講講而己,亦唯空言,下面兩句話,看一看。【「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你只要回過頭來在我們身心上面觀察一下的話,清楚極了。不過這裡點醒我們一個什麼事情呢?點醒我們一個,就是以前我們不了解,不了解呢增上慢心消除掉了;說原來我不懂,還有呢,下面種下正式開始不再錯誤的因,現在
種下了。所以不要為了這一個話,自己沮喪,打退堂鼓;恰恰相反的,聽見了這個話以後,了解了這點,那才正式開始從這地方知道如何下腳,那麼這是一種。【「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個,覺得那我要,對於不管這兩種哪一種利益,曉得了這個殊勝的利益,當然我們期望要獲得它。要想獲得它,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的修持;那個時候修持的話,必定還要先修什麼?前面這個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士這個意樂。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志趣,我們的意念當中所好樂的。換句話說,這個好樂的力量,策動我們這樣去做。這個好樂包括的範圍很廣,你有這個正確的認識,願望這個道,求這個,然後找尋這個方法,一心努力去做,這種心情都在這個意樂裡邊。【「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麼對於上面這個勝利,你要想得到的話,發這個心的根本什麼?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這個是次第。現在下面我們看看,下面這個話就解釋為什麼:【「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上面已經說了,修大菩提須先修大慈大悲作為它的根本,而要想修這個大慈大悲,一定先要努力修這個共下士、共中士的這個意樂,作為它的基礎。那麼為什麼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曉得下士是什麼,中士是什麼,這裡說一下。其實昨天已經講過了,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要求快樂的,而真正的殊勝的下士,不貪現在而要求後世。他為什麼不貪現在?他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當你一貪現在的話,你只為現在這個惡業所蒙蔽,後面的真正的好處你就看不見了,結果使得你得到大損失,乃至於眼前的增上生你都得不到,所以這是錯誤的。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增上,所以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那對不起你一定不能貪眼前的。那麼更進一步的話,因為你要求以後的增上生,一步一步上去,發現你如果在人天當中轉的話,正到每一個時候,一定跌下去,這個不究竟;所以才那個時候會策發我們,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樂的話,這個是絕不究竟,你就想辦法要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了,還是為了你得到快樂,還是為了你去掉痛苦,所以它這個概念非常清楚。那麼,所以這個是要跳出生死輪迴,那這個共中士的;那他為什麼把這兩樣東西,作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礎呢?下面就說明。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但自己,還要幫助一切人,把他們從苦海的這個深淵當中救度出來,對不對?這大家了解的。假定說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苦海當中的苦惱的話,你說去把他們從苦海當中救出來,這個話從何講起?請問這個話從何講起?不是顛倒嗎?你叫他們不要執著,他們說:「我不要執著,送給你,讓你享受?」那我們現在就是犯了這個毛病。你至少曉得這個東西一無可取,然後呢你要在這個裡邊,實在是痛苦得不得了,你深深的了解這個痛苦,自己捨棄掉了;然後呢不忍自己一個人,去要幫忙別人,那時候才談得上說我把你把從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說你沒有共下共中的基礎的話,根本談不到上士;清楚不清楚?你必定自己對這個生死輪迴感受到、認識到絕端的痛苦;那個時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這個裡邊,這個才是大慈大悲。現在我們講大慈大悲,實際上呢,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一點都不了解,貪著難捨,不要說這個共中士,共下士真正的內涵都沒有;談大乘,怎麼談?所以下面告訴我們,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對這生死輪迴當中的特質了解。生死輪迴那特質是什麼?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說:安樂是匱乏,眾苦逼迫。然後不但如此,永遠流轉;你一想到就無法忍受;假定你自己沒有這個,那不行。他說身毛全無,若動若轉的話,這是一個實際的狀態。凡是修厭離心的人,一想到生死輪迴,他眼淚直流就怕得,就痛苦的不得了。現在我們對世間的行相講起來的話,講起來這個苦,實際上心裡面貪著難捨,一點苦都感受不到。所以他說身毛若無,若動若轉的話,那你說就救度別人,這話從何講起?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說這個大悲是這樣的;所以大悲的話是什麼呢?就是看見一切眾生流落在生死痛苦當中,你無法忍受,就像那母親一樣。就像一個有錢的大家,家裡樣樣圓滿,卻是一個獨生子,又聰明,長得又漂亮、又聽話,結果這個獨生子生了一場病,眼看著要死了,那個時候,那個母親的心情是什麼?這個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這個,要拔掉他苦,然後好的時候呢,那母親的心情,一切的快樂要給他,這個就是大慈悲的心,所以你現在說要去救一切眾生,也一定什麼?所以大慈,說那些人在世間是一點快樂都沒有,那麼你要給他真正的快樂。為什麼能夠說沒有快樂?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世間所有這個東西是虛誑不實,而且迅速無常,最後的結果墮落,而且大部份的時間墮落,絕少部份的時間快樂。乃至於這麼說,眼前賺到了十塊八塊錢,本錢三千萬五千萬這樣的下下去,我們都做這個事情,這個不行。你又覺得,再不然的話覺得苦,他的痛苦不堪!所以說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確實了解了生死痛苦;然後看見那些人居然愚痴的不了解,你看見了他們就無法忍受,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進一步要圓滿你的大慈悲的心,那時你發現還非要正確的方法不可。所以要有了大悲,還要有大智;有了大智還要去大行;那個就是菩提心,心,就是成功的菩提果。這個很清楚,到現在這裡,這個行相慢慢的清楚了。至於說每一個部份怎麼個發生死的心,怎麼樣發慈悲心,他這個確實的內涵,後面每一部份有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論上面說,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理,連它做夢都沒夢到,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這個話怎麼講呢?你利益眾生的這個,這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現在生死的輪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你講去利益,你利些什麼?所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麼?現在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就隨意去批評別人,這千萬不可以。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發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認識了救別人。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菩薩示現不但在末法,畜生道當中他都有,這第一個。就是他不是菩薩,你不是要學菩薩嗎?是啊,我要菩薩的話你要救他呀!他對了,你羨慕、讚歎,跟著他學;他不對,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你怎麼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麼說,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他有這個好處;真正的更進一步,到這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就在這個上面,你同樣的一個起心動念,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覺得這樣,結果我走錯了,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為什麼要求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對呀!我是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親;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現在我們說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意去質疑這個小乘的,乃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期限,你就很清楚了。那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爭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爭論,爭論的差別在那裡。這本書裡邊有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種種總是說他自了漢,他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反正我們一步步的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牽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講,你一牽在裡頭,引起這個爭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  好,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共中、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修的是歸依、業果;他前面說思惟,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歸依、業果,還有呢,了解了這個道理,趕快努力,集福淨罪。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這些都是,都是幹什麼?修這個東西,都是修改、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所以修的方法就是歸依跟七支行願。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學的什麼呢?就這個,歸依、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白說,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那麼也是歸依跟十大願王,參禪也是,念佛也是,很清楚。歸依是「南無」兩個字,你把南無佛變成「南無阿彌陀佛」不就對了?就這樣。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真正廣義的來說起來,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無非都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叫做無量壽,智慧圓滿叫無量光。你懂得了這個的話,那無往不利。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爭論都解決,參禪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學教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淨土的目的,也這個!哪有一個例外的?原則了解了;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各依不一樣的。現在我們續繼下去。【「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這個就很清楚了。【「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那麼現在這個裡邊是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的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要去忙著去,我要去參禪;我要去念佛;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他一心念佛,這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你有了這個幫助的話,真正往生如虎添翼。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的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然後尤其是如其加力,像那個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碰」一爆,整個的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量,比正行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然後呢我們了解了以後,【「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F。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念。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念到這裡為止,念到這個嘴吧;他現在念,念到心裡,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你念到心裡的話,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你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這是為什麼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為什麼?就是這個量大,這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別,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我又不小心的說進去,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爭,我們不必跟他爭論,這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我們自已曉得,我們走些什麼;同時真正走起來,將來的的確確的,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我們全部要學,一點都不能遺漏。你那個時候才會對比得出來。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極應愛重,要絕端的愛重;絕對不會現在我們說我是個大乘的,那個可不要,乃至於覺得違背了,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絕沒有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很清楚嘛,這個世間那麼快樂,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你不是顛倒了嗎?你救我出來了,明明有好處,那不讓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還說來救我。所以這個事情很清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層來講;連它世間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一講都通了,說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那是一個笑話。【「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別各別的。這個時候有什麼毛病?毛病大了,非常嚴重。【「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  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所以你不要去學,既然不要去學的話,請問,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所以由於這個誤解,使得你不能真實的發那菩提心;所以他這裡說,使得你變成一個障礙,你沒辦法發菩提心,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因為你還沒走到,如果你真的走到了,當然沒有這個誤解,如果你沒有走到,有了這個誤解的話,對於這個發菩提心,就變成最大的障礙,你說:好了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結果最好的、正確的指導放掉了,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的修。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注意哦!發決定解,不是馬上做到它。你有了決定解了,你心裡面絕不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想想這個地方,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跑到這裡,看那裡好,所以我們跑來跑去,飄來飄去,一無是處,就這樣的一飄,多生多劫的就這樣飄過去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還是種點善根;東種點善根,西種點善根,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突然之間,有一次碰見一個巧,發一個芽,那個時候就證一個羅漢果;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的再走上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走那條直路的機會就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是說照著上面這個,先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好好的善巧的修習,然後再續繼的下去,說上士道,照著這個修習,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的產生這個大菩提心;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聽見這個名字,進一步呢,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然後照著去修,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生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進一步,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那麼,要為了堅固,堅固是什麼狀態?就是你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但是發完了以後,等一下碰到別的緣又會散掉;就像比如我們現在說:這個好啊,你看看認真去學;等到你下了課,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情,一忙忙了忘記掉了,這個不堅固;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又給它確確障礙的話,乃至於你退心了。所以那個時候,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還要使他堅固;這個堅固,說絕不動搖。那麼為了使他堅固,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歸依。一開頭的時候就歸依,可是到後來那個歸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歸依法;這個,下面這不一樣的。還要呢受願軌,這個時候就是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由願儀軌正受持已,受了這個願軌以後,那時候是什麼?正式的學。學什麼?學菩薩行,於諸學處,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的就是菩薩戒,努力去學;受了這個,發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不共歸依;然後呢受這個願軌;受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發這個心是堅固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你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這個願心已經有了,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還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度萬行,所以要學這個,曉得要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五卷A面  所以,要學這個,曉得欲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這個次第很清楚,所以每個地方有個次、次、次,那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學習,一心一意覺得現在要學這個了,這個地方學,不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這個道理,講那個道理,那個時候學的話,碰見那個境界人家來要你,
沒錯,我馬上東西送給他,心裡有一點捨不得,不不不,我要送給他,這樣;然後呢人家來罵你,我修忍辱,碰見境界上面的話,我就持戒,就是這種情況,這個地方不配你胃口的,對,這個戒上面告訴我們,我要忍受,然後呢,你這個時候叫真正學的時候,他這個學不是文字上頭的,所以至心欲學已,那個時候幹什麼呢?定受行心清淨律儀,受菩薩戒,這個時候才真的受菩薩戒,修菩薩戒開始這個叫什麼?行,行心,修了菩薩戒以後,【「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  那個時候受了這個東西,寧捨生命,絕不可以犯根本戒,一點都不能,其他的中下纏,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發了這個心,因為這個煩惱還在,還難免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煩惱盛,又要去犯,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馬上依著儀軌,懺悔淨治。在這個地方願心跟行心,在大乘這個位次當中,很清楚,在你前面,從基礎所循下品,哦不是,從下士到中士,到發這個願心,那個時候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有了這個下品資糧位了以後,自己覺得,一心一意要行這個六度萬行,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就中品資糧位,下品資糧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到極樂世界就上品,最起碼的,下品資糧位的行者,拿這個心回向往生淨土的上品,這樣。你們可以翻開來看,往生淨土的上品的條件什麼?發菩提心對不對?就是這個,發了菩提心其他說沒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發了菩提心還要做一點什麼就中品,這樣,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所以的的確確說,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照著去做的話,倒的的確確上品不難。我想想現在算算看幾年,八九年好像好幾年了我記不住,那個時候,我在美國,又是一個老師,他也告訴我這個道理,告訴完了以後還告訢我一個表,修的儀軌,那個時候我問他,學那個東西,像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總覺得這個很難,他就告訢我,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學這個東西,從開頭第一步開始,兩年就學完成了,他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去學的話,他就告訴我,大概稍為加個幾倍也可以,現在我了解,你真的去做的話,十年之內一定成功,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告訴我們,你再嚴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決定可以懺乾淨,對不對?那很簡單,懺完了以後達到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個時候你要學定的話,輕而易舉,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不僅是說那裡,這個我們經教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沒有得到正知見,還沒有學先已經打退堂鼓了,這個難得不得了,好,你不要去學了,不要去學了,你沒有學這個內容,你怎麼知道怎麼做呢?當然,這前面只有一條路─沒有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就是。這是我們現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麼現在說,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了。【「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那個時候就總學六度了,特別學這個,所以平常我們天台判的教的,所謂隨分的行,然後呢怎麼,怎麼這個,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這我們曉得,凡是這種位次都是什麼?所以天台的教當中,或者我們現在的叫信位菩薩,信位菩薩就在這個裡邊。【「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那麼在這個六度當中,特別因為我們要想真正的安住在這個善所緣,這個心真正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當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這個六度是資糧,真正要學的,所謂學止。【「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固然你要修種種的善法,要學止,還有呢佛法的特質發了菩提心、圓滿菩提心,還非要真正的通達空性,通達空性就是這個地方所謂的觀,所以進一步以這個來學觀,下面這個解釋是,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為本論的依據是菩提道炬論,那麼菩提道炬論講到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他最後說,為了發通所以要毗缽舍那,實際上他主要的目的,不是發通,主要的目的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緊跟著,【「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那麼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須要一個什麼?須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一剎那,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初地菩薩,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個兩種執,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的了解,了解了以後,【「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  那麼,重新我們又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總說起來還不外乎那個戒定慧三學,那麼所以說,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  或者是定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什麼?,有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他的質跟量,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的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道理很清楚,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跑到門口停在這裡,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一點東西都沒有,深到那裡去?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那裡呢?就是前面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拿不掉的,這個是他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以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他。【「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所以有這樣,我們曉得,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圓滿,世俗諦圓滿就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麼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的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論上面。【「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你要前面這個共道,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條件是什麼?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實在是對他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到那個時候成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做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的圓滿兩個資糧,福德資糧、方便資糧,所以為什麼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祗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我們普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在超過不是我們能力,覺得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慢的顯教,一步一步來,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對這個密教裡面依知識這個法,比前面要來得超勝,要來得殊勝,因為這個密教裡邊,特別鄭重的宣說這一點,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前面我們所說的這一個,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裡邊特別重要,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把本論講完了以後,我會詳細的說一下,非常詳細的給大家說一下,眼前的再單獨的說一說。
