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观察 “非暴力”才是完美的治世之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4:40:11
对于当前的世界时局,人们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左派、和平主义者以及环保主义者等为代表的一方,以伊拉克的乱象和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最新一轮冲突为据,认为不能以武力来解决当前愈演愈烈的种族冲突和宗教仇恨。
他们中甚至有人断言世界已经陷入塞缪尔·亨廷顿所预言的“文明冲突”——因为在他们看来,正是美国和以色列的挑衅,才导致目前的危险局势。用一句网络上很流行的话来说:布什提升了全球仇恨指数,他对世界和平的威胁远超过萨达姆、内贾德和金正日!
而以新保守派为首的另一方则认为,正是因为西方过度沉迷文化多元主义、宽容精神和政治正确原则,让伊斯兰激进势力日益坐大,以至于现在的欧洲被日渐“阿拉伯化”,换句话说,欧洲正被伊斯兰从内部摧毁。
从令人沮丧的现实来看,似乎双方的主张都难以让人信服。那么,是否还有第三条道路呢?畅销书作家马克·克伦斯基的《非暴力:从一种危险思想的历史得出的25条教训》一书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颇有说服力的“第三条道路”。
他在书里所竭力宣扬的非暴力精神是介于武力手段和和平主义之间的一种生存哲学和抗争方式。与武力手段相比,它是消极的,因此不会激化冲突;与和平主义相比,它又是积极的,因此也不会导致那种“任凭杀屠,任凭自己之灭亡”的局面出现。
奉行这种精神的多为宗教组织,比如卡特里派教徒、门诺派教徒和教友派信徒等等。克伦斯基在书里追述了非暴力精神的历史,他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精神才是冲突和仇恨的真正解决之道。非暴力精神迄今最为成功,也是最为人所乐道的案例自然是印度的甘地的实践。
克伦斯基这样写道,这位被尊称为“圣雄”的印度精神领袖,凭借着“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包括争辩、协商,以及采用抵制、静坐和罢工等和平形式的抗议——结束了英国人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使得非暴力精神一度风靡全球。
在他的鼓励下,许多其他深受冲突和仇恨之苦的地区也举起了“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大旗,并且获得了成功:南非借此成功结束了种族隔离;新西兰的的毛利人借此摆脱了英国人的统治;居住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巴坦人借此甩掉了英国人的殖民,还有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的解体等等。甚至1960年代席卷全美乃至全球的民权运动也从中汲取了经验。
克伦斯基接着论证试图以武力来解决冲突和仇恨的错误。他从上述那些成功的案例中总结出了25条经验教训,以此来证明武力的不必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大量的德国平民丧生,克伦斯基认为,这一现象说明了无论是谁,一旦走上战争的道路,就会变得和他的敌人一样——这是克伦斯基的25条教训之一。因此,克伦斯基认为,武力不但不能解决冲突和仇恨,相反倒会激发更多的冲突和仇恨。
克伦斯基提出,因为绝大多数民众是不喜欢武力的,要将他们带入战争,就必须诉诸谎言的手段——美国内战、越南战争和今日的伊拉克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正是因为此,克伦斯基将非暴力精神称为“一种危险的思想”——在克伦斯基眼里,战争是各种形式的权力存在和膨胀的基础,没有战争,这些“权力”中心就会失去很大程度上的合法性,因此希望巩固权力的人们才会如此痛恨非暴力精神,视之为洪水猛兽的“危险思想”。
为了美化武力和战争,克伦斯基指出,各种形式的权力还将手伸向了宗教。他在书里特别指出了罗马帝国时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圣奥古斯丁和中世纪时候的教皇乌尔班二世。
前者的一些学说常常被用作为正义战争的论据,后者则是圣战的拥护者。各种形式的权力利用他们来说明,只要目的是好的,只要程度是适度的,只要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战争就是正义的、合法的,甚至是必须的。
克伦斯基甚至将矛头指向了那些被历史学家们赞美得天花乱坠的革命暴力。他说,通过对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俄罗斯革命的考察可以知道,武力并非是推翻一个既有建制的必要手段,而是被利用来凝聚和巩固革命团队本身的一种政治伎俩。
对于克伦斯基的这种推论方式,虽然多数评论家对其宣扬非暴力的宗旨大多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大多数评论家并不予以认可。因为他们觉得克伦斯基用如此简单化和理想化的论证方式来解释如此复杂的历史,不免有些牵强附会。
诸如南非废除种族隔离、柏林墙倒掉、苏联解体等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历史事件,非暴力运动自然在其中起了一定的——甚至是关键的——作用,但绝非是唯一的因素;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仅将之归功于非暴力运动不是严谨的治史态度。
还有,克伦斯基书中一味指责圣奥古斯丁的正义战争之说,但他却没有考虑到,圣奥古斯丁之所以提出该学说的背景——圣奥古斯丁正是在目睹了汪达尔人对罗马帝国的洗劫以及其它难以计算的天主教团体因为没有抵抗能力而被毁灭的惨剧之后才提出“正义战争”之说的,因此其学说的根源并非政治伎俩或者好战精神什么的,而是出于对民众福祉的考虑。
克伦斯基的某些被视为“奇谈怪论”的观点的确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在书里提出,二战中非暴力精神所拯救的犹太人数目要多于武力手段拯救的;大屠杀并非是被盟军以战争制止的,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盟军发动了二战,才会发生大屠杀的!所以,盟军当时要真想拯救犹太人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对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克伦斯基书里推崇的那些非暴力运动成功案例本身,也有可值一提的地方,比如案例中被非暴力精神击败的对象几乎全是英国人。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也可以这样问:倘若换一个对象,比如俄罗斯、法国,或别的什么国家,其结果就会大大不同呢?换句话来说,这些案例的之所以成功是否更出于英国人的文明这一因素多一些,而不是克伦斯基所说的非暴力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