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王家岭救援"救赎的是生命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1 13:20:07

评论:"王家岭救援"救赎的是生命尊严

2010-04-07 10:04:11 来源: 现代快报(南京) 跟贴 91 条 手机看新闻

现代快报4月7日报道 “王家岭救援”无论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这一页也很快就会被翻过去,民众的疑虑在于,在举国举世关注的大事件中救援生命易,在不引人关注的事件中尊重个体生命难,在日常社会生活层面始终如一地保障民众生命权益更难。

尊重生命不仅仅是做拯救文章,也不是赎罪。尊重生命应当是一个国家始终如一的制度性理念。

昨天凌晨开始,王家岭煤矿获救矿工陆续升井。善良的人们,多有一种把酒庆贺的冲动吧,可是且慢举杯,因为酒杯太沉重。

矿难多发,地下的生命最堪忧。局外人的大悲大喜,并不能改变事件的进展,更不能改变当事人的命运。

在“初闻消息喜欲狂”之时,切莫忘记那些发生在黑暗的地下的生命奔突。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升井矿工数字的时候,笔者却不由点开了3月30日《羊城晚报》报道逃生矿工的新闻网页,在这篇报道中,矿工张小虎说,“我真替被困巷道深处的兄弟担心!水淹得这么深,希望工友们有好运。”而此前,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狂奔。

18年前,笔者也曾在山腹中开掘,并亲历塌方,深深理解在地下时难以排解的不安和矿工这种对个体命运的“直线”担忧。在地下,人的视野其实很“小”,小到只看到自己的生命和其他人的生命。甚至,那些关于“生命顽强”的赞歌都是多余的,对他们来说,不死,活下来,是第一位的,也是全部的。

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切,才会真正明白地下的矿工最需要什么。

多日以来,在王家岭的地上地下,展开的是一场不计任何代价的救援,这场救援调集起举省甚至举国的力量,以非常罕见的气势和决心呈现,打动了无数人。

被困的153名矿工——只有当这个数字没有任何误差时,我们才可以不用怀疑对矿工生命存在漠视,显然,连下去多少人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尊重?——如果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无恙,那么我们也必将创造灾难救援史上的一个奇迹。面对这样的奇迹,没有人不会发自内心地激动,没有人不认为政府在救援问题上果敢、有力,没有人不认为这样有效的救援具有样本意义。

但是矿工获救,并不是全部。全力地救援,永远只是“尊重生命”主题的部分内容,某种意义上还是一小部分,因为如果安全工作预先做好,很多矿难本就不会发生。而即使是面对不可抗力引发的灾难,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也应统领所有行动。

2007年9月27日,温总理在会见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先进集体代表时说,“要爱惜每位矿工生命,形成尊重矿工风尚”。

问题是,有多少煤矿,有多少主管部门敢说做到了这一点?和总理讲话精神相对的,是长期存在的对矿工生命的漠视。

多位矿工告诉记者,其实,早在25日,他们已经看到漏水,但也没有引起重视,“他们没说什么,来看了看,就是催我们快点赶工。”(3月30日《羊城晚报》)。这种人祸型矿难的“前夜”,哪里能看到一点“爱惜每位矿工生命”的影子?

河南省伊川县“3·31”矿难发生后,矿长王国政逃逸后自首,大难临头“头”先逃,对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单位,你能指望其“爱惜每位矿工生命”吗?

为了改变这种漠视人的生命的状况,救援行动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为过,更何况,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在救援问题上的不遗余力,难免受到了行政问责的压力。

但是,尊重生命不仅仅是做拯救文章,也不是赎罪。

“王家岭救援”无论怎样的惊天地泣鬼神,这一页也很快就会被翻过去,民众的疑虑在于,在举国举世关注的大事件中救援生命易,在不引人关注的事件中尊重个体生命难,在日常社会生活层面始终如一地保障民众生命权益更难。

这尤以利益冲突下对人命的漠视为甚。即以成都唐福珍、武汉69岁的“钉子户”王翠云、东海自焚事件中的那对父子而言,事件发生前,当事的官员或其他人员并没有把“事”当回事,面对强拆遇到的“公民不平”,也只当小事一桩,而如报道所指,拆迁者事先备下灭火器、救护车,准备应对预见中的流血冲突——谁能认为准备灭火器灭火、救护车救人是对公民个体生命的尊重?

还有那些在看守所中莫名地躲猫猫死、激动死、喝水死、“做噩梦”死的人们。自2006年以来,各地看守所屡次出现非正常死亡事故,数字已相当惊人。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当时专家普遍认为,尊重人权就是尊重生命。

由此,尊重生命应当是一个国家始终如一的制度性理念,在这个理念面前,生命无大小,生命无尊卑,对生命的尊重不应受时间、地点等一切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弱势群体、普通民众个体生命的尊重和拯救,成为衡量每个政府是否民本政府的试金石。

尊重个体生命当为国家常态。当此之时,总结具体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固然重要,揪出人祸矿难中的责任人也很重要,可是最重要的莫过于以举国之力再温宪法,重建“尊重个体生命”的中国精神。

(本文来源:现代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