  平常我們,現在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呢修學佛法根本不曉得要善知識的,那個實在是顛倒,錯誤到絕頂,那麼然後呢我們學了以後,這個善知識這麼重要,慢慢的樣樣都是靠善知識的,這個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有如孝子心,這是沒有錯,他下面有一句話記得不記得啊?要有這樣的德相的人前面,那個時候你這個鼻子的肉才可以給他,記得這句話嗎?所以做弟子的人必須要什麼?正住以外還要具慧,具慧以外還要希求,希求以外還要恭敬,這個裡邊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別得出來,他是否真善知識,要辨別這個還不簡單,就這樣。你能夠辨別了,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把那個鼻子肉交給他,絕對沒問題,昨天晚上講的,你真正的跟那個善知識,他為什麼他兩個跟著善知識的,一個人自修,結果跟善知識的,遠超過自修的,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體會到,今天再說一遍,這個原因就這麼簡單,因為平常我既然修,說明什麼?我是個凡夫,不是很簡單,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須要的第一個條件正知見,你凡夫的正知見,就算體會到了一點,煩惱來了,就遮蓋住了,就算你這個正知見有也不完全,你能夠依靠著善知識,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行嗎?的的確確是最佳的引導嗎?不是很清楚嗎?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修行人,關起門來自修,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窟裡面大作惡夢,不知道,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過這個條件記住,這個善知識本身你要辨別得清楚,如果不是個善知識,你這個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學密教,這個條件要求得非常高,你想這初地的菩薩他還有不知道的嗎?但是反過來初地的菩薩居然還要依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麼地方?反過來說也很簡單,初地的菩薩要修成佛地還要兩大阿僧祗劫,如果你這個圓滿的話,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薩還要依靠善知識,我們現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請問你怎麼修?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的確確都在什麼?煩惱當中,在我見當中,所以你覺得對,你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在這個行相,你愈到後來對本論了解得愈多,你會很清楚很明白,本論之所以好他不是說一定本論好,你們看不管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不管那一個大經大論,裡邊說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論拿出來,一百卷,現在我們這裡只有二十卷,總共只有二十幾卷,而且有人說,這個文字這麼難懂,那是你們沒有認真看過,如果你們認真去看過的話,我想你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論還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看瑜伽師地論,你們幾個人能夠看懂,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你看懂了,我佩服你,這現觀莊嚴論,識量論,那你根本根本連他做夢都不要夢,這樣,這千真萬確的,我們怎麼可以了解這個真正的法相?所以你真正的了解了,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密乘為什麼這麼重視?因為他果位,因為讓你一生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愈快、愈近、愈好的話,那個善知識絕不可少,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示現的那個榜樣,清清楚楚,然後那個龍女跟那個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之間那個對比擺在那裡,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選,這個完全是我們自己,你好樂那一個這個沒關係,你走那一個都對,裡邊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後去選,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密教怎麼辦?說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又要重新找善知識,前面那個固然有了,所以善財童子十信滿信上去的時候,來個文殊菩薩,告訴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識了,這個裡邊有很多特殊的義意,我現在這裏隨便說一下。
  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具相,我們只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啦,你現在要怎麼做了,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積夠了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會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的很清楚很明白這樣。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凡夫跟前你練習,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通通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了,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現在像我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願意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謗四眾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他這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好。【「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識以後,那個時候他就來跟你灌頂了,灌頂的時候什麼?根源清淨續部四個字,這個根源清淨要兩個,第一個灌你頂的這個人,灌的這個法,真實圓滿的傳承都是這樣,所以本論一開始先說,造者的殊勝,然後呢法的殊勝,他這個有什麼好處?這個帶給你的真東西,眼前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手一撥,那個燈都亮了,天黑沒有了,然後手一撥,那個電扇開了,把你的熱拿走了,這個地方一撥,這個東西來了,這麼簡單,是那麼簡單,但是要幾個條件?你要把裡邊的東西,一一完全做好,還要到外面那根高壓電線把他接一下,這個就是外面引進來的這個,你不要以為這麼接一接很容易,你也跑得去讓一個破銅爛鐵一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要接進來這個東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實相應的,如實相應的就是根源清淨,所以我們灌頂的這個人本身,絕對要是高明,所以真正要到了密教你才了解,密教的真正上師是佛現的凡夫相,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侍候這個密教的老師,能夠產生最大的積資淨罪的道理,昨天晚上我們講過了,今天再說一遍,主要你平常供養的話,拿我們凡夫心的話就看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生起這個一切智智相應心量,如果說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應心量,你隨便拿一個最沒有用的東西,所謂一塊錢供養,,產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然後你供養,供養一個佛,跟供養一隻狗,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的一切智智相應心,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為凡夫所以我們要淨除罪障,要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完全看被供養的對象,你絕不可能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哪有這種力量?那我們只有眼前的,那個時候對方的成就愈高,你得到的功德愈多,而現在我們現在看見的佛,是什麼?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識,他生的個凡夫相,他是報身佛,當然功德他大,這個我也可以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做個佣人一樣,我們要侍候他,那個化身,什麼狀態呢?我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有個總統,那個總統他家裡面也有個佣人,這個這個佣人也是侍候,這個什麼?家裡邊的,在你那個家裡侍候他,還有一個呢是官方的,那個總統府的總統,同樣的是一個人,總統府的那個侍候者,叫做侍衛長,請問這個家裡面這個佣人權力大,還是那個侍衛長的權力大?那個侍衛長權力跟部長一樣大,那個部長看見了他,還要向他低三分頭,如果說你家裡的佣人的話,外面看見了,你就是佣人,這很明白,對不對?了解不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五卷B面  對!了解不了解?我所以處處地方用這種很現實的道理告訴你們,所以碰見這樣的地方,你要了解,我不是說這個地方鼓勵你們去學密,不,不要,這個密教現在雜亂得一蹋糊塗,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話多半會出毛病,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我們了解道理的話我們很穩,說現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持戒‘念佛,這個最好,但是對他們千千萬萬不要隨欲毀謗,他如果願意走的我非常讚嘆,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好,可是對這個外面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妄加批評,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怎麼曉得他到底本地什麼風光?反過來說他所以去冒牌,為什麼要冒牌?他好嘛!一個冒牌的人絕對不願意我冒一個小偷,為什麼?這個小偷不值錢嘛!我又不願意冒一個強盜,我就冒一個,今天冒一個大官,表示這個大官值錢嘛!所以他為什麼願意說冒這種我是一個大上師,表示大上師好對嗎?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楚你隨隨便便去排斥的話,對你生的是害處,想想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不要說佛法,科學裡面也在說,真正的科學只能說我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其他的我不看見,不看見的東西我不能否定他,這個是最正確的,所以世間的真正的聖人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學佛法最正確的方法,這裡順便一提。
  那麼說前面灌頂,那個灌頂成熟我們的身心,能夠把這個一灌的話,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業種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得相應,你馬上可以顯出效果來,像剛才說那個那根電線往裡面一接,你只要你裡邊那些東西一好的話,馬上就燈亮了,說實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個電造起來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不要說這個核子發電廠要幾十億這不可能的,叫你買部發電機的話,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這個力量,千真萬確的事實對不對?所以這個為什麼密教裡頭都靠這個十方一切諸佛的這個傳承的力量,說到這裡,順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們現在說得不到佛菩薩的這樣的灌頂嗎?加持嗎?怎麼得不到,在我們真正下腳第一步就得到,這是什麼?出家,戒的真的殊勝就在這裡,這個大家不懂,戒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而且這個戒只有佛制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往往人太聰明了,說這個佛制這個戒是這樣,現在時代不同你不要守,話有沒有道理?它有道理的,佛制這個戒的確是因事、因地而制,但是他背後有一個特質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在,是像那個接電線一樣,接進來是你這房間裡邊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馬達他只能亮在馬達,但是這個電本身確有這麼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尊重這個戒法,一心恭敬的話,你就能夠完全得到他圓滿的這個加持,這是個不可思議的,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一定要這麼說,我是愚癡凡夫,現在因為我的業力使然這些我作不到「一心恭敬」,萬一真的作不到「一心慚愧」,你有這樣的心情的話,你很容易將來力量增大的時候,當你力量增大幾分它那個加持就進來幾分,你很快就得到這個成果了,千萬不要我們自作聰明,這個樣的,那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失,這個屬於他的灌頂的真實意義,所以得到戒體我們灌的時候是這樣的,受戒了,要這樣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所以這個北傳的一直非常強調,說現在這一支北傳的一支珍貴無比,他為什麼啊?他就把這個特質告訴我們,這個等到將來以後說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說南傳好不好?好,絕對好,我們絕不忽視它,非常精彩,但是北傳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注意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捨命如理護持。」】  那個時候它密教也有它灌頂的叫三昧耶,那個三昧耶叫誓句,我們不要誤解,這個誓句,平常說,我說、我發誓這個樣,所以凡是密教裡邊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有很多護持,因為凡是護持它是受那個三昧耶的約束它來護持你,真正重要的它為什麼護持你?因為你遵守這個約束,就像我們跟人家訂了一個合同一樣,你要求人家履行這個合同,你必須自己守要,然後你犯了規,破了犯了,你說你怎麼不照規矩來,這個話說不通的,這個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難持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但是你認真持到了以後,所有的誓句相應的護持都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真正重要的還不是得到這種利益,真正的誓句是什麼?保証我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所加持我的這個種子,增長不違背,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這種。關於這個概念,以後有機會再去講他,那麼這個律儀就是下面的基礎,菩薩律儀,聲聞律儀這些以及從沙彌律儀開始,寧捨命,命可以捨掉,這個要護持,命捨掉最多一生,這個一破,壞了,而且你如果護持這個東西的話,命捨掉了以後,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現在這個世界,的確很苦,你要求極樂世界這命一捨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所以現在大家所以不了解,不能護戒的原因就在這裡,它說的很清楚,增上生,如果你的迥向增上生,希望到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去,就這樣。【「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  下面這一句話解釋一下。說特別在這個護持的時候根本罪,根本罪雖然犯了以後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對不起,雖然重受那個相續已經壞了,相續就是前面的加持己經壞掉了,這個功德生不起來,你全部重來那個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個機器一樣,弄壞了你再接電線也沒有用,要重來,所以我們努力,根本罪犯千萬不要,還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萬一有犯了,那怎麼辦?馬上去懺除,所以這羯磨是非常重要,而使得這個清淨不染,萬一染了馬上悔除防護,為什麼?這是根本,作任何事情這樣,根本不壞慢慢的增長,根本一壞就完了。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總覺得這個戒,馬馬虎虎,錯了,這是根本,戒如果沒有了的話,其他都談不到,固然我們唸佛的人來講,持戒唸佛,其實參禪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我們表面看起來說這個參禪的人好像怎麼不管,他那裡沒有,定共戒,道共戒,一定的,真正參禪的人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那裡或者參一個什麼唸佛的是誰,他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其他東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本質看不見,總是行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錯到那裡去,乃至於大小乘的開緣等等,實際上都一定把握住這個根本而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是,再下面後面一句話,那說一下清楚了。【「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下面說進入密咒他第一步什麼呢?進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以後,他跟你灌頂,灌了頂以後的護持這個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們凡夫修的身,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真正的這個密教修的身不是我們的這個,不是我們的業報身,它叫做誓句身,誓就是發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為什麼叫做誓句呢?三昧耶就叫誓句,換句話說我發誓一定要做到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說修學佛法的,得戒體,然後這個戒體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對不對?戒定慧然後在這個體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修學密教的時候,在這個業報身上面我立誓受這個得到這個體,這個體叫做什麼?誓句身,那時已經不再是我們凡夫身,在這個根本上面才能夠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所以它絕對不能犯的,那麼眼前我們幸好還沒有受這個密戒,一受馬上墮落,為什麼墮落?那很簡單,接個高壓電線接進來,不接沒關係,接進來你弄錯的話馬上觸電房子燒掉,人弄死,都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現在我們平常要嘛不了解毀謗,要嘛輕易的說我是密,都是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個原因就在這裡,結結緣,都非常好,你要正確的得到果的話,這個次第要很清楚,那麼現在這個有了以後,次,下一步,瑜伽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下三部跟無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事相上,最後進入無相,事相是什麼?就是俗諦,無相就是真諦,換句話說,他俗諦就是說圓滿的報、增上生,可是那個增上生所以究竟圓滿的話,因為跟空性相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圓滿報土是不能離開法性土的,圓滿的報身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身,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修的時候次第是的的確確就像我們織布一樣,經線跟緯線最後成就的時候你說經線跟緯線那個先?當然不能說先把經線穿在身上然後緯線穿上去,那不是笑話嗎?不,經線跟緯線同時存在的,但是織的時候的確先把經線擺在那裡然後緯線一根一根織上去,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種觀念都應該清楚。那麼無上部呢,無上部他不是叫有相跟瑜伽,前面的那個叫生起次第,後面這個叫圓滿次第,關於這個以前已經簡單的說過了,不管是哪一種,你好好的修學,修學堅固了,那麼進一步,下三部進入無相,然後無上部的進入圓滿,那個時候圓滿的時候成就了,說密教的即身成佛指這個,在這個裡邊你可以選一個下三部的或著無上部的。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二頁,第一段已經講完了,就上面講那個次第,怎麼從基礎下士共中士、上士,進入密乘,密乘的下部、下三部以及無上部,每一個層次這樣一步一步的上去。繼續我們看第二段。【「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  那麼道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凡是談到道炬論,我們處處地方應該體會、了解到,這個就是從我們本師釋迦世尊以來經過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二大傳承,再經過龍樹、無著二位菩薩,這是圓滿的師承,不管是性相、大小、顯密,換句話說這條是最正確、最直接的這個一條道路,不管是理論上面、經論上面以及實際的從印度乃至於一路傳下來西天東土一代,最完整的師承,告訴我們最正確的道路,那麼屬於最前面就是說明了道的整體,那個道的整體是這樣,同時呢?在我們修行上去的次第,也就是按著這個次第,所以他不論就質、量來說,這樣的圓滿,而且它在告訴我們這個質量之前,那個次第的本身,也一點都不錯,這個是它真正最圓滿、最精彩的地方。【「大覺○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那麼道炬論以外,阿底峽尊者其他的論典當中也曾經說明過這個道理。不過呢?餘論就是或著順便帶及,或者約略一提,而道炬論專門針對著整個大綱而說的,不同。【「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除了上面說的他的根本的依據師承以外,還有大阿底峽尊者其他的地方也說,那下面呢?引証其他的一些論典來說明同樣的內容。你要想得到無上不可思議的大菩提果,那麼它根本在什麼呢?根本在修行,而修行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靠什麼呢?是靠我們得到極難得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意義是非常重大而又這麼難得,所以現在得到了要趕快努力,絕對不要讓他白白浪費,白白浪費那以後就很難得。前面已經一再說過,所以這是為什麼正式修行之前,先勸取心要的時候要告訴我們這一點,當我們有了這個認識,說一切都靠修行,修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如果現在不修的話,以求後世很難得到,那你這樣一來的話,你就會全心全意策勵自己,有了這個策勵的心情,然後你得到了正法,你才能夠走得上去,要不然你沒有這種心情的話,儘管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你就沒辦法修。這一點我們在座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是的,說這個法很好,好是好,叫你提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他就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總覺得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他主要的是沒有認識這個暇滿人身的重要,剛開始的同修們,也許還心情比較猛利一點,過了一些時候這種毛病都會來了,他根本原因就是一開頭的時候,前面這個次第就沒弄對,儘管聽見了高高的大法,不要說這個高高的大法,有很多大法,法是大的,不得其門而入,這種也不必談啦,像我們談人造衛星,這個是美不可言,怎麼上去啊?不知道,反正他在天上我在地上,羨慕羨慕算了,這種我們不談,就算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眼前的東西,我們往往都是不能修,原因就是缺少這種推動的力量。所以他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多思惟觀察這個暇滿的人身,如果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真正的能夠如理如量的修起來了以後,眼前說實在的什麼事情都丟得掉,什麼事情都丟掉了,不管再大的事情,等一下外面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放不下,絕對不可能,不要說外面的事情,裡邊的事情,我看見太多這種真正典型的修行人,我們現在碰見一點小小的病,說不行,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真慚愧,那些祖師們都是這樣,碰見了病更拼命,為什麼?病是死因,那個快死,你趕快還趁那一口氣還在的時候,拼命修都來不及,哪裡會說病了,好了好了,躺在那裡不管,慢慢的;病了都拼命了,還有其他的事情比這個更要緊的嗎?原因在那裡,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後面原因告訴我們,雖然修行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但是剛開始的時候從這個地方下手,引証這個上面。