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人群自杀现象的追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14:27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遗书让人心灵震撼
郭春孚
又一个博士生跳楼自杀了。我多么希望这是一条假新闻啊!
近日来,北京邮电大学一位博士的遗书在网上广为传播,我读了之后心情怎么也无法平静。从遗书显示的文笔来看,语言功底不浅;从遗书流露的情感来看,对母亲充满爱心;从遗书表达的思想来看,对社会问题有所感悟……这么一位有才华、有感情、有思想、有知识的青年,就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从楼上跳了下来,永远告别了人世。
我似乎听到他的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为了把儿子培养成人,他的母亲捡垃圾,拾破烂,给人打工,吃的是馒头就咸菜,一件夹克穿了好多年,真是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母亲的付出不希望儿子回报,但她是多么盼望儿子有个稳定的工作、美好的前程,可是这一切都在儿子的噩耗传来时化作泡影!
这位母亲内心的伤痛比儿子的更强烈,这位母亲内心的绝望比儿子的更深重。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间最大的不幸之一。
想到这里,我的心隐隐作痛。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平均每3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是世界上自杀率居高的国家。尤其令人震惊的是,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比例明显上升,并且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15岁~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
我的一个同学是学建筑的,在北京盖楼约20年,前几年也跳楼自杀了。
这些自杀事件对我的触动很大,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走上绝路呢?
一,对社会现状不满。除了不懂事的孩子,人人都知道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犯罪猖獗、公平缺失、社会风气恶劣。生活在社会丑恶现象的包围中,任何一个良知尚存的人都会感到不舒心。有的人看不惯,但忍受力强,一闭眼就过去了;有的人与社会丑恶现象水火不溶,嫉恶如仇,但势单力薄,斗不过人家,就选择了逃避。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
北京邮电大学的这位博士认为:“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我在这里再怎么折腾也激不起半点涟漪。所有的努力都会被既得利益集团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你能说他的观点太偏激吗?难道社会现实不是这样吗?
我们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社会状况越来越差,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累积到一定程度必然激化,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的确让人忧心如焚。
二,个人前途被阻断。当一个人经过努力仍找不到出路的时候,就会产生绝望情绪。北京邮电大学的这位博士说:“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现在要凭正直的才华去出人头地,太难太难了。我也曾试着找过工作,但是没有人用我。我对这个世界彻底地绝望了。”
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别说找专业对口的工作了,就连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也找不上,于是出现了大学生卖猪肉、擦皮鞋、扫厕所、当保姆的现象。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工作,一个退伍军人买公职的标价是20万元;有权力背景的人也可以进入公务员行列,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待遇。知识没用了,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凭正直的才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打工都没人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读书无用论”能不在中国死灰复燃吗?难道中国的高学历人才真的太多了吗?
这位博士也曾试着找过工作,但是没有人用他,因此他才对这个世界彻底地绝望了。如果他能找到月工资二三千元的工作,既可以养活自己,又能接济母亲,给母亲买假牙,他会对人世绝望吗?
三,心理障碍很严重。绝望属于人的负面情感之一,往往是在生活、事业或爱情受到重大挫折,看不到重新开始的道路时从内心产生。一个人经历多次失败,就有可能失去自信心,导致最终绝望。失望是人经常有的一种情绪,只要不尽如人意或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失望感。虽然失望也是一种不良情绪,但在程度上比绝望轻得多。失望程度加重,就可能会转化为绝望,使人走上绝路。
无论是失望还是绝望,都是一种抱有希望、极度渴望时在得不到回应的状态下产生的内心感受。绝望产生于失望,而失望正表示着希望的存在。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也就不会有绝望。既然绝望生于希望,那就有使希望复活的可能性。加缪说,既然是荒谬的,就反抗吧。如果一个人还知道反抗,说明他还没有绝望。事实上,完全绝望的人放弃了最后反抗的权利,选择了轻生。北京邮电大学的这位博士说:“终于可以一了百了了,我很高兴。”他把自杀当作了解脱的唯一方式,说明他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疏导,这样的悲剧就有可能避免。
怎样才能减少高学历人群自杀现象,将高学历人群自杀率降到最低呢?我认为必须对症下药。
一,消除社会丑恶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改变社会现状,优化社会环境,让高学历人群不再反感。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国家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计划,需要政府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一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的实现需要5~10年的时间。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决就业问题,保障个人前途,让高学历人群活得比较舒心。知识就是力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知识分子是社会进步的引导力。不仅要保证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有工作,而且要保证他们有稳定的、高收入的工作。对高学历人群可以实行包分配的政策,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建议各级政府在大中城市的城郊结合部投资建设科技发明园区、农业科学试验园区、手工艺品生产基地、文化培训基地(对农民工、失业工人、小商贩等进行文化培训)和社会发展模式研究所等,专门安排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就业。
三,实行素质教育,减轻学业负担,加强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障碍,让高学历人群经得起风吹雨打。要坚决放弃升学教育,改革以分数衡量能力的做法,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本领。
我们讲要让人民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说了不等于做了,要落实在行动上,采取具体的措施,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永别了,妈!”
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的呼唤,在我的耳边久久回响着……你们听到他难舍难分的呼唤了吗?