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2010-7 点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13:50:25
垃圾车法则
文/关月
生活有10%是靠你创造的,而有90%是看你如何去对待。
一天,我跳进一辆出租车,出发去机场。
出租车正在它该行驶的车道上前行,突然,一辆黑色的小汽车从我们前方的一个停车位上冲了出来。只见出租车司机猛地踩下刹车,车子侧滑,和另一辆车擦身而过。可那辆黑色小汽车的司机却立马扭头,冲我们大喊大叫。我的出租车司机只是笑了笑,向那个家伙挥了挥手——我是说,他真得非常友好。
我有些不解地问他:“你刚才为什么会那样做呢?那个家伙差点儿撞坏你的车,把我们送进医院!”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租车司机叫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现在称之为“垃圾车法则”。
他解释说,许多人就像垃圾车一样,他们装载着垃圾——挫折感、愤怒与失望四处奔跑。当他们的垃圾堆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倾卸。有时候,他们会把垃圾倾泻到你身上。这时,不要把他们接过来,笑一笑,挥挥手,祝他们好运,然后继续前行。别接受他们的垃圾,然后散布给你的同事、家人或是路人。
简单地说,成功之人不会让垃圾车主导他们的生活。生命太短暂,不容你早上带着遗憾醒来,所以“爱善待你的人,为没有善待你的人祈祷”。
办公大楼法则
文/鹏程
帕金森的“办公大楼法则”是,某个组织的办公大楼设计得越完美,装饰得越豪华,该组织离解体的时间越近。
帕金森发现,许多生意兴隆的公司、影响巨大的组织都设在不起眼的地方,住在简陋的房屋里,一旦搬进豪华的大厦,便转入衰退的轨道。例如,国际联盟大厦、英国议会大厦、凡尔赛宫、布伦海姆宫、白金汉宫、英国殖民部办公大楼等政治组织的大楼,都是在落成典礼之后,该组织的权势发生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带来厄运。
如果帕金森了解中国历史,可能会找到更多的例证,比如阿房宫、秦始皇陵等。为什么这些以豪华著称的建筑物,都成了这些组织的“陵墓”呢?
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滥用民力,加重财政负担,引起各方的不满或者反抗,从而动摇权势的根基;二是风水不好,致其不旺。
帕金森则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如下推测:一个组织在兴旺发达之时,往往紧张而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修建琼楼玉宇,当其所有的重要工作都已经完成,想到要修建与其成就相称的大楼时,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表面功夫上。当某个组织的大楼设计和建造得趋向完美之际,它的存在就开始失去意义。完美的楼堂意味着定局,而定局意味着终结。
文化不同,对规律的认识自然不同。尽管解释有异,定律却是基本相同的。
一休的家书
文/马明博
看过动画片《聪明的一休》的人,都喜欢一休的智慧与乐观。一休和尚是一位真实的日本历史人物,也是日本佛教史上影响甚巨的禅师。他的母亲是室町 时代天皇的一位妃子,为避免在宫廷斗争的倾轧中覆灭,她带着儿子离开皇宫,寄身寺院。
大家或许不知道,《聪明的一休》片尾曲,其实是身在寺院的一休写给母亲的信。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晚,我在杉树的枝头,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星星凝视着我,就像妈妈一样,非常温柔。星星对我说:不能沮丧哦,是男孩子嘛; 如果寂寞的话,来找我说话。什么时候呢?大概……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母亲大人:您好吗?昨天,寺里的小猫被邻村的人带走了。小猫哭了,紧紧抱着猫妈妈不放。我对小猫说:乖,别哭了,你不会寂寞的。你是个男孩子, 对吧?会再见到妈妈的。什么时候呢?……一定会的吧。就写到这里,期待您的回信,母亲大人。一休
聪明的一休,这位对着星星、小猫说话的小和尚,内心是多么渴望母亲的爱!