【「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就像一個犯人一樣,我們被關在這個監牢裡邊,而這個犯的罪是死罪,關進去是非死不可的,那麼既然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能夠逃走的話,這個機會絕對是最重要的,其他任何重要的事情,絕不會跟這個重要的事情可以相提並論,所以有機會逃了你拼命逃都來不及,絕對不會對不起我還要拿一個東西,還沒有弄好,還有臉沒有洗,什麼東西飯沒有吃,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拼命逃出去。那麼現在對我們來說,在那個整個的生死輪迴大海當中,只有在人身得到暇滿的時候才能夠跳出來,而跳出來只有修行,在這種情況之下其他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跟他相比,都能夠捨得掉,一定要跳出來。我曾經聽見過以前在我們西康有一個修行人,那個修行人真是精彩,他這個平常每天吃,吃過了以後,他那個東西就送給別人,有人就跟他說你不會留著明天,我怎麼曉得還有明天?我還等到明天?他覺得;吃過了以後,他有一個徒弟去侍候他,他那個徒弟苦不堪言,幹什麼?就是把他吃掉的東西一定要送,趕快送給人家吃,我那裡還有明天?他一直是這樣,最後這個人走的時候那個跡相之好,那真是無法想像的好,這種都是典型的例子,你們現在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不管任何事情,他總是說,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這個閒空工夫忙這個事情?所以這個前面暇滿人身的時候告訴我們死也可以併在這個裡邊,換句說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你趕快修,一定要等到你修持已經達到了跳出輪迥的量了,那可以。要不然的話你不曉得什麼時候一旦失去了這個的話,你再沒有機會修了,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生起這樣的心情來的話,修行是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其他任何事情絕對不能跟它相比擬,只有一件事情,跳出這個三界輪迴、三有火宅。【「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  那麼這個修行的次等,皈依然後呢學戒,增上戒。這個增上戒有一點不同,平常我們的戒屬於七種別解脫戒,從五戒開始,然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七種,那麼這個增上戒,這個戒不僅僅是普通的,還有一步一步的向上而到最後三聚淨戒,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往上面願根本,這是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因為我們這裡引導我們的是走上無上大菩提這條道路,實際上也是我們要修行的也就是這一條直路大路,那麼這個直路大路走上去的時候,先是發願心然後再行心,這個願菩提心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修學了以後,然後受這個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菩薩戒,那麼隨力行這個六度行,擴而廣之推及八萬四千一切而圓滿無上菩提之果。【「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那麼整個的把他含攝起來,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廣大福德資糧是方便分,一個是殊勝深廣的智慧資糧是慧,這兩樣東西的心要,然後最後是修止觀相應,這個就是一步一步的上去.到最後的時候主要說這個,乃至於最後的時候無上瑜伽的生圓次第都可以含攝在止觀兩樣當中,這也可以用那個方便廣大資糧跟甚深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來含攝。【「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  這個圓滿的大乘道,根本的進入之門是什麼?大菩提心,而這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六卷A面  發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所以先把那個慈悲的心力升起令它堅固,然後呢由這個而策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那麼這個過程中行持的時候,你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對三世所有的染污的一切的三有之樂,一點點都不沾著,而且背棄,這個就是厭捨。所有的世間種種的圓滿的奢侈好的東西,都不要。我們要些什麼?下面這個卻是我們要的,圓滿信等財。世間的、凡夫的、世俗的這種財,我們通通背捨,而這個聖財卻是我們要圓滿的,我們通常謂七聖財,哪七聖財?說信、戒、戒就是我們持戒,聞是多聞,慚、愧、捨、聞,捨就是施捨這個通於三種,慧就是智慧。那麼有的地方有的不同的經論把慚愧兩個合而為一,加一個精進,有的地方呢慚愧分開來,沒有精進。所以真正要行持的話,精進是絕不可少的。所以它做每一項東西都必定有精進在裡頭,那麼有的時候它特別強調這個精進,所以把慚、愧並在一塊兒,加一個精進。剛才說慧,這兒說定,實際上呢?慧一定要透過定,所以有的地方把定慧兩者列為一,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可以說,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這樣的七聖財。那麼這樣的法財我們圓滿的話,那才能夠真正的能夠永遠的攝持而不會輪轉、淪落。「敬師等於佛」,那麼這個在自修的方面是這樣,那麼我們說依止的最重要的修學的根本是自己的老師,自己依止的師長,這個師長像佛一樣的能夠對他恭敬,把他所教的、講的總總的內涵努力的修學,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進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習的次第,就是這麼上來。【「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前面這個是大乘的共基,不管是顯教或者密教,你在這個共同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如果你覺得力量夠強,走最快速的路子,那麼那個時候就可以進入密教。實際上密教不但是最快速的路子,它還有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這個快速不僅僅是自利,而且還要利他。為什麼說兩樣東西都最自利呢?因為你發大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就是你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那麼雖然你發了這個心,但是要解決他的苦惱,還要學這個解決苦惱的方法,拿我們現在長夜無明當中,無知、無識,救自己都救不了,你怎麼救別人?所以他一定還要最正確圓滿的方法。這個最正確圓滿的方法還非佛不可,所以說為了你要的的確確如實的能把所有一切人救起來,那你還得非具有佛的智慧,單單那個悲心不夠,你有了佛的這個大智的話,你那個悲心才能夠徹底的圓滿。所以那個時候,他要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直接的方法來學,那個時候才是學密。同時因為你具有這種大慈悲的心,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堪於接受諸佛的最圓滿的大法。要不然這個大法傳給你,你不行。現在叫我們做一點事情,小一點的事情,你就覺得自己受不了,做一點事情就受不了,這個無上的大法你怎麼可能?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容器,要接受好的東西,你那個容器一定也要相應。
  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說現在說我們跑到街上去要想買一套傢俱,這套傢俱是美得不得了,你很想要,結果你家裡那個房子是個破草蓬,請問這個傢俱買回來對你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不是很明白嗎?再不然你的身體,說這個藥非常好,結果你身體是弱不禁風,虛弱得不得了,那個補藥一吃進去,馬上把你吃死。所以為什麼我平常一開頭的時候,我們真正要注意,要先把自己成一個法器;做一點小小的事情,這個不行,不行,退在後頭,這樣,吃點小小的苦,總覺得這樣,這完全不相應,這個道理一路上你們好好的學,將來你自然而然很多概念都清楚,都清楚的。不要說我們像大菩薩那樣的話,什麼捨頭目腦髓幫人家忙,我們眼前就是有一點苦事情,趕快我出來,趕快我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慢慢的相應了,現在看到一點小事情,趕快躲在那地方,不要讓人看見,最好人家做過了我就算了,那是完全不相應的境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前面一再跟我們說,你自己觀自己的內心相續很清楚,很明白。但是這個密教,修密宗的行者的確有很多事情外面都不管了,這個情形我們要分得清楚。他把那個是非,大小分得非常清楚,說我有無上的這個大目標在這個地方,我為了達到那個無上大目標起見,現在這種小事情不去管它,所以他把這個東西擺在那裡頭,他能夠捨掉,這個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整個道的內涵認得個清楚,然後呢在你的身心上面確定你自己走的路線,然後堅持這個原則走下去,那就對了。這是為什麼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須要把那個整個那個道的完整的次第先認識,那時候你走的時才千穩百當;要不然的話,東風東盪,西風西盪,聽這個人講講,覺得沒錯,你又想跟著他;聽那人講講,覺得是呀,跑到那裡看看也覺得這樣,跑到那裡,一生就空空浪費掉了,這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現在正式的說有了這個完全的認識,經過了這樣的一番的修持,確實有這個完整的認識,而經過修持以後有這種強悍的意志,堅強的能力,那麼學密,學的最快速的路子,而且學的是無上密。這個無上密灌的時候有四部,說瓶,然後這個密灌等等,智慧灌,然後一步一步這樣的上去,而這個最完整的這種加持靠什麼?靠尊重,這個都是師長這無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所以為什麼密教裡是特別重視那個師長,而且到了密教裡的師長,跟我們普通侍候師長的方式是完全的不一樣,完全不一樣。這個裏邊有特別道理,如果自己條件不夠的話,密教承事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我們不能用。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的話是這樣的,他隨便拿一個東西,你看這個這個是什麼?我們看是黑的,他告訴你白的,你就是把它看成白的看;你不要說,那個老師告訴你是黑的,他反正告訴我白的,我就把它當成白的,但實際上是黑的,不對!老師告訴你是白的,你的心裡應該這樣想對的!白的,但是因為我的業障的關係我看出來就是黑的,你要自己無比的懺悔的這個心情,就是這樣。他拿了一個鞋子告訴你帽子,你馬上戴在頭上,這就是帽子,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樣?他有很多理由在,不是說嘴巴上面應順他,你心裡面也要這樣,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那個老師怎麼磨折他,他絕對不會說這老師怎麼這個樣;要我們現在世間想的話,這個人簡直是世間十惡不赦之徒,修學佛法哪有這樣的?我們一定會這樣想的,可是尊者從來沒有這樣想。他總覺得自己業障,正因為這樣,他成功了。但是要注意喔!為什麼他修學佛法的弟子一定要具慧,他一定要在這個夠量的老師之前這樣做,如果不夠這樣的老師你這樣去做的話,那對不起兩個人都是下地獄。佛法的損害也從這個上面,那人家造這個機會,反正是密教的老師,你要他怎麼辦,他就聽你怎麼辦,他也是假扮一個密教的上師,他愛怎麼辦我也所謂這麼來的話,佛教就完了,就亂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分別的非常清楚。尤其是近代很多密教的大德,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宗喀巴大師這麼說了,說老師跟弟子之間一定要互相觀察,不是他說的,根據經論上面,如果不仔細觀察,隨隨便便冒冒然然去學的話,這個師徒之間都違反了。違反了法,密教的這個東西差一點都不行,一違反法你絕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們現在隨隨便便灌一個頂,那是結個緣,大家都不懂,總覺得結了個緣,修了這個法,就可以成就了,那顛倒的不得了,那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這個大家千萬注意,你跟那個老師,不要說你觀察十幾年不嫌多,你至少跟他好好的跟他三年、五年,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可以說談這個。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以後請大家千萬注意,不要說這個上師高,這個上師可能很高,但就算是最高的上師,你還是要經過一段時候的觀察。他高你不一定跟他相應,這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個情形我們要弄的很清楚。
  那麼因為就經過上師的灌頂,所以把成佛的最圓滿的身、口、意的種子,來加持到我們身心上面,我們很快的就會得到相應。所以我們常常說,像我們現在用的電,那個東西你別看它是一根電線,乃至於看看黑黑的破銅爛鐵,往你們屋裡面一接的話,樣樣有了;要想叫你自己造那個發電的話,發電廠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造一個發電廠要多少?那幾百萬一點用場都沒有,丟在這個裡面,像一個石頭丟在水裡一樣,幾千萬也沒有用,多少億啊!我們哪一個人有這個力量?而實際上呢,佛法的圓滿成佛的種子還遠超過這個。而現在透過這樣的上師,他就加持在你身心上。你看看那個恩德,你能想像嗎?的的確確無法想像!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所以開頭這麼說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我們就種下這種正確的種子。然後順著次第這樣走上去的話,到條件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走到這條最快速、最直接、最好的路子上去。那麼那個時候灌頂了以後,使我們的行者的身、口、意都清淨,成就成佛的這個種子。然後得到這個以後,【「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當然前面這個戒等等它是根本。所以修行密法,我們這個身叫三昧耶,誓句身。它這個戒,不用戒而叫誓句的話,它有一個特別理由。它就是說我誓願要成就這個法,成這個無上的大法,我誓願要這樣作這樣身,就是從此以後一切的行為等等,跟這個誓願相應。就像跟人家訂個契約一樣,你不能違背,你如果照著這個契約的話,對方也履行這個契約。對方履行的契約,是把成佛的所有東西給你,但是你自己本身也絕對需要照著這個去做。所以當你接受密教灌頂的話,那個受了這個密宗戒,我們這個身心上面所受下來同樣的戒體,這個戒體就是當下成佛的種子,就放在上頭。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面,才能夠學這個生圓次第,即身成佛。他這個要求的條件非常高,這也為什麼所以說密宗戒絕對不能破。它說起來這密宗戒少的很,也沒幾條,但是這個難持是難持極了。平常的時候是小乘的戒,起心動念弄錯一點,還可以。密宗戒的話,那心念一動,那就不對,這麼個嚴重法。所以在這個上頭,然後呢正式的在這個基礎上面先圓滿定支,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生起次第,由於這個最後就圓滿次第,很快得到成就了,這個就是走密教的道理。它主要的這一段就把次第這樣的說清楚。那麼這個次第弄清楚了以後,再下面。【「第二所為義者。」】  說為什麼要照著這樣的次第,照著這樣次第它為什麼?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看文。【「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假定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無非是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那麼既然這樣的話,所以中士、下士就通通擺在上士當中就夠了,為什麼要另外創立這個共中、共下這個次第?為什麼呀?答案是這樣。【「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兩大義,」】  所以分開來,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導,它有兩種殊勝意義。在我們正式的講這個兩種意義之前,在這地方先要說明一個道理。他這個完整的教授,他每一個項目的安立,他都有他安立的必須要的理由在。有─他有什麼好處,欠─有麼缺點,讓你分別的清清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發現少了就是不行,如果說除了這個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餘。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對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有什麼好處呢?那好處可大了。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總是碰到什麼就忙著去修,雖然有的人不一定這樣,多多少少學了一點,可是這個學的次第都不圓滿,次第不圓滿,所以你碰到別的地方,聽人家這一講的話,對呀,這個我沒聽見過,對啊!這個有這個問題!於是就使的你懷疑了,懷疑了以後你也不曉得如何取捨,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樣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為你修行過程當中,的的確確有實際上的問題。因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沒有準備,修行到那個階段當中,問題出現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然後那麼一轉,是不曉得轉到什麼時候。
  所以這個圓滿道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它每個地方那個層次,必然性,就擺在那裡,千穩百當的,讓你弄得個清清楚,到那個時候走上去,它不管它是什麼東西,那我心裡面把握的,就這樣有把握,絕不動搖,這個時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它從這個地方要了解一個事實,在我們凡夫份上,因為我們心力太弱,我們往往總覺得,你趕快給我一個很好的嘛!就行了。但是他偏偏不給你的理由,就是這個。實際上告訴你這個次第,正是使得你最快速、一點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這個概念大家務必要了解,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的話,你可以不學這個東西,等到心力強了以後再學,等到心力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如果在學的地方那麼要勉強自己,平常我們學,一定是任何情況之下,都一定帶著幾分勉強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學任何東西要帶三分勉強,然後呢勉強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的上來了,就成了嘛!就這樣。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的話,的的確確應該感到無比的幸運,然後呢努力推動,你有這個努力推動,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點勉強就很容易克服,最後得到的無上的好處,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他很多地方就這樣的要明辨,所以本論的真正重要的地方,還在這個地方。
  所以前兩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說其它的,也有別的這個人寫的關於這方面的,這個引導的方式。表面上看起來,他也是這樣,修學佛法,先要靠善知識,然後要什麼等等,每一個項目好像立的清清楚楚,但是本論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這一部份,平常我們一般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好像無關緊要的,為什麼談這個,實際上本論最精采的精華卻在這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不過眼前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的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剛開始學的時候,腦筋裡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難體會到這真實的內涵,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訴自己,說我今天有幸學到這個完整的次第,這麼好的東西,完整的次第,平常世間作學問的情況來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學,可是偏偏我們現在不是小學就是中學,那我們也努力告訴我們自己好好的學上去,等到你把本論的完整次第學好了以後,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溫習一下的話,你就把全部的內涵把握得住了,這樣。那時候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時間,那都是以無量僧祗劫來算,這是指時間來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苦的話,那都是這些時候長的三惡道受煎熬油鍋煎,這種苦都省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殊勝的好處。
  那麼現在我們看這個文。他所以用這三士道引導的兩個大意義是什麼呢?【「一為摧伏增上我慢,」】  這是第一個。由這樣的引導的話,他會把我們的增上我慢摧伏。這個慢有很多種,這慢有七種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麼平常只要我相還存在,這個慢一定在,因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薩迦耶見,這個餘習,慢的餘習都在。在這種情況之下,它那個慢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個地方特別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你還沒有達到這個真實的這種狀態,你以為達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過了,這個叫做增上慢。那麼這個增上慢說什麼?【「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說我們乃至於共下士、共中士的這一種心量,都沒有生起,都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大士。這個是第一個意義。這個第一個意義再說一下,詳細的說一下。
  前面我們簡單的介紹過,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樂,心裡狀態是什麼樣,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這個是無上大菩提心的特徵,而所以要生起這個心來,必定要經過一個什麼?必定要經過:第一個先自己了解這個世間一切,這個世間不但是我們在欲界,乃至於色界、無色界,任何的一件好東西,你認識它,這是痛苦的根本,產生絕大的厭離,然後推己及人,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看見那些人染著在世間,深深憐憫是幫助他們,這個是共中士。現在我們連現世這種小小的欲樂都放不下,為這個現世的欲樂又忙這個又忙那個,這個連它共下士都做不到,而我們居然說我們是大士,這個就是增上慢。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於這個真正修學的次第內涵完全不明白,一點都不清楚,只曉得人家說這個大乘佛法好,那我當然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這個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的高高的,既然這這個很高、很大,我當然高、當然大,實際上你夠不夠這個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這個叫增上慢心。有了這個增上慢心。有沒有可能修行?絕無可能,所以他現在把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那裡,你只要一衡量,覺得不行啊!我連它幼稚園的東西都不知道,小學的東西都不知道,說大學那真是荒唐極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六卷B面  真是荒唐極了,這個心裡面就催伏了,你這個慢心一催伏,你自然肯低聲下氣去好好的學,除非你是自暴自棄,不談,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個障礙就是那個增上慢,總覺得自己懂的很多,總覺得是個大菩薩,總覺得是個了不起,不肯學,你就完了!催伏了以後然後一心去學,你就有機會。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佛法那就興旺了,因為你能夠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只要如法,這個佛法就在世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目前這種情況?大家說:現在這個不行,總覺得怪這個怪那個,真正要怪的,怪在哪裡?怪在這裡,你只要有這個次第在,自己內心上面一觀照的話,問題都解決,每一個人觀照自己佛法就慢慢的復興起來了,這是第一個。【「二為廣義上中下心,」】  要廣泛的利益各式各樣的上等、中等、下等,為什麼呀?【「說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必須要的情況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能夠廣泛的對於各式各樣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處,因為本論雖然是引導最上等人的,但是那個上等人同樣的須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這個次第這樣安立說:下士、中士這樣上去的話,對他來說並沒有過失,不但並沒有過失,而因為這樣的次第引導上面去使他產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順著這個次序,他才能夠一步一步的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後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昇,他並沒錯。另外一點呢?【「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就。」】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這個不行,我這個不行!結果呢上品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有,好了!把這種人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采的,什麼?他能夠廣攝各式各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的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所以他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昇,不但沒有過失,而且讓他走上去,如理如法的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他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上品,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然後呢,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的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他真正精采的地方。同時看到這裡,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云、爭論是非,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大,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吵了個天翻地覆,他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這個爭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修行是沒有修,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他現在就不是,每一個人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爭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的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那簡直是支離破碎,真是不堪回首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了,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管是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的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的做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的可以運用上。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你只要開始等一步做對了,生生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說到這個地方,我覺得我們真堪於自慰感到高興,現在大家說:末法啦!