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誠信-中國誠信報告 - 翼報 (2008.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10/04 03:24:14

 

讀書樂:

誠信-中國誠信報告

駱漢城等著 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誠信,是人基本的品德。連最虛偽邪惡的人,也希望別人對他誠實;只是連最善良的人,有時也難免傾向虛偽,特別在虛偽可以得利的時候。
   誠信都與言有關,言而無信,言而不誠,則“食言自肥”,剩下的是甚麼呢?剩下“成”和“人”:意思是“成功”的人。
   本書的序言,擲地有聲,說明有這書的需要,急切的需要。作者不惜冒天下之不韙,暴揚見不得人的家醜,揭露各式各樣的醜陋瘡疤: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失信現象,如瘟疫般到處流行,凶狠而又暴戾…老百姓不無痛苦的發現,自己生活的大大小小圈子裏充滿欺詐,偽造,造假等不誠實的行為。…對社會充滿了“整體信用危機”感。(頁5,6)

  在舊社會中,人民相信作傷天害理的事,會遭受天神報應。在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中,無神主義的政府,會厲行法治,不惜揮動紀律的利劍。在現社會中,雖有人倡說“以德治國,依法辦事”,但“德”的標準沒有建立,徒“法”不能自行。只是有人犯法被發現,才算是犯法;有人肯秉公執法的時候,才能夠發生效力。
   幸而有這樣的正直人,肯冒身家安全,政治禁忌,指名道姓的把壞分子給揪出來,實在是有遠見的愛國人士。
   中國的侵犯版權,考試作弊,賴債,詐騙,在國際上已經出了惡名,還有不顧病人的生命,製造假藥,劣藥,層出不窮。近來的出口食品,因為不潔,甚至有毒,在國外成為新聞;當然,集體信譽蒙受損失,還是有未被察覺的一小撮人,得了暴利。這種不顧同業生死的自私行為,是捕之不絕的。
   結果如何?有的國家,較負責的商店,打出了廣告:“本店不售中國商品”!(頁162)連小孩子都會知道,吃虧的是誰。
   因此,“因為誠信問題,不可多得的機遇變成了挑戰和風險,這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交往中的一個普遍現象。”(頁163)
   最糟的莫過於“金融魔術”,根據調查,顯示公司以“作帳”代替記帳;因此,人民有58%相信陷入“誠信危機”;雖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以為所有商人是奸商,但69%相信欺詐普遍存在(頁104-106)。這個數字實在太高,高到叫人難以接受。
   一位主張守信的企業家說:“企業的建造好比蓋房,不講誠信,無異於沙灘上建大廈,早晚有倒塌的一天。”(頁109)這樣的警告,不能不予以重視並珍視。讀者可知道,這個在沙土上建造房子的比喻,是從哪裏來的?原來是出於聖經,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告訴聽眾,應該聽了主的話,必須遵行,作為標準,因為主的話是立神處事的堅實根基。
   可是,不知是甚麼原因,有些工業“是企業自己定標準”,質檢部門不過問。書中說:

記者採訪了幾家雞精廠,卻連根雞毛都沒看見。…雞精不能少‘雞’,如果不符合它的真實屬性,就屬於名不副實。一隻雞不殺,棒子麵,糊精,鹽,色素摻合在一起就稱之為‘雞精’,對雞倒是充滿了人道主義,對消費者就是一種蒙騙欺詐。(頁204)

  無雞而有“精”,只能是業者的機伶精靈。上面這番話,表明這位記者執着得可愛,也幸而還有這種傻瓜。
   第八章“管窺官政”(頁235-266),暴露了作官不誠信的問題。這樣的暴露能夠出版,證明當政者不再遮蓋包庇,不是黑金派,實是可喜。
   書將結束,有個值得回味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故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國外找了一個女朋友。一天深夜,他駕車和女朋友一起外出,遇到紅燈時,見前後左右既無車輛,也無行人,就自然而然的闖了紅燈開了過去。第二天,他接到女朋友提出分手的電話,追問原因,女朋友說:“你連紅燈都敢闖,還有甚麼事情不敢幹?跟你這種人在一起,我沒有安全感。”回到國內後,留學生再次談戀愛了,新的女朋友是中國人。某天晚上,兩人外出途中,也遇到紅燈。這回他吸取了往日的教訓,在停車線內及時停車,等待綠燈。第二天,他又接到了女朋友提出分手的電話。…(頁298)

  大家可以猜想得到,他錯在入境不隨俗:在國外,是基督教背景的國家;雖然那些國家已經說不上敬虔或屬靈,但文化中還有殘留的基督教道德觀;回到舊根,“深夜都不敢闖紅燈,能有甚麼出息?”是另一種觀念在指使人民的行動。這也給我們看到,不問環境,堅持原則,是困難的,但不是不必要的。
   湖南一個“貧窮的礦工,下礦工作時,不幸遭遇礦難。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在求生無望的黑暗礦洞裏,他把自己誠實的心靈寫在安全帽上,臨死不忘讓家人還上欠別人的50元錢。”(頁300)
   真是執着到底,死誠實。願這樣的人多有幾個。
   另有一個流行的口頭禪,說明誠信危機有多深:

