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作文题是否逻辑模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39:27
北京高考作文题是否逻辑模糊?
[ 2008/6/12 14:50:00 | By: 阎延文 ]
37
近日沉浸在抗震救灾诗歌的热血潮涌中,对2008高考悄然未觉。直到接朋友电话询问,才找来《北京晚报》刊登的高考作文题细看。惊诧之余,不免为今年的北京考生们捏把汗。如此故弄玄虚、逻辑模糊的考题,不知2008北京高考作文将如何评分?在决定无数考生前途命运的竞技场上,这样的考题带给我们的,已不仅仅是失望,更有一种担忧和焦虑。
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老师让学生们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
观点一“看起来到了极限,其实还有很大空间”
观点二,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应该先放沙子
观点三,对,分量重的事应该先做,比如大的石块应该先放进去
观点四,不一定吧,先放沙子和水也未必不可……
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这个材料题,初看不知所云。一系列没有规律和秩序的填充,究竟要将考生的思维引向何处?我以为,这个作文题有三点明显缺憾:
一.逻辑模糊混乱,既缺乏严密性,也缺乏科学性。
在题目中,“满”作为材料的题眼,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并未给出界定的条件。试问:“满”的含义是什么?是在杯子中装入最多质量的物体还是最大体积的物质?“满”的对象既然是杯子,那么杯子的形状能不能改变?或者,如果在杯子底部打一个洞,结局会怎么样?这些情况材料中都没有说明。因此,我们可以说,杯子可以装满。但同时也可以说,杯子永远都装不满。再者,如果我们把杯子彻底打碎呢?那么按佛教说法,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装入杯子,而仍然不会“满”。关键是,对上述可能产生的思维走向,考题都没有明确限定。没有前提,也就没有了是非,没有了逻辑规律。那么,面对如此模糊题目,学生的思维究竟是自由了?还是更遭束缚了呢?考生们“扣题”、“跑题”的标准又当如何评断呢?有报道称此题为“蹩脚的脑筋急转弯”,读罢全题,此言不虚。
二.更值得忧虑的是,此题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心智,反而会引出故作深奥、不知所云的玄虚文风。
首先,材料缺乏新颖度。不少考生表示在作文网站看过类似题目,一些老师也认为“给出的材料并不新颖”。河北一位教师甚至贴出了押中类似作文考题的试卷。押题如押宝,材料似曾相识,高考评分最起码的公平原则也就无从谈起。
再者,就算不考虑考生们是否看过类似考题,学生们要想写好这篇作文也颇为艰难。面对叙述混乱的材料,很多成年人都如堕五里雾中。我个人感觉,读题后思维冲击力无从激活,更谈不上激情爆发;而考生们在限定时间内,更难免一头雾水。但既然是高考作文题,考生们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做下去。其结果,无非是采用“扯”的战术。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借题发挥“扯”到海阔天空;而程度差的学生,则无从下笔或者“胡扯一通”。关键是,阅卷的评分标准是什么?考生要想得高分,究竟要“扯”得更远,还是“扯”得更近?要扯得更“玄”,还是扯得更“稳”?难怪有媒体称:“学生们不怕难题”,但“此作文纯属找茬类型。”
力挺该题的北京教师说,此题是新课改的成果。我没有看过北京课改后的语文教材,但这个说法,却让人很难接受。如果新教改的成果还如此资源匮乏,如此缺少新颖度,甚至“克隆”作文网站上的题目,难道还不令人担忧吗?
第三,“高考作文不成文规定”回避社会热点,让人不敢苟同。
据一位北京特级教师介绍:“高考从来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高考作文从来不跟社会的热点。”这条不成文的规定,不知始于何时何地,但实在让人不敢苟同。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原则是择优录取。这里的所谓“优”,绝不应是空谈务虚和押题押宝的优胜者,而是对考生才智、学识、境界、情怀的综合考核。历史上的科举,虽然屡受褒贬,但仍能以选才用才为方略,用感时忧国的题目激发考生潜能;考场中选拔出的,是一个个匡扶社稷、吞吐大荒的杰出人才。
南宋宝祐四年,一场科举开始了。试题要士子们为遭受外患的大宋出谋划策,化解危机。这道考题选拔出了一位名至实归、光耀千古的状元,他就是文天祥。从“辛苦遭逢起一经”的青年学子,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宋丞相、民族英雄,文天祥一生的考试都如此圆满。今天,他的道德情操和坚韧骨骼仍影响深远,东南亚甚至有“学习文天祥,振兴新加坡”的口号。我不想引用那个长达500多字的考题,但实践证明,这道切入“时事热点”的题目,确实出得漂亮,出得高明,考出了学生的国家情怀、道德境界和社会实践力。文天祥用他的热血生命,写出了一份无愧状元的标准考卷。
即使到科举制度走向没落的晚清,感时入世仍然是考察人才的重要标准。1895年的状元骆成骧,殿试名次原列为第三名,由于他的策论中有两句话:“君忧臣辱;君辱臣死”,适逢甲午大败之后,刚刚经历公车上书的光绪皇帝大为感动,认为骆成骧血性过人,特地亲手拔至第一名状元。
中国学术最优秀的传统,就是“经世致用”。难道今天的高考人才战略,还比不上封建时代的皇帝吗?
其实,相比北京考题,今年的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颇多精彩之处。其中六个省份的大作文命题直指四川大地震,全国高考一卷的题目尤其可圈可点。上海的“他们”,更赋予考生观察社会、关注他人、体现人文关怀的广阔思维空间,这样的考题,很容易调动考生真实的震撼和纯洁的感情,以激情、感动和思考,支撑写作。
抚今追昔,今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留给我们太多的焦虑。期待正在进行的高考阅卷,能够尽量标准清晰、评分务实,给予考生最大的公平。
阅读全文(2139) |回复(43) |反映问题 |引用通告(0) |编辑
标签:高考 作文
下一篇:台湾归属,百年前两岸民众早有公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