這個教法是沒有了!卻在這樣的支離破碎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卻能夠得到圓滿的教法,憑什麼?宿生自己的業,所以這個佛法就是這麼妙法,你只要跟它結上了這個緣,然後你自己不取捨,你努力的照這樣去做,淨除你的罪障,努力積聚你的資糧跟它相應的話,生生增上,是一點不錯!儘管這個時候教法支離破碎,畯抴N碰來碰去就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誰知道我們今天會跑到聚集在這裡來學這個東西?佛法就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所以我平常沒有什麼事情,我看見大家苦苦惱惱我真是覺得你們真是冤枉,我平常沒什麼事情就高興,什麼高興?沒有別的,就想這個嘛!想到就歡喜的不得了,往往無緣無故的就想到就歡喜,乃至於苦惱來的事情,苦惱來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歡喜,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淨除我們苦惱,你沒有得到這個方法之前苦惱硬是看著它苦惱,看著它苦惱來還小事情,這苦惱來的時候你還輾轉的增長苦惱,跟著它下地獄,人家罵你一句,你覺得無緣無故罵你,你這麼心裡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罵我?我怎麼樣要弄他,然後結果是什麼?造了惡業大家一起下去,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現在我想起來看見這東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現在我可以淨化了,這苦惱來的時候,你一想到你也歡喜,這歡喜的時候固然歡喜,苦惱的時候還要歡喜,你還有什麼?每一個時候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眼前解決了你的苦惱,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順、相應的這個緣,將來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這是我們隨時隨地最佳修行。所以現在居然是弄得苦苦惱惱,我跟大家說:你們沒有什麼事情,最好多聽聽它。大家總覺得,這個也忙、那個也忙,我實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後在那嘆息,這個無可奈何。所以我看見有好幾個老法師,他們自從聽見這個以後,拿一份帶子一遍、兩遍、三遍幾遍都在聽,我讚嘆不已,他真的體會到了就有這麼好處,這是我順便一提。所以曉得這個次第有這樣的好法,所以第一個對自利來說,能夠摧伏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爬得上去,對於利他來說我們把握得住這個情況的話,能夠廣含攝上中下品,而實際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們究竟目標需要的,所以眼前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摸。這個話再說一遍,我們究竟應該要想作的什麼?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慢好像屬於第一類,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要幫助別人的話,還必須要瞭解第二類,這是對上士來說。下士呢?我們也曉得下士他不會停止在那裡,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為業障重、資糧不夠,他能夠照著這個下士的這個方法,慢慢的去做,業障慢慢減輕,資糧慢慢積聚,能力增高了以後,到那個時候心慢慢的加強了,正好趁這次序又爬上去,所以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他有這樣大的好處!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喔!大家現在了解的話,為什麼我說本論真正圓滿的就在這個地方,這才是我們學這個大經大論的骨節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  那麼再說對具有上善根的人把這個共道說明了!讓他修習,不管他先已生先未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的就相應了,譬如像六祖大師,的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宿生有過了,馬上開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正有夠這個善根的人,你跟他講暇滿人身,他一聽見眼淚直流,身毛直豎,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個死馬上提起來了,你提起來了,他馬上昇起,然後昇起了有什麼好處,不昇起有什麼壞處,因為以前雖然有過,可是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蒙在這裡,派不上用場,你一提他馬上開顯,馬上派用場,馬上推動他拼命上去,正好幫忙他向上,這一點都不錯;如果萬一沒有修,那還非修不可,所以對上士來說:不但不影響而且生功能故,這個很清楚,下面兩句話。【「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叫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他有個大道理,單單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瞭解的愈多,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世間快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做?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那裡?不是在下下,而是在上上,所以他講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修了,他高高上上像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論,大了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夫差了個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怎麼辦呢?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的聽見了上上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不要說佛法,那世間很明白,念書是最苦的事情,還要先掏出很多本錢來,但是大家願意去唸書,為什麼?因為曉得這個上上,這個上上多聽聞這個上上的道理,人人願意去走,那走的時候呢?卻從下下走起。為什麼?你下下走起的話,障礙慢慢的消除,資糧慢慢的積聚,障礙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夠走的上去,資糧積聚的你能力增強,當你能力增強了以後,有幾個好處,一方面你自覺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淨信心增強,那個時候你發現,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淨信心是什麼?淨者淨化煩惱,等到淨化煩惱,佛法的特質就是這個,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長,然後呢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了,愈跑愈有趣,是愈跑愈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的根本。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住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的想去修,結果呢急忙了半天,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引導的原則,有了一個瞭解了。【「須以次第引導心者,」】  我們看文【「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關於這樣引導的次第,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還引經上面,那麼這個經呢?是在這個經上面,說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一個銀匠,一個珠寶這個技師來磨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用種種的方法,他說太繁了,這裡不說,實際上我們回想一下,講前面破除邪執,破除修行邪執這一段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燒、種種的調柔,它有它的必需要的次第,然後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這個道理跟這個地方可以說一致的,我們回想一下就曉得,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經上面是這樣;下面呢菩薩,很多菩薩跟論上面的來證明,說:【「龍猛依怙亦云:」】  這是龍樹菩薩的。【「『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那麼引導的次第呢先說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麼然後呢決定勝以後呢順著次第。決定勝有兩種:共中士的決定勝,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決定勝,必需順著這個次第,因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漸漸的自然可以得到決定勝。【「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是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下面呢?【「聖者無著亦云:」】  這相宗的。【「『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  這個菩薩要想修行善品的話,對於所引導的眾生先仔細的觀察,怎麼觀察?【「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這樣,那先要看被引導的眾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較差的,跟他說最淺的,跟他相應的教授跟教誡,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的加深加廣,這個是真正菩薩,引導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驟。【「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那麼這聖天菩薩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在這個裡邊論當中也說,說這個次第,先成立這個所謂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礎,其次引導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總之一切的初發業,就是初初修行的有情,那麼要慢慢的增上了達到無上的勝義,那這個正等覺就是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裡有它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像樓梯這樣的一步一步向上爬。【「四百論中,亦說道次第極為決定,」】  那麼這個也同樣的,他舉各式各樣的論點來說明,說明這個引導的這個次第是確定不疑的,怎麼說?【「『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業,造福業是什麼?增上生,破除我是什麼?那就是共中士,超脫生死輪迴,然後呢?後斷一切見,人法、我執徹底破除,這樣,這是大乘道;這樣的話這是善巧的引導的必然次第。【「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每一個地方都這樣說的。【「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就這樣,先施等語善法,這是世間共世間的,增上生,然後再進一步深廣。【「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那麼另外有一個大論師,月稱大論師,也引這個做為根據,說明這個道的次第,所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個宗、那一個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師們也同樣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說明這個重要,所以理論是這個樣,經是這個樣,論是這個樣,然後呢祖師說的也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圓滿的次等。從這個地方我們要體會一件事情,所以在印度當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於像阿底峽尊者那個時候這麼圓滿,阿底峽尊者說每天有一個成就者出現,他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圓滿的教法,那麼現在呢?這個次第正表示圓滿教法的全部內容,單單講質不一定有,有了量還不一定有,講到次第的話,如果你談次第,沒有質跟量,那個次等根本無從談起。你說:我現在燒飯了,米沒有你燒什麼?跑到那個時候,還沒有洗好你作什麼?所以這個一定是樣樣東西圓滿,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成就,那麼目前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要想認識了解的就是這個。所以說到這裡,也順便一提,有的人覺得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好像我們很難做到,是的,是很難做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不在難不難,問題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嗎?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想的話,那麼告訴你,這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子,你認識了這個路子,然後照著這次等去走,就是這樣。所以上面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你如果說對於上上的引導的話,他自然而就願意去慢慢的走下下的去走,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拿這個上上的說了以後,讓我們害怕的停在那裏,說了這個上上的,我們才曉得,對!我們要開始去做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從下下走起,因為你下下走所以你對於上上的淨心也增加了,然後呢瞭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夠跑得上去,這個是正確的次第。你如果認識了這一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了這個完整的教法以後,所產生的第一個必然的效果,或對於這個教法會產生絕大的寶愛,一心一意現在無論如何要聽到它,要努力的完整的瞭解它,這是重要的。然後呢對於自己做的方面的話,隨分隨力,以我們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起,而不是說一口氣我也像他一樣馬上成一個佛,而不是這個,乃至於像看密勒日巴尊者,是!看了以後你心裡想說我也一定要像他這樣學最高、最快的路,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切諸佛都以這種方式走上去,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他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七卷A面  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如果說你對這點把握不住,表示我們對這個教法本身還沒有圓滿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的聽聞,了解這個圓滿的教法,那時候這種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時候你就會得有千穩百當之感,走的高,高也好;走的低,低也好。高的人是不會輕視低的人,低的人也不會因為自己爬不高而心裡面覺得不如人,每一個人覺得高高興興的走上去,是這樣。繼續看。【「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就這個現世的狀態來說,大師親眼看見,他徹底的了解、認識這件事情,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樣的重要。所以我們修行的人,應該把這些看成最最珍貴、最最重要的,這幾句話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不要忙,說我現在一天我要看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不錯的!但是如果你想走這條圓滿直接大路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的話,這是最好的把這個圓滿的次第把握住。然後你這樣子走上去的話,那事半功倍。這是用那個成語叫事半功倍,實際上呢你一點點的下的功夫,得到的這個功的話,不曉得百千萬倍的大!這樣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在你沒有產生確定見解之前,你不必貿貿然的把以前的放掉,我們就騎著馬上找馬;等到你確定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你會心裡覺得泰然,放掉它。為什麼你現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說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記住,你今天假定說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兒拜幾拜,那沒關係,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後,拜到哪裡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來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來就唱那麼幾個字嘛,那你去唱它沒關係。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極樂世界,那你得檢查檢查,我這麼拜了以後、念了以後去不去,不去的要改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那更進一步,這是我們很重點,太重要了。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閉上眼睛做的,你不曉得,看見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後呢不但自己錯了,還教別人;還講:「這個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學。」我現在覺得真顛倒!說實在,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啊我自己就是像一個留聲機一樣,我老師告訴我,我就是你們這些把留聲機一按,我就這麼如是這般放出來而已,真的教談不上,所以務請各位不要自己懂的很多,教別人說我這個比你這個好,那你這個錯到不知道那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正的重要的要把這個第一個把握住,把握住然後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話,那真是快速的不得了,好的不得了也是。現在呢我們有了,前面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善知識,那個時候就曉得,這善知識真正告訴我們的,不是遇到他,還是什麼?遇到你自己,為什麼?真正善知識才告訴我們,你要得到好處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還是靠我自己。那麼要修行的時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的去做的話,你雖然想修,結果走上了岔路自己還不知道。路還是路,可是岔路,然後轉了十萬八千里轉回來,划不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先把走的路認識,像那個要去掘寶一樣,不是說那裡有寶藏,我馬上出發,跑了半天,那個寶藏在哪裡?對不起,我不知道,到處問路,然後呢摸了半天,還是毫無消息,不是!首先說是要的,然後把那個寶藏的地圖先找到,找到了以後,怎麼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要帶些什麼工具,然後準備些什麼資糧,你樣樣準備好了,然後你出發的話,一路馬上到達寶樹。天下沒有事情例外的,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學的時候,說「攝取心要」,對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趕快去修,他並不是叫你馬上你一天要拜幾拜佛,一天要然後呢念多少佛,先把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完整的次第有個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然後找到自己下腳處,然後去修。所以到了這裡才是「正取心要」,那正式要修了了。所以現在看,正式修的時候【「第二正取心要分三,」】  那麼現在我們曉得了,沒錯,他分成這樣次第的,所以共下士道修,有共中士道修行的次第,共上士道次修行,這樣的次第,自己是千穩百當的一步一步上去。初就是共下士。【「分三,一、正修下士意樂,二、發此意樂之量、三、除遣此中邪執。」】  那麼正式的下士道是什麼呢?這個第一個,這是說明這個質;這個質對了以後,要什麼樣的量呢?說第二發此意樂之量,要達到什麼程度;還有呢第三,「除遣此中邪執」,我們做的時候,還要檢查檢查,有沒有錯誤,錯誤固然不允許,有的時候我們從邪妄的執著,這個東西一定要排除掉。現在把那個正修下士意樂來說一下,它分成兩部分:【「一、發生希求後世之心,二、依止後世安樂方便。」】  這個增上生,真正的增上生是要生生增上,既然生生增上,後面比現在好,這是增上的特別意義,所以這一生以後比現在好,然後呢這一生完了,又下一生比現在好,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所以我們平常實際上的狀態都是如此。所以儘管我們今天,一天可以賺個一千塊錢一萬塊錢,乃至於十萬一百萬,我們絕對不會說,今天賺多少就吃多少,就吃完了就算了,不對,一定你賺了以後,都存在銀行裡面,還辛辛苦苦去做,為什麼?求增上生嘛。所以你如果認真去看的時候,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會這樣去做。當然我說這個沒有一個人例外這句話說的過份一點,實際上有一些人他不是的。這我以前聽說那個高山人很有意思,高山人他賺到一點點錢,然後他下來通通花掉,錢太多了怎麼辦呢?他買了個香煙,那個幾支香煙一起點擺在嘴巴上面,他花不來就是難過,然後呢那個酒,那真買最好的喝的醉的然後躺在馬路上面,回去也回去不了。這種人我們看起來的話,真是可憐者,我們稍微有一點腦筋的都不會這樣做,為什麼?覺得這個實在真是等同畜生無異。所以他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那麼我們真正增上生呢就是要求後面的,那麼這個後面的話,也曉得這世很快過了,不要說年紀老的人很難說,年紀輕的人也同樣的難說。譬如就是前天,這有一位大長老剛走,那個大長老就是振光法師,是我們老和尚的師兄弟,剛才我才聽說他們師兄弟當中,算起來他年紀最輕,年紀最輕的最先走,你怎麼保證年輕的不先走?這個事情是千真萬確,這修行這件事情的話,的的確確要把握住這個原則,不要說慢慢的來。那麼這個重點就在第一個發生希求後世,怎麼樣才能夠產生,一步一步來。【「初中分二,一、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憶念必死,二、思惟後世當生何趣二趣苦樂。」】  那麼再分,一步一步的分。【「初中分四,一、未修念死所有過患,二、修習勝利,三、當發何等念死之心,四、修念死理。」】  他這個裡邊,這個科判簡單的說一下:是的,我們第一個要求後世這個才是增上;那麼要求後世,用什麼方法?這第二個。所以現在第一個就是說,先把那個希求後世的心升起來了以後,然後這個心會推動我們去行該修的方法,那麼發生這個心怎麼呢?他告訴我們,思惟此世不能久住,我們生在這個世間上面,你也沒辦法住下去,永久住下去,而且一定要死;單單死,大家反正總歸要死嘛,死就算了,不幸的死了以後到那裡去,死了以後這個不是完了,而還有後面,或者向上或者向下,向上向下根據什麼?根據你這一世所造的業,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兩個擺在一塊有什麼好處呢?第一個,你現在說這一生很快的死,這個沒有意思,趕快要忙後世,而後世決定於這一世的話,於是你趕快準備後世的快樂修善業,這是他的真正的特質。那麼現在關於第一點,他說關於念死。這個關於念死,我們在沒講正文之前,可以不妨想一想,不管是禪、密,所有的祖師大德們都很強調,譬如說我們講印光大師,近代念佛的人最多,而且真正最所宗的,說起來印光大師、藕益大師、蓮池大師,那是最靠近的幾位大德,他們常常告訴我們,說你念佛所以不行的話,你只要把那死字貼在額骨頭上的話,念佛無有不靈驗。看起這個話很好、很對,但是呢儘管你看的很對,你念過很多遍,但是就派不上用場,如果真的派的上用場,大家都念佛唸的很好,對不對?為什麼念不好?換句話說,他雖然這個道理聽懂了,怎麼運用這個道理卻有問題。現在這裡妙了,就是關於這個念死,這個念死還是大學問,他告訴我們怎麼念法,下面就告訴我們,你如果把握住這個道理,然後去修的話,無有不成功者。而這個道理不是像是說死字貼在額骨頭上面,平常你試試看寫一個死字貼在額骨頭上,貼完了事情就算了,好了,有沒有用啊,沒有用?,貼在額骨頭上還不舒服,過了一下剝掉了丟掉了也就算了,當然這是說笑話,實際上呢當然想這個死,可是想這個死,因為他並沒有完整的方法,想了一下、過了一下,精神一鬆,那個死字也就忘掉了,忘掉了也就沒用了,他現在不是,這個裡邊就告訴我們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就在我們生活當中,處處地方能夠推動、策勵我們,產生這個強有力的推動我們修行的。禪宗也是一樣,禪宗的祖師為什麼?生死心切,現在我們常常聽見人家說:「生死心切!」這兩句話掛在嘴巴上面唱唱的,唱完了以後生死心真的有沒有?是一點樣子都找不到,有的是這種狀態,原因為什麼呢?就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授,就沒有照著這個教授如理去做。現在看下面是怎麼告訴我們的。【「今初」】  那麼對,還要稍微等一下。他關於念死也分成四個部份,第一個說沒有修這個念死的過失有什麼害處,因為你看見這個害處,你是說有這麼大害處你要修;反過來修了以後,有什麼大的好的好處,所以還沒有修之前,先把這兩點一講,這有什麼好處?它會推動你,對!一點都沒有錯,你趕快去修,你還沒有修已經有強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有了這個力量,你自然去修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力量要去修了,告訴你正確的方法,你就生起來了嘛!所以他這個次第這麼個美妙法!那麼現在我們看看,不修這個死,不修那個念死,有什麼害處、有什麼缺點呢?【「如是於其有暇身時,取心藏中有四顛倒,於諸無常執為常倒,即是第一損害之門。」】  這麼前面一路過來,我們有大幸而遇見大善知識,遇見大善知識以後呢,他了解了,是的!真正修行外面要靠善知識,裡邊還要得到暇滿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了以後,正要修行,可是那個時候修行的時候,卻有一個障礙在,哪個障礙?就是錯誤的、顛倒的。這個顛倒有四個顛倒,這四個顛倒當中,哪四個呢?常、樂、我、淨,他現在不說其他的三個,而先說這個常跟無常,有個原因的。他每一樣東西有它的必然次第,這第一個最嚴重的障礙,那個第一個嚴重的障礙去除掉了,後面的障礙一一淨除,就是這個樣。所以他現在說,這四個顛倒當中,所以我們有了暇滿的人身而不能去修行的,受這個障礙,而這個障礙的第一關什麼呢?就是無常執常,明明是無常的,你還覺得常,我們人總是準備千年計,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修行,放不下,就是這樣。這個地位、名譽、金錢,還有人人都在做萬年之計,對不對?就是這個東西,所以放不下,叫你修行,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假如說明天就要死了,哪有一樣東西放不下的,這很明白。所以他說這個常顛倒是對我們第一大損害是莫過於此,那麼這個常顛倒分兩個,一個粗一個細,細的我們現在還感覺不到,還不談,粗的你能夠體會到了、自然而然能夠一步步深入。【「於其粗劣死無常中,分別不死是損害門。」】  那麼粗的當中就是你老想著不會死,我們不是想著不會死,我們老想著為千年、萬年計,就這個狀態,我們沒有想到死這件事情。【「此復僅念今後邊際,定當有死,雖皆共有,然日日中,乃至臨終皆起是念,今日不死,今亦不死,其心終執不死方面。」】  再說儘管我們每一個人都曉得最後,到最後沒有一個例外大家死,大家會說的,到最後兩腳一伸還不是這樣,嘴巴上面儘管這麼說,但是我們的行為跟它相應不相應?不相應。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不要說眼前好好的,乃至於臨終的時候,自己還在想,今天不會死,明天不會死,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不一定有這種狀態,我們去看看人家病人,他總覺得,你趕快替我找個好的醫生,趕快好,還有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放不下,我們看看別人也曉得,然後呢說,對呀!沒輪到我自己。其實哪有輪不到我自己的。當我們甚至生了一點病以後,假定你真正的有這個無常的概念生起來以後,你一生病馬上拼命念阿彌陀佛,這個醫生要找他幹什麼,來打我閒岔,不要不要;這個藥什麼東西;我們真的生了病絕對不會拼命念佛,一定說我要休息一下,趕快等我好了就好了;趕快找個醫生來,這是很明白清楚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想的確不知道,你一想的話,現況就現起來了。