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卫士--沈泽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05:38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卫士 ——沈泽民

钱星辉

    沈泽民,桐乡市乌镇人。沈雁冰(茅盾)的胞弟。1921年4月,经沈雁冰的介绍,沈泽民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创时期的党员之一。从此,他把自己的一切与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联系在一起,并毕生为之奋斗。

    1926年,沈泽民接受党组织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秋后,在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下回国。沈泽民带着《共产国际执委给中共中央关于立三路线问题的信》,化名李明扬取道法国,乘邮船回国。他在船上梦见红军,心情振奋,竟高呼起口号,幸好同船人都在酣睡,才没出事。到达上海后,几经曲折,才把共产国际来信面交瞿秋白。翌年元月,沈泽民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1931年3月中旬,沈泽民奉调鄂豫皖根据地。沈泽民先后担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鄂豫皖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等职,负责苏区党和政府的工作。

    沈泽民一到苏区,就深入地方、部队,找人谈话,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广泛了解情况。当他发现红十二师帮助建立地方武装近3000人的好经验后,十分重视,极力推广。并亲自抓了发展地方武装,建立县、区游击队的工作。当他了解到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心愿后,就和郑位三一起领导苏区开展了土地改革,强调要把分配土地和扩大红军、建立地方武装、发展苏维埃等工作联系起来。他在调查中了解到商城有药材、金家寨有竹木扫帚和纸、苏家埠一带有茶叶等土产,以及国民党每年在这些地区的税收在30万元以上等情况后,强调指出:“要发展土特产,才能发展苏区。为了军需民食,要成立我们的税收机构,建立苏维埃商务工作。”

    沈泽民担任鄂豫皖省委书记后,非常重视红军的作用,积极配合部队工作。为配合部队“扩红”,他把赤卫队、共青团、童子团、贫农团、妇女会一齐动员起来,开展青壮年参加红军的宣传活动,动员党团员带头参加红军,提出“快快武装起来,壮大红军,保卫苏区,扩大苏区”的宣传口号。并抓住红军的祝捷和节日纪念活动等契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扩红”。1931年8月,红四军为配合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发起了圻(水)、黄(梅)、广(济)战役,沈泽民组织根据地人民积极予以配合。战役结束后,他主持召开了慰劳红四军大会,并根据分局扩建红军一个师的决定,在根据地又一次掀起参军热潮。11月,充实了新鲜血液的红四军在七里坪扩建为红四方面军,战斗力倍增。接连取得了黄安战役、杜付店战役、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九·一八”事变后,鉴于国内形势的变化,沈泽民在鄂豫皖苏区积极开展团结、争取国民党爱国将领参加抗日统一战线的工作。1932年8月,吉鸿昌将军途经苏区。沈泽民闻讯后,即在黄安附近的长冲会见了吉鸿昌,同他畅谈了一天一夜,讲“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分析中国革命前途,并召开小型欢迎会,欢迎他参加抗日统一战线。当吉鸿昌离开苏区时,沈泽民还代表省委送给他3000元钱作路费,并指派徐海东护送一程。沈泽民的言行,深深地打动了吉鸿昌的心,使他对共产党由敬佩转向热爱,从而成为一位名闻全国的抗日志士。

    1932年7月,蒋介石对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军事“围剿”。当时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起初盲目轻敌,采取坚决进攻的方针,使战局一开始就陷入被动局面。继而又惊慌失措,极力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论调。10月14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在黄柴畈召开会议,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越过京汉铁路向西转移。会议还决定留下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坚持在苏区斗争。这时,沈泽民在苏联期间所患的肺病复发,时常吐血,同志们劝他随主力到外线去。他却回答说:“我是苏区的省委书记,不能离开苏区,我的岗位是和军民一起保卫鄂豫皖苏区,坚持武装斗争。”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川陕边转移后,20万敌军大举进犯鄂豫皖根据地。在这极为严峻的形势面前,为坚定苏区人民的信心,沈泽民忍着病痛,召开了全省县级以上干部会议,号召党员和游击队员,为保卫苏区而进行艰苦战斗。在沈泽民、郑位三、徐海东等领导下,苏区到处贴满了“留得大山在,到处有红军”等标语;罗山、黄安;河口、商城、六安等县还成立了县游击师或独立师。经过两个月的游击战斗,歼敌近1000名,缴获枪支达2000,武装了游击队和群众,重建了红二十五军。

