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了沃尔沃的吉利在为谁打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7:06:00

12月25日,圣诞节当天,创业板第二批8家公司在深交所挂牌上市。鉴于近期大盘疲弱,这8只新股全日走势平稳,首日没有一家涨幅超过70%,平均涨幅不足50%。这与将近两个月前第一批28家创业板首日被爆炒、平均涨幅超过100%的景象形成了很大反差。

你当然可以视此为市场渐趋理性的一种表现,但在我看来,对“理性”这一概念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应该表现为何种行为,不同立场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例如,政府决策和监管部门如果看见股民踊跃地购买那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字头巨无霸公司的股票(所谓“大蓝筹”),一定会十分称心,并且认为这样的市场是“理性”的。然而绝大多数投资者未必有这样的觉悟,他们的“理性”是与可预见的利益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不同的大势波段,横向比较显然比纵向比较对认识这个市场的本质更具意义。我们看到,与创业板新股发行节奏的明显放慢相反,近期主板的IPO速度反而大大提速了,想必这与市场的走软是大有联系的。不过,无论是一级市场上的“打新”还是二级市场上的炒作,投资者对上海A股的那些中央国企的兴趣和热情都要比对创业板低得多。在如今的市道下,第二批创业板上市尚有近五成涨幅,而主板的新股大多中一手仅能获得不到千元的收益。运气差的,甚至反而赔钱——近来新股“破发”的情况已屡有发生,个别的几乎上市首日即告破发。

相比国有企业——近年来日益表现为大型央企——一统天下的上海A股主板,投资者无疑对中小民营企业占主体的创业板的前景更为看好,尽管监管部门苦口婆心地一再提示后者的巨大风险,而且作出了诸如保险资金不得参与创业板之类的许多限制。应该说,这种预期的确能够获得已有经验的坚实支持。

12月23日,平安夜的前一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已经成功竞购沃尔沃,预计这项交易将在明年内完成。这一消息不仅给关心中国汽车产业的人们送来了一份最好的圣诞礼物,也为沸沸扬扬了大半年的沃尔沃竞购案画上了大半个句号。

人们——不要说西方人,就连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仍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眼前这个事实。吉利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沃尔沃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两者的实力、历史、品牌、文化……简直就是英国王室老贵族与中国农村穷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30年前,当沃尔沃早已成为华尔街金融显贵最钟爱的座驾时,尚未出生的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或许每天还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忙活;20年前,若是摇篮中的吉利把全部公司无偿奉送给沃尔沃,沃尔沃没准还怕吉利的名声“玷污”了自己的高贵血统呢!就算是10年前,两家如果有机会面对面坐下来,谈判的主题也一定是沃尔沃以什么方式收购(或控股、参股)吉利……

然而吉利确实书写了这个奇迹,而且显得相当轻松潇洒。如果要说这背后真有什么样的奇迹,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奇迹——短短30年,中国就从一个几乎没有能力工业化出产汽车的国家膨胀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吉利至少在创业初期不可能得到国家的多少扶持。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它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对一汽、上汽、东风那样无微不至的呵护的话,它也不可能成就今日的吉利。无独有偶,中国汽车业中还有一家优秀企业,并且也同样是民营企业,同样在香港上市——比亚迪。它的创业时间较之拥有23年历史的吉利更短,仅有10多年,进入汽车行业才短短6年,对许多财经圈外人而言至今依然默默无闻。如果说它现在之所以有了一点点名气的话,那是因为其总裁王传福被胡润富豪榜评为2009年中国内地首富。可就是这家公司,或许比吉利更加值得敬佩。因为作为一家同样得不到多少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它极具前瞻性和气魄地将其发展重点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并得到了汽车销售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双重认可。在它的股东名单中,我们经常可以瞥见巴菲特或罗杰斯这样的国际投资大师。
吉利、比亚迪这两家民营企业,因其领先的经营理念和卓越的发展远见,无可置疑地比其他所有国有同行都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我还想进一步预言,假如它们中的任何一家(可能性更大的是吉利)在未来5年内取代现在的丰田,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商(虽然产品档次可能还是比较低)的位置,我们一点也用不着吃惊。在我眼里,这几乎是注定要发生的。然而,即使是这样的优秀企业,在早几年的内地资本市场,都根本没有可能拿到上市牌照。要不然,它们怎么会跑到香港去上市呢?好在真正的资本市场永远都只缺千里马而不缺伯乐,国际市场给了它们在国内不敢想象的施展空间。类似迫不得已跑出国门去觅食的千里马还有很多,像国美电器,像分众传媒,像UT斯达康,以及所有排得上号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中国股市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正常的资本市场——它的设立不是为了为社会提供一个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平台,而是为了筹集民间资本给国有企业输血。而这一目的,经常又是通过行政力量刻意扭曲市场行为而达到的,其中最集中表现的即是新股发行的行政审批制度。由于它一贯打着维护市场稳定的旗号,大多数股民都已信以为真,仿佛没有了这道权力的闸门,无数良莠不齐的股票就会一涌而入,从而导致市场崩盘、欺诈丛生似的。

虽然过去20年里金融监管部门做了不少制度建设方面的努力,但从最本质的意义上看,中国股市至今仍然只是服务于国有经济的一个特殊金融工具而已,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而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股市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如无法退市与爆炒ST股票及其背后的借壳重组、“乌鸡变凤凰”奇迹等等,根源皆在于此出发点。可以说,在中小板、直至创业板开板之前,中国股市的大门是对民营企业完全关闭的,不论它们的业绩多么优秀,多么受到市场欢迎。

这种扭曲资源配置途径的做法在短期内可能确实保住了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但它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就像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就有失一样。且不说全局和长远来看,它损失了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事实上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靠保护长大的永远只能是弱者,真正能够提高一个人或一个企业能力的只有竞争),这里讨论的是更直接的后果。这扇紧闭的行政审批闸门在客观上把大量优秀的民营企业赶出国内,赶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正如我们前面已经看到的。这会造成相反相成的两方面后果:一方面,这些优秀的中国民族企业不能分享到国内的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它们自身创造的巨大收益也不可能被国人分享。但问题在于,它们的利润实际上都是从中国国内市场上创造的。

于是,长此以往,我们会郁闷地发现,中国的优秀企业通过智慧的创新和辛勤的劳动,在中国市场上从中国消费者身上赚到的钱,大部分却在海外资本市场上被外人拿去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吉利雇佣的廉价的中国工人,消耗了中国的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工厂里生产的沃尔沃,高价卖给了中国的为数不多的富人,赚到的暴利中的大部分却被没有做出过任何贡献的外国投资人轻易享有。我们还会更加郁闷地发现,对于这一切,我们找不到任何理由藉以责怪外人,因为是我们自己的资本市场基于一种特殊的政治考量冷冰冰地将这些原本应该并能够为中国国内投资者产下金蛋的母鸡拒之门外。也许更糟的还在于,这使无数潜在的优秀民族企业丧失了成长壮大的机会。

我相信,类似的制度安排正是中国人聪明勤劳却不富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