所以雖然我們嘴巴上面講,最後都要死,這個沒有用,這空話。檢查一下心裡面就很清楚,那我們心裡狀態是什麼?老是想著不死那一面,還總做千年萬年計。【「若不作意此執對治,被如是心之所蓋覆,便起久住現法之心。」】  這句話是關鍵問題。關於這個為什麼佛叫做常顛倒?我們無始以來的顛倒,最嚴重的就是這個,這個是種執著,是種錯誤,你怎麼想辦法去淨化它?它要作意對治,有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這個像藥一樣。這個對治,用我們的作意,假定你不作意去對治的話,沒有用,懂的一點道理沒有用,所以對治之方在後頭,因為你沒有正式的對治,所以一直被這個心所遮蓋住,看不見事實的真相。所以儘管說最後要死的,可是實際上呢?一直到最後快死的時候,你還想著:趕快找個醫生來,趕快給我點找一點甘露妙藥,然後把那命救回來,都是這種狀態,一直被它覆蓋。那麼這個時候自然而然你生的心什麼?就想一直活下去。【「於此時中,謂須如是如是眾事,數數思惟,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方便,不生觀察後世解脫,一切智等大義之心,故不令起趣法之意。」】  因為你老是想著忙現在的事情,於是你就這樣想,忙現在嘛也要這種事情少不了,就這種事情是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說起來這個道理是不曉得有多大,這個事情又不行,那個事情也少不了,這個事情又必不可少的,就這樣如是如是數數思惟,在任何情況下我們腦筋裡想的都是想那件事情,所有想的那件事目的幹什麼?「唯於現法除苦引樂」,所有忙的這些都是我們求現世的,大家從這地方不妨想想看,對是不對?所以古人他成就的以後,他有個特徵--身貧是道不貧,身為什麼貧?他不求現在的,現在就不要,那怕他骨瘦如柴,那沒關係,骨瘦如柴他這個業報之身它本來丟都丟不掉,你要他幹什麼?然後我們現在吃這個肥肥胖胖,到臨終燒起來還得多花幾斤柴火了,真冤枉!一天到晚忙這個事情,我們現在是道貧是身不貧,真可惜,就是這個,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忙現在的方便。我總覺得這個地方的東西已經這麼好了,大家還覺得營養不夠,現在我們要的營養,是法的營養,假定你能夠法的營養夠的話,說實在的,如果今天晚上能去的話,叫我等到明天我實在等不及,這麼苦你等它幹什麼?哪還會忙現在的事情?是顛倒啊!這所以為什麼在這地方注意,目前我不強逼大家,到後來這地方必然會走上這條軌道的,所以隨便一提。如果你這個概念一時改不過來的話,好好的努力的改,自然我們有真正相應的一天,這是不急的。可是最後這是我們的目的,那個時候你自然會體會到真正的快樂。因為說明了這個,所以眼前我們常常注意,凡是這個念頭起來了,注意,這個是我們的賊,要來害我們了,你能夠這樣想的話,大概目前就不會被他騙的太離譜,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爬的上去,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好事情,所以你以後的事情就不去管了,自然嘛!你忙現在都來不及,你就不會觀察後世的事情,以及將來的解脫,乃至於一切智無上佛法,這個就是共下、共中、共上的,這種事情真正有殊勝的大利益的,這種心生不起來了,而生這種心這才是什麼?才是叫我們修學佛法的意樂。就算偶然有了,【「設有時趣聞思修等,然亦唯為現法利故,令所修善勢力微弱。」】  就算有的時候偶然生起來了,所以要修他一修,的的確確認真,可是因為你對這個死無常這個概念沒有經過對治,所以他真正的重心現行,經常都在忙現在,現在修了一些,所以修的話一定是修以後,一定忽視現在,所以你修了一些時候,過了一下他沒有對治,這個病根又起來了,他又要忙現在了,一忙現在的話,你所修的這個善這力量就減弱了,這個道理。事實呢?譬如說:我們現在先認真去念佛、認真去看書,拜了幾拜以後,又有人說到,這樣拜是不行,休息一下;這樣拜的話,頭暈營養不良,所以你才拜了幾拜佛,你就想到明天吃的時候,我這個不夠,豆腐要多加一點,花生要多加一點,維他命也不夠,綠葉樹不夠,你想了一大堆不知到道那裡去了,就是這種毛病,都從這地方來的,所以就算你修,你所修的善,勢力就減退。【「復與惡行罪犯相屬而轉,故未糅雜惡趣因者,極為希貴。」】  就算你修的時候,對不起!你這個惡行罪犯連在一塊,那就剛才這樣,你做做做做,又想到這種事情又來了,這個意念一動的話,都把那個惡法就纏在一塊,這個惡法一纏在一塊的話,這個就是惡趣之心之因,所以我們現在說得到人身之難,真的難!你不檢查還覺得很好,你檢查、檢查的話,千真萬確!所以能夠不糅雜惡趣因,真正的純淨修法,難能可貴到極點。原因在哪裡?都是無常沒有生起,被這個常所遮蓋,所以叫常顛倒,這是修學佛法第一個最嚴重的大關口。假定你能修了怎麼辦呢?【「設能緣慮後世而修,然不能遮後時漸修延緩懈怠,」】  說現在說對了,我努力提起來要修後世,剛開始的修、修,修修,慢慢、慢慢過了些時候,慢慢地腳步又放慢了,到最後又恢復老樣子。【「遂以睡眠昏沈雜言飲食等事,散耗時日,故不能發廣大精勤,如理修行。」】  等到你慢慢地放緩了,到那時候睡覺、昏沈、雜言、飲食等事,就是這種東西把有暇的生命都浪費掉了,那時候沒辦法真正的發大精進。修學佛法需要大精進,這個精進有個特質,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做事,就是說,你非常努力在善法上面走,這個叫做精進。你現在非常努力做壞事情,這個不是精進*!這個精進裡面包含兩個:一個你努力地去做,還有一個做的法是如法、如理修行。所以這些毛病都跟著來了,【「如是由希身命久住所欺誑故,遂於利養恭敬等上,起猛利貪。」】  因為為這個常所覆蓋,在這種顛倒當中,所以你自己覺得,我永遠要生活下去,所以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東西就保護;為他所欺誑,所以要保護他。保護他為了這個需要什麼?利養、恭敬,貪著難捨!這個貪心之所以生起,為什麼?就是這個。當你想到今天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好貪的?生不起來。萬一你要的東西被人家障礙住了,或者你懷疑人家障礙了,你起猛利瞋心,這個瞋心是為什麼?人家傷害你嘛!傷害你什麼?使你得不到你的利養,這個貪瞋有他這樣的密切的關係。而對這個明明有大害處的事情你不認識的話,這個是什麼?痴嘛!這個貪瞋痴都從這裡來的。你一旦那個無常心生起來了以後,那個貪瞋痴自然而然就減低到最低限度,雖然貪瞋痴的根不在這裡,但是貪瞋痴的最嚴重的增上緣卻在這個上頭。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能夠把這一點拿住了,那個增上緣沒有,如果說沒有增上緣的話,它那個種子根本生不起來的,就這樣。如果說現在就要死了,不管人家把你捧成總統一樣,把你說成個十惡不赦之徒也好,你根本就是耳邊風,一點都聽不進,你哪有什麼貪,哪有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七卷B面  為什麼瞋?就是這個道理。【「由利等故,引起猛利我慢嫉等諸大煩惱及隨煩惱如瀑流轉。」】  由於這個前面說的利養恭敬等,固然貪瞋痴的毒是這樣,還有其他的大煩惱、隨煩惱,所有的枝末的統統跟著來了。像什麼?像瀑布,量又大、勢又猛這樣的來,我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的確確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復由此故,於日日中漸令增長,諸有勝勢,」】  由於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們日日,這個日日,時時刻刻、剎那剎那,剎那而即為分秒、時日、年月,乃至於長劫無量生死,是都在這個上頭。我們因為被常顛倒所遮蓋,起惑造業,所以增加的是諸有,三有當中輪迴三有的惡業,這個力量非常的強盛,非常的強大,這個力量是引我們到惡趣受無邊大苦。眼前呢,還沒去之前造的因是什麼?就是我們身語意所攝的十種惡業,如果說另外一個話來分類的話,就是無間、近、隨近,或者是無間罪,或者近無間罪。【「謗正法等諸不善業。」】  我們造的不善業不曉得多多少少,而裡面最嚴重的就是謗正法。謗正法的罪是可怕極了,所以大乘經典上面給我們說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我們,謗法之罪是沒辦法救我們。現在我們很多修學佛法的人,說實在的,五無間罪他不會造,謗法的罪實在,這細微的地方是非常不容易避免,我們往往學了一點執著的很,自己覺得這個對,然後呢輕輕易易地毀謗別人,這個毛病是非常容易犯,而且非常可怕。所以請大家務必多看這個大經大論。所以妙法蓮華經上面說的很清楚,佛出世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哪怕這個人念一聲佛,看見佛像低一個頭,他都可以成佛道,所以他用種種方式去吸引、接引他。當然大法也是如此,你現在就隨便謗它,那佛不如你呀?然後地藏十輪經上面也說的很清楚,接引不同眾生,佛說不同的法,而佛說的每一種法,他在集聚資糧的時候,都是捨頭目腦髓得來的。結果得來了以後,傳那個法的時候你就跑著去說,這個不如法,那個不如法,也等於說人家的無價之寶拿到你手上的話,你把它一把丟在火爐裡面燒掉了。我們就是犯這種毛病,你賠得起嗎?我們不要說這種東西賠不起,這個東西,佛法這個東西,你一旦對它毀謗了,這個可怕極了。所以現在我們務必要知道,我們是非常愚痴當中,第一點很重要。然後千萬不要看別人不對,你能夠看自己不對,就對了;你看別人不對,那就錯了,就在這個地方,總要把那個佛法的法鏡來自己照,淨化自己。【「又令漸棄能治彼等,善妙宣說甘露正法,斷增上生及決定勝。」】  不斷把那惡業增長,還有呢善業,能夠對治這個惡業的是什麼?善業。因為你一天到晚忙現在這種事情,所以自然而然無非都在貪瞋痴這種事情上轉,而所有的正法都在對治我們的貪瞋痴,那個才是真正的「妙善」,這個甘露能夠救我們,跳出生死的正確的辦法。你為了這個忙現在,自然而然你把它丟的遠遠的,既然這個不做了,增上生跟決定勝都一刀兩斷。【「所有命根,遭死壞已,為諸惡業引導,令赴苦痛粗猛,炎燒非愛,諸惡趣處,何有過此暴惡之門。」】  一旦我們的生命完了,生命完了、壞了以後,因為再生的時候,被這個常所矇蔽,常顛倒所矇蔽,所以造了種種惡業。既然造了惡業,就被惡業引導,到哪裡去啊?到那種苦痛而且粗猛的炎燒,這個都是不可愛的惡趣的地方,想想看,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壞、更糟糕的?所以比這個,這個指什麼?常顛倒所覆蔽!所以平常我們「常樂我淨」,這個四顛倒當中第一個,常顛倒就是這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記住,這個常顛倒不作意對治是沒有用的,所以不是聽懂就算。但是這裡要注意,你必須聽懂了,然後瞭解了,去一步一步去做,也不是說今天聽懂了馬上做到了。如果你認為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著急,這個是不需要的;你現在應該聽懂了怎麼去做,然後照著去做,這個才是正規的次第。你只要真的去做的話,自然有效。現在我們有一些人根本不好好的聽;有一些人聽是聽懂了,覺得做不到而心裡一直煩惱。煩惱結果還是浪費時間,還是沒有用;而是要聽懂了,那個時候就要照著去摸索。所以的的確確,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習。他講的是什麼?然後昵我如何去修行,是聽完了以後休息幾分鐘,馬上自己找剛才講的弄清楚,還要找參考資料,自己太多的事情要去學、要去努力,一點的閒功夫都沒有。假定你得不到這個善巧的話,你自然而然毛病都來了,聽過了,書一丟,那是雖然聽懂也沒有做。還有一種呢想做了,又覺得,講的道理我做不到,然後又苦苦惱惱停在這裡,還是沒有用,這個次第還是要弄得很清楚喔。那麼另外一種呢,他聽是聽懂了,然後他去修的時候,聽懂了然後跑的去他自己念他的佛、拜他的佛。這個就變得前面告訴我們的兩極,他拿一張地圖告訴你,現在你去的時候要怎麼走法,地圖弄懂了以後真的走的時候,地圖丟掉了朝那邊跑,地圖告訴你向東走,他走的時候向西走,這個也不大相應。這個每一個地方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弄明白,但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拜佛、不要念佛,他後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你怎麼樣拜、怎麼樣念,那麼跟你所學的東西相應,這個拜跟念是絕端重要的,但它也一定配合的方法,這裡是先順便一提。下面引那個論:【「四百論亦云:『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若安然睡,豈有暴於此。』」】  引上面論上面,這個三世主,實際上那個三世主,我們是作不了主的,這個是閻羅王,實際上呢,我們真正沒辦法作主的。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我們一直在這個裡邊流轉,沒有人告訴我們,我們自己也不曉得。對於這個實際上一直在流轉當中,不暸解、也不去學、也沒人教,然後就輕輕鬆鬆、安安樂樂覺得蠻好。這個睡的話,不是我們的晚上昏頭大睡的睡,白天張開眼睛在無明大夢當中的睡,這個我們要瞭解的。我們現在覺得這裡是住的很舒服,這個在睡當中,無明大夢當中,這「豈有暴於此」,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惡劣的。它告訴我們目的是什麼呢?就我們要了解這個是無常,這個三世,這個三世的流轉,不是說前一世、到這一世、到後一世我們看見的,而是說我們前一剎那、現在一剎那、後面一剎那。真正說起來根本沒有什麼前一剎那這件事情,你看看當我們說話的時候,這個時間一直在過去,哪有一剎那停過?你看看,平常我們想到剎那、剎那的時候,總覺得好像短到有這麼一點東西在,實際上有沒有?根本沒有!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顛倒的地方。所以我們真正的對治的,一定要把這個找出來,找出來以後,然後你發現,原來你的生命之流就這樣的一刻不停,是每過一秒鐘,每過什麼?就是每一剎那,你的生命就損失一剎那,所以那個時候你就拼命努力去修,這個是我們要認識的。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糟了,所以是最嚴重的修行第一步,對這件事情的認識與否。【「入行論亦云:『須棄一切走,我未如是知,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  死了以後怎麼辦呢?妙了,「棄一切走」,什麼事情都丟掉。現在我不知道,「為親非親故,作種種罪惡」,因為我們不了解什麼都要丟掉了,所以忙這種不相干的事情;或者親、或者非親,忙這些事情,忙這些事情造惡。也許我們說:「對呀,這個對我們親的我們去忙;非親的我們好像不忙。」錯了!我們對親的固然忙,對非親的我們更忙。非親的忙些什麼?瞋嘛!很簡單;親的忙些什麼?貪嘛;然後呢非親非非親忙些什麼?痴嘛!想想看對不對?假定你真正的了解的話,對你親的是你不貪,對你非親的是不瞋,對非親非非親的你不痴,那就對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是不了解,以及不修習死,有這麼大的過患。我們前面大幸而得到了暇滿的人身,而了解的暇滿人身的價值,所以沒有趁這個機會修習的,為什麼?不了解無常的特質,所以這是不了解無常特質的最大的大禍害。最後有一句話,特別強調再說一下,了解固然是絕不容易,真正要想派上用場的還要靠自己如法思惟,那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否則的話呢,前面得到這個無價之寶,還等於泡在水裡泡湯。我們一句話「泡湯」,就是浪費掉了。好重要喔!【「第二修習之勝利者。」】  那麼修習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謂若真起隨念死心,譬如決斷今明定死,則於正法稍知之士,由見親屬及財物等不可共往,多能任運遮彼貪愛,由施等門樂取堅實。」】  假定我們如法的修習,把這個死的念頭提在心上了,現在舉一個比喻,為什麼要舉比喻啊?實際上我們還沒修,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從這個比喻上面我們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是決定說明天一定死,或者今天一定死,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只要稍微了解佛法的情況的這種狀態,你對於所有的這親屬、財物,感覺得清清楚楚,死的時候絕不可能帶去一絲一毫。那個時候對它們的一切的這個貪愛等等,你絕對不會生起,都遮止了。然後怎麼辦呢?「由施等門樂取堅實」,你趕快修行,換句話說,現在我們所以放不下的原因就是這個,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個也重要、那個也重要。你一旦想到,今天晚上要死了,沒有一樣東西放不下,叫你不捨都來不及,因為擺在這個地方,你到那兒沒有用。然後你捨掉了以後,你真正的帶到下世去了,就是這樣。這個是我們人人可以體會得到的,換句話說也就是人人有這個能力,不是沒有,可憐、可惜的是沒有善巧利用;不但沒有善巧利用,還用了這個害自己,這個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佛法絕對不會要我們做做不到的事情,佛法只是告訴你,你做錯的事情把它改過來,這個是真正重要的,我們要了解到。所以佛法是一個最完整的教育,而不是一個空談,不是一個空頭的理論。【「如是若見為求利敬及名稱等世間法故,一切劬勞皆如扇揚諸空穀○,全無心實,是欺誑處,便能遮止諸罪惡行。」】  這樣,經過了這個修習以後,曉得世間不管是恭敬也好、名稱也好、利養也好,所有眼前世間的一切就像什麼?像空穀○。我們收了那個稻穀以後,然後呢就磨了以後,要經過那個風吹一吹,那個米存下來了,那個殼吹走了,這個殼是沒用的。我們現在那個世間的那些東西,就像那個殼一樣,一點用場都沒有,它並沒有真實的內涵,所以「全無心實」;不但沒有心實而且是「欺誑處」,真正害都害在這個上頭。你了解了這個,「便能遮止諸罪惡行」,種種的罪惡行都擋住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好。【「由其恆常殷重精進,修集歸依及淨戒等諸微妙業,遂於無堅身等諸事取勝堅實。」】  那麼因為你修習了,這個修習的時候,看喔!恆常、殷重、精進。時間上面不要讓它斷,這個叫恆常;修的時候呢很認真、很努力,這樣的精進,這樣才是真正精進;那麼這個修什麼?「修集歸依淨戒諸微妙業」,這個真正微妙的,這個不是欺誑的,不是壞的。於是在這種狀態之下,雖然我們這個身是空的、是假的、不堅實的,卻是利用這個不堅實的身體,能夠修習而得到各式各樣的堅固、殊勝的實在的果報。由於你有了這樣的善巧利用的話,【「由是自能昇勝妙位,亦能於此導諸眾生,更有何事義大於此。」】  對你自己來說,能夠真正的昇進勝妙之位,這個自利;同樣的也能夠以這個引導接引別人,所以不管自利、利他都在於此,還有什麼事情比這個更好的、更有利益的事情?所以與其我們現在忙這些不相干的事情,真正重要的修習這個。所以不要說普通一般的念佛,他常常說把死字貼在額骨頭上,就是密乘說起來最高的,他一開頭時念的是一定念這個東西。不幸的是我們現在總覺得這個密教這個大法很好,把這前面的基礎的東西都不要了。起碼的都修不成功,還修密教嗎?真正的很可笑的事情,然後修的話這個道理也不懂,你怎麼修呢?這我們應該了解的。【「是故經以多喻讚美,大般涅槃經云:『一切耕種之中,秋實第一,一切跡中,象跡第一,一切想中,無常死想是為第一,由是諸想能除三界一切貪欲無明我慢。』」】  所以在經上面,各式各樣的經上面,以種種的比喻讚嘆說明這個無常,這個修法的殊勝、美妙的好處。那麼現在特別引這個大涅槃經,這個有它的道理了,佛最開始就策勵我們、告訴我們說,無常生五蘊所除滅,到最後佛走的時候,諄諄教誡還是說這個話,可想而知這個是何等重要!怎麼講呀?說「一切耕種秋實第一」,所有的種作最好的什麼?秋天收實,當然。「一切跡中,象跡第一」,所有的我們走的這個印子,象的腳最大。那麼在我們平常的念頭、思想當中,什麼啊?思想最重要。我們恰恰相反,一天到晚想著常,這個我們人生難有百年,可是總是想的萬年之計,千秋萬年。那麼現在佛法告訴我們「無常」,想著、一直想,為什麼?由於這個想著這個死,三界當中的一切的貪、無明、我慢,通通消除掉了。不要說人世當中,就是生到天上,八萬四千大劫還要下來,對他是一無所望、一無所貪。你能夠把這個拿掉了,修行一定可辦。【「如是又以是能頓摧一切煩惱惡行大椎,是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如是等喻而為讚美。」】  所以像這樣,它不但是前面所說的,說我們所有這個煩惱、惡行;煩惱是代表惑,惡行是代表業;不管是惑、業也好,真正流轉生死當中,都是這個東西,你要想對治這東西,很難、很難。但是你一念到這個死的話,馬上把它摧破,叫「頓摧」,像一個大鐵鎚一樣,你別的東西不行,一個大鐵鎚「趴」一下下去的話,馬上粉碎。這千真萬確的,你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時候,你一想到說馬上要死了,什麼事情都擋不住你,什麼煩惱都丟掉了,這千真萬確,現在我們欠的就欠完整的理論跟如實的思惟修習。能夠煩惱消除掉了,轉過來,妙了,能「轉趣頓辦一切勝妙大門」,辦所有的好事情,殊勝的、微妙的、大法的這個門,就在這個上面,而且「頓辦」。你想到死,你等不及了,馬上就去做。別的事情還拖拖拉拉的,別的事情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行,明天也不行,後天也不行,你辦是要辦的,總不曉得要拖到那一天去?你想到這個地方的話,等到下一秒鐘都來不及,它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經上面這麼告訴我們,「如是等喻而為讚美」。那麼大乘大涅槃經,下面集法句,那是根本教典,我們看一下。【「集法句中亦云:『應達此身如瓦器,如是知法等陽燄,魔花刃劍於此折,能趣死王無見位。』」】  我們應該了達這個身體像「瓦器」,瓦器就是一碰就破的。那麼我們現在所對的這個目前的一切,萬事萬法這個法,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了解是「陽燄」--空的。陽燄,就是夏天太陽熱的時候,你在馬路上老遠看去的像水一樣,實際上你跑過去是空的,你看看好像是有的,實際上是沒有的。你能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不管世間的利養也好,什麼也好,都沒有辦法引誘你。所以「魔花」這是利誘,「刀劍」這個是威逼,不管是利誘,不管是威逼,到那時候一點用不上。所以貪沒有了,瞋沒有了,你知道的清清楚楚,痴沒有了,貪、瞋、痴沒有了,你到哪裡去?當然那個時候閻羅王就找不到你了,你能夠這樣的話,是能趣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的地方,這個是我們現在應該努力的。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六頁,昨天我們已經講過,假定我們了解了我們這個暇滿人身難得,而這無常又這麼迅速,這個所以無常的迅速,真正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一個人保險什麼時候該走,假定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知道我們身體這麼虛假。這個瓦器那還是有形的,說這個東西說破就破,一碰就破;第二個說它陽燄的話,看起來好像有,實際上更沒有的。那我們要了解,一個是指它容易碎破,一個是說明本來就是虛假的,千萬不要認真,不要把它看得那麼可靠。你能夠對這個事情有這樣的認識的話,那麼世間的很多東西就不會再障礙你,不管是好的、壞的,所以利不能誘、威不能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就有機會跳出這個生死的大苦,所以那時候死王、閻羅王找不到你。繼續下去。【「又云:『如見衰老及病苦,并見心離而死亡,勇士能斷如牢家,世庸豈能遠離欲。』」】  我們就看見,我們身體有了這個以後,最後一定結局是這樣的,衰老病苦種種,最後這個壽命一到,兩腳一伸,完了!見到了這一點以後,認識了這一點,曉得唯一的方法,趁它還有一口氣的時候努力,這個才是真正的勇士。現在我們跟人之間稍微一點點東西,就覺得跟人家,要大家起爭論,然後呢往往自覺得誰都不怕,這種人其實真的說起來,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勇士所見到的,所要斷除的不是這些東西,真正的勇士是克服的是自己的煩惱,真正的勇士了解這個事相真正的虛假,然後呢對外面不管它什麼情況之下不為所動,這個才真的勇士。現在我們看見外面一點東西,就跟人家瞪大了眼睛,吵的個你死我活,這種人飯桶,都是飯桶!這個煩惱境界上面根本識不透、忍不住,就這樣,然後竟然為它牽著鼻子走都不知道,那是一無用場。畜生也是這樣的,畜生你跑過去,那個狗叭啦叭啦來咬你了;那我們也是如此,他引了你不高興了,你也跟他吵吵鬧鬧,你不是跟畜生一樣嗎?真正的大丈夫都是這個樣,這是我們要真正認識的,這種人真的稱他為勇士。如果我們自以為你很行的話,應該了解你行在哪裡?自己煩惱一點點,小小的煩惱被它轉過來,自己還覺得很了不起,那種人真可憐。所以我們自命為勇士的,應該在這上面把握得住。能夠把世間上面的這種雜染的事情一刀兩斷,這個才真的是牢獄,能斷如牢的家;其他的世間的人勇作凡夫,這種人不可能,他不能離開。離開什麼?欲,欲!這就是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總之能修士夫義時,唯是得此殊勝暇身期中,我等多是久住惡趣,設有少時暫來善趣,」】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八卷A面【「設有少時暫來善趣,亦多生於無暇之處。」】  總結起來,我們真正能夠修行,跳出這個生死苦海,整個的三界之內只有一個機會得到人身,而且得到的殊勝的暇滿人身,就是像我們現在,我們雖然沒有圓滿的,但是還有隨順可以修習,而實際上,我們目前的狀態是要瞭解一個。下面這個話就是鼓勵我們,我們都是久住惡趣,經常一切有情在三界輪迴當中,長時期都在惡道當中。那麼偶然有的時候來一下,雖然來了得到了人身,結果還是沒辦法修學佛法,或者是世智聰辯,或者生於邊地,或者盲聾瘖○,那麼我們目前有形的這種都已經脫離了;不是邊地,也信得過佛法,然後五根具足,好好的寶貝,好好的要保重自己。這一點有一個主要的方法,多觀察、多思惟,不要輕輕易易的把這個生命就這麼浪費掉了。下面【「其中難獲修法之時,縱得一次堪修之身,然未如理修正法者,是由遇此且不死心,故心執取不死方面,是為一切衰損之門。」】  那麼在這樣難得的機會當中,我們遇到了,遇到了以後還沒有如理修行。為什麼?就是被這個不死的心遮蓋住。關於這一點要說明一下,這個不死的心不是我們想我死不死,不是,不是說透過你想死不死,覺得不死。它無始以來的習氣,這個習氣本身任運的,自然而然的讓你在這個業習當中流轉,你總想著還要忙這個、還要忙那個,為眼前很多的事情轉;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這個是他最重要的。因為你忙這個眼前的事情,所以你一天到晚自己也不會想到修行,這個是一切衰損之門。所以我自己又想起一件事情來,當年我剛出家的時候,跟在我的善知識身邊。妙極了!三年當中,沒有一個應酬的,就是沒有一個應酬的。我現在發現美不可言!這個應酬你不能沾,一沾沾上了以後,那不曉得牽牽連連牽到什麼時候。他來看了你一次,你就得去回拜,我現在發現最好的辦法,他來看你,就算看完就算完了。就這樣,他送給你的東西,送完就算完了。你回拜等到什麼時候去回拜?你發了大菩提心,證了勝義菩提心,然後你去回拜真好!密教還要晚,等到你成了佛,然後你去回拜,都積到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能力去回拜他,人家都因為你的回拜而成功。而眼前我們這個時候一回拜,那大家永遠纏在這個裡頭。不是說我這個一定好,相反的,我這個是一個
非常壞的壞辦法。這個什麼話呢?這是因為我自己曉得我是一個末法眾生,最差的人。自己實在沒有條件,那唯一的辦法--關起門來。可是人家有好心的人,他要來看你,他要來拜訪你,是有特別必要的事情,應該做。否則的話到此為止,他說不定拜訪了一趟,拜訪了兩趟,第三趟也不來訪了。但他最多說這個人不通人情,不通人情有什麼關係?我本來就是一個很差的人,不通人情,那我要學佛,我在通那個法情,通那個佛情,也就夠了,這個我現在的想法。我想我們太多人,你們可能有這個經驗,如果已經有了,這個的確是有它的好處在,我們也不必說它。你們年輕的人,真正在這地方準備向上要走的話,這一點自己先衡量衡量,當然佛法哪一條路都可以走,如果眼前主要的想走修行的路線,剛開始的時候,這一條路千萬不要動它,不要動它!這個是有它的特殊的道理,特殊的方便在。那麼,所以它這個上面我們要注意到,有個善巧,你想著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它後面告訴我們,他天天想著,今天就要死!今天晚上就要死!那自然而然,你這種事情就不去忙它了。【「其能治此憶念死者,即是一切圓滿之門。」】  那麼關於這個執取不死,一定要有個對治的正確的,對治它什麼呢?想著死,你想著死什麼事情都不管了,那是最最對我們有幫助的,所以所有的好的事情,都從這個概念上面來,所以下面一句話。【「故不應執,此是無餘深法可修習者之所修持,」】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說,現在沒有深的大法可修,修修這個!恰恰相反,不管你要修任何深細的大法,如果這個基礎,你還沒有修起來,你修那個再深、再遠的大法,那都是沒有基礎的。不但是這個地方,你們看凡是完整的教授,它前面都先說明這個。所以真正的完整的修習儀軌,它前面一定有這個,這一點我們千萬要瞭解。我們看見那個儀軌,不要把它念一遍,念過了,然後急急忙忙的修那個後面的大法,而前面的那個不相應。在這種狀態之下,再大的大法,對我們只是結結緣,這是一種大浪費,這個地方千萬注意,所以我們應該瞭解這是我們修習上去必不可少的,倒是反過來,假定你現在這個念死這個法門,一旦真正修習成就了,後面你就絕對不要怕。現在這個地方很明白,印度的第一個最了不起的人,阿底峽尊者,然後呢傳到西藏,經過這麼多大成就,沒有一個例外的,他重視這一點,我們不妨想一想,我們比他們強嗎?假定你比他強,是的,你不要,你根本不要來學這個東西。假定你不比他強的話,那就好好的低聲下氣好好的先學它。所以我建議大家,現在不必一定要說我現在修什麼大法,這個東西好像擺在其次,什麼重要的書我要看,要是如果這個東西你沒有修起來的話,對不起,你再大的大法,再好的東西,那都是走的遠路,浪費生命!而且這個惡習慣養成功以後,你還不曉得什麼時候轉得回來?所以眼前我們唯一的辦法,瞭解了這個道理修習,修習什麼?就是把以前的惡習慣扭轉過來,這個地方需要有點力量的!儘管我們今天聽懂了,等一下你閤起書本來,又照自己的老習氣走了,這個太重要。所以不但是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樣,然後你看其它的教派當中,它前面的那個次第,每一個都一樣,這一定擺在前面,這個是基礎,所以我們要瞭解。再下去。【「及不應執,雖是應修然是最初僅應略修,非是堪為恆所修持。」】  那麼進一步說修是要修的,但是最初的時候略略的馬馬虎虎修一修,而不是經常要修的,又錯了!這個剛開始時的基礎很穩固,等到修的基礎很穩固以後,每次修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就把它提一下。那麼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的基礎很穩固,你以後每次一提的話,它因為你以前有過了,所以一提那個整個這個死的念頭整個就起來了。我的的確確看見過這個真正的修行人,他在平常的情況之下,你簡直找不到他,他碰見必要的時候,有的時候你遇見他,三言兩句說過以後,他就隨時提起來,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他一想到死你就可以感覺得出來的,他往往那個表情或者眼淚直流,他就不再跟你講話,他自己忙他自己的事情去了。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他有堅固的成就,就這樣。所以他隨時一提起那個死的念頭來的話,他什麼事情放下,什麼事都不管,修他自己的,儘管他跟你有什麼必須要的應酬。在座的諸位你想想看,你們有了這個經驗還怕修不成功嗎?所以我們現在接受我們的無明顛倒,真正最重要的不修,然後自己忙那些大法去。說起來說這本東西是密教的,實際上顯教何嘗不然,沒有一個例外的。不但是大乘必修,小乘何嘗不然!說的清清楚楚。我們要去掉無常盛火,要急到什麼程度?頭上著了火了,你不去管它,我修行要緊!所以不管從小乘到大乘到密乘都是這樣。反過來說,同樣的修密乘,我們現在往往都是,比較好一點的人,他倒不一定馬上修大法,說四加行需要;四加行是需要,四加行的前行還有什麼?