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紧盯中国钱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2:00:56
王晓洁
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受害者,发展中的中国,却被看作是危机“救世主”。
“如果中国花掉手上的万亿美元,一场衰退有可能避免”——这句颇具震撼力的话是英国《卫报》10月 15日一篇报道的标题,与现在充斥于西方媒体的“中国救市说”无异,此文的核心内容也是敦促中国出手巨额外储援助美国——截至今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l.91万亿美元。
而被西方国家紧盯的还有中国的内需。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10月10日报道,陆克文总理6日与温家宝总理通电话,讨论了金融危机的话题,他想知道的是,中国对澳大利亚矿产的强劲需求是否能够继续,以使澳大利亚免于衰退之劫。
那么中国该如何看待金融危机中自己被寄予的厚望?“受伤”的中国正在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又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拉拢中国巨额外储
美国的庞大救市计划中,大部分资金来源都得靠发债解决,而谁会购买这些债券呢?
“中国持有如此之多的外汇储备,可以有力地防止美国经济和货币系统陷入混乱,中国是解决危机的关键部分,非常奇怪,G7、G8中不包括中国,他们应该立即邀请中国加入。”《卫报》的上述文章如是评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阿尔温德?撒勃拉曼尼亚近日也为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让中国为美国纾困》,认为中国应该去购买美国债券,“哈佛大学的肯?罗格夫曾恶作剧地将中国过去5年累积大量美国国债的行为,描述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国援助项目。那么何不更进一步?不妨试想一下:中国政府能为美国政府提供最多5000亿美元的贷款,为美国金融业纾困。”
英国广播公司(BBC)则担忧中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而不会将救助其他国家提上议程,在15日发表于网络的文章《中国会救助西方吗?》中写道:“中国的高级官员说,他们更关注自己国家的经济,比如防止国内经济滑坡。”这篇文章引用的例子之一,就是14日温家宝总理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电话时,“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表态。这被BBC看作是中国“内政优先”的佐证。
担忧中国内需下降
《悉尼先驱晨报》认为,澳大利亚目前在金融危机中尚能安好,全要感谢中国,因为澳大利亚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而如今,澳大利亚也开始担心中国的内需是否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作为资源富国,澳大利亚已对铁矿石的前景心存忧虑。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铁矿石的需求正在减少。据国内钢铁咨询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最新市场分析,17日,“我的钢铁”国内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为133.4点,比上周下跌13..1%,相对上月下跌28.0%,比去年同期下跌13.3%。这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首次出现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卫报》16日刊登文章《跨越太平洋的危机,力拓警告说中国经济可能“喘口气”》,称力拓15日对中国铁矿石发表了需求减少的预测,直接引发当日澳大利亚证交所和伦敦证交所上市的力拓股票都下跌16%以上,其他矿业股跌得更惨。不过力拓表示仍对中国的经济前景保持乐观。
认为中国不会白帮忙
“任何来自于中国政府的,有利于解决金融危机的帮助,看来都会带有一连串附加条件。”BBC在15日的报道中认为,中国不会白白帮忙。
阿尔温德?撒勃拉曼尼亚则认为,中国如果提出附加条件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有条件援助是西方援助国在战后青睐的模式,现在也应为中国所采用。”他还试图告诉中国人,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绝对不吃亏,还能得到另外两个好处:如果美国金融业救援行动成功,将有助于避免经济低迷,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出口不受伤害。而最重要的是,中国如果愿意为保护全球经济而动用自己的老底,将奠定中国“负责任”的超级大国地位。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也认为,“提条件本来就是应该的、符合规则。”其他国家和美国谈判也要提条件,中国并未占到什么便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国可以在购买美国债券的同时要求美国放松对华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或要求换购一部分美国公司持有的中国公司股权。
中国替美国救市不现实
在金融海啸中,中国的处境其实相当被动。
就国外希望中国动用外储救市而言,其实,中国没有多少现汇可以自由动用了。根据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博士张明的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光是中国已经投资出去的美元国债与美国机构债券就高达1.05万亿美元,占外汇储备的一半多。“大部分外汇储备都已是投资在世界各地的资产了。我们本来就没少买美元债券,至于投资在别处的资产,这时候有什么理由将它们撤出,转移到风险这么高的美国国债中去?”赵锡军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若考虑到中国贸易顺差有可能减少,出手替美国救市更加不现实。
而且,对中国可以自由投资的美元现汇而言,不管购不购买美元资产都面临困境。不买,美元储备就会随美元流动性泛滥而贬值。张明在《金融时报》撰文认为,欧元资产太贵,而日元资产收益率低,其他国家的资产都没有比美元好到哪去。这正是中国现有汇率制度下被美元绑架的两难现实。
也有林毅夫等学者建议中国投资外国资源企业,但问题在于西方国家是否放开了这块市场?谁也不会忘记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惨败经历。
中国钱袋救得了西方吗?
至于中国的内需问题,国内感受的寒意要比国外直接得多,也深刻得多。内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近来,国内资源类产品价格下降,房地产业的萎靡,都使中国扩大内需的任务面临着严峻考验。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便提到,“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过,内需出现问题主要在于国内今年来一直下大力气控制通胀,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
那么金融危机会不会在未来威胁中国的内需?安邦集团经济分析师徐斌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路径:一是对外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行业上,最明显的例子是为美泰、孩之宝等外资品牌贴牌生产的玩具厂合俊工厂在广东的数家下属企业已停业,数千名工人失业;二是投资“垃圾债券”的亏损,比如中投公司投资雷曼等金融机构的失利;第三是外汇储备利益受损;第四是全球流动性紧缺形势下,对中国市场造成的信心紊乱。
如果以上因素威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内需下降在所难免。而徐斌认为,中国最大的挑战来自内部,只有实行农村土地、户籍等制度变革才能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
内部考验诸多,外部形势不妙,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在这一类型的全球危机中,中国所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只是个小角色。”摩根土丹利公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近日在接受美国麦克拉奇报业集团采访时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