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致富的游戏规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1:54:19
我们提出了效益、自由和公正三条原则作为选择经济制度的标准。当某市副市长被双规,接着房地产几个老总被找去,什么什么系似乎要出问题了,在房价的敏感时期,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怎么致富?
对于一些人来说怎样致富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却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我们知道,没有创造价值的财富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就会导致“泡沫经济”,就会导致东南亚国家一样的金融危机。
中国二十年经济发展迅速,造就了许多富人,探求他们的致富之道,你可以发现有许多人是赚的是制度不完善的钱!走私、逃税、骗汇、欠帐不还、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国有资产流失……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眼里“贷到款就是盈利”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经营秘诀,或者说一些变相的集资经营手段成为快速致富的秘诀,如贵族学校热、庄园热、楼花热、上市热……这一个个“热”的后面会使许多人致富,会使将来到期债务清偿再出现一个个公告,为我们的经济埋下一个个定时炸弹。
这时我们可以想起“勤劳致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勤劳”能致大富吗?“一部分人”是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游戏规则”模糊时,人们遵循的是“丛林法则”,遵循的是巧取豪夺。
1899年,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出版《有闲阶级论》,批判掠夺式的致富方法,认为在一个崇尚武力和掠夺的社会里,不可能尊重人类劳动。克里斯托尔也说:“正如人们在个人生活中不能长期容忍精神空虚的感觉一样,他们也无法长期接受这样一个社会,在其中,权力、特权和财产的分配全然不顾道义上的标准。”
我们注意到现在不少经济学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经济伦理,厉以宁、茅于轼、何清涟等就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与经济发展著书立说,经济伦理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秩序问题,经济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必须贯穿其中,否则,经济发展的无序和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有经济学家极端地讲中国没有企业,为什么?就是指中国企业不少不是按照企业规律办企业,很少讲投入产出,如果讲那就是在利用权力方面。如某港商可以用小量的贿赂在外省进行贷款,投入广东一点,再捐助一点,获得许多光环,然后在广东大量贷款,借我们银行制度的漏洞,大肆侵吞,他根本不顾也不会管理投资的经济效益,这样的企业只是一个“套”,完全失去企业本来的面目;中国银行贷款呆帐高企,主要原因就是贷款企业的经济效益差或者说是经营者思想里的“欠帐不还天经地意”,应该去投资的资金被作为“投机资金”,资金的风险性无形就增加了,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很快就会成为银行风险。
致富方式的掠夺式,使市场资源配置信号紊乱,资源配置错误,最突出的就是中国企业家阶层出现的不可能,在中国有钱就可以让媒介称为“企业家”,我们看见一个个所谓企业家欠帐不还,着实令人震惊。国企的亏损很多就是缺乏企业家或缺乏企业家精神。中国似乎需要的是会钻营有关系的人才,而不是以企业经营为己任的企业家。微观经济的这种局面使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使转变步履维艰。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经济学者(陕北孩子张维迎在西北大学读书时候就在经济学搞创造发明)提出一个绝对的命题“钱是奖章”,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争论的焦点就是“怎么使钱成为奖章”,也就是怎样致富?公平与效率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不顾及公平,效率只能是短期的。经济制度的制定是政府产出的主要“产品”,一个成功的政府就是一个公正的“裁判”。哈耶克指出,社会公正这个概念“需要以一个中央权威当局来分配所有的资源,以及所有的人被告知做什么与目的何在为前提”。
分析和讨论公正概念。这是目前国人最感困惑最感混乱的问题。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不公正;从而知道在当前,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承受什么,抗拒什么。这样,我们就能形成一种现实的力量去促进对不合理现实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