就是這個,暇滿人身無常迅速,這些東西,它這個基礎都是一步一步上來,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你們不管修那一個法門,如果這一點你沒修持成功,然後忙下面的話,你走錯路了。當然對我們眼前來說的話,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第一步重要的,不是急急忙忙去修,把那整個的修道那個綱要認識。然後隨份隨力的照那個次第慢慢地走上來。而真正說起來這個是【「應於初中後三須此之理,由其至心發起定解而正修習。」】  關於念死這個,從最開始,中間到最後,一直需要的,對這個道理你要至心發起定解。換句話說,我們要很認真的對這個道理確定的認識,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進一步如理的修習,修習到這個死念這一件事情,如理如量的生起來以後,你不要愁別的,後面它自然有個非常強烈的推動你的力量,絕對不會讓你慢慢的懈怠下來的。這個道理是這麼清楚,這個次第是這麼明白。那麼現在我們曉得說不修念死的禍患以及修這個法門的殊勝的利益。那麼下面我們瞭解了以後,【「當發何等念死之心者。」】  怎麼樣去念那個死呢?這裡看。【「若由堅著,諸親屬等增上力故,恐與彼離起怖畏者,乃是於道全未修習畏死之理。此中非是令發彼心。」】  那麼我們說修念死,有的人就修了,結果一想到死那緊張的痛苦的要命。因為覺得要死了嘛,要死了眼前這些東西都得不到了,他當然會恐佈,錯了錯了!不是這個。平常我們一直牢牢的執著,對於我們眼前這種東西他上面的親屬等,等就是包括,就是說我們眼前所貪執、所好的那些東西,忙一直忙這個,當你一想到死,死了的話跟那些東西就要分離了。於是你就恐怖起來了,這種恐怖的心裡要瞭解錯了,錯了,真正叫我們念死,有它念死的一套完整的方法。不是說讓你單單的空白就是念著死。一想到死,想到死心裡面就緊張的要命,這個不是這樣,應該怎麼呢?【「若爾者何,」】  那麼現在這個上面叫我們念死是怎麼一個念法呢?下面這個道理仔細的看一下。【「謂由惑業增上所受一切之身,皆定不能超出於死。」】  是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哪來的?由於無明行,無明就是惑,由於惑跟業輾轉增加增上而感得的這個雜染之身,這個雜染之身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要死的,絕對不能超脫於死。所以,【「故於彼事雖生怖懼,暫無能遮,」】  對這件事情雖然你恐怖,恐怖也沒用,因為這個身體是惑業所感的惡果,這個果本身一定隨順著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而流轉的。所以,他絕對不能跳出死,這麼這個地方不管你怕不怕,你沒辦法。,那麼我們現在應該瞭解的是什麼呢?下面說。【「為後當來世間義故,未能滅除諸惡趣因,未能成辦增上生因決定勝因,即便沒亡而應恐怖。」】  下面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害怕的,我們現在瞭解了,這個生命這麼的迅速;然後這一生馬上要死,死了以後眼前親愛可愛的東西都失去了,這一件事情是無法可想的。那麼有一件事情,卻是我們做得到的,那一件事情啊?說眼前我們趁這個生命健在的時候,是不是我們能夠種了、積了種種的善妙之業,還是我們沒有積善妙之業,造了種種的雜染惡業?因為雜染的惡業造了以後,將來要把我們送到三途去受苦;那麼善妙之業的話,卻是讓我們超生人天,乃至往生淨土。所以我們真正害怕的是害怕的說還沒有把惡趣的因消除掉,這個要害怕;我們也要害怕,說增上生的這個因還沒有修持,那個時候要著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著急的。所以念死是策勵我們既然人生這麼快的死亡,死亡了以後眼前的東西,一樣都帶不去,只有造的業,這個業會影響我們將來上升或者墮落。所以我們想到這裡,真正重要的著急在什麼?說在生的時候沒有修行,為了這個事情而怕,怕沒有把惡業的因經過懺悔淨除乾淨;怕沒有將善業的因如法修持,而好好的繼續積聚。在沒有完成這件事情之前死亡,那是恐怖的。所以我們要恐怖的是恐怖這一件事情。【「若於此事思惟怖畏,則於此等有可修作,能令臨終無所怖畏,若未成辦如是諸義,總之不能脫離生死,特當墮落諸惡趣故,深生畏懼、臨終悔惱。」】  是啊!我們對這一件事情瞭解了,那麼說趁我們沒有死的時候,我們可以修行,修行了以後,到了臨終的時候就不怕了,因為你善業積了,惡業已經懺除淨化了,那你怕什麼?假定這件事情你還沒有做,那你害怕,這個才是真正害怕。所以下面告訴我們,真正要害怕的分兩部份,總跟別。總的是整個的我們沒有積脫離生死,特別是生死當中,墮落惡趣,對這一件事情應該害怕。假定你已經修好了以後,那麼現在說死了,死了你到極樂世界去,不但不怕,我還怕不早死!在這個世間痛苦極了,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現在到極樂世界享福去的話,我想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只要你說某人啊!你稍為等二天,等不及啊!叫你等到明天,明天都等不及,最好現在眼睛一閉,阿彌陀佛馬上接我去。怎麼會怕死?不怕死,所以真正怕的,就是怕還沒有修行而死。這個地方就瞭解了,所以不是說讓你念了死了以後想到死害怕,不是的;讓你念到死,想到死之前沒有如法修行。因為你想到這一點所以你拼命修行,因為你修行了,所以到了臨終的時候,你就快樂,這個才是念死的真正特殊意義。下面【「本生論云:『雖勵不能住,何事不可醫,能作諸怖畏,其中有何益。如是若觀世法性,諸人作罪當憂悔,又未善作諸妙業,恐於後法起諸苦。臨終畏懼而蒙昧,若何能令我意悔,我未憶作如是事,復善修作白淨業,安住正法誰畏死。』」】  下面就是這個話,你要曉得我們這個生命不管你怎麼個努力、怎麼個弄法,對不起,它沒辦法,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保住它。要死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一件事情可以保得住,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幫忙它。所以找醫生,我們有一句話「藥醫不死病」,你如果是壽命該盡的話,那個藥一點用場都沒有。
  我還記得當年因果輪迴實錄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這是民國以後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在北京有一個叫協和醫院,那是在大陸上面最精彩的醫院之一。那個協和醫院,那個時候一個德國醫生,戰前呢世界上面最精彩的德國人,有一個人盲腸炎,盲腸炎然後送到醫院來,現在的盲腸炎是小病,那時候盲腸炎是大病,現在有了抗生素什麼等等你不怕發炎,一針打下去就好了。那時候沒有這種東西的,盲腸炎往往一來─腹膜炎,到時候一點辦法都沒有。送到醫院去,醫生一看,對不起,你回家去吧!醫生沒辦法了,最好的醫生都這個樣,!那麼他家裡,譬如他太太什麼東西,去求菩薩,求佛菩薩。後來那時候不曉得什麼諦閑大師還是哪一位大師,反正去,然後求啊、許願啊!結果居然說有一個冤魂來給他要債,那麼正好有高僧,結果冤冤相報永無了期,最後那位高僧答應他超度,超度了以後,那個冤魂就說好好好,那麼我們今天得到這個高僧超度,我們這一場冤結就到此為止。這樣,到此為止了以後,然後就不來要這個債了。說好了以後,說好了以後,換句話說事情過去囉!那個時候病人怎麼一回事呢?那個病人本來送到醫院裡,那個德國最好的醫生,協和醫院,盲腸炎,我曉得我小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生過這種病,曉得那個時候是,幾乎是十個人當中九個人送命,除非發現得早,它已經爛開了,變成腹膜炎了,不要說那個時候,連現在都沒辦法。結果那個病人就送回去了,最後居然送回去了以後,這經過那個高僧一調教,那個病人到了家,大家以為是沒辦法,他把他那個棉被打開來,他說肚子餓了要吃稀飯,就這樣。大家好歡喜,吃了稀飯,過了兩天又起來囉。起來了以後,說再去醫院看看,跑到醫院一看,那個德國大夫就傻了眼,天下有這種事情的,「你什麼人看好的?」「說沒人看」,「絕不相信,絕不可能,絕沒有這一件事情」。那個時候北平還轟動一時,我告訴你這一件事情,想到這個地方,真正的醫生,這個醫字,是「藥醫不死病」,真正的冤孽病到了時候,沒有辦法可想的,所以這個生死到來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擋得住它。
  所以我們想到這個時候,真正瞭解了這個死這件事情,應該怎麼辦呢?不是怕這個死,而是想到這個死倒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它很快就來,所以你趕快想,說在沒死之前,你看看你做了些什麼?趕快把不該做的把它停止不要做,該做的趕快去努力,這樣。所以它告訴我們,應該觀察世間,如果說你造了罪以後,將來是憂悔的;還有沒有造的善業、沒有做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兩腳一伸去受苦的,那個趕快不要做。那麼所以假定你生前能夠做種種的善法、白淨之法,你能夠做了以後,你很明白很清楚,這一生結束了以後,你得增上生,乃至於最後趣入決定勝。這個有什麼害怕?就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來說,這個地方說不准,不讓你住了,要你走,說不讓你住要你走,你覺得離開了這個地方,前途茫茫,不知道哪裡去啦!那個時候你憂悔萬分。另外一個辦法,說這個地方將來有大災難,或者這個地方這個貧民區,現在這個地方造好了很好的房子,不讓你住了搬到那個地方去,大家爭先恐後到那個地方去。這世間沒有一件事情是例外的,不過這種事情是被動的。而佛法這件事情,我們瞭解一切都是業,業這個東西你瞭解了,也可以說完全是你主動的,在你不瞭解之前,你覺得是被動的,實際上呢被什麼被動,被無明所被動。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就是修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八卷B面  無明所被動,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就修這個。【「四百論中亦云:『思念我必死,若誰有決定,此棄怖畏故,豈畏於死主。』」】  我們應該瞭解最後我難逃一死,對這個概念,如果說你有了確定的認識,如法的去做,那麼你把自己的惡因消除掉了,把善因都能夠修習起來,這個不必怕嘛!你怕什麼死?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念死的道理。【「故若數數思惟無常,念身受用定當速離,則能遮遣,希望不離彼等愛著,」】  所以說你如果能夠經常把無常這個概念擺在腦筋裡面,那麼你一擺在腦筋裡有什麼好處呢?你說不管你眼前有多大的好處,請問兩腳一伸對你有用嗎?不管妻、財、子、祿都是恩愛萬分,你還沒有死大家已經想了,這個老頭子死了以後,這個財產我有多少份?在這種情況等你死了,哭你兩聲還算是好的,你屍骨未寒,他們那個官司已經打將起來了。我的天啊!我不曉得我們忙些什麼東西?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外面沒有一樣東西,你銀行存了多少的錢,這些錢都是把你送到三惡道去的火上之油,然後呢至於我們的身體,所以我們常常想古來的人真了不起!現在我們樣樣東西都是這麼現成,還說營養不良!
  昨天有一個法師來跟我談了一件事情,我就想起一件公案,那件事情離開現在大概已經十多年了。美國是最講究營養的地方,那時候美國佛教會有一個董事,那個董事那是最有前途的,大家很看好他。他的死就死在什麼上面?死的癥結不曉得,一個人不曉得為什麼原因死的,可是他死之前長時候生一個病,叫醫生去看,說營養過多症,我告訴你,千真萬確的,我絕不騙你!那個你們去看,現在我們太多人犯這個毛病了,你不妨問問老一輩的人,包括那個我們的老和尚。直到今天為止,我母親我前年就回去看她的時候,她沒有牙齒了,每天吃兩碗白飯,牙齒不能咬,八十幾歲了。現在你們看看,叫你們吃兩碗白飯,那你真是!現在居然說,菜稍微好了一點,今天營養不良,早晨沒氣力了,那個是顛倒,真顛倒啊!大家修行的人,真正努力的要求往上爬,你忙這個,註定你下地獄不可,我告訴你,我絕不在這兒說空話!你們好好翻開戒經來,翻開修學佛法的,哪一個人告訴你注意營養,你忙那個身體的?沒有這回事情!這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一提。這個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見思煩惱的錯誤的見解所使然。見煩惱當中有什麼?壞聚見第一個,身見,邊見,見取,戒禁取,然後呢邪見。這個就是見取見,犯了這個毛病,我在這個地方也隨便一提,就算你把真正的弄好了以後,就算你身體不好弄好了以後,到臨終兩腳一伸有用嗎?假定這個東西真的靠營養,完全靠營養的話,那這個業感這個道理,一點用場都沒有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修學佛法的人,不把佛法把住中心思想而忙這些事情的話,完全顛倒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不要求大家一下改過來。如果要求大家,那是錯誤的,但是你必須要認識你概念的錯誤,然後照這個概念的錯誤,努力去懺悔,這才是真正重要的;完了以後牢牢執著這個概念的話,那這個修學佛法就壓根兒就弄錯了。所以說念生受用等一切很快離開了,那麼那個時候你會遮遣,你就不會再對這個東西愛著難捨。不會對它愛著難捨,所以放不下兩個字,對你是完全沒有一點點念住力量。【「由離此等所引憂惱增上力故,怖畏死沒皆不得生。」】  因為你對眼前這種愛著難捨的東西都捨掉了,那死有什麼好怕?那自然不怕。我們現在想修行修行,就應該修這個,這個才是我們要修的,這個真正的念死修學的內容是什麼?是這個。這個我們要瞭解的,瞭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下面真正告訴我們怎麼念死,等到你照著下面這個次第一念的時候,你自然而然,上面說的這個道理都一一如量的生起,然後變成強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你就步步上昇。所以那個密祖有句話「慢慢修時快快到,低處修時高處到」你不要急,你慢一點修結果到得快,我們現在是欲速不達,你急求快,結果快不起來,還有低處修是高處到,你下面的基礎做得好的話,你自然做得上去,我們現在下面的不要,趕快做上面的,我在那地方觀一個什麼,然後我在那地方做些什麼;基礎、基礎沒有,所以弄了個半天沒有效果。現在我們看如何念死。【「第四如何修念死者。謂應由於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種決斷門中修習。」】  這個修念死,它分成共三個大綱目,每一個綱目當中又分成三個子目,總共所以九段。然後由於這樣的話,產生三種決斷,決斷就是決心,換句話說瞭解了這個道理,自己決心要這個樣去修行。那麼這個分三部分,就是從三個根本。第一個【「一、思決定死,二、思惟死無定期,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  這個題目我們看一看很明白,他真正修習思惟的時候,這樣。第一個決定要死,這是沒有問題,但它有它的方法哦!第二個思死的這件事情沒有一定的時候,說不定什麼時候到來,誰都沒有辦法保險我說今天不死,或者明天不死。第三想到死的時候除了修行的佛法以外,其它東西對我們只有害處沒有好處。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就是決定死當中。【「初中分三。思惟死主決定當來,」】  我們要瞭解,說死這一件事情決定要來的。【「此復無緣能令○退者,謂任受生何等之身,定皆有死,」】  沒有任何辦法你可以把這個死擋得住。不管你受什麼樣的生,到最後一定要死,這我們瞭解,我們非常清楚,這事實擺在眼前。如果說有人不死的話,那我們可以看得見,可是我們眼前看見沒有一個人一直活下來的,從來沒有一個人過!佛陀--佛陀圓寂了,耶穌--耶穌死掉了,穆罕穆德--穆罕穆德死掉了,孔老夫子也沒有了,不管是哪一個宗教,不管是哪一個偉人,不管是哪一個醫生,對不起!現在一個人都沒有了,骨頭一罈灰,乃致於連骨頭灰都沒有了。千真萬確的事實。【「無常集云:『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尚須捨此身,何況諸庸夫。』」】  不管是佛也好,獨覺也好,聲聞也好,他們是聖者,對這個身體尚且要捨掉,我們呢?行嗎?當然必定要捨掉,這對我們身體。還有住的地方。【「任住何境,其死定至者,」】  不管你住在什麼地方,沒有一個地方能逃得了,所以這個無常集當中又說:【「『住於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躲得了的,說能夠不死這個地方絕對沒有;不是空當中,不是海當中,也不是在山裡邊。【「前後時中諸有情類,終為死摧等無差別,」】  那我們看看世間的的確確,所有的有情沒有一個例外,最後都被死王閻羅王邀去。【「即如彼云:『盡其已生及當生,悉捨此身而他往,智者達此悉滅壞,當住正法決定行。』」】  不管是過去已經生的,以及將來要來的,最後都死,走到死這條路上去,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瞭解了這一個特徵,必定要死的話,唯有一件事情,趁他還沒有死的時候趕快修行,趕快努力修行。【「於其死主逃不能脫,非以咒等而能退止,如教授勝光大王經云:『譬如若有四大山王,堅硬隱固成就堅實,不壞不裂無諸隕損,至極堅強純一實密。觸天磨地從四方來,研磨一切草木本幹及諸枝葉,并研一切有情有命諸有生者,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退卻。」】  這個引一個經上面說,就像四個大山王,通常那個山王表示這個山當中最厲害的。實際上我們就是四大所造,被這四個東西追的損的時候,彼此之間有消損就不行了。這個山王堅固無比,觸天磨地的這樣的過來,你有什麼東西可以擋得住的?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擋得住的,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我們就不一一的細細解釋了。所以這一個怖畏來的時候,生老病死然後這麼來的時候,你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擋得住。【「何等為四,謂老病死衰。」】  就是這四樣事情,你只要一旦有了生命以後,它最後的結局一定是這樣。這個裡邊老或者沒有,病可能還沒有,但是死這個東西絕不可能沒有的。【「大王,老壞強壯,病壞無疾,衰壞一切圓滿豐饒,死壞命根。從此等中,非是速走易得逃脫,或以力退或以財退,或以諸物及咒藥等易於靜息。』」】  沒有一個辦法可以擋得住。【「迦摩巴云:『現須畏死,臨終則須無所恐懼。我等反此,現在無畏,至臨終時,用爪抓胸。』」】  那位大德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你修習了這個念死無常這個法則以後,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呢?現在就怕死,隨時怕死,因為你了解了念死的方法,現在怕了死,所以你就拚命修行,等到你拚命修行了,臨終時候你就高興了。我們看太多這個高僧大德臨終的時候,天樂臨空,死的時候安祥無比,好啊!這個無量劫來苦惱,自從現在捨掉了,現在去了,這是典型的榜樣。所以說眼前是怕,臨終不怕。我們現在怎麼辦呢?反過來,現在無畏,什麼都不怕,我不在乎!逞英雄、逞好漢,到臨終的時候,用爪抓胸,搶天呼地,來不及啦!所以我們現在千萬不要逞英雄,你這個不對,我這個對,你完全錯到不曉得那裡去啦!處處地方反觀自己,當你這個心裡覺得別人錯的時候,你早就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這是注意,這是煩惱現起,佛法的中心什麼?我就是根本。「我對」,對不起,你已經錯了,這個我們要瞭解,這個後面講,所以我們現在還不談這個,你想到念死你就不會坐在這個地方,輕輕鬆鬆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那麼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瞭解。下面呢?【「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者。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極久邊際僅有爾許,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  那麼下面我們繼續下去,它這個地方一共分成三個根本。每三條當中又分成三個子目,剛才思惟決定死的,這個第一個前面所說的決定死三個大項目當中,第一個決定死,第二個說不但決定死,這個壽是決定的,你沒辦法增長,增長是沒辦法增長,但是卻是不停的一直在減,這個是第二點應該瞭解的。也有人說,有的人經過了修行以後,壽命會增長,是的,沒有錯,修行了以後當然增長,所以要叫你念死,念了死以後你拚命修行那個時候你壽命才有增長;現在你沒有念死,請問你能增長嗎?絕無增長的可能。如果你真正懂得修行道理以後的話,你也不一定要去增長,何必在世間增長那個有漏生死呢?你修了以後到極樂世界,這個永遠極樂了,那何等自在!不管他在這個地方增長也好,然後到那邊都是經過了念死,然後才能夠產生的效果,如果說你不暸解這個道理的話,請問這個時候能增長嗎?絕無可能,它絕對不會增加,卻是什麼?剎那、剎那的在減!所以他下面引那個經上面說,如入胎經云:「若於現在善能守護,長至百年或暫存活。」說眼前如果你能夠保護的非常好,最多也活個一百歲,極久邊際僅有爾許,最長也就是這樣。下面這個話,這是每一句話,在我們看見這裡的話,就要痛心萬分;縱能至彼,然其中間壽盡極速,就算你能夠活到一百歲,但是中間非常快、非常快。【「謂月盡其年,日盡其月,其日亦為晝夜盡銷,此等復為上午等時而漸銷盡,故其壽命總量短少。」】  時間過得真快,所以壽命一直在短,我們不觀察也就算了,觀察一下,你們每一個人當下看看,請問是不是這樣的?當你念頭觀察的時候,那個壽命在向前走,別的東西你可以叫他停一下,你絕不可能說我停一下,把那個壽命多活一秒鐘,沒有這個可能,這是短的地方來看。長的地方來看,我們現在看看覺得好像這樣,我們往往這樣說,天增歲月人增壽。這個真是顛倒、真是顛倒啊!天是增了歲月,人是減壽了。活一天我們的壽命就少一天,結果我們人增壽,何其顛倒!我們不妨進一步去想想看,我們想每一個人都可以體驗得到,不管你今年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四十幾歲,你回想一年以前,回想十年以前,就像眼前,你從那個時候回過頭來反看眼前,豈不是一剎那,這個生命就這麼快一剎那,請問這個十年當中你做了什麼?你現在如果還這樣下去,你能做些什麼?我們現在居然安然無事坐在這個地方,真正可修的時候做這個,然後叫你修,你覺得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等一下,今天早晨肚子沒吃飽,覺得修行沒氣力,吃飽了昏昏欲睡提不起勁來也沒辦法修行。這個對我們來說,還是我們沒有如法的瞭解這個佛法的真相。所以這一點我說這個壽命一直在減短。【「此復現見多已先盡,所餘壽量,雖剎那許亦無可添,然其損減,則遍晝夜無間有故。」】  眼前一觀察,我們這個壽,前面已經很多都已經盡了,餘下來的,對不起不多,你要想增加是一剎那都沒辦法,增加它一剎那都沒有辦法,損減就一剎那都不停的,晝夜在那地方損失。所以【「入行論云:『晝夜無暫停,此壽恆損減,亦無餘可添,我何能不死。』」】  我怎麼能不死?上面這是簡單告訴我一下,我們真正應該的【「此復應從眾多喻門,而正思惟。」】  不管在各方面,只要你能夠體會到各方面,比喻就是說眼前這些樣子來體會而如理的去思惟。下面就告訴我們,【「謂如織布,雖織一次僅去一縷,然能速疾完畢所織。」】  像織布一樣,你看起來好像只有一根線,很快的就織完了,或者【「為宰殺故,如牽所殺羊等步步移時,漸近於死。」】  牽了這個羊跑到那個死場,我們現在也是如此。我們每向前跨一步,不跨,你那個心就是步步走到死那地方去!【「又如江河猛急奔流,或如險岩垂注瀑布,如是壽量,亦當速盡。又如牧童持杖驅逐,令諸畜類,無自主力而赴其所,其老病等,亦令無自在引至死前。」】  也是一樣,我們就是這樣,我們這個老跟病,你自己一點都沒有辦法自在,它把我們帶到死前面去。關於上面所說的這個道理【「應由多門而勤修習,」】  好好的努力,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地方。【「如集法句云:『譬如舒經織,隨所入緯線,速窮緯邊際,諸人命亦爾。」】  就像我們織布一樣,你這個緯線很快的過去,這個人命也是這樣。【「如諸定被殺,隨其步步行,速至殺者前,」】  就是上面牛羊的比喻,牽著牛羊步步的走向死亡,這個閻羅王來殺我們,【「諸人命亦爾。猶如瀑流水,流去無能返,如是人壽去,亦定不回還。艱勞及短促,此復有諸苦,唯速疾壞滅,如以杖畫水,如牧執杖驅,諸畜還其處。如是以老病,催人到死前。』」】  上面用種種的這個比喻,這麼快走向死亡,而沒有死之前,無邊大苦!各式各樣的比喻,這無非是策勵我們好好的修行。這個文字很容易,自己看一下,最主要的,總歸要找到自己相應的修這個法門。【「如傳說大覺○行至水岸,謂『水淅淅流,此於修無常極為便利。』說已而修。」】  傳說當中阿底峽尊者跑到水旁邊,看見那個水流說:看啊!這是告訴我們修無常最好的方便,這說明了什麼?像這種大尊者,他因為已經修得非常堅固,他隨便遇到什麼,一看見,無常心生起來了,緊跟著因為無常生起來,他馬上就策勵它修!下面的緊跟著都來了。【「大遊戲經亦以多喻宣說:『三有無常如秋雲,眾生生死等觀戲,眾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那麼這個經上面有種種的比喻,這個三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不管是欲界的、色界的,乃至無色界的都是無常,就像秋天的雲一樣。我們秋天裡面有一個形容,叫蒼狗白雲,白雲蒼狗,瞬息萬變,這個無常就這麼快。然後我們的生死就像看戲一樣,你不曉得這個戲下面,就這麼一場戲。所以我們這個壽命像空中的電,你看它一閃一閃沒有了,像瀑布這麼個快法,我們要這樣去認識,如理如法的修持。【「又如說云:『若有略能向內思者,一切外物,無一不為顯示無常。』」】  如果你真正能夠向裡邊好好的觀察思惟一下,外面所有的一切東西都在顯示這個無常,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不要看外面,我們真正要觀察我們自己,現在我們都眼睛看錯了,這個叫顛倒。【「故於眾事皆應例思,若數數思能引定解,」】  所以對於所有我們眼前的都應該照著這一個上面所說的來去思惟觀察。你只要不斷的思惟觀察的話,對這一件事情一定能夠產生確定的見解,但是告訴我們數數思,努力的不斷的思,現在我們犯的毛病有兩種,有一種呢聽完了就算了,那個根本不談,還有一種呢他略略的修一下,這個效果下面說。【「若略思惟,便言不生,實無利益。」  有人略略的思惟了一下,他說這個生不起來,這個沒有用。下面這個話,看哦!【「如迦摩巴云:」】  這是個祖師告訴我們,【「『說思已未生,汝何時思,晝日散逸,夜則昏睡,莫說妄語。』」】  有人說你這個思了一下,照它想了一下,生不起來!那個祖師就呵斥他,你思了?你修了?你什麼時候修啊?白天幹什麼?放逸散亂,到了晚上昏睡,真正說起來你以為修了,你實際上,不要說平常閒談,坐在這裡不是散亂就是昏沉,你真的修了?你不要打妄語啊!這就是騙別人容易,騙自己騙不過。所以我們現在不要說這個弄了半天弄不起來,你真弄了半天還算好的,你連它半天都沒弄,他們真正修行的要長年累月去修!所以我們現在太多人,聽見了道理好像修不起來,你真的修了?就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是祖師告訴我們的,好好你擺在心上。你能夠把這兩句話擺在心上,這一生你就有希望,我們這裡休息一下,這兩句話下面還要講一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九卷A面  祖師說的這句話,真正想修行的人好好的記住,常常照這句話來策勵自己,但是注意喔!凡是這種祖師策勵的話,這都是對我們自己說的,我們千萬不要
