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特观察报 诺贝尔奖竞争改变中国教育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7/08 21:03:14
许先生有时候一想到他六岁的儿子将要上的学校,就不免有些担心。他知道教师们会尽心尽职,学生们会刻苦用功,孩子们年轻的头脑会装满知识。但许先生还有其他考虑:他希望儿子读书能轻轻松松,能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最重要的是,要过得开开心心。
“作为家长,我主要担心儿子在学校是不是过得好。”许先生说,“许多孩子的课业负担沉重。”许先生说他宁愿给出的是一张白纸,看看儿子在上面画些什么,而不是因考试答错题令孩子灰心丧气。
中国的学校对物理和数学等学科的一贯重视,令西方生畏。相比之下,美国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就有所欠缺。不过,到中美的学校走一走会发现,这两个国家都不喜欢本国的学校,却彼此欣赏对方的教育实力。美国人钦佩中国人对数学和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掌握,而中国人赞叹美国人对创新和挖掘个人天赋的重视。
但是,在繁荣的沿海浙江地区,随着企业家向学校注入了一些“资本主义”活力,上述情况在发生改变。大量强调教育多样性的学校纷纷冒出,这种接近于美国教育体制的学校,之前在中国属于稀有之物。
中国的学生们开始入读优秀的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侧重非理论性的科目,比如功夫。新出现的课程给学生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并且也提升了私立学校的办学力量。像许先生这样的家长就密切留意新的选择。
中国的僵化、“一刀切”的教育体制,正悄无声息地得到松绑,特别是在浙江这样相对富裕的省份。造成这种变化的部分原因在于近几年来大量出现的私立学校。据政府统计数字显示,2002-2005年,私立学校的学生数量从1150万激增至2170万,增幅接近于90%。
在浙江,许先生不是惟一渴望改变的父母。当美国人惊叹于中国培养出的工程师如此之多时,中国人却在纳闷,中国的工程师多如牛毛,为什么仍然无缘于诺贝尔奖?
“许多学生的分数考得很高,但不会创造,他们也没时间玩。”家长孙本方(音译)说,“也许这解释了外国人能获诺贝尔奖而中国人不能的原因。”
这种竞争担忧正在改变两国的教育政策。在美国,“不让任何孩子落后法案”被颁布实施,强调更多考试和回归基础教育。而在中国,所有教育政策都围绕创新、批判性思考展开。
这股趋势折射了两国在经济上敲响的警钟。美国人目睹工作岗位不断流向中国,从而想知道学校是不是能有所作为。与此同时,像孙先生和许先生这样的父母眼盯着中国繁荣的市场经济的需求,他们意识到,企业家和独立精神不可能在注重死记硬背的学校里习得。(作者:Sarah C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