世界一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
誰知到底是誰的,反正不拿白不拿。

  問題就出在這個:“誰知到底是誰的”?
   人民不知道自己是主人,沒有自己的尊嚴,就像失去了貞操觀念,甚麼事幹不出來?
   其實,世界上昧着良心販賣武器殺人,剝削勞工自肥的人,像莠草到處都有,絕非奇貨。本書是中國人的自省,並不代表中國人比別國人壞,但沒有權利抱殘守缺,知過不改。肯說出來,暴露己醜,就如照鏡子看見自己面目,不該抱怨鏡子,更不好摔掉鏡子。聖經說到人普遍的敗壞: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我耶和華是鑒察人心,試驗人肺腑的,要照各人所行的,和作事的結果報應他。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耶一七:9-11)

  我們還該知道,誠信不僅有市場價值,還該知道其與品德價值有關。不問是否有利,不問人是否知道,都該持守可貴的誠信,以保持對神對人的良好關係。聖經說:

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提前一:5)

  最後,該說幾句重要話:撈錢與立德,都必須基於永恆觀念,為了永恆而努力生活。

金錢誠可貴 誠信價更高
若非為永恆 二者將妄拋    (余仙)

  

读书赋

 


 书,为人所爱。众位皆勤勉好学之君,以为开卷有益,遂博览群书,摘其精髓,以飨天下之士,为世所重。愚作《读书赋》,其意甚殷勤,敢不奉命,大人君子,幸垂意焉。
  上古结绳,而伏羲画八卦,人文兴焉。黄帝垂衣,苍颉造字,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然后书契始作,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宇,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著也,著之简牍,名曰典册;著之锦绣,名曰帛书,蒙恬制笔,蔡伦纸新,鸿才海富,逸思泻泉,含毫落纸,永不灭也。
  夷夏有别,夏多文也。炎埠旧事,纪在《三坟》,论其三材,分疋地八;五帝彝训,续入《五典》,制彼教法,镇定上下。重以《八索》,杂以《九丘》,所以区别,八方九州,教化所宜。然帝王质文,世有损益,岁历绵暧,声采靡追,自虞夏而后,方册颇传,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衰周之世,孔子继圣,仰观天文,俯察令章,订《诗》、《书》,传《礼仪》,正《乐》,翼《易》,修《春秋》,惟德动天,无远不届,而后多有读书之士。立志乐道,好善助人,诚信忠厚,知耻自知,谦抑孝亲,勇毅慎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主人,已欲达而达人,仁义札智,温良恭俭,皆夫子所道。后世天予以及庶人,一是其气,皆以读书修身,本主而道生,天下之通又也。
  读书之旨,始乎为士,终于为圣人。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仁者以道义,天下为己任,无终食之间违仁,遣次于斯,颠沛于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重无比,其远无比。故士不可以不进德,不可以不修业。德者,道德仁义也;业者,艺也,技也,学也,谓技能也。
  德之不脩,学之不讲,是吾忧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莫若书;经纬区宇,发辉事业,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涤之,莫若书;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金声玉振,日用不匮,莫若书;弥纶天下之事,陶铸性情,记久明远,莫若书。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圣人道义,存于文章,则读书之义,大矣哉。
  周公朝读百篇,夕见七十士;孔子晚而喜《易》,读之韦编三绝;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贯;刘向精专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班游以选受诏,进读群书;王充家贫无书,至京师市读书,一见辄诵忆;匡衡凿壁,引邻家火光,孔中读书;董遇好学,避难采薪负贩,常挟经书,投闲习诵;王炊专精读书,不营产业。家无升斗,妻患,或毁其书:车胤少勤学,家贫无灯,夏月乃聚萤照读,冬曾聚雪;刘寔家贫好学,织牛衣以卖而自给;朱买臣少家贫,勤学不事产业;孙敬好学,闭户读书,不堪其睡,乃以绳悬之屋果,人曰闭户先生;倪宽与人佣力,带经书耕姐。
  学不可以已,木受绳則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贤圣其犹孳孳,况中才与小人。夫为君而不明于道,上无所承天,下无以化民;为臣而不明于道,进无以事君,退无以修身。
  昔宋真宗著《劝学文》,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有女颜如玉。若以读书仕进,可以立取富贵而视之,诚如此训,则其所养成者,固难免有淫玖骄侈残民蠢国之人也,使在位皆若人,国丧无日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读书之旨,在于遣极申庸,而文成高明,则修身养性,创造财富,新人生命,如屋如粟如车,如窈窕贤淑,此皆读书之验也,有何不可,所谓卖金买书难,读书买金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即力量,知识即财富,知识即第一之生产力,如此其皭然矣。
  或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为己者,以修身为本根,为人者,以邀誉求生生。《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然则勤于读书,而暗于修身,别其失必远。尽信《书》,不如无《书》,故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赞曰:守死善道,唐而不磷。进新习故,不舍於口。克己复札,为仁由已。聿邂厩德,令终有淑。勉尔js思,我言惟服。