責備別人,拿這話責備別人就完全錯了。祖師他告訴我們他有一個原則,這些人已經修行成就了,他的悲心所使,悲心就像一個父親一樣,父親對於自己的子女都是無比的疼愛,為了這個使得子女成材,所以那個時候有的時候用一種嚴格的方法。我們現在喝斥別人的時候,不是這個心情,你千萬注意,這個自己一檢查,就很清楚很明白,你跟煩惱相應的這種心理,用這個佛法來喝斥別人的話,對自己造的是很大的業,非常大的罪過,這裡順便一說。所以這裡告訴我們不要說:我怎麼思了半天思不起來?不是我們沒有思,我們現在在什麼?在散亂昏沉當中,就是這樣。所以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如果說你現在散亂昏沉,沒有辦法對治,表示我們罪障未除,資糧未積,他有正確的方法,如果你生不起來趕快退、倒退回去,把前面的積聚資糧,淨除罪障,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不要自己妄想照我們自己的辦法。那我們現在太多這種問題,說:這個大法師,趕快去向他求一個法,這個人了不起!太多人到處去東跑西跑去求法,西求法東求法,不曉得求了多少法,然後拿回來一樣東西都沒有用,這種情況之下就這樣空空的浪費掉了一生。現在有這個完整的次第擺在這裡,你祇要照著它步步上去的話,後面你不要怕,一定會有成就。那麼繼續下去。【「非但壽邊為死所壞,而趣他世,即於中間行住臥三,隨作何事,全無不減壽量之時。」】  看,不但我們的壽命最後死,就算是在沒有死的中間,不管在任何狀態當中,他這個壽命一直在減、一直在減,這個減的時候從哪裡開始?從入胎的時候開始。【「首從入胎,即無剎那而能安住,唯是趣向他世而行,」】  從一開始投胎,那一剎那開始,就是你的引業,決定的時候,你的引滿二業,就決定了,從這個時候開始,你一直向後,這個在減、在減,到你死了為止。【「故於中間生存之際,悉被老病使者所牽,唯為死故導令前行。」】  這個是我們要正確了解的,在這個中間都是為這些事情,不是老就是病,都是苦,都是死的前行。然後除了這個以外,除了這個苦以外,我們忙的什麼事情?我們為了免掉這個苦,找種種的求快樂的事情,這不是快樂,這是苦因,是苦上加苦,我們都是忙這個,這是我們的顛倒。眼前已經夠痛苦了,我們要想去掉一點痛苦,忙著這些事情都是火上加油。正確的方法,是,眼前好像是苦的,卻是釜底抽薪,你眼前稍微苦一點,將來卻是快樂的,這是我們修行必不可少的正確的認識。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修行出了家,跑著去樣樣享現成的樂,這是順世外道,佛法絕對沒這件事情的。如果出了家了以後,你還貪圖這個、貪圖那個,偷懶著等等的話,那就完全錯,完全錯了。這件衣服披在身上的話,那個是地嶽的那個鐵甲,苦不堪言的一件事情,這個我們要認識。【「故不應計於存活際,不趣後世安住歡喜,」】  千萬不要以為說現在還活著,還沒有死而覺得高高興興,這個不可以,我們眼前的狀態像什麼?【「譬如從諸高峰墮時,未至地前空墜之際,不應歡樂。」】  我們就像那個高山上面跌下來,居然還沒跌到地上,還覺得很快樂,天下有這種事情?那我們就這麼顛倒,這個隨時,叭!一下,跌到地上粉身骨碎。【「此亦如四百頌釋引經說云:」】  這個上面告訴我們,【「『人中勇識如初夜,安住世間胎胞中,彼從此後日日中,全無暫息趣死前。』」】  我們人生當中,剛剛投胎那一個心識,識心,就像什麼呢?就像剛剛入胎那一夜開始,從此以後一刻不停的向前、向前,到哪裡去?到死閻羅王那裡去。所以最後引破四倒論,破四倒論說,四倒就所謂常樂我淨。【「『如從險峰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奔馳,有情於中豈得樂。』此等是顯決定速死。」】  就像那個高峰,叭一下,掉下來了,掉下來的話,墮到地上來一定粉身骨碎,絕不會說:還沒跌到地上之前,覺得蠻快樂的,這個絕不可以。從我們投胎那個時候開始,一剎那開始,以後一直向死那個方向在奔馳,所以這個地方,哪有快樂啊?關於這個一點我們要了解,所以凡是一切事情,都很明白的說明,很快的死,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根本當中第二個子目,決定要死。不但決定要死,而且這個壽沒有可以增長的,一點點都沒有,而是這麼迅速的,從沒有間斷的這樣來減退當中。最後第三個子目是什麼呢?【「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者。」】  要了解我們就是在生的時候,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修行。很快就死了,下面看那文。【「謂縱能至如前所說,爾許長邊,然亦不應執為有暇。」】  總算你沒有說很快的就死,就說活到一百歲,我們說:我現在還有幾十年可活,那個時候,就算是這樣,實際上何況不一定!就算是這樣,你也不要以為我還有時間修行。下面告訴我們,為什麼啊?【「謂無義中,先已耗去眾多壽量,」】  做很多事情毫無意義的,把我們的時間就浪費掉了。【「於所餘存,亦由睡眠分半度遷,」】  剩下來的一半睡覺睡掉。【「又因散亂徒銷非一,少壯遷謝至衰耄時,身心力退,雖欲行法,然亦無有勤修之力,故能修法時實為少許。」】  這非常明白。我們一百歲實際上是很少很少,現在的人活到七十歲,已經蠻好。七十歲,頭上那個十五年沒辦法,以我們現在來說二十歲都沒辦法修,後面這個十五年也沒辦法修,我現在深深的體會到,我今年實足年齡只有五十九歲,我已經深深感覺到大不如前,往往跟你們說過,回過頭來就忘記掉了,以前我總不大相信這件事情。早幾年我有一個世伯,最好的一個同班同學,我們幾年一直住在同一個房間,非常好,他也告訴我他父親不曉得怎麼搞的現在,他那個時候大慨已經八十左右了,往往回過頭去他就忘記掉了,剛剛吃過飯,他放下碗來,他說:「咦!我飯還沒吃耶!」他就忘得乾乾淨淨!有的時候跑到馬路上轉了一個圈子,他跑到那裡自己忘記掉了,就是這,這樣的胡塗法。這個人以後會這樣,你說到那個時候他能修行嗎?他可是別的有一樣東西沒忘記,「我」沒忘記,人這個東西真妙!有的時候跑出去站在門口,才站了半天,我在那裡啊?他不曉得在那裡,就這樣的奇怪。所以這個人的的確確的,你們不要笑,很快就輪到你們,我已經輪到了。所以老的時候也沒有用,那麼頭截掉,然後尾巴截掉,中間生病去掉,睡覺去掉,吃飯去掉,大便去掉,請問你們一天有多少時候?一生當中七十歲當中有多少能夠修行的。然後我們就算修行了,跑到那兒上早殿的時候,你能修行嗎?上晚殿的時候,你能修行嗎?就說不要早晚殿,你自己拜佛的時候,你真正在修了嗎?自己打坐你真的在修了嗎?我們不想則罷了,一想的話,我們能修行的時候實在沒太多多少,然後還要跑的跟人家聊聊天,還要管人家閒事,你能修行到哪一天?沒有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第三點我們要了解,說不要覺得我們還時間很長,還等到後面,不能等。你如果分秒必爭能夠把握住現在一點的話,那好。前面已經告訴我們辦法,他的的確確你能夠這個概念提起來的話,我們自然有一個辦法告訴你二十四小時都在修;如果你說這一點把握不住的話,你就這麼一生,一百年也浪費掉了,一千年也是沒有用。我們壽命何止一千年?沒有一個人例外,都是無量劫來,無量劫的壽命我們還在輪迴生死,這是現實狀態。這一點要深加痛切;所以真正能夠修行的時候一點點,實在是一點點。【「入胎經云:『此中半數為睡覆蓋,十年頑稚,」】  二十年是衰老,然後中間那一段【「愁嘆苦憂及諸恚惱亦能斷滅,」】  或者是心上面的憂愁,或者是身體上面的痛苦,又要今生為煩惱所使,這個凡是這個東西都把我們的壽命浪費掉了。所以我們現在管別人的閒事,那是對自己最大的損失,最大的損失莫過於此。我們不是不管,要到什麼時候?你發了菩提心,真正悲心幫忙別人,那個時候對了。【「從身所生多百疾病,其類非一亦能斷滅。』」】  然後我們身上生了毛病也不曉得多多少少,也隨時能夠把我們送命。【「破四倒論亦云:『此諸人壽極久僅百歲,此復初頑後老徒銷耗,睡病等摧令無可修時,住樂人中眾生壽餘幾。』」】  告訴我們,這個人壽最多只有一百歲,然後剛開始的時候,年輕的時候頑皮不曉得怎麼修;老了以後呢?沒有能力銷耗;中間也要睡眠,也要生病,這樣。所以真正安安樂樂,這一個人生能修行的很少很少。【「伽喀巴亦云:『六十年中,除去身腹睡眠疾病,餘能修法,尚無五載。』」】  如果說人的壽命六十歲來算的話,真正能修行的沒有五年。這個是真正修行人,以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能有五年修行已經很了不起了,還沒有!我們都在煩惱當中,修行不相應,這個是第三個。然後最後這一個大段的結論。【「如是現法一切圓滿,於臨死時唯成念境,如醒覺後,念一夢中所受安樂。」】  就算我們一生樣樣東西都像我們想像這麼好,樣樣圓滿的,等到你臨終的時候,請問當年這個圓滿剩下來什麼?妙了!「唯成念境」,你腦筋裡想起來。像我們以前的事情想像也是一樣,雖然我們沒有死,可是我們人人都有那個經驗,比如說我們現在回想以前的,以前那些事情現在什麼?唯成念境,就是腦筋裡空念,好也好、壞也好,再圓滿的事情,對你有真實的價值?一點都沒有。這個情況就像什麼?就像做夢,夢當中得到很安樂,醒過來的時候,好像有這麼一回事情,實際上是一無所有,而為這個一無所有的這個東西而空忙,值得嗎?不值得。空忙的結果,如果是單單空忙了以後,留一點念境還算是好的,他真正的留給你的是一點念境,而實際上的效果,卻是把你送到三惡道當中去受無邊大苦,值得嗎?這個是我們應該體會得到的,所以趁還沒有死的時候,趕快努力。【「若死怨敵定當到來,無能遮止,何故愛著現法欺誑。」】  這個結論是如此。既然這個死是我們的大冤家,他一定要來的,你絕對沒力量、沒有任何方法能夠防止他,既然這樣,而死的時候,所有現世你所忙的一切,都是剩下來什麼?像夢想的時候一個空念頭一樣,你了解了這個你還為他欺誑嗎?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自欺是莫過於此!【「如是思已,多起誓願,決斷必須修行正法。」】  這個是第一個根本,三個子目當中最後認識了以後,決定應該生起的決斷,決心我們應該這樣。有了這個前面的認識,照著他這個如理思惟以後,那時候一定要起誓願,我必定要修正法。為什麼?因為你不修的話,不管你多圓滿,請問最後是什麼境界?像一個夢,醒過來一無所有,唯一留下來的造了這個惡業,送你到地獄裡面去。想到了一無一實,所以把前面這個三樣東西,三個子目,你認真的思惟了以後,那個時候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不但正確的認識,而且下決心,說:沒有別的路可走,一定要修行,衹有這一條路可行。不過這個地方的修行注意喔!如法的修行!現在我們雖然已經進入佛門想修行,可是還是走錯了,這個尤其重要。摸到這佛門中來已經千辛萬苦,摸到以後而還修錯的話,那個是加倍的可惜!這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好好的努力,在這一點上面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事情。說到這裡也許我們會想,一點都沒錯!你看現在那些人都走錯了,你想到這個念頭,你已經不曉得錯到那裡去了;不是管那些人,管自己。同樣的那些人你說他錯了嗎?你也可以說他錯,也可以說他一點都沒有錯,以我現在的了解的話,我不但沒有覺得他錯,我還感謝他們。我們今天所以能夠安安穩穩坐在這個地方,就靠什麼?就靠他們在外面,他們把佛法的種子廣佈人間,然後人家信了佛法,曉得你們修行人,來送供養來。請問沒有這些人,我們今天能夠安安穩穩坐在那裡修嗎?你感激他都來不及,你還看他不對,是你顛倒得不曉得到那裡去。如果你只管自己,你必須感激他;如果你將來覺得自己是個大乘行者,那到那個時候,你趕快努力來幫助他,這才是我們現在應有的態度。所以說:「我對了,那些人錯了」,那你比他更糟糕。他這樣去做的話,他還是可以幫助你,你這樣做你幫助了誰?所以我就想起來了,以前老師罵我這個話,我現在愈想愈對。所以我現在沒有這個力量罵你們,可是我不妨像收音機那個留聲機一樣,敘述我老師的話:「你自己覺得修行了,請問吃的東西哪來的?憑什麼他要供養你?」我現在愈想愈對,你還覺得人家不對,那個不對,這個不對,這個是我們該好好的去仔細觀察。所以你看見外面這些人,你要感謝他,沒有他們,我們不能安住在這個山裡好好修行。你真的這樣去觀察的話,不管你怎麼弄,你的心裡面,總是策勵你去修行。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你自然而然這種錯誤的概念都去除掉了,這個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千萬要注意的。所以說不管是哪一個,任何人都是這樣,正規如法修行的大祖師都這麼說,六祖大師不說的很清楚嗎?「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如果你自己覺得真正修道人的話,你見不到人家過錯;如果你見到過錯的話,對不起!你早就已經不曉得跑到哪裡去,錯到那裡去了,這個概念我們應該知道。所以說這個地方修的「正法」兩個字不要誤解喔!不要以為說,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正規的修行,不像他們亂來,這個地方有問題,自己要認真檢點。下面都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是正確的。現在前面還都是做為我們的基礎,所以眼前我們有種錯誤的想法,暫時不要去管他,好好的努力向下學,自然而然我們會把我們的錯誤的概念一一都改正過來。【「如本生論所說而思,『嗟呼世間惑,匪堅不可喜,此姑姆達會,亦當成念境。眾生住於如是性,眾生無畏極希有,死主自斷一切道,全無怖懼歡樂行。現有老病死作害,大勢怨敵無能遮,定赴他世苦惱處,誰有心知思愛此。』」】  第一個前面說:這個世間真是愚痴、真是顛倒,都迷惑!世間所有每一樣東西都不堅實的,根本不是可喜愛之處,都是虛誑,都是無常;就算這個姑姆達會,這姑姆達會就是盛大的一種慶祝的宴會,不管多盛大、多快樂,完了以後就像什麼?念境,念境就是說像夢醒的時候這個境界一樣,這樣的一無可取,這樣的不堅實、不牢固,而我們所有的三界之內的眾生的特性,就是這個樣。所以我們在愚痴顛倒當中,對這件事情而不害怕,那真是無法想像!換句話說,我們這個顛倒實在真是愚痴極了,閰羅王最後這個死主,到最後不管你什麼,他把你一刀斬斷,赤裸裸而來,也是赤裸裸而去;對這一點,我們居然不怕,還在那兒覺得蠻快樂的,真是顛倒極了。不要說等到臨終,眼前當下又是要病、又是要老、又是要死,這些事情他力量大極了,你沒有任何一樣東西能夠擋得住他,而最後的結果是幹什麼?死,一切都拋掉,然後呢到下一世去。下一世是什麼你根本不知道,而是由於我們現生所造的業,一直在生死輪迴當中受大苦惱,不管任何人了解了這個實際上的情況以後,誰還會愛它?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你不了解之前都是迷惑,了解了以後一定趕快捨掉,趕快努力。【「迦尼迦書中亦云:『無悲愍死主,無義殺士夫,現前來殺害,智誰放逸行。」】  那麼這個祖師也告訴我們,閻羅王他可是一點都不會說:「我慈悲、慈悲!」不會的,這個死這件事情它就是這麼殘酷,對我們是毫無意義,把我們每一個人都最後被他摧毀。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了解了這個,誰還肯馬馬虎虎、放逸啊?【「故此極勇暴,猛箭無錯謬,乃至未射放,當勤修自利。』」】  這個就像什麼?就像一支非常強有力的箭,而這支箭射到來的時候,我們一定送命,這支箭不但非常強有力,而且絕對不錯。換句話說,我們一定會碰到這個問題,趁這支箭還沒有放出來,趁我們還沒有受這支箭射中死亡之前,趕快努力,這個是第一個根本,分三個項目讓我們產生這樣的一個決心。我們現在不妨把這一點重新溫習一下。第一個根本是什麼?決定要死,第一個。然後呢不但決定要死,這個壽只有減,而剎那剎那沒有任何辦法可以使他停留乃至任何一剎那,而是剎那剎那的牽到死的地方去,就這樣,這個就像我們高山上面跌到地上那樣,絕對不能說因為還沒有到地,啊!快樂,這個時候不可以,要努力思惟這個,要趁這個機會修行。同時我們也要了解,不要說:中間還蠻好,還可以慢慢的修行;最後要思惟,就算你還沒有死,就算你存活,這個中間真正能修行的時間非常少。你對這個概念正確的了解了你就不敢一點放逸,所以那個時候,產生一個決心,產生一個認識。所以叫誓願是什麼呢?平常我們也想這麼,這個想的這個力量很虛浮的,沒有什麼力量,必定要照前面的辦法,認真的思惟觀察,那個時候就產生一個強有力的、堅決的發誓,一定要這樣做、一定要這樣做!你有了這種強有力的這種誓願的話,他會推動你如實認真的去做;否則的話,你聽見了,虛虛浮浮,聽見是聽見了,到那個時候就是提不起來,這個很可惜的事情。不過儘管如此,他還有好處的,這個種子種下去了以後,他遲早還會增長發芽。不過他增長發芽的時候,記牢喔!不是天上掉下來一下讓你證了羅漢果了,或者一下讓你證了佛果了;他增長發芽的時候,還是要拿出全部精神去拼命去修。所以我們總記得,既然遲早你必定要這樣去做的話,你為什麼不趁現在努力而等到以後?因為等到以後,這個中間等的那段時候在哪裡?在地獄裡面,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了解然後呢要真正的思惟去觀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卅九卷B面  了解然後呢,要真正的思惟去觀察的,太重要,太重要了,這個事情。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根本。第二個呢?【「第二思惟死無定期者。」】  這個三個根本當中,這一點最重要。第二個根本,我們怎麼去觀察、去思惟,這個死不曉得什麼時候,不決定的。【「謂今日已後,百年以前,其死已定,」】  這個死是決定的,從今天開始到百歲,這是最久,一定要死的。【「然此中間,何日而來,亦無定期,」】  但是這個中間死什麼時候來,不決定。【「即如今日,謂死不死,俱不決定。」】  今天到底死不死,我們沒有一個人能把握,說今天一定不死,你怎麼曉得今天不死?你怎麼曉得現在不死?一個大地震,對不起,我們全部死光;一個飛機栽下來,我們就死;乃至於一個小小的細菌碰到你這個地方,你打幾個噴嚏說不定明天就醒不過來。我記得,想想看,今年六十歲,那整整四十年以前,那時候我才二十歲,剛剛二十出頭一點;剛來,在高雄我還記得,那時候有一個好朋友,非常好的,平常大家沒什麼事情天天一直去玩,他那個時候在船上面,商船上面,做三副,前途錦繡!有兩天我們沒見面,某人怎麼不看見了?大家還在盼望他。結果來一個消息,什麼消息?報殤,你們曉不曉得報殤?就是他死了,什麼死的?莫名其妙,不知道。他大概比我大兩三歲,現在腦筋忘記掉了,連名字都記不住。然後呢過了幾年,那個時候過了幾年,那個時候我還記得在學校唸書,在成大,畢業了以後,比我低一班的,他是學電機系的,平常在學校裡他這個人很好,雖然電機系的,他當然是蠻好的,結果那一年我們大家在學校裡面準備考高考,他也在那兒忙,大家正在忙得很起勁的時候,有一天他妹妹跑得來,一看到她的面孔我們就覺得很奇怪,她還沒開口眼淚直流,幹什麼?他哥哥死了,你真無法想像的。這個太多這種例子,那我們說還二十幾歲,所以以後,後來我們想到了解一個事情說,佛為什麼修行要叫我們在尸陀林裡面,我們現在旁邊那個尸陀林,這對我們有大幫助。那時候我們在落山磯的時候,經常要到尸陀林去超渡幽魂,有一次我們在尸陀林裡面超渡幽魂的時候,我就注意了這個。他那個尸陀林都記載說什麼人,他從某年到某月他死,記載他的生死這個時間,大部份人是的確比較總是活個幾十歲,結果跑到一個地方,一看!使得我心驚肉跳,我到現在還印象很深,都是幾個月、幾歲,很少超過三歲的,都葬在這個地方。我一看到這個以後,我從此以後對這個生死的概念是大大的改變,我今天已經五十多歲了,怎麼保得住?他那兩三歲都死掉了,以後我專門去看,然後去看的話,有太多地方,有很多都是五歲以內的,有很多五歲到十歲的。有很多十歲到二十歲的,好多好多,還有照片,看起來活潑可愛,你怎麼能保證說你今天不死?這個是,所以今天死不死的的確確你沒辦法決定的,對我們修行人來說應該怎麼辦?下面一句話,【「然心應執死亡方面,須發今日定死之心。」】  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就要對治以前的錯誤,怎麼對治法呢?比方說應該牢牢的執著說死那一方面,要發起今天一定必死之心。我們不要說我們不要執著、不要執著,我們不要說我們不要分別,我們現在這個不分別是在大無明當中;人家是經過修行得到了無分別智,這是果位上的事情!他所以得到無分別智的果位上是,就因為擇善固執,然後如理努力修行,所以達到這個境界,這個我們要清楚!我們現在要以正式如理的認識、如理的思惟去掉這邪妄的分別。所以這個八正道,登地的菩薩所修的是八正道,他八正道最重要的正見跟正思惟,地上菩薩還要正思惟,我們凡夫居然是什麼都不要想,大糊塗蛋一個,那個是不可以,這個千萬注意!前面破邪分別當中己經說得很清楚了,這句話有它特別的意義,你在沒有正確了解它當中,你錯用它的話,那你就完了。所以我們眼前應該什麼?擇善固執,然後一步一步上去。現在我們應該知道死亡方面,要發什麼樣的?今天一定要死,為什麼?你看它下面這個好處。【「以念今日決定不死,或多分不死,其心則執不死方面,」】  假定說你今天不會死,或者多半不會死,於是你那個心理覺得今天既然不死,怎麼辦呢?就專門忙眼前的事情,而眼前的事情兩腳一伸一點意思都沒有,就像作夢一樣,而所忙的業卻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三惡道當中去。所以他下面說因為你執著不死方面,【「便專籌備久住現法,」】  就是要忙現在啦!不但今天,還要明天,還要後天,忙這些事情都少不了,你都忙!【「不能籌備後世之事,」】  你不會忙後世的事情。【「於此中間為死所執,須帶憂悔而沒亡故。」】  萬一在這個中間一下送了命了,到那個時候,你就來不及啦!到那個時候懊悔而亡。反過來,你【「若日日中籌備死事,則多成辦他世義利,」】  假定你天天想著今天一定死,因為你想著死、怕死,所以你拼命修行,於是將來好處你都事先準備好了。一想到今天要死,那你還忙這些現在的事情嗎?當然不忙了,於是你拼命修行,如果念佛的因為你一想到死,拼命念佛,這種情況豈不好?【「縱不即死,造作此事亦為善哉,」】  是的,也許說今天你想了天天死,可是他不死,如果你能夠天天想到死這樣的話,有什麼好處?你整個都在那積聚善法,在這個情況之下天天不死正好嘛!你這個善法愈積愈多嘛!所以他真正的重心,不是說今天決定說猜他,像猜愛國獎券,猜的中不中;你如果說能夠執取今天必死那件事情的話,於是你努力修善法,努力修善法的話,那不是很好嘛!你天天積的善法,如果說不死的話,那更好;萬一你死的話,你已經有準備了。這是我們要了解,他所以要告訴我們執今天必死的原因,你兩個一對比的話,我想我們稍微有一點腦筋的人都非常清楚明白認識,想必死有這樣大的殊勝的利益;反過來你不想死的話,有這麼大的缺陷禍害在這裡,這個是他真正的重點。所以說【「若即死者,則此尤其是所必須,」】  萬一今天真的死的話,那這個太重要了,因為你修行了。所以他不管他今天死不死,你如果想著今天必死的話,對我們有這麼大殊勝的利益。【「譬如自有能作猛利損害大敵,從此時期至彼時期,知其必至,然未了知何日到來,須日日中作其防慎。」】
  就像我們說將來一定有一個大敵人,這個大敵人一定要損害我們,什麼時候來不知道,但是要嘛不來,要來的話他一定是拼得你死我活,拼的結果一定我死,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天天準備的話,這必定對我們有好處。所以想到這裡我覺得我們現在說修學佛法,實在是有太多地方跟法不相應。不要說這種事情,在西方在美國他們,他們平常很多人,不要說年紀老了,年輕的人遺囑已經準備好了,我們中國人就是好像犯忌,這個犯忌,我現在想到這太好了,所以我現在養成這個習慣,不管任何事情,我一定寫的清清楚楚,我死了以後這些事情該怎麼辦,不但是錢帳、書籍什麼等等,而且每年因為隨時有改變,我都改變一次。譬如我在落山磯蓮社是這樣,我跑到講堂台北也是這樣,跑到這裡來又寫好,總是等著死,然後什麼事情反正都不去管他,剩下來幹什麼?趕快好好唸佛,好好的念法、念僧,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不要去忌,我們要忌的就怕你念那個不死,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忌的。所以現在我們真是完全顛倒,尤其是修學佛法的人,信的過因果的人,你忌了,如果你忌了以後如果逃的過的話,佛法還有什麼用?一點用場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忌,該忌的不忌,不該忌的忌它,這個叫做顛倒。【「若日日中,能起是念,今日必死,下至能念多分是死,則能修作,所當趣赴後世義利,不更籌備住現世間,」】  所以假定我們能夠每天生起這個念頭說,今天一定要死,不要說一定死,下至乃至今天多半要死,乃至於你想到今天很可能要死,你想到這個的話,你一定會努力修,不會忙現在的,修的都為準備以後的好處,不會忙現在這種,所以說【「若未生起如此意樂,於現世間見能久住,便籌備此,而不修作後世義利。」】  這兩個對比,立刻比出來了。假定你沒有修習,沒有如理的觀察,觀察了以後,沒有如理的思惟,所以你不會想到今天死,這樣情況之下,自然而然你就要忙現世的這個事情了。因為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性使然嘛,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丟不掉,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忙現在的,忙了現在的,最後兩腳一伸,什麼?惡業,眼前這些東西是一點用場都沒有,只有惡業,這個惡業把你送到三惡道去,這個是所以為什麼地方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思惟,說今天一定死,今天一定死,注意喔!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就是說,不是一個道理,你要如法的去修,等到你修到心當中,你就生起了,今天一定要死,今天一定要死,那個時候對了,因為這裡,你有一個正確的概念,當你想到死了以後,你所有的什麼事情都丟掉了,剩下來幹什麼?趕快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大家現在說,我唸了這個佛,心裡面為什麼老散亂,念不起來?阿彌陀佛!他正確的方法你沒有學到,當然念不起來。所以他任何一樣東西,有他完整的道理,照著這個次第,如果你認真的一步一步上來,你得到了善知識告訴你正確的方法,而這正確的引導第一個,你說這個人身是非常難得,他有這麼大的利益,而又這麼容易失去,假定你失去了這麼難得的人身,不好好利用的話,那真是等如畜生,實際上那還不如畜生!這個得到的時候唯一的幹什麼?修行!然後你要修行了,修行最大的障礙,第一個什麼?四顛倒當中的常顛倒,所以告訴你,所以也用無常,不要別的,這個兩樣東西一旦生起來了,你能不唸佛嗎?那個死的念頭就逼在這個地方,所以你一想到就唸佛了。凡是真是修過無常觀的人,妙了!他一面唸佛,一面這個無常的力量一直在,所以他那個佛號一停止,無常的力量就追著來了,他就停不住,每一個人有修過的經驗的人,都有這種經驗,我告訴你。所以大家說我這個唸佛唸不起來,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本論,本論真正精彩的地方,他實際上本論你學好了,即身成就,超凡入聖的機會都有,何況是這唸佛!所以我告訴大家,你們照著這樣去做的話,上品上生都有份,何況是僅僅超脫輪迴!的的確確是萬修萬人去,第一個觀念這個地方已經交代出來了。可是,還不圓滿,至少到這地方,我想大家信得過、也了解得到關鍵所在。下面繼續。【「譬如若念久住一處,則計設備住彼所須,若念不住當他往者,則當備作所趣之事,」】  舉一個比喻。譬如說,你覺得在這裡要定居下來,長久安住,於是你準備忙這個忙那個,反過來,若你覺得在這個地方像旅館一樣住一夜,你會不會在這裡忙這個忙那個?這道理不簡單極了嘛!現在不但是我們對我們住的地方,對我們這個的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旅館,很清楚很明白,你還會不會為這個東西忙?!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就在這個死念上頭,很清楚這個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平常是我講的時候,你們也會感覺的對呀!你要放下來,就是放不下,現在告訴你辦法了,你只要照著這個辦法去做,不要等到我講,反過來我叫你們不要放,你們都不會聽我的話,你們放的乾乾淨淨,這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說,【「故日日中,定須發起必死之心。」】  這個才是念死當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所以我們每天一定要想,今天一定要死,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想今天真大幸,居然昨天脫了這鞋子,今天又穿上了,那明天,明天一定不會再穿了,所以還有今天一天,趕快拼命努力!你什麼事情都不會去忙,跑到廚房裡面,稀飯也好,乾飯也好,什麼白菜也好,豆腐也好,吃飽了肚子趕快好,就是這樣。剩下來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這樣,你會全部精神去修行,這樣修行還有不成功的嗎?繼續下去。關於這一點,這個根本又分三個大項目來說明。【「此中分三。思贍部洲壽無定者,」】  這個壽起無定是說,我們南膽部洲的壽是無定的。【「總之俱盧壽量決定,」】  北俱盧洲的壽量是決定的,但是北俱盧洲的壽量,雖然決定他不能修行,這個我們不談,壽量決定也沒用。【「諸餘處者各各於自,能住壽量,雖無決定,然亦多數能得定限。」】  其他的地方壽量雖然沒有決定,但是他總歸有個大概的定限,只有什麼?我們南贍部洲的壽沒有定準。【「劫初壽數,經無量年,今後須以滿十歲為壽長際,」】  最初住劫剛開始來的時候,八萬四千歲,到最短的時候只有十歲。【「即於現在老幼中年,於何時死,皆無定故。」】  這很明白,眼前我們看的見的,到底老了死,中年死,少年死完全沒有一定。【「如是亦如俱舍論云:『此中壽無定,末十初無量。』」】  到末劫的時候十歲,劫初的時候無量,無量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無量,八萬四千很長。【「集法句云:『上日見多人,下日有不見,下日多見者,上日有不見。』」】  這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上半天還看見,下半天說死掉了,下半天還看見,上半天又不見掉了。【「又云:『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  很多不管是男的女的,年輕的時候都死了,誰能夠保證說我們一定,我們還早還早還早,沒有一個人能保證。【「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  這個是說明死的跡相,有很多人說生了,生了還算好的了,胎裡就死了;有的生出來,還沒有走路,就這樣爬,有的人剛剛能走。換句話說有胎裡就死,有一歲二歲三歲乃至一百歲,沒有一個例外的,這個死就像果熟了以後,隨便什麼情況之下,輕輕的一動,就掉下來了,就死。【「應當作意所見所聞,若諸尊重,或友伴等,壽未究竟,忽由內外死緣,未滿心願而死。」】  我們應該好好的觀察思惟,不管我們的尊長,上輩也好,同輩也好,太多的人不曉得什麼時候,不管內外的各式各樣的緣,內緣,那是什麼衰老、生病!這一種,外緣的話,忽然間產生一個車禍,現在尤其是不安全。現在看看太多好的因緣,有了汽車有了什麼東西,汽車開出去,叭,撞到了,出去旅行一下覺得好玩,出去旅行飛機,叭,飛機掉了,這個樣可怕法!所以我們還覺得,還有這個要做,還有那個要做,對不起都沒有滿你的願,死了。【「念我亦定是如是法,應數思惟應令發生必死之心。」】  眼前我們要把這個概念擺在心裡面。這個第一個說南贍部洲,我們的壽沒有決定,第二呢?【「思惟死緣極多,活緣少者。」】  就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夠促使我們死的這種外緣很多,而能夠保持我們生命,增長我們大種的這種條件很少。【「謂於此命有多違害,謂諸有心及諸無心,若諸魔屬,人非人等,眾多違害及旁生類,損此身命,亦有多種。」】  我們這個生命有種種外面的災害,或者是有心、無心的魔,所謂有心的,那就是有情,無心的乃至土石木塊等等,就是這種東西。還有魔、人非人各式各樣的,都能損害我們的生命,沒有一樣東西,毒蛇猛獸,老虎獅子這樣。那麼天上掉下了一個什麼石頭,你跑著走過的時候,忽然之間電線斷掉了,這人都是這個因緣你是真是無法想像!【「彼等如何違害之理,如是內中所有諸病及外大種損害之理,皆應詳思。」】  說上面這種他怎麼樣來傷害我們,不管是裡面或者是外面,裡邊就是我們四大不調,外面種種損害,這個我們要認真好好的去觀察思惟。【「復次自身由四大種成,彼等亦復互相違害,諸大種界若不平等,有所增減能發諸病,而奪命根,此諸違害,是與自體,俱生而有,故於身命無可安保。」】  那麼特別是我們想那個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所成,這個四大隨時互相減損,或者水大,太強盛,或者這方面不好,因為這樣不平等所以就生起病來了,那麼有了病的話,就要死。而這個四大種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所以對不起,他這個東西,身體當中一直在這個地方的話,你就是沒辦法保證我們安全。【「如是亦如大涅槃經云:『言死想者,謂此命根,恆有眾多怨敵圍繞,剎那剎那漸令衰退,全無一事能使增長。』」】  這個引經上面,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一切想當中,死想最好。那麼怎麼想呢?我們要了解說我們的壽命有種種的損害,這個損害我們叫怨敵,這個怨敵不一定是有情,凡是損害我們的都是,那個剎那剎那,就是無時無刻不在,都在損害我們,而這些事情,絕沒有一件事情能使我們的壽命增長,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呢?【「寶鬘論亦云:『安住死緣中,如燈處風內。』」】  我們現在的狀態什麼?這個就像燈在風當中一樣,隨時有熄滅的可能,我們也隨時有死亡的可能,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親友書亦云:『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  那麼最後這個親友書上面又告訴我們,所以說親友書的話,那才真正你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怎麼告訴我們?我們這個壽命損減太多了,這個無常非常迅速,就像什麼?就像那個泡沫在風當中,在大風當中一樣,那個泡沫平平穩穩他都有隨時破裂的可能,在風當中的話,那實在是快的不得了,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壽命,一口氣進去了,能不能出來,不知道;然後出來了再能不能吸進去也不知道;睡下去的話,再醒過來也不知道。所以他說我們睡下去再醒得過來,那真是不容易,我們應該這樣去認識,這樣了解,這樣思惟,策勵自已。【「四百論亦云:『無能諸大種,生起說名身,於諸違云樂,一切非應理。』」】  我們現在這個四大我們沒有能力,這個都在互相損害當中,而我們的身體就那樣的這個互相損害,我們完全無法把持於四大所成的,把這個東西看成快樂的話,那我們顛倒,不合理的。【「現是五濁極濃厚時,修集能感長壽久住大勢妙業,極其稀寡。」】  目前這個狀態,什麼狀態?五濁惡世非常濃厚的時候,所以我們造的種種業,這損減,極大部分都損減,而真正的修行善法而能夠感得長壽,能夠感得大勢這種,所謂大勢力就是說能夠增強我們這個功效,能夠使得壽命延長這種業,非常少,非常少。【「飲食等藥,勢力微劣,故皆少有能治病力,」】  乃至於飲食這種東西,他這個效果也都在減少當中,藥等等都是如此,所以這個治病的力量都減少。【「諸所受用,安然消後,能長身中諸大種分,勢用虧減,故難消化。」】  然後呢真正的飲食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的受用,受用了以後能夠長養我們的四大種的,這些東西因為五濁惡世所感得,所以他的力量也在慢慢、慢慢的減退,不如以前。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吃下去了以後也不容易消化,他的力量在減退當中。【「縱能消已亦無大益,」】  這是眼前的,已有的這個依報的狀態,實際上這個依報,就是我們的世擁果,增上果,這樣。那麼目前我們真正仔細看,【「資糧寡集,惡行尤重,」】  我們真的能幾個,有多少資糧積聚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四十卷A面  有多少資糧集聚了,而我們造種種的惡行,【「念誦等事,勢力微劣,故延壽等,極屬難事。」】  就算我們唸唸經什麼等等,對不起,這我們大家了解很差呀!所以真正要想延壽很難。【「又諸活緣,亦無不能為死緣者,」】  看喔!現在我們吃、住、享受這應該是說活緣吧?對不起,沒一樣東西例外的,都可能變成死緣。你吃多了又不行,就這樣,這個很明白。你去享受這樣東西,你覺得走路不方便,騎一部車,對不起,騎一部車出車禍,這都是活緣,都能夠成為死緣!【「為不死故,求諸飲食房舍伴等,此復由其受用飲食太多太少及不相宜,房舍倒塌,親友欺侮,是等門中而成死緣,」】  所以說我們為了求活,為不死故,就為了求活,求了生活要什麼?要飲食,然後呢要住的地方,又要親戚朋友等等,為了這個,結果呢,為了求飲食,你受用的太多也不好,太少也不好,吃了不相宜也不好。那我這兩天就是這樣,人家一番好心,把它油炸炸得香香的,結果把我吃了痛了幾天,到今天還來的不好,這不是很明白嗎?就擺在這裡。然後呢房舍,你造的好好的房子,對不起,它等一下萬一有毛病塌倒了;然後呢你親友等等大家覺得蠻好,過兩天翻臉成仇大家打官司,弄得個你死我活,這都是活緣,結果也成死緣。所以【「是等門中而成死緣,故實不見有諸活緣,非死緣者。」】  你不觀察還覺得要求這個求那個,你如果真的一觀察的話,你會發現眼前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不死。我也記得有一位善知識曾經給我說過這個話,我現在記得很牢,當年聽起來覺得這個話很刺耳,我現在也不妨把它敘說一下。說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真是可笑,幹什麼啊?自欺欺人,然後被人欺!他這話怎麼講?譬如我們大家見了面大家說你好啊、我好啊,大家對面捧對方,我們也歡喜人家捧,結果問問自己心裡面你真的在捧人家嗎?阿彌陀佛!真的心裡想捧人家,不一定,結果我們還偏偏歡喜這個,這做什麼啊?我們為什麼要大家來往這樣,求活緣、求友伴,結果問他心裡面到底做些什麼,就是你做的當下本身這個都是死緣。當然這是世間一般的,大家好的,今天我請你吃我請你喝,求樂他去酒家,為什麼?我希望從你地方多賺一點、多挖一點,不是很明白擺在這個地方嗎?而世間的朋友就是這個樣,大家還忙這個?這個顛倒,真是顛倒!人就是這個樣,你叫他放掉還放不掉,所以人就張開眼睛往水裡「跳」!一個字,你想想看千真萬確。所以,不是佛法,的的確確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要好好的覺醒,想到這裡這佛法的珍貴,真是珍貴啊!所以有的時候我常常策勵自己,這是為什麼我覺得對我這個始終感念我的善知識。當然在一起的時候,有的時候高興就問候他幾句,他就喝斥我,跑到這裡來婆婆媽媽說這些話幹什麼?我那時候也不大懂,後來以後聽見人家說了這個話,我現在想起來了沒有錯,我們人世就是這樣自欺欺人,被人、受人欺,現在你出了家了還做這個事情幹什麼?所以古來的大德一見面就問,然後呢你這幾天在用些什麼功?他瞪大了眼睛望你,我現在曉得古人之所以成就就在這裡。現在我們看起來,某人你好啊,你胖了,然後你瘦了,趕快給你留補藥吃吃,大家心裡覺得好好、這個好朋友,害你啊!不知道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不但死而且就是活緣,這個活緣都是我們的死緣,現在我們要認識了這一點,所以趕快努力修行,這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了。
