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9、1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02:35
读齐白石的二十一次唏嘘(9、10)冯唐 @ 2008-10-1 22:18:42 阅读(1716) 评论(6)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民国六年乙卯,因乡乱,吾避难窜于京华,卖画为活。吾妻不辞跋涉,万里团圆。三往三返,为吾求宝珠以执箕帚。。。宝珠共生三男三女,亦吾妻之德报也。”。。。“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治印亦千余。”

不论新旧社会,这样的老婆都少有。和禅宗一样,在中国越来越稀少,在日韩还有些残留。

元气真是奇怪的东西。元气足的人,如果是猎人,就是比别人多打很多只兔子,如果是木匠,就是比别人多做很多把椅子,如果是物理学家,就是比别人多想出很多个公式,无论什么职业,都比别人更热爱妇女,都比别人多生很多孩子。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左手第一次触摸十八岁的宝珠之后,右手画了恁样不同的虾?

齐白石八十八岁那年,盯着看新凤霞,争辩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 新凤霞说:“我的职业是演员,就是给别人看的,看吧,看吧。”

齐白石九十三岁那年,看到一个二十二岁的演员,心中欢喜,盘算如何娶了回去。

人生残酷,至死尤闻鲜屄香。

“安得手有赢氏赶山鞭,将一家草木过此桥耶!”

年岁还远没到齐白石写这些字句的岁数,就已经开始怀恋从小长大的地方。

在从小长大的地方呆,最大的好处是感觉时间停滞,街、市、楼、屋、树、人以及我自己,仿佛从来都是那个样子,从来都在那里,没有年轻过,也不会老去,不病,不生,不死,每天每日都是今天,每时每刻都是现在。小学校还是传出读书声,校门口附近的柳树还是被小屁孩儿们拽来扳去没有一棵活的,街边老头还是穿着跨栏背心下象棋,楼根儿背阴处还是聚着剃头摊儿,这一切没有丝毫改变。

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在我心目里,北京是最好的城市,垂杨柳是北京最好的地方。从垂杨柳出发,我最想去的地方,几乎都在半小时骑车车程之内:可遛弯的护城河,有大树可蹭的天坛,可以洗胃去宿酒的协和医院,有酒有肉的东北三环,可以斗智斗勇的华威桥古玩城,有半街旧书的琉璃厂。

怕的是官府手上的赶山鞭。脑子进水,手脚躁动,什么地方开始有些历史,挥鞭子就灭。垂杨柳的北边已经盖上富力城,西边的和平一村二村三村都被平,据说给中央直属机关和总后,原来的马圈、鹿圈等等地名已经消失。估计不等我老到齐白石缅怀家乡的岁数,垂杨柳也会彻底消失,被名敦道、又一城、优圣美地、欧陆玫瑰之类代替。

© 冯唐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