    1933年3月4日,敌三十五师一个旅进占我苏区根据地郭家河。沈泽民召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开会,分析敌我情况,决定集中兵力,全歼敌人。6日,天未破晓,徐海东率主力团攻入郭家河,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共毙俘敌军2000余名,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取得红二十五军首次大捷。4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又在潘家河、杨泗寨两次战斗中连连获胜,初步扭转了鄂豫皖根据地的不利局面。

    正值苏区形势刚有好转之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的党中央向鄂豫皖省委提出了夺取中心城市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省委于1933年5月初不顾徐海东等人的反对,头脑发热地作出了夺取守备森严的黄安县七里坪镇的决定。七里坪战役于5月2日打响,坚持43天后,我军损失大半,省委遂被迫决定撤出战斗。

    七里坪战役后,敌人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反扑,苏区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严酷的斗争现实,使省委和沈泽民深深感到,必须重新考虑自己的斗争方针。1933年10月16日,省委召开了第三次扩大会议,研究斗争方针转变问题,会议决定将红军组成便衣队,转移到外线活动。就在这极端艰苦的岁月里,红二十五军严格遵守纪律,保护群众利益,特别是副军长徐海东更是以身作则,和战士们一起同甘共苦。他这种爱民品德,深深地感动了沈泽民。沈泽民特意找到徐海东,紧握着他的双手,含着泪花,感动地说:“海东同志,要是都有你这样的党性,红二十五军是不会被困难压倒的。”随后,沈泽民从怀里取出瞿秋白送给他的那块钢表,深情地对徐海东说:“瞿秋白同志在莫斯科工作期间,目睹俄国十月革命后经济困难,把自己的一块金表捐献给了苏联人民。苏联同志为了秋白工作方便,回赠了这块钢表。1931年我离沪来皖时,秋白把这块表送给我作纪念;现在我把它转送给你,祝红军胜利!革命成功!”徐海东热泪盈眶,无限感慨,郑重地从沈泽民手里接过表,深沉而又坚毅地说:“红军会胜利的!一定会胜利!”

    11月初,夜以继日的工作,葛藤、树叶、草根为主粮的饮食,使沈泽民的肺病日渐恶化,开始大口大口地吐血。为了及时向中央汇报工作,沈泽民一边吐血,一边给中央写检查报告,沉重地检讨了省委在斗争方针上的错误,指出:“到现在弄得如此局面,完全是过去错误造成的。”表示今后要“洗心革面,重新做起”。至于今后的斗争方针,报告强调:“只能及时采取游击方式来牵制敌人,消灭敌人,以恢复和巩固苏区。”“现在最有发展希望及最重要的运动,就是便衣运动。”“决定用党、苏维埃、红军及游击队的全部力量,去发展这种武装形式。”他用药水将报告内容写在一条白色裤衩上。后来,成仿吾就穿上这条内裤到了上海,通过鲁迅找到了党中央,将报告转给了组织。

    此后,沈泽民病情进一步恶化,吐血不止,且又染上了疟疾。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领导前来看望他,他知道自己为党工作的时间已经不长了,就拉着战友们的手,嘱咐他们:“一定要以万死的精神,实现党的斗争方针的转变,去争取革命胜利!”

    1933年11月20日,沈泽民吐血不止,在湖北黄安县天台山芦花冲逝世,时仅33岁。

    1934年4月1日,在江西瑞金沙洲坝成立苏维埃大学。为纪念沈泽民的革命业绩,该大学被命名为沈泽民苏维埃大学。1963年4月15日,红安(原黄安)人民举行隆重的迁葬追悼仪式,将沈泽民的遗骨移葬于红安烈士陵园,董必武亲笔题写了“沈泽民同志之墓”的墓碑。

(责任编辑:吴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