  八十三頁,關於念死這一課,那麼念死他已經說明不念有什麼害處,念有什麼好處,以及怎麼樣念,那麼了解了這個下面才是學念死的方法。念死的方法它又分三個大科,每一個大科又分三個子目,現在是第二大科的第二個子目,講完了。第二個子目前面說南瞻部洲的壽沒有一定,這個隨時隨地都可能死,然後呢在這個裡邊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子目的第二科,我們一定要修學這個以後,生起這樣的念頭說,今天一定要死,今天一定要死,這是對我們修行最大幫助的。關於這一點不但是大家處處聽懂,要務必把這個概念把握的很牢,將來修行的時候,我們能不能成就主要的就靠這一點。那麼下面呢,再下面說死緣很多活緣很少,譬如眼前我們求的各式各樣東西、種種快樂、衣食住行,這無非是為了求我們生活,實際上就算是為求生活的這一種、種種條件,沒有一個例外的,每一樣東西常常反而促成我們死亡,我們求飲食好,結果吃得一個不小心,中毒了!然後呢我們說造的地方安樂,這樣,那個房子任何一個東西都會給我們損害。我們出去,要一個安樂的這個代步的工具,出車禍了,沒有一個例外。所以真正的就實說起來,所有的助成我們生活的這種東西,也都是幫助、促成我們這個送命的條件。前天還有一位同修去探望他的家人,就出了車禍了,那不是很明白的一個例子嗎?這本來是為求生活上的方便、快樂,結果呢這一些東西都反而增加我們死亡的機會,世間就是這樣,世間的真相就是這樣。
  我們先來看八十三頁的第二段:【「復次存活即是趣向於死沒故,活緣雖多,然無可憑。」】  實際上我們就活在那個時候,那個活著向前的活,也實際上呢,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世間的顛倒的看法,是說天增歲月人增壽,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了解,時間一天一天的增長,天增歲月人在減壽;而這個減是剎那不停!所以時間固然是如此,我們生活在時空當中求生活的那些東西,也處處會造成死亡旳這個結果,所以所有的活緣也沒有一個可以憑信的。【「寶鬘論云:『死緣極眾多,活緣唯少許,此等亦成死,故當常修法。』」】  這道理很明白,促成我們死亡的因緣太多,而幫助我們存活的非常少,幫助我們這些也常常是促成我們死亡的一個助緣,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只有一件事情─修行,除了修行以外別的什麼都虛假的。你忙這些東西就算他幫忙你,不促成你死緣,忙完了以後,兩腳一伸,什麼啊?還是一場夢,這夢對你是一點價值都沒有,而是為了忙這個夢裡這個虛假的東西,造了種種的業,然後你去隨這個業受無量的苦,划得來嗎?所以我們唯一應該做的事情,修法啊!修法。關於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建立正確的認識;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處處地方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所以我們平常除了讀這個正文以外,一定要多看古人的很多傳記等等,你看那個古人的生活的艱苦,這種情況,假定像我們現在想像當中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那種人統統早就死光掉了,或者絕對不會活下去,偏偏他們長壽的還很長的。虛雲老和尚活個一百多歲,不但是如此,不要說修行人,有很多普通的民間的有的是這種人,他有什麼好吃好穿?,什麼都沒有,所以我們把那個精神都浪費在這個上頭,那是非常可惜非常可惜!一天到晚跑到這地方來就忙這個事情,腦筋裡面轉那個事情,划得來嗎?這事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一定要自己努力去找到這個病根所在,從這個地方連根拔起。在這個地方儘管別人跟你講,講完了以後你自己不相應的話,這還是多餘的,你還是苦苦惱惱,就算坐在這個地方,你苦苦惱惱坐在那裡聽,那何苦來哉?繼續下去。【「思惟其身極微弱,故死無定期者。」】  這是這一大段落當中第三段,最後我們要努力的思惟,說我們這個身體,那個是微弱極了,一碰就死,所以你絕對沒辦法保任你,說這個東西很堅固,可以保護到什麼時候。【「身如水沫,至極微劣,無須大損,即如名曰芒刺所傷,且能壞命,故由一切死緣違害,是極易事。」】  說我們這個身體真像水裡的泡沫一樣,那個東西差極了,一點風都沒有,它都自己會散掉、會碎掉,何況這個泡沫在大風當中,所以的的確確不要什麼大的損害,就算很小的一點刺,給你一刺的話都會送命。我們那天說前面有一個虎頭蜂,那個虎頭蜂屁股上那個刺,刺小的好小一點點把你一刺,那就可以讓我們送命,那個蚊蟲來一叮,乃至於很多這種小蟲他可以把那個細菌傳染,讓你一來,你就生了病送掉命,我們這個身體這麼個差法,所以這我們務必要了解,這個真正的造成功我們死亡的因緣又多又容易。請看【「親友書云:『七日燃燒諸有身,大地須彌及大海,尚無灰塵得餘留,況諸至極微弱人。」」】  到這個末劫的時候,天上面七日並出,七個太陽都出來,那個時候大地須彌山所有地上的一切,都溶化得連他灰塵都不留。現在我們看看那個石頭、鋼鐵這麼堅實,你怎麼弄也沒辦法弄得掉,到那時候也一點都不留,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脆弱的身體。所以,【「如是思後,不見死主何時決定壞其身命,」】  你照著前面這樣的一路思惟過來的話,你就會感受到我們什麼時候死呀?的的確確一無可憑。所以【「莫謂有暇,應多立誓,決從現在而修正法。」】  你不要以為還有時間,千萬不可以,應該下決斷的誓願,從現在馬上修。前面一個大段說決定要修,修決定要修,但是我們還會拖延吧!說修是一定要修的,但是慢慢的來,那麼更進一步從這個地方了解,要修一定要靠這個有暇滿的身體的時候才可以;而既然這死亡隨時可以來,而且一死了以後,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進一步我們應該了解,不但要修而且要當下就修,這個是第二個決斷,真正的成就與否就在這一點上面。【「如迦尼迦書云:『死主悉無親,忽爾而降臨,莫想明後行,應速修正法,此明後作此,是說非賢人,汝當何日無,其明日定有。』」】  這個閻羅王他是不跟你講情面的,他要來就來了,所以千萬不要說明天再說、後天再說,要做任何事情馬上就要做;所以我們把事情拖到明天後天,這個不是個正確的辦法;你們要了解,你怎麼可以確定說明天一定有,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所以生不起這種認識來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這個顛倒錯誤,所以叫長夜無明。這地方再提醒一下,關於這個長夜無明形成無始虛妄的顛倒,只有一個辦法─作意對治。那麼作意對治的行相,詳細後面會說。這裡簡單的說,就是你腦筋裡面的確提起來一種力量,說不斷的去觀察思惟,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腦筋裡含含糊糊,這個是一個應該認識的一點。如果說大家對這個作意已經有正確的認識了,應該馬上用功,如果對它還沒有了解的話,下面好好努力下去,我們現在對於修行的很多道理,也就是法相也可以說很模糊,一點都不知道。大家講修行,修行固然不知道,乃至於還要跟人家去講,真是!自己也不曉得說些什麼,自己也不曉得內容是什麼,這個真是大家在這地方自欺欺人,自誤誤人。我們繼續下去。【「瑜伽自在吉祥勝逝友慶喜亦云:『國主所借身,無病衰樂住,爾時取堅實,病死衰無畏,病老衰等時,雖念有何益。』」】  佛法裡面說我們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對不起!不是你的,這個是什麼呢?是由很多國主,因為以前這個國王他有生殺之權,換句話說我們這個東西他借給你的,他什麼時候要你命就得要你命,這個裡邊不但說國王,這個種種的外緣什麼時候要你命你都不知道,所以眼前等於說這個身體是借來的,你什麼時候他要還去你完全不知道,那麼不但是如此,而且現在正好也沒有病苦,也沒有衰老,能夠很好的在這裡,這個時候是唯一可以修行的時候,那個時候要怎麼辦呢?趁這個還沒有病、還沒有衰的時候,要取堅實,這個就是我們應該修行的時候,這個才是堅固的,這個才是實在的。你事先趁這個安樂健康的時候修行了,那麼到了病死的時候,你就一無畏懼,否則的話你如果安樂的時候,你快快樂樂的不努力,把生命空空的浪費掉了,然後呢等到一旦病到了、老來了,這個時候樣樣東呀做不動,西呀做不動,你雖然要想修,要想做什麼,來不及了,這個我們好好的要自己深深的努力思惟觀察,使得自己產生決定改變一向惡習的一種力量,推動自己去修行。那麼這個裡面分三個項目,【「三根本中極重要者,厥由思惟死無定期,能變其心故應勵修。」】  這三個大項目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現在講的那個死沒有一定的時間,因為你能夠這樣的如法思惟,因為死沒有定期,所以你就想呀今天就要死,一想到死你就害怕了,害怕了就努力修行了。所以它這個上面告訴我們這一個是最重要、最重要。這一點我們用平常一般的情況,每一個人就可以體驗一下。我們常常有很多人講究這個講究那個,他所以講究,說來說去為什麼?為了這個身體,要營養是為了這個身體,然後有了一點病痛也為了這個身體,說來說去都是為它,現在呢如果說一旦你想到你要死了話,還是為什麼?還是為你自己,這是很清楚很明白的一個道理。所以關於這個能改變心意的這個心情,你們自己想辦法努力的去思惟一下。可能你們有這個經驗,譬如說你們本來好端端的,那麼今天有一個醫生跑得來跟我們看病,不管看什麼病,或者照X光,忽然一照,說某人哪你有肺病,你本來於前面是有說有笑跳跳蹦蹦,一聽有得肺病的話,你馬上精神就塌掉了,這個做的什麼事情就提不起來了。或者跟你一量那個血壓說你高血壓,不行,你等一下中午吃起來的話,覺得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說明什麼?說明的的確確我們每一個人心裡就有這種力量,可是我們平常那個心裡邊都是隨無始煩惱所轉,都被煩惱牽著鼻子走,好可惜。現在修行就是你能夠主動的透過你如理觀察思惟,主動的把心裡轉向過來,那個時候就產生正面功效,這第二。那麼最後【「第三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之三者。」】  第三個怎麼思惟法呢?說等到你死的時候,除了修學佛法以外,其他所有的都沒有用處。現在我們看:【「如是若見須往他世,爾時親友極大憐愛而相圍繞,然無一人是可隨去,盡其所有悅意寶聚,然無塵許可得持往,俱生骨肉尚須棄捨,況諸餘法。」】  我們再進一步更看,說我們死的時候兩腳一伸,好了,那個時候什麼樣呢?不管你的親戚朋友、至親骨肉再怎麼樣的親愛,到那個時候沒有一個人會跟著你去,他也不願意,就算他願意也跟不去;就算他要跟去了,對你還是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對人。法呢?不管你聚多少財寶,不管是多少的名譽,不管什麼東西,有沒有用呀?同樣的一點都帶不去。不要說外面的這些東西帶不去,就是連帶你把那寶愛的這個身體,生前的時候養著它胖胖的,就一點點小毛病,就覺得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結果到那時候兩腳一伸,請問還剩什麼?一點都沒有。所以要了解【「是故現法一切圓滿,皆棄捨我,我亦決定棄捨彼等,而赴他世。」】  這一點平常好好的多想,好好多想,不管你多圓滿,這個東西到最後它一點都帶不去;你既帶不去,他也不會跟你去,這個事實擺在這裡,可是我們就偏偏會這麼顛倒,說起來真可憐!這不是一個很明白的事實嗎?【「復應思惟,今日或死,又應思惟,爾時唯法是依是怙,是示究竟所有道理。」】  那麼同樣的我們就前後都在看,這個第三點說的很明白,我們整個的把念死的道理想,是的!死的時候是一樣東西帶不去,而且什麼時候死,今天很可能死,我們前面已經了解了,真正思惟的時候,一定要思惟說今天一定死,那個時候只有一樣東西可以依憑的--法,這個才是究竟的。所以從這麼一來的話,你自然而然又能夠生起第三種決斷,決斷什麼呢?不為眼前所有一切的虛假的東西所阻礙,所以從這個三點當中,我們應該得到三個決斷、三個認識。三個認識:第一個是決定要死,第二個死無定期,第三個死的時候除法以外什麼都帶不走。決斷是什麼呢?第一個決斷一定要修,第二個決斷是現在就要修,那麼但是我們現在修的時候就有個障礙,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所以根據第三點的話,到那個時候什麼東西都放掉了,不管這個人跟你多親愛,不管;不管這個地位錢財名譽多重要,不管;乃至於自己的身體,不要說又要這個不對那個不對,因為死的時候有沒有用?也沒有用,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呢?對我們有極端重要的價值。所以真正要修行的時候,這個地方一定要好好的認真思惟,把握住重點,那麼你就有修行的機會,有修行的可能,這個時候你才有成就的可能。下面我們繼續說。【「迦尼迦書云:『能生諸異熟,先業棄汝已,與新業相係,死主引去時,當知除善惡,餘眾生皆返,無一隨汝去,故應修妙法。』」】  他怎麼說呀?說這個能生異熟的,就是我們以前感我們這一生異熟的這個業,這個業一旦盡了,對不起,這個業一盡我們就死了。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什麼叫命運?那就是你宿生造的往業,這一生就感得這樣的一個果報,當感得這一生的果報一盡的時候,好了!生命就到此為止,那個時候再向前是什麼呢?再向前就看你這一生造什麼樣的業。    菩提道次第廣論翻譯第四十卷B面  因為這一生造的業,就這個業會引我們到下一生去,這個時候,我們到下一生去的時候,除了我們造的善惡業以外,除此以外,眼前的所有的東西,一樣東西都帶不走的;既然是如此,所以我們眼前絕對不會忙這些無關緊要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趕快把惡業淨除,善業增長,這個道理我們要趁現在及早的認識,趕快努力的修持。【「吉祥勝逝友亦云:「天王任何富,死赴他世時,如敵○於野,獨無子無妃,無衣無知友,無國無王位,雖有無量軍,無見無所聞,下至無一人,顧戀而隨往,總爾時尚無,名諱況餘事。』」】  這個說不管你地位多高,然後呢財富有多少,等到你死的時候,什麼樣呀?如敵劫於野,就為那個敵人在曠野當中把你抓去一樣,沒有一樣東西能夠帶得去的,你最親近的親人,說子女、夫婦,然後呢這些東西乃至於衣食、朋友、國家、地位,不管你有多強的勢力,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所以它告訴我們說無見無所聞,你以前所有東西既看不見也聽不到,這樣的狀態,所以這個是我們於事先一定要努力,千萬不要到那個時候,到那個時候你就來不及了。這個特點我們要認識,修行一定是這樣的,還沒有到你後悔之前,你事先了解將來這個局面,然後呢努力預防,不要到那一天,這個就是它修行的特質。所以這個佛菩薩他慈悲,把這個情況告訴我們,然後我們事先努力的話,都能夠把這一種惡劣的致命傷免除掉,這個就是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殊勝好處。【「如是思惟有暇義大而實難得,及雖難得然極易壞,念其死亡,若不勤修後世,以往畢竟安樂,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則諸旁生有大勢力,尤過於人,故須超勝彼等之行,」】  就像上面這麼一步一步來,我們思惟觀察,說我們得到現在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意義重大極了,有這麼大的大義利,一切現在的、將來的增上生決定勝都靠這個,自己的、他人的利益都靠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而且整個的六道當中三界以內,只有這一個身體才可以得到,除此以外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辦法;有這樣大的利益,卻是又非常難得,這個情況我們要了解,不但難得而且很容易失壞。更進一步呢,他失壞的情況說死亡了,說死就死,那麼死了以後呢?是一樣東西都帶不走,所以假定不趁這個有機會修行的時候,不努力修行,不趁現在來修行,而只忙這些不相干的事情,所謂不相干的事情指什麼?就是就眼前的安樂,所以說僅於命存引樂除苦者,這一點實際上就是我們眼前的狀態。我們在這地方不妨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現在忙的是什麼?的的確確沒有一個人例外的,無非都是為忙眼前的快樂,這個吃呀、穿呀、住呀,這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人情世故這不曉得害了多少人;世間的人他本來就忙這些,所以這個叫可憐的人、愚痴的人。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還忙這個,請問你修些什麼?這是一點我們務必要了解的。所以說假定我們命存的時候也忙這些事情的話,倒不如畜生,為什麼呀?牠那個畜生忙世間的事情,牠那個力量比我們強,所以說這個旁生對於謀世間的生活的力量遠超過人,這是個事實。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的時候,雖然我們是人為萬物之靈,你可以發明很多東西,發明很多東西要花很大氣力吧?發明了以後你去買的話,要花很大的代價吧?牠不要,牠一個翅膀可以飛,牠不要。你到了海裡邊儘管你有船,牠不要,牠就可以游,他有這個本事,就這樣;然後你要造房子,什麼等等,牠就挖一個洞往裡面一鑽就解決了,我們吃起東西來要燒、要弄,牠就生吞活剝的吃下去,照樣長得很好,你豈不是不如牠?這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人之所以強過牠們的地方在什麼?就是要曉得這個暇滿的人身可以修行跳出輪迴,所以說假定不善巧利用這一點超勝牠們的話,那太可惜了。所以我們現在平常真是!固然不修行人不說,有很多修行的人我覺得也可憐,就痴痴呆呆的總覺得好像出了家跑到這地方,痴痴呆呆的在這兒就叫修行嗎?假定說痴痴呆呆就叫修行的話,我覺得我們不如一個螺螄蚌殼,那個螺螄蚌殼這個佛就呵斥一睡一千年,牠就痴痴呆呆那個蚌殼一合睡在那裡一千年,我們就這麼痴痴呆呆的過去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若不爾者,雖得善趣仍同未得。」】  假定你不趁這個機會好好修行的話,雖然得到這個難得的善趣,你好像沒有得到一樣,我們真是冤枉啊!我們實在是大冤枉、大冤枉啊!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好好的警策、好好的努力,這才行!【「如入行論云:」】  這個入行論就是入菩薩行論,換句話說我們真正想修行的人,這個道理這地方告訴我們很清楚,下面怎麼說呢?【「『畜亦不難辦,為是小利故,業逼者壞此,難得妙暇滿。』」】  我們為了眼前世間這種事情你說它沒有利益嗎?有的,有它點小小的利益的;但是假定你只忙這個小小的利益的話,對不起,你還不如畜生,因為這件事情這個畜生也做得到的,你現在呢?得到了這個難得的暇滿的人身,就忙那些次要的不相干的事情,一旦你這個暇滿的人身失去了以後,你就再不可能得到。這個前面我們一再說過了,所以現在這個死跟前面的暇滿,一定要相關的擺在這裡經常去思惟。同時在我們正式修行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你思暇滿,然後你念死,把它前後的輾轉的,這個不行那個,那個不行這個,然後你稍微有一點樣子了,你趕快安住在這個上面努力的深入的思惟,它一定會生得起來的;等到這個一旦生了起來的話,那你修行的問題,整個自然都解決。下面它又鼓勵我們,【「以是此心縱覺難生,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所以說上面所說的這種道理、這一種心裡,我們修的時候還是覺得很難吧?很不容易吧?縱然覺得很難,但是要曉得這是修道的基礎,這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努力;你不談則已,真正要談修行的話,這一點要努力。前面說到這裡有一個祖師告訴我們的話,記住,有人去修,修了以後說我修了半天生不起來,那個祖師怎麼說?你不要在那兒說妄語騙人,你何嘗修過呀?白天打妄想晚上又去瞌睡。實際上呢這個裡邊應該這麼說,說我們平常真正修行坐在那裡,不是妄想就是瞌睡,你何嘗真正的一心一意貫注在這個上面在修行呢?然後呢坐了半天、瞌睡了半天、妄想了半天,說我修了半天修不起來,你沒有修你怎麼叫它修得起來?所以真正講修行的話一定要懂得了道理,把這個行相自己用來檢點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說我做對了嗎?啊!不可以呀!所以它處處地方策勵我們自己說這個暇滿的人身,還是你自己宿生努力修行得到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且修行的時候,你已經花了多少努力多少代價,現在你不這樣做是白白浪費,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注意喔!所以我們不要剛開始的時候,隨隨口口的講無我,修學佛法最後的目的是講無我,它是講無我的原因還是為我,還是為我好,結果你發現為你好,真正的害你的還是這個我,那個時候你才肯努力去掉它,這個是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說這個佛法的完整的認識、次第、步驟的話,千萬不要亂,否則的話你隨便是亂用,講起來很好聽、很美;做起來一無是處,都在這個上面,下面那個祖師,【「博朵瓦云:『除我光榮者,即是修習無常,由已了知,定當除去親屬資具等,現世一切光榮,獨自無伴,而往他世,除法而外,皆無所為,不住現法,始得生起。』」】  我們現在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為什麼?這個就是說就算你想放下了,但是心裡面常常就是會有一種力量叫你放不下,為什麼?這個我;為了這個我,你種種的方式要去莊嚴它,總覺得這個怎麼可以呀?平常我們常常說這個面子上面不好看,的的確確的,平常我們說虛榮心,這不要輕易的說這個說別人,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在這個上頭,整整的為這個世間所綑死的也是這個東西。所以這個地方我請了幾十本的「一夢漫言」,我以前說過好幾次的建議大家去看看,不過我發現真正看那個書的人很少,你們不妨好好的努力去看看,看看那個古德修行的榜樣。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講修行,一天到晚講面子,你這個面子不拿掉的話,那個都是騙自己,所以說除我光榮的是什麼?修習無常。你一想到死,什麼東西都不貪,為什麼能夠什麼都不貪?因為你修習了以後你才了解,眼前所有的這個現世的一切圓滿的光彩,到那個時候都是虛假的,都是害你的,到那時候你只有一個人,一個人去,唯一帶去的就是你造的業。既然是造的業,所以唯一可憑的就是我們的善法。你了解了這一點以後,對於現在這個東西,你就絕對不會被它所欺騙;不但不被它欺騙,它要送給你,你都逃都來不及。所以說不住現法始得生起,這個地方這幾句話,好好的現在多擺在心裡面多轉它幾下。下面說:【「乃至心中未能生此,是乃遮阻一切法道。』」】  真正修行的人應該怎麼辦?就是第一件事情修這個,等到你修這一個念死這個量生起來了,自然而然你把眼前所有的講這些,這個也說不過去,那個也放不掉,這個也不好意思,這個也不能罷休,統統放掉了;放掉了以後怎麼辦呢?一心修學佛法,所以正式修學佛法的第一個關鍵就在這裡。如果說這一關沒有突破或者念死這個心裡沒有生起,這個障礙擺在這地方,下面深入的修法都是空話。所以成為修行第一大障礙的這個難關一定要破除,就是這個。【「鐸巴亦云:『若能兼修積集資糧淨治罪障,啟禱本尊及諸尊長,並發刻勤殷重思惟,雖覺百年而不能生,然諸無常不安住故,略覺艱難即得生起。』」】  平常我們講修行了,修行要懺悔業障、要積聚資糧、要啟禱本尊呀,然後呢等等,這個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什麼呢?平常我們要懺悔也好,積聚資糧,總是修種種的福也好,或者念佛也好,明明曉得這個要殷勤、要恭敬、要精進、要什麼,這個道理都懂,但是修的時候就是不行;你今天也不行、明天也不行,一天也不行、十天也不行,一年也不行,那往往弄了很久了都生不起來。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個經驗吧?有這個經驗,是的,怎麼辦呢?妙了,然諸無常,這個無常這件事情不安住故,因為一切世間所現的就是個無常相;如果說你能夠修無常的話,它修的時候還是不是想像當中,什麼一修就修得起來,它還是不大容易的,但是這個困難比起前面的要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轉而先修無常這個概念,稍微用一點力,那麼很快就生起來了,一旦這個無常生起來了以後,以那個時候要你說不念佛辦不到,要你不懺悔是辦不到,為什麼?你了解得很清楚,以往造了這麼多罪惡,馬上要死,死了以後要下地獄,然後你還願意去忙積聚這個財物嗎?還願意忙這個造那個大廟嗎?當然你發了大菩提心去做那是了不起,那是大菩薩,後面講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一再說明我們要了解人家造那個大廟說大話,那是大菩薩的事情,我們現在還沒到那個境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他們要大大的讚歎、讚美,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自己心裡衡量一下,說你是不是已經生起了非常嚴重的厭離心,然後呢由這個厭離心,然後呢發展成大菩提心,然後明明曉得苦,不計較一切的幫助別人;如果你生不起來不要管別人,趕快把自己努力先扭過來了以後再說。所以真正修行的人,確確實實的不見他人過,這把握住如理的正法精勤如救頭燃的念念不懈,自己如理的深入,而這個下腳的第一步,暇滿人身的難得,無常的迅速。下面,【「於迦瑪巴請求另易所緣境時,重述前法。請其後者,則云後者全未能至。」】  那麼這是個大善知識,有的人就請求他,說現在要修什麼呢?說修無常。那麼現在呢?就請求他說另外換一個或者是更深一點的,結果他老人家怎麼?把這個老辦法,就是念死的辦法重說一遍。結果請的人本來是說已經曉得啦,現在再希望其他的,他又說一遍。那麼最後他怎麼說呀?你說要了解的深深大法,對不起!這個對你一點用場都沒有,你現在還早得很!這一句話。所以我們現在必須要了解這個全貌,佛法的整個的全貌,的的確確我們了解。上一次講的那個次第已經說的很清楚,至於說真正修行,千千萬萬不要躐等,不要找大法深法,一定要從這個基礎上面一步一步的上昇。那麼前面關於這個三個根本,以及三個根本當中分別九個子目,應該策發的三種決定的誓願,應該牢牢的記在心裡,努力認真去修持;這樣的話呢,這一生修行可辦。【「如是自心若能堪住,應如前說而正修習。」】  所以假定我們自己力量夠,能夠做,那麼就照著前面所說的如理的一步一步的修習。【「若不堪者,則隨其所稱,取三根本九種因相,觀現法中所有諸事,猶如臨殺飾以莊嚴,應當乃至意未厭離,數數修習。」】  假定說前面那個整個的內容我們一下做不到,那麼怎麼辦呢?就把前面告訴我們的三個根本,而這個又分開來九個子目,把這個道理了解了以後,所以運用這個道理在眼前的一切事情上頭,你仔細去觀察會發現一個什麼?說現前我們忙那些事情就等於什麼?要死了,還要去裝飾裝飾,那個實在是一無道理,這個身體分明擺在這裡要殺掉了,你還要把它胭脂花粉點點好,理一個髮要洗一個澡,那不是顛倒嗎?殺掉了一口氣斷下來,這根本跟你了不相干,我們是專門忙這種毫無意思的事情。等到你真正了解這點,你會對這個東西厭惡不堪;而所以現在送命的原因還是,還是因為你弄錯了忙這個,因為你忙這個所以造成必然的惡業,必然會走上死的那條路去,這個關係我們必定要認識。所以你照著前面的這個情況去努力思惟觀察,一定要讓它有正確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呢這個厭離心就生起來了。如果這個厭離心沒生起來的話,那麼這個時候只有一件事情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數數修習,這個就是我們走上去的必然次第。【「若經論中,何處有說親近知識暇滿無常,諸法品類,皆應了知,」】  那麼因為你要修習,所以呀要了解什麼是如法,如何修習法,那麼就不妨找種種的大經大論;關於這個經論當中,照著它應有的次第,從親近知識開始,暇滿難得義大與無常迅速,各種這一種認識了知,真實的了知,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的,我們現在聽的時候覺得是沒有錯,但是做的時候,還覺得不相應的原因,實際上就是我們對這個認識還不夠,所以目前為了加深認識,努力的從這一方面去多多的研閱,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正確的修行。等到你確定把握住、認得了,然後呢如理的這樣的深入。所以儘管前面我們這麼一再的說,有一點大家也注意,聽完了往往說聽的時候很好,但是聽了我做不到,怎麼辦?當然做不到;做到了我們就不必在那裡聽了,正因為你做不到所以應該在那裡聽,同樣正因為你做不到所以聽完了千萬不要放掉了就算。要曉得一切事情都一定有它的因果關係,你現在要想得到這個是什麼?我們要求的果,我們要求這個果應該做的事情,下這個果相應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努力照如理相應的經論,不斷的去研究、探討、把握住重點,把握住重點,然後努力照他這樣去思惟觀察,你只要在這一方面努力做對了,將來自然會生起大厭離心,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正確的認識了。所以有一些同修也許你聽見了覺得蠻好,心裡就著急了,對呀!但是我做不起來怎麼辦?很著急,這個也不需要,所以它這個次第很清楚;但是反過來說那既然現在不要著急的話,你聽過又是悠悠忽忽,很高興,剛才聽的很好,然後跟人家聊聊天,那又錯。你必定要認識一個事情很清楚,如是因然後呢感得如是果。你要求這樣的果一定應該走什麼樣的因,所以這個正確的認識,認識了以後馬上拿這個認識去運用檢點自己的內心,看看它相應與否?繼續下去。【「是彼彼時所有行持,取而修習,乃能速得諸佛密意。」】  那麼你因為照大經大論上面相關的這些法品、相關的這些道理都修學,了解了,那麼就曉得,現在什麼是跟我相應的,是什麼是現在或者是將來什麼時候該努力的,了解了這個以後,就進一步照著拿來修習,這個才是真正佛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指導。你能夠這樣做的話,很快就得到了佛法的精要。【「餘處亦當如是了知。」】  前面後面都是這個樣。那麼現在呢到這裡,我們已經曉得說這個暇滿這麼難得,得到了以後又這麼快的要死亡,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呀?這是個重要的問題;假定死了以後沒有了,那反正沒有了也就算了,對不起,不是的,後面還有在,這個時候你也同樣的事先要了解,了解了以後,那個時候看看之前怎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