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公务员、经济学博士的自述: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30 20:49:52
标题:80后公务员、经济学博士的自述: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涵娜莉尔 于 2010-04-06 12:52:06.0 发表   我是80后公务员、经济学博士,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故事:
  本人2005年作为人才引进苏州,现在市政府某个所谓的强势部门任中层干部,老婆随调在市里医院做医生,小孩上幼儿园。家庭收入和支出就不说了,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种小日子还是过得很惬意的。当初本人的确就是冲着这种小日子离开北京来到苏州的。那时的理想是如此的单纯,不求名、不求利、不求权,只希望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自己能够不像驴那么辛劳,不像狗那么没有尊严。年初我还想着今年用车贷买个小polo接送小孩,每个礼拜陪老婆去做个健身,礼拜天开车带着一家人去苏州园林转转…可就这么简单的理想,上天也不愿轻易施惠。现实让我再一次清醒地意识到,即便身处富庶的苏州,依然还是生活在中国。
  我是所谓的新苏州人,父母在湖北农村。他们做了一辈子为祖国奉献的主人翁,去年实施的“新农合”总算让他们感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也许是迫不及待要享受“新农合”的温暖,我母亲去年从楼梯上摔下来。在当地人民医院耽误了五天,病情日益严重,终至人事不省、呼吸衰竭,主治医生也从“拍胸脯”变为“拍屁股”,急着赶我母亲转去武汉的大医院。从去年1月到5月,在武汉的几家大医院三进三出,差不多一半的时间在ICU和呼吸机上度过,收到N张病危通知单。住着最普通的病房,采用最正常的治疗方案,就连几个月的护理都是我的老父亲在吃着降压药亲历亲为。可实在没想到医药费竟然如此的高。我常常在想,要是连我都因此而负债累累,其他那些同样缺乏保障的人生病了怎么办。
  因同时担心母亲的病情和父亲的身体,5月份我回老家接他们来苏州。亲戚们都说,要不是你舍得花钱治,恐怕你妈的坟头早就长满野草了。呜呼,默然。感谢我的祖国,感谢人民政府,今年及时将“新农合”的年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虽然转去武汉大医院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较低,我却只用前两次的住院发票就轻易封顶,而且是当地被有关领导誉为“巨款”的第一例封顶。可我纳闷,乡亲们比我母亲病情严重的多去了,怎么我们就能勇夺第一呢。
  现在我母亲在苏州住院,已确诊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正进行激素冲击治疗。许多朋友也许了解这个病,它被称为“第二癌症”,目前无法治愈,只能长期靠激素维持。这段时间,我一直奔波于家、医院、幼儿园、单位之间,要工作,要照顾孩子,要担心病情,还要想办法不断筹钱,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看着病床上的母亲,再看看随时可能被心脑血管疾病关照的父亲,我真的感到身心疲惫,未来一片茫然。谌容有篇小说《人到中年》,我老婆就是现实中的水闻画讲师陆文婷,可《人到中年》写的还只是城市人的人到中年,像我这种“新城市人”的境遇只能冷暖自知了。前几天大雨,我骑车送儿子上幼儿园,狂风暴雨中艰难行进,眼睛无法睁开,浑身被浇透,心中顿时涌上一股悲愤:想我堂堂男儿,好歹也是个经济学博士,政府官员,怎么就弄得跟骆驼祥子一样,连家都养不好呢!
  
  分析:
  故事虽然很长,道理却很简单。这个社会里到底什么人日子过得很艰难呢?不是穷人,更不是富人,而是缺乏应有保障的人,或者是你自身缺乏保障,或者是你的家人缺乏保障。哪些算是应有的保障呢,按重要性来排序,城市里需要的是住房、医疗、教育、养老和就业保障,农村里最需要的只不过是医疗、教育和养老保障。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如此的艰难,而且很多人越来越艰难,因为我们在为应由政府提供的保障在疲于奔命,几座大山压顶呀。十年前开始的住房、教育和医疗三项市场化改革,刀刀要命。当时寄希望于这几项改革来拉动内需,饮鸩止渴呀,消费率自那以后一路走低,经济发展路径的畸形化也就在所难免了。公共财政恰好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被时任财长项怀诚浓妆粉墨推出,整整十年过去了,财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用不着多专业的分析,我想明眼人都看得出,在民生保障上,过去十年我们走错了路,现在走的也未必对。现在大家在为过去买单,将来我们可能还要为现在买单。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各种经济社会现象看起来纷纭复杂,根子也就是那么回事。借用郎咸平的一句话:中国你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为老百姓提供可以住的房子。房子应该如此,其他的保障更复何言。
  
  结论:
  目前在我国最缺乏保障的是农民和已经变成“新城市人”的农民的儿女。像我这种从泥土里爬出来的“新城市人”跟浮萍一样,在农村已找不到根,在城市难以扎下根。跟城市“土著”相比,我们不仅要面对高高在上的房价,还要担负远在家乡的父母。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
  第一条出路:全民出路,实行真正的公共财政,让各项民生保障落到实在。这是一条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万民欢呼的光明大道,而且在技术上并没有多大难度。本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自信不亚于国内任何一个业内名家,但我不抱什么希望,有些事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第二条出路:个人出路,当你不能改变环境时,最好还是改变自己。我正在试图谋求一份收入至少可以翻番的工作,凭着在经济、金融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独到的战略眼光以及深厚的人脉,找份收入更高的工作应该不难。可是更多的人呢?他们能那么容易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吗?他们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