母亲是不是及时回复一休的信呢?不得而知。
然而,一休的母亲在禅宗史上却留下了一封了不起的信,那是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
一休:
我即将度完此生,复归永恒。我希望你好好用功,明悟佛法。只有这样,你才会知道,我是进了地狱,还是一直和你在一起。如果你是个大丈夫,知道佛祖是你的仆人,你就应该放下经卷,去普度众生。世尊说法四十九年,却无一字可说,何以如此?你应知道。假如你不知道却想知道的话,那就避免去做无益的妄想。
佛法的目的,在于开悟众生。如果依赖任何方法,你就像一只无知的昆虫,虽然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如果你不能彻见自性的话,那你连这封信也不会看懂。
这是我的最后遗言。
家书弥足珍贵。故诗人说:家书抵万金。造就一代禅师的伟大母亲,她们的家书,岂止抵万金?
人分三界
文/冯景元
“人是三节草,三穷三富过到老”,这是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讲人是分阶段的,不可能总这样,也不可能总那样,一节一节,一段一段,穷到难时别馁,富到极时别躁。神,也不可能总在上头,鬼,也不会总在下头。关键是要提醒自己:在上头时别忘了,有朝一日还会下来;到了最下头时,也别灰心丧气,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有朝一日还会回到上头。
对生命来说,人鬼神,都存在,人在中间通两界,升上去是神,坠下来就是鬼。每个活人都要推着自己往上走,不要因欲望而迷津,不小心成鬼。
抛开鬼神之念,其实做人很容易,心平和下来就是人。《论语》载孔子答季路关于鬼神、生死之问时,有两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说明,活在三界之中,“事人”“知生”,才是最重要的。
萨特说
文/萨特
青春这玩意儿真是妙不可言,外部放射出红色的光辉,内部却什么也感觉不到。
我是在书堆中开始我的生活的,就像毫无疑问地也要在书堆中结束我的生命一样。
在我们之间存在着必要的爱情,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需要偶然的爱情。
写作的欲望包含着对生活的欲望。
内心贫乏和感到自己无用,促使我抓住英雄主义舍不得放下。
我活着是因为我已经开始活着了。
我的位置将不是一个聚焦点,而是一个出发点。
存在先于本质。
他人即地狱。
美德的养成不是一件易事。
我接受了这出戏,但我要求当主角。
临终遗言
文/黄灿然
克里斯托弗·奥勒特在三月号的《词语评论》撰文称,历史上伟人的临终遗言,除了少数例外,都像电话簿一样乏味和沉闷。无疑,我们期望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世界领导人留下隽语箴言,但是,他们往往扔下一两句陈词滥调就撒手而去。
话说回来,当临终者心中想着其他更重要的事情例如地狱或难言的痛苦的时候,我们还想榨取他们的真知灼见,是否太不公平了?难怪马克思临终时,管家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真罗嗦,滚开!没说够的傻瓜才有临终遗言!”
拜伦临终遗言既缺乏想像力又不浪漫:“现在我要睡觉了,晚安!”歌德临终遗言被修饰成:“更多的光!”其实,据说原话要罗嗦得多:“把第二扇窗打开,让多些光进来。”惠特曼最后的话粗犷有余,诗意不足:“扶我起来,我要拉屎。”酒店大亨希尔顿留给后代的话虽然颇相称,但未免太鸡毛蒜皮了: “记得把浴帘拉到浴缸内侧。”(拉到浴缸外侧水会流到地板上)
倒是一些小人物的临终遗言不乏风趣。才气不大的英国剧作家亨利·阿瑟·琼斯临终前被问到愿意让保姆还是侄女陪伴他,他答道:“漂亮些的那个,别争。”行刑队长问詹姆斯·罗杰斯有什么要求,他答道:“那还用说,当然是避弹衣!”
伏尔泰果然好玩,他临终时被要求发誓跟魔鬼决裂,他答道:“现在哪有时间再树敌!”