 

 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短文谈读书,这问题实在是谈不尽,而且这些年来我的见解也有些变迁,现在再就这问题谈一回,趁便把上次谈学问有未尽的话略加补充。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湮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见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静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做工作而只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做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不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与王朗书》曾谈到这个方法: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慕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朱子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举看小说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结构,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但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子专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在事实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储藏,过目即忘,则读亦等于不读。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种储藏室在从前是笔记,在现在是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采得一件就归入某一门某一类,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是一个极合乎科学的办法,它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有用的材料,供将来的需要,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预备做研究工作的人对于记笔记、做卡片的训练,宜于早下功夫。从容读书


--------------------------------------------------------------------------------

2003-10-24 8:33:10 《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23日第5版 赵 畅

在法国,从政府要员到作家、教授乃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有爱书和读书的习惯。难怪一位法国人说:“如果房间里没有书,就仿佛一个人没有灵魂。”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法国人之读书,并不是因为生活的负担和生活的压力,而是因为受浓厚兴趣和美妙情愫的牵引、役使。

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从容读书的真谛若此,然而,却并非人人都能把握。最近,从报上看到这样两则故事,觉得颇能说明问题。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读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表面上观之,“读三年《易经》”怕是够从容的了,然而,不求审美体验、感情共鸣,不求甚解,又怎与从容读书沾上边去?同是读书,亦喜背诵,文学巨匠茅盾却从容得可以。他照样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成就,不就归源于其从容读书,能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精神的养料?

镇镇定定、从从容容读书的人,怕不乏读书的情趣。想当年,司马温公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之”,有的则“夜雨孤灯乱翻书”,有的以为“读书要在床上、炉旁、雾烟中、酒瓶边才行,这样才能读出味道来”。于是,我猜想鲁迅读史,从通篇尽是“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都是写着“吃人”两字,看出了几千年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即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石破天惊之言,固然依恃的是其慧眼睿识,然而,何以不跟鲁迅一茶一烟相伴,不慌不忙解构、有滋有味剖析有关?

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是啊,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该是无条件的,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活动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夜不安寝的。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的,其尚且能够从容读书,那么我们呢?

著名作家茹志娟书室挂着写有“煮书”二字的条幅。她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

如果把好的书籍视为朋友,那么一个不会“煮书”的人,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除了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和一种折磨而外,又能是什么呢?有位书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说得多精彩呵!欲要成“神”,则不妨从“煮书”始,不妨学会从容读书!

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亦无法接近从容的境界,然而,崇尚从容品质的过程,毫无疑问已经开始从容了。

我的读书故事

谈到读书,有人会摇头:“读书苦啊,闷都闷死了!”是的,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动脑、用心和毅力。可我觉得读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朋友一样,它在生活上、学习上给我带来许多乐趣和启发。当我跨进知识大门的第一步时,我就想到:这是书引导我的。我从小就十分喜爱书籍,对书情有独钟,把书当作了不可缺少的营养品。看见书,就像饥饿的人看见面包一样,爱不释手。如果没有了书,我就会像鸟儿一样没有翅膀,不能飞翔。
我和书是最好的朋友,从小到大,它一直陪伴着我。每天清晨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它,因为我每天晚上都要看很长时间的书。我从幼儿班开始,就非常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每天晚上,都要嚷着,让爸爸妈妈讲故事给我听。从识字开始,我便自己看起了书。从此,便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爸爸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总舍不得花,想攒起来买书用。每逢爸爸妈妈带我逛街,总会问我:“你想到哪里去呀?”我便总是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当然是书店啦!”
在我家书房里,摆着两个大书柜,从长长的、薄薄的杂志书——如:《小爱迪生》等,到大大的、厚厚的《百科全书》、《辞海》等,应有尽有,我总是废寝忘食地看书。在家里,我沉浸于书的海洋,在那里遨游、倘洋,流连忘返。读到高兴处,我会开怀大笑;读到悲伤处,我会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伤心流泪;读到好词佳句时,我会动笔摘录,细细品味……我从书中得到了不少知识。从书中,我知道了做人要正义、诚实,要做个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华而不实、骄傲自满的人。我觉得书既像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不断启迪我;又像一位真诚的朋友,在面对面地跟我交谈。
我爱读书,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花园里尽情采蜜。说到读书,我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记得有一天,我读了一本好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天夜里,我发高烧到39.6度。第二天早上醒来,脑子仍昏沉沉的,头也非常痛,但我想到刚读过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生病发高烧,还能继续战斗,并且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长篇小说,我发得这点烧算不了什么,我要坚持上学去!读书真好,是书中的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给了我力量!
蜜蜂离不开花朵,鱼儿离不开水,羊儿离不开草,我也离不开我精神营养的好老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