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和《送别》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29:25
李叔同和《送别》歌/陈正宽
《送别》
JP.奥德韦曲 李叔同  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弘一法师年谱》)]
虽然李叔同词曲兼擅,但传记作者陈星先生却考证出此曲并非词人的自度曲,而是借用了一首美国通俗歌曲的曲调,曲子原为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1824—1880),曲名原为《梦见家和母亲》,歌词也参考了一首日本歌曲——也有论者以为词意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送别》可以看作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  然而两首歌曲在美国和日本可能早已湮灭于历史的大海,但这首借鸡生蛋的歌曲却在中国获得了长久以至永远的生命。“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此凄迷阴柔、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词句,配以相当中国化的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尤其是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四千余年古国古”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我知道李叔同是早年看一套叫《百年中国》(名字可以有误)的丛书,书中和李叔同并排介绍的另一位奇人苏曼殊。李叔同曾经留学日本,1918年(民国七年)在杭州从虎跑寺了悟和尚出家,来年于灵隐寺受具足戒,被南山律宗奉为第十一代祖师;苏曼殊更是亦憎亦俗,出生在日本5岁回国,十二岁时在广州长寿寺由赞初和尚剃度出家,然后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钵。两人都是能书善画,文才飞扬,既有中国传统文人的狷狂,又有佛家弟子淡泊,令我神驰不矣。(摘自《齐人物论》)
[人物简介]
李叔同(1880-1942),号息霜,浙江平湖人,曾留学日本。
39岁归入佛门,法名演音,号弘一,别号晚晴老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于一身。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赵朴初评价弘一法师:"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弘一法师于临终前[10月10日]写"悲欣交集"四字,交于弟子妙莲法师,以为绝笔。
李叔同所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李叔同和《送别》歌/陈正宽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东坡先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阕千古绝唱中的千古名句。“悲欢离合”的“离”,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的痴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叮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的幽怨,“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的惦恋……总之是,在中国古典诗的送别曲中,证明了离情别怨的普遍永恒。“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就中,特别有首校园歌曲《送别》,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弥新,百年不衰。这便是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创作的《送别》之歌。
在青青校园唱彻的诗意氛围里,伴了四时物候,秋月春风,《送别》曲在耳畔久久回荡,悠扬不绝——“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如果真有所谓时间隧道,我们能乘了列车往回溯,回溯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以至三十年代。彼时,青青校园《送别》歌,愈唱愈浓,愈唱愈红,愈唱愈行,行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胫而走。在四十年代中,笔者正读书于故乡的小小古城里,校园里荡漾着《送别》的旋律,长巷中听到《送别》的歌声。作为小学生,我是在《送别》的诗情陶冶中,被哺育长大的。后来,还缺两个月高小毕业,战氛包围,兵临城下,大家不得不黯然别离。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心灵中,目光里,弱柳下,相互赠唱的正是这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六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影院银幕,普遍上映根据柔石小说《二月》改编的《早春二月》,小说主人公、小学老师萧涧秋执教的校园里,所唤起人淡淡哀愁的,正是那首让人低回不已的《送别》之歌。
小歌词,大手笔,千古绝唱赖才子,叫人难忘李叔同,即弘一法师。李叔同,字息霜,浙江平湖人。于清光绪六年(1880)生于天津。其父李世珍,为前清进士,后为天津大银行家。当五姨太生这位公子时,银行家已是七十二岁的老翁。古稀老人得子,此儿绝顶聪明。父逝母携其迁沪,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后,东渡扶桑,专攻音乐、绘画、书法、文学、戏剧、英语、日语。他在日留学期间,曾创办春柳剧社,主演《茶花女》,为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回国后,到杭州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音乐、美术教席,大艺术家丰子恺便是他在该校的得意门生。由于不好说明的原因,民国八年(1919),李叔同在他三十九岁时,到杭州虎跑寺,剃度出了家,法号弘一(另号演音),1942年在福建泉州圆寂,享年六十二岁。《送别》歌写于他留学日本时。
品赏校园歌曲《送别》,总体结构看,它很像一首词(类乎于小令),共分三节。第一节四句。写送别的时空。长亭,古道,芳草,暮色,晚风,弱柳,残笛,夕阳,一共用了八个具象,散点透视,突凸送别时的典型环境。第二节,也是四句,写送别人的心境。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第三节,四句,是第一节的重叠,强调别意与之,相怀脉脉。全歌三节,凡十二句,用典型画面,形成一种异样的妩媚,叫人领略,约有三条:一是造句长短参差,让句式充满变化。二是不为徒歌,可以配乐歌唱,天生与音乐结缘。三是押韵合辙,吟来上口,唱来游走。三条皆备,而押韵尤其增加变数。关于新诗(包括歌词)的写作,鲁迅主张是“押大致相近的韵”,是说“大致相近”,不是死抠平仄。李叔同写的《送别》,全诗之韵字是,边、天、山、寒,即an韵,读平声韵,声音亮丽。第二节开头两句,稍稍换了一个uo韵,出点变化,以免呆板。至于《送别》歌曲谱,是当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借用美国艺人约翰·P·奥德威所作《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他填上自作歌词,取名《旅愁》,在日本流传。到了李叔同,他瓶装己酒,成为中国诗味极浓的校园歌曲。那种痴情,那种哀怨,那种眷恋,统一于《送别》的歌吟唱中。倾情宣泄,珠联璧合,画意诗情,相得益彰,恰到好处,而这也正是《送别》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传承不歇的原因吧——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这,永远让人沉湎惦恋的爱的旋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