四个如果
文/侯爱兵
郭台铭24岁那年,手里的鸿海塑料公司是个规模仅有15名员工、资产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但他的奋斗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成为台湾地区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为号召员工实现这一宏大目标,一次,他在员工大会上谈了四个如果——
第一个如果
你只是接电话,告诉客户不知道、没办法;你只是开订单,不联络、不追踪;你只是打报表,不确定数字的正确性;你认为自己只是个助理,从未想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公司......那么,你不够格做一个称职的助理,你的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取代。
第二个如果
你从未将部门业绩目标时时刻刻放在心中;你从未想过个人目标事关部门目标的达成;送样后,从未想过结果如何;报价后,从未追踪为什么没有订单;订单多了,从未去想怎么回事;订单少了,不去追查是什么原因;你从未想过要在客户面前更专业、更守信,工作不规划、时间不管理、成本不控制、客户不联系......那么,你不是一个称职的业务人员,你在,是我们大家的负担。
第三个如果
你不把客户的需求当做非常重要的事情;你不把客户抱怨当做需优先解决的事项;你时常不准时送货,以为客户永远都会等你;客户反映业务问题,你嫌他挑剔;你经常把“很麻烦”、“有困难”、“不想做”、“不可能”挂在嘴边;你把每天上班当做例行公事,不主动寻找问题、改善品质......那么,你不是一个称职的生产主管,与你共事,我很疲劳。
第四个如果
有批评没有惩罚,有惩罚没有奖励;对企业有利的,不立刻行动;经常把“再看看”、“再研究”挂在嘴边......那么,我也只能说,你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人。
爸爸,请不要早到
文/张小娴
很怕跟父母约会,他们总是到得特别早。
约好了一点钟在酒楼饮茶,十二点十五分已经收到他们的电话说:“我们已经到了,你不用急。”结果唯有匆匆赶去,去到了,发现他们干坐着等我,点心也不肯叫。
父亲节那天,约好一点三十分回去接爸爸,因有事要晚一点才到,一点钟打电话回家,妈妈说:“他已经在楼下等你。”
跟年老的父母约会,压力无比沉重。
人老了,睡得特别少,时间好像过得特别长。儿女整天在外头,难得见面,一旦跟儿女约会,老人家便特别兴奋,心情犹如年轻时跟情人约会。
约他们喝早茶,意思是早上十一点钟,他们凌晨五点已经起床等候。约他们吃午饭,他们清晨七点钟就起来准备。约他们吃晚饭,他们下午三点钟就准备出去。说好回家吃晚饭,更不得了,他们前一晚就开始煲鱼翅。
抽空回去跟父母吃饭,本来觉得自己很孝顺。他们过早的等待和热切的盼望,却忽然使我觉得自己不孝。
父母余下的日子应该比我少,我的时间应该是比他们多的,但是每次见面,总是令我觉得,我的时间太少,而父母的时间太多。
一回,约好爸爸吃晚饭,因赶不起稿,打电话给他说要改期,他在电话那边厢说:“不要紧,不要紧。”原来他特意去剪了一个发。
有时候,我宁愿爸爸像年轻时一样,我永远不知道他甚么时候回家。
畅饮生命的春醪
文/祝勇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相信它是世上最醇美的酒。
它是用大地的收获酿制的,它是以满天的星雨调成的,它是在时光的酒窖里发酵的,它是靠心灵的杯盏盛载的。
它美丽,如盛装的少女,玉立于岁月的河岸;它芳醇,似夜晚的玉兰,侵入灵魂的馨香经久不散。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是那技艺精堪的调酒师——
调进去清风如履的晨昏,也调进去雨露多变的四季;调进去人在旅途的畅想,也调进去历尽沧桑的咏叹;还有诗意的花朵、纯净的情怀、幽邃的思想、炽烈的信仰......在人生的酒杯中旋转交融成缤纷的图像。
如果生命是一杯酒,我愿敝开心怀,像诗人说的“高举盛到杯缘的春醪畅饮”。让酒香环绕心胸,唤起青春的冲动与激情,使生命永远在青春激荡中生长;让琼浆渗入血脉,荡涤与青春品性不相容的杂质,并化成一股雄浑磅礴的力量,把我们青春的创造和青春的冒险写在生命的史册上。让人生的理想像春醪一样历久弥香,让不息的追求比春醪更绚烂闪光!
——